高效课堂教学模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72233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docx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效课堂教学模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docx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多元发展”理念下的高效课堂

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随着人们对教育本质认识的提高,人们的教育质量观也由单一的考试成绩诉求走向多元化的价值诉求,多方面、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服务成为现代社会的对教育需求,富有个性、具有特色的学校教育成为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选择。

学校教育离不开课程与课堂,课堂作为学生成长的基础,作为课程与教学研究改革的主阵地,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必须聚焦课堂,面向全体学生,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生的学会学习为标志,努力构建适应学生多元发展的课程体系,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实施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提出要深化课程改革,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因此,积极探索适应课程改革需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走"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教育之路,已成为每一所学校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多元发展的基础的是多元课程体系

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需要,单一的课程不可能满足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只有构建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均体现高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打开心灵的窗户,激发思维的火花,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2001年教育部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规定,“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模式。

”,“学校(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从实际出发,参与本社区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

我校根据国家的指示精神和社会需求,结合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机遇,在“教育至上多元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依据“多元智能理论”,以学生多元需求为基础,以发展学生优势智能为课程构建目标,通过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建构了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的课程平台。

在这个平台中:

以国家课程为核心,强化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发挥其核心价值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以校本课程为拓展,通过系列校本选修课程,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强化其附加价值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设计了“国家课程为红花,校本课程为绿叶”的多元课程模型,开发了与国家课程相匹配的八大类校本选修课程群(学科竞赛类课程、音乐舞蹈类课程、美术书法类课程、体育运动类课程、戏剧影视类课程、科学技术类课程、国际交流类课程、社会文化类课程),形成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我校的课程成果。

学校主持承担的“十一五”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促进高中生个性化发展的校本课程平台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也荣获了2011年辽宁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

相关课改成果也多次在国家及省市级研讨会上作经验介绍。

实践证明,这种多元化的课程结构,不仅对学生的认知特点给予充分的理解,并使之得到最好发展,而且为构建高效课堂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的未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多元发展的保证是高效课堂教学

在我校的课程模型中“国家课程”是红花,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

国家课程所强化的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高素质人才成长的基本需求。

因此,只有聚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修养,才能保证学生多元发展的主体需求。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奇认为:

“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

”聚焦课堂的核心不是强化机械的记忆而是发展科学的思维,不是传统教学中关注教师讲多少,而是倡导在教师的引领下,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为此,2006年学校结合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引领教师依据多元智能、建构主义、学生个性发展等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以“多元”为基础,设计促进学生发展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所倡导的“多元”,其内涵主要包括:

一是学生的多元。

开发区是移民城区,我校学生来自于不同区域甚至是国家,所以学生成长的文化背景是多元的,而每个学生的智能各不相同,其思维发展力也不相同,表现出来的智能优势也是多元的。

二是课程的多元。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修养,需要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这些课程的组成形式与内涵是多元的,而不同课程各有其特点和规律,所采用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也是多元的。

在设计与实践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一个减轻,两个提高"为基本指导思想:

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效益,适应多元课程需要,满足学生个性需求,为多元发展奠定基础。

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过程中,学校提出“两个必须”:

必须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必须符合学校多元课程的特点,关注学生多元智能的现实,立足学科的特点,正视不同学科的区别,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有效利用课堂教学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通过学科课堂教学的实践来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需要获得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在不断的实践与完善中,学校教师依据“多元”的理念,设计并实践了多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如: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情景讨论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信息解析教学模式、作文拓展教学模式、先行迁移教学模式、合作讨论教学模式、图层叠加教学模式、模型解析教学模式、阅读拓展教学模式等等,全面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介于文章篇幅限制本文只对其中三种教学模式作简单介绍:

(一)阅读拓展教学模式

1.阅读拓展教学模式的提出背景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

“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它课程资源,特别是…报刊杂志等”。

此外,《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语言技能(八级)中的阅读要求是:

“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

由于师资、教材、语言学习环境、考试等方面的原因,高中英语教学目前还没能达到这一要求。

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广泛接触,大量输入”的环节被大打折扣。

要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就要让学生有接触、感受和体验所学语言的“不同渠道”和“不同形式”。

2.阅读拓展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语言学习的迁移理论指出:

“教材仅仅是所学内容的一个载体,要进一步巩固学生从教材中所学的内容并使之得到巩固和内化,就应该把所学内容迁移到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进行多次的反复识记、运用”。

换句话说,学生必须经过多种不同的语言环境才能把所学内容扎实掌握。

阅读拓展教学模式,就是在实际英语教学实践中,把教材所承载的学习内容传授给学生,给学生创造一切能够创造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通过加大阅读量进一步拓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使用能力。

3.阅读拓展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阅读拓展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可概括为:

独立阅读——精泛结合——阶段达标——运用提高。

4.阅读拓展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1)独立阅读

利用课外时间,根据教师编写的导读材料,借助字典等学习工具在规定的时间里独立完成任务。

(注:

我们为学生选取的阅读材料为《二十一世纪中学生英文报》)

(2)精泛结合

我们要求学生泛读每期所有的文章,在此基础上,精读教师所指定的3-6篇文章(原则上高一3篇,高二、高三6篇)。

精读时要求学生借助字典查阅所读文章的所有生词、短语、结构,分析长句、难句,赏析好的句子和段落,并将这些内容整理记录到阅读笔记本里。

(3)阶段达标

以两期作为一个阶段,进行达标过关测试。

达标测试只涉及指定的文章,具体内容包括词汇、结构和句子。

测试方式灵活多样,侧重让学生动笔写,试题中有意加大翻译、填空、改写等试题的比例。

(4)运用提高

以所读文章为基础,安排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把所学所记的内容运用到活动中去。

主要形式有:

主持竞赛、模拟联合国等。

5.阅读拓展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阅读是英语学习的目的,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手段。

在目前中学学生阅读量

普遍不足、听说读写综合能力比较弱的现状下,大胆利用可利用教学(阅读)资源,创造条件,为学生增加阅读量建立平台,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每天接触的是鲜活、时尚的英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而且在反复阅读、频繁使用中,加大了对词汇的理解与记忆,增加了词汇量,同时在各类活动中运用语言,在运用中巩固语言,语言综合能力在整体上得到提高。

以“新课标”对中学生3500词汇量为标准,通过软件测试,毕业阶段90%以上学生能超过这个要求。

全校英语高考成绩已连续多年在大连市名列前五位。

我校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英语演讲赛(CASIO杯、枫叶杯)曾获得特等奖、金奖,参加全国创新英语大赛取得全国八强的好成绩。

(2)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从浏览材料到选定文章、编写阶段达标测试内容,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每期导读材料的编写至少要完整的2个小时,每期阶段达标测试内容的编写时间不会少于完整的6个小时。

导读材料和阶段达标测试内容的编写从头到尾都是一项重新创造的工作。

它不仅要求每一个字、每一道题都是原创,而且必须再三斟酌,不能有误。

有时为了一个细节,得花大量的时间去查阅资料、反复研究、仔细比较,方能编写出初稿。

初稿出来后,还必须让另外的老师校对、试做,然后就一些细节问题进行讨论、补充、修改,最后才能印发给学生。

一份汗水,一份收获。

通过辛勤付出,教师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经验,提高了教师专业水平,养成了严谨治学的习惯和风范,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二)模型迁移教学模式

1.模型迁移教学模式的提出背景

进入高三,要在大约五个月的时间里完成前两年学习内容的复习,学习内容的增多、复习速度的加快、知识难度的加大以及综合应用知识能力要求的提高,使学生普遍感觉不适应,学生学习物理存在畏难情绪,很多学生试图通过增加习题量来提升物理成绩,而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尽管在高一高二的学习中,学习构建了很多的物理模型,但学生针对某一新情景的物理问题时,往往无法和这些模型建立联系,解题时总是生套公式,经常会因审不清题目中的某些条件而导致解题出错,所以在复习中,不仅要对已学模型进行巩固,并且要培养学生进行模型迁移能力的训练。

2.模型迁移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强调,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应当把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在物理学中,无论问题情景是多么新颖多变、或是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大都可以归结为学生熟悉的物理模型。

所谓“模型”,就是抓住研究和学习对象的主要特征,舍去其次要因素,以形成一种经过抽象概括了的理想化的“表达方式”,它类似于我们生活中得“样品”。

将实际情景与物理模型进行关联,再利用熟知的物理模型的处理方法和思维模式进行操作运算,得出结论。

这种以模型概括复杂事物的方法,是对复杂事物的合理的简化,有助于学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提高学习效率。

3.模型迁移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模型迁移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可概括为:

情境呈现,分析简化→模型关联,规律选择→操作运算,结果讨论

4.模型迁移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在高三物理复习中,首先复习巩固一般物理模型,包括物理对象模型和物理过程模型,固化处理这些物理模型的一般思维模式。

在此基础上进行模型活化应用,即模型迁移。

它的一般实施过程是:

(1)情境呈现,分析简化:

将物理问题的具体情境进行呈现,进行分析简化,一般以画图的形式呈现,主要包括:

时空情境图:

物理学主要处理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而物理的运动过程,存在空间位置关系和时间位置关系,要用画图的形式呈现出来。

受力分析图:

画出在物理运动过程中的受力分析图示,明确力的种类、大小和方向关系,一般要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有时还要进行力的动态分析。

物理图象:

物理的图象能够将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同时呈现,所以在物理的过程分析中,经常要画出图象来呈现。

如x-t图象、c-t图象、F-t图象、I-t图象、Ф-t图象、I-U图象等。

电路图:

在电磁学中,一般要画出电路图。

通过情境的呈现,明确物理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分析,对物理过程进行了简化和抽象处理。

(2)模型关联,规律选择:

将物理情景分析后,与已知物理模型进行关联,或者建立物理模型,再选择该物理模型所对应的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以物理语言和物理公式或方程呈现出来。

如:

运动员的跳水问题是一个“竖直上抛”运动的物理模型;人体心脏收缩使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可简化为一个“做功”的模型,磁流体发电机、霍尔元件的应用是一个“速度选择器”模型等等。

(3)操作运算,结果讨论:

写出物理公式或方程之后,进行操作运算,得出结论,并对结果进行讨论。

5.模型迁移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在形象思维的平台上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是高中物理学习的特点,而将物理问题模型化并进行模型迁移正是这种特点的具体体现。

模型迁移教学模式打破了原先以书本知识为单一线索发展的学习模式,在“物理模型”的平台上有机地综合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引导探究”、“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实验探索”等教学方法,通过这种综合,使物理教学凸现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培养,突出了物理学习中应有的体验与感悟过程,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模型教学”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物理内涵的领悟。

培养出具有较强建模能力、创新能力、物理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群体。

经过多年的高三物理教学实践,模型迁移教学模式简化了物理情境,减少了问题的复杂程度,降底了问题难度,提高了解题的速度,使学生在处理问题时有了“抓手”,更具条理性和灵活性,提高了分析综合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得以更适应高三的理科综合的较高的考试要求。

提出并实践该模式的教师所教的班级在各类考试中成绩都名列前茅,并能涌现出很多尖子生。

该教师多次被区市教育部门,约请参入各类考试命题,并被评为大连市骨干教师。

(二)、地理图层叠加课堂教学模式

1.图层叠加教学模式的提出背景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很多地理信息由各类图形提供,学生读图能力较弱成为教学的难点之一。

不能迅速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成因及发展趋势等等,影响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积极性。

地理知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

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岩石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自然环境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当要求学生利用这些多个地理要素,综合解决某一个问题时,学生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思路比较混乱。

2.图层叠加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是使新学习的材料的逻辑意义转化为学习者潜在意义,最终使学习者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获得心理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大部分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甚至地理原理,都可以用图像呈现,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具有逻辑意义的材料。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地理基本知识以地理图型为载体,形成具有逻辑意义的材料,分类理解,层层掌握,逐层叠加,最终达到建构新知识的目的。

这种图层叠加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学会把地图上的各种平面信息由少到多、由简到繁地一步步立体化,而且有益于学生提高灵活、综合运用各种地理信息及相关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图层叠加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图层叠加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可概括为:

区域图型——特征图型——信息提取——综合运用

4.图层叠加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1)区域图层

给出所研究区域的范围,学生利用地图册找出所研究区域的行政区域,海

陆轮廓,经纬网等,能反映其地理位置的区域地图。

(2)特征图层

随着课堂教学的进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特征图形表示方法,将反映该区域自然特征(如:

地形、河流、植被、土壤等)和人文特征(如:

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等)的特征图型,逐步在区域图形中标出,形成各类特征图型的叠加。

(3)信息提取

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从叠加的图型中提取各类地理信息(如:

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关地理位置与特征),分析人口密度、气流变化、经济发展等问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运用地理术语对以上特征进行简练而准确的描述。

(4)综合运用

任何区域都有其独具特色的自然或人文现象,发现这些现象,并找出其本质所在,再拓展到其它地理区域,解读并探讨其成因,同时,采用讨论的方式预计某个区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

5.图层叠加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地理学是以客观地理现象为研究对象而构建的理论体系。

当我们以各类地图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时,才是真正触及到地理学科的本质。

图层叠加打破了传统教学观念,将抽象难懂的概念和理论变成形象具体的图片了,分化了概念,降低了难度,学生觉得不难了,开始慢慢的喜欢看地图,逐渐变得会用地图,甚至到了地理课离不开地图。

他们不仅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地图,还知道与他人合作用不同地图叠加解决地理问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地理教学质量也在逐步提高。

2011年文科综合成绩达到201分,位居全区第一,比排名第二的学校高10.3分。

图层叠加教学模式的使用,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对知识难度进行必要和适当的分解,然后采取逐渐递进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观察、演练及描述能力的培养,每个难点突破后一定要让学生口述,使知识形成回顾和内化。

有些内容要让学生自己画图,使思维呈现碰撞。

每个概念通过图解与演示,使其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这是图层叠加教学模式的关键。

三、多元发展的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

“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把学校教育资源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目标,就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个性鲜明的高素质人才。

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是提升教学质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强化教学环节、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实践证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三动”:

心动、口动、手动。

“心动”是指高效率的教学促进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内心的需求,对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冲动,觉得学习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创造,是一种乐趣,学习自然产生高效率;“口动”是指高效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回答探究问题,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在“口动”的同时促进思维的发展;“手动”是指在在教师引领下,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践,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依靠丰富的感性知识,获取科学的理性真理,促进学生科学品质的形成。

学生“三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了教学质量,为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我校2011年高考成绩为例,全校文理科学生平均分均高于全省一批录取线近20分。

在全区7所高中中,理科各科成绩分别高于第二名学校:

语文3.4分;数学0.1分、外语6.3分;理综9.1分;平均分18.9分;文科各科成绩分别高于第二名学校:

语文5.5分;数学15.7;外语11.5分;文综10.9分、平均分43.6分。

高效课堂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课程建设保证了学生发展的需求,二者的有机结合不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了教育质量,形成了学校的发展特色。

近年来,学校有多名教师受到国家及省市级表彰,有30多名教师被评为市区级教学骨干。

在2011年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中,我校有125人获得自主招生优惠政策,这些学生约占我校毕业生的三分之一,其中有13人与北大、清华签约,有36名学生与高校签约一本线录取。

2011年我校高考一本上线率近70%,有15名学生被北大、清华、浙大三所名校录取,比2005年翻了一翻。

连续两年我校在获取高校自主招生优惠资格和优质大学录取率方面排在大连市第三位。

学校也先后被评为“全国百所特色学校实验校”、“辽宁省课改先进学校”、“辽宁省科研兴校百强学校”、“辽宁省文明单位”、“大连市先进集体”、“大连市教育研究基地”。

学校主持承担的“十一五”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促进高中生个性化发展的校本课程平台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荣获了2011年辽宁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

四、结束语

提高教育质量离不开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没有一种高效课堂模式适合每一个学校每一个学生,它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有待于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进一步探索和升华。

我们所做的仅仅是基于我校办学理念及学生和学科特点的初步尝试,我们希望能由此抛砖引玉,在高效课堂方面上摸索出一条适合学校校情、且行之有效的模式,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智慧增长和健康成长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