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库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71890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库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库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库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库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库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库目.docx

《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库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库目.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库目.docx

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库目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一、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卢纶(?

~约799),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著名诗人。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时。

估客指商人。

(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变化。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颈联“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剑

清·高鹗

一条秋水万黄金,千载谁明烈士心。

夜半虚堂雷雨入,壁间惊起老龙吟。

(1)咏古剑,但诗中却并未出现“剑”字,试问作者是怎样咏出古剑的意象的?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4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红。

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

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

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

②踯躅:

杜鹃花科。

③恩波:

皇帝的恩泽。

④斗:

通“陡”。

(1).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略加分析。

(2).前人评价尾联写得婉转含蓄,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送僧赴黄山沐汤泉兼参禅宗长老

杜荀鹤

闻有汤泉独去寻,一瓶一钵一无金。

不愁乱世兵相害,却喜寒山路入深。

野老祷神鸦噪庙,猎人冲雪鹿惊林。

患身是幻逢禅主①,水洗皮肤语洗心。

[注释]①禅主:

指诗的题目中的禅宗长老。

(1).试分析诗中两个“洗”字用法的妙处。

(2).这首诗的“不愁乱世兵相害,却喜寒山路入深”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霄劳梦想。

  

(1).一二两句中各有一字用得很妙,请你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2).请简要概括诗中情感变化过程。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作者在这首词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开了奇妙的想像。

请作具体简要的分析。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看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阻风三峰下

南宋·张孝祥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

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

张孝祥,南宋爱国词人。

本词是作者离官潭州(今长沙)途中为风雨所阻时作。

(1)这首词匠心独运,艺术构思新颖别致。

试选择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

                                                   

          

(2)这首词可以看出作者此时是怎样的心境?

(4分)

答: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黄几度

黄庭坚①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②,治病不蕲三折肱③。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④溪藤。

[注]①黄庭坚(1045~1105):

宋代诗人。

王安石变法之后形成的新党、旧党的斗争延续多年,黄庭坚受牵连两次被贬。

写此诗时黄庭坚在北方德州做官。

黄几度:

黄庭坚的朋友。

曾在南方四会县做官,为官清廉却未得重用。

②《史记》中说大文豪司马相如很穷,“家居徒四壁立”。

③出自《左传》,意思是折断三回胳膊,积累了治病经验就可当好医生了。

这里是说黄几度政治经验丰富,可做大事。

④瘴:

瘴气,热带或亚热带森林中的湿热空气。

(1).颔联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试作简要说明。

(4分)

答:

(2).这首诗蕴含丰富,汇聚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分)

答:

九、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问题

伯牙绝弦图

(宋)郑思恩

终不求人更赏音,只当仰面看山林。

一双闲手无聊赖,满地斜阳是此心。

(1)、请你找出这首诗的诗眼(哪一句)。

(2)、从语言特点上谈谈你对最后两句诗的理解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禾熟①

宋·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②谷登场。

老牛粗了③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注]①此诗很像一幅古代农村风俗画。

清初画家曾借此题画。

诗人做过地方官吏,熟悉农村情况。

他多遭贬谪,厌倦官场,正好借这乡村的野朴淘洗心情,抒发胸中的积郁。

②窦:

水道,水沟。

③粗了:

刚了结。

(1).一、二两句,勾勒出了农村的景象。

(2).三、四两句取象老牛,诗家评说“用意很深”。

对诗人的“用意”,你是怎样理解的?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

答: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

                                                                      

十二.阅读下面一首元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1)综观全词,“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

                                                   

          

(2)词中用了哪几种手法写“心事”?

                                                   

          

(3)“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三句在景物的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分)

                                                   

          

 

十三、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下列各题。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青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处飓,爱杀江南。

(1)张养浩,______朝人,他的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手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

试做具体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典诗歌,有“无我之境”,有“有我之境”,你认为此曲属何种意境?

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宿湘江遇雨(唐)谭用之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①。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②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

①刘琨:

《晋书·祖逖传》记载过他和祖逖共被同寝,夜间闻鸡起舞的故事。

②《楚辞·渔父》有云: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

……’”

(1).在这首诗中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这种感情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①)

苏轼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②。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释】①次……韵:

依次用所和诗的韵作诗,也称为步韵。

欧公:

指欧阳修。

西湖:

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欧阳候任颍州(治所在阜阳)知州时多有题咏西湖之作。

本词作于宋哲宗元沾六年(公元1091年),时苏轼以龙图阁学出任颍州知州。

②三五:

指阴历十五日。

二八:

指阴历十六日。

此词处处写思念,却不提思念一词;主旨在评议,却不露议的痕迹。

请简析上片如何表现“思翁”,下片如何表现“识翁”的。

答:

十六.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

题采石蛾眉亭

南宋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

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

试问谪仙何处?

青山外,远烟碧。

注:

采石,即采石矾,在今安徽省当涂县附近,古代历来是防守长江的要地,南宋时,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

韩元吉,时任吏部尚书,主战派。

(1)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令,作者将夹江对峙的二梁山比作“两蛾”。

请根据上下文简析“天际两蛾凝黛”中“凝”字运用的妙处。

 

(2)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特色,请就这一特色赏析“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

十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食【注】孟云卿寒食日献郡守伍唐珪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注】寒食:

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

⑴两首诗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⑵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不同。

十八、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青草湖:

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

“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了。

②湘君:

尧的女儿,舜的妃子。

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2)诗的前半部写景萧瑟,后半部记梦美好,是否矛盾?

为什么?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参考答案

一.

(1)“远见”表达了作者远远望见汉阳时的喜悦之情,“犹是”,突显出作者对仍有“一日程”的惆怅之情;一联之内,作者情感由喜悦骤转至惆怅,有跌宕起伏的意味。

(2)借景抒怀(或借景抒情)。

(点明手法2分)时值寒秋,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往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

二.

(1)作者运用比喻修辞格,将古剑比作“秋水”和“老龙”,分别写出了古剑出鞘时如秋水般明净的光芒,有如龙吟般跃跃欲试的剑声。

(4分,”秋水”、“老龙”各2分)

(2)诗人以剑自喻,表明心迹,前两句中的“谁明”二字则表明“烈士心”无人理解,古剑不能为世所用(2分);后两句则从被闲置不用的处境展开进一步的描写,以“龙吟”写剑声,写出诗人跃跃欲试、急于建功立业的急迫心情(1分)。

(4分)

三.⑴衬托:

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⑵拟人:

“竞长”“闲开”写出了春天的生机。

⑶寓情于景:

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景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

(写出其中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

.

(2)诗人写愁不说愁,只说鬓发白了一半;⑵只说读张署的诗是白了鬓发的原因,不正面写自己的愁怨。

(写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

四.

(1)第一个“洗”字,意思是沐浴、洗涤;照应题目,引出下面的“洗”。

第二个“洗”字,意思是洗礼、净化,形象地表现了净化心灵、洗礼灵魂,使诗的意境更加深厚。

(2)“不愁”句实际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感伤时世的感情。

“喜路入深”,一方面反映了山路的遥远和环境的清幽。

另一方面也衬托了对乱世兵祸的害怕。

(1

(1)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即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

“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

“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

  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

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

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

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

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

琴,这古雅平和的乐器,只宜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

据说古人弹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杂念。

而南亭纳凉的诗人此刻,已自然进入这种心境,正宜操琴。

“欲取”而未取,舒适而不拟动弹,但想想也自有一番乐趣。

不料却由“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

象平静的井水起了一阵微澜。

相传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

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

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

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惆怅。

“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

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此诗写夏夜水亭纳凉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

诗的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

三、四句写沐后纳凉,表现闲情适意。

五、六句由嗅觉继续写纳凉的真实感受。

七、八句写由境界清幽想到弹琴,想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

最后写希望友人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

全诗感情细腻,语言流畅,层次分明,富于韵味。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句,纳凉消暑之佳句。

浩然诗的特色是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

《夏日南亭怀辛大》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

此诗不过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写各种感觉细腻入微,诗味盎然。

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而达于浑然一体,极富于韵味。

诗的写法上又吸收了近体的音律、形式的长处,中六句似对非对,具有素朴的形式美;而诵读起来谐于唇吻,又“有金石宫商之声”(严羽《沧浪诗话》)。

六.

(1)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诗中展开了奇妙的想像:

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1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1分),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救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1分),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看大好河山(1分),再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1分)。

(比喻和想像各举两例,每个1分。

)(本小题4分

(2)作者感叹“白发欺人”,是抒发壮志未酬的忧伤;(2分)俯看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1分)砍去桂树,寓有铲除一切黑暗势力的宏愿。

(1分)(本小题4分)

七.这首词匠心独运,艺术构思新颖别致。

试选择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4分)

答:

(1)答一:

上片写景,但诗人并没有正面描绘舟行所遇狂风恶浪的险境,而是侧重写怒涛渐息后的奇妙遐想;下片抒情借此展开,显得自然真实。

答二:

上片写景用比喻、拟人手法,不说自己被风所阻,而说是波神殷勤好客,这就为下片抒发旷达乐观之情做好了铺垫。

答三:

这首词上下片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动静结合的手法,兼以雄放的笔力,化景物为情思,写得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2)这首词可以看出作者此时是怎样的心境?

(4分)

答: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此时胸怀远大理想(末句“准拟岳阳楼上”),虽遭遇挫折,但旷达乐观的潇洒心境。

八、

(1)对比(对照、映衬)手法,前一句写当年在桃李春风中痛快地饮酒畅谈,后一句写一别十年,只有每天挑灯夜读时才彼此深情地想念。

这样写充分表达了对友人和往昔岁月的深切怀念。

(答对偶手法、言之成理亦可)

(2).开头两句,表达山水阻隔、不能相见的无奈,(1分)颔联在今昔对比中表现对友人的思念,(1分)颈联尽显对黄几度的赞许、期待,(1分)尾联则既有对黄几度的同情,也有对友人仕宦生涯乃至诗人自身政治命运的哀怨。

(1分)(答出“思念”“关切”“赞许”“同情”“哀怨”“牢骚”这些词语中的四个即可得2分,能结合诗句稍加解说的再给2分,共4分)

[赏析]黄庭坚主张“点铁成金”,所以其诗用典特多,不容易读懂,这首诗至少有四处用典。

第一句是说他自己在北方德州做官,黄几度在南方四会县做官,一南一北不能见面。

《左传》里记载齐桓公攻到楚国,楚国君主对齐桓公说: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没有利害冲突,你为什么攻打我们?

”“北海”、“南海”的说法即源于此。

第二句是说想给你寄一封信也办不到。

这里化用了《汉书》里苏武从北海用鸿雁向家乡传书的典故。

传说大雁秋季南飞到湖南衡阳就不再走了,而四会县更在衡阳之南,所以大雁也谢绝传书。

三、四两句是说,想当年我们曾在桃李春风中饮酒畅谈多么痛快,可自那之后一别十年,只有每天挑灯夜读时才彼此深情地想念。

这两句是倍受赞赏的名句。

第五句是赞扬黄几度为宫清廉,家徒四壁。

《史记》里说大文豪司马相如很穷,“家居徒四壁立”,诗中用的就是这个典故。

第六句是说黄几度政治经验已十分丰富,可以做大事。

《左传》里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话,意即折断三回胳膊,积累了治病经验就可当好医生了。

诗人用做良医比喻当好官称赞其朋友。

最后两名是说,想象你十年来刻苦读书,头发大概都已花白了吧?

可是仍不得朝廷重用,隔岸树藤中猿猴的呜叫声仿佛都像在为你悲泣。

诗的蕴含很丰富,有思念,有回忆,有赞许,有关切,有同情,有牢骚。

说有牢骚是因为黄庭坚自己也是官场失意,和朋友的命运一样,诗中深含感慨。

(1)、满地斜阳是此心

(2)用语含蓄。

用手之“闲”而无聊,写出了伯牙破琴绝弦不复弹的孤寂痛苦,借哀景写哀情,借对满地斜阳的凄美的叹惋,来暗喻自己的心正如伯牙那难以言传的忠贞与苦痛。

(1).丰收(2分)

(2).诗人借刚释重负、卧坡吃草的老牛抒发内心的郁闷:

自己仕途坎坷,官场劳顿,何异于老牛的耕耘之债?

然而老牛的役债有了结的时日,而自己何尝不想卸却重负,舒闲疲惫的心呢。

((4分。

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十一.

(1)这首诗主要通过联想想象,运用比喻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愤,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十二.

(1)想家,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厌倦仕途与奔波,希望归隐田园。

(答对一层意思得1分)

(2)①用去年团圆的欢乐与今年分离的痛苦作对比写“心事”②用“两鬓秋霜细有华”“儿女团员夜煮茶”的细节来描写‘心事’也可)。

(答对其中两点即得4分)

(3)①动静结合。

“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静。

②通过写黄昏明丽的景物来渲染气氛③写景由远及近。

十三.参考答案:

(1)张养浩元朝人。

这首元曲的描写手法是动静结合。

流水生烟,山岚耸翠。

此为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画船由天边驰来,酒旗在风中飘动,由于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

(2)此曲应理解为“有我之境”。

这首曲子看是客观描写,实则处处有我。

如“看沙鸥”中的“看”肯定是“我”在看,“芰荷丛一段秋光淡”,也包含着作者的感受和评价。

这样写使每个读者都感觉是自己在“看”美景,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容易引起共鸣。

诗歌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让每一个读者都感觉是自己在赏景,从而有身临其境之感,容易引起共鸣。

十四

(1).抒发了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羁旅湘江的乡思乡愁,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抑郁之情。

(答对其中的两点即给2分)

诗中运用典故,借景抒情;运用刘琨舞剑的典故,表现作者报国济世的远大抱负;运用渔人的典故,表现诗人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借湘江秋雨的苍茫壮阔景色抒发其慷慨不平之气。

(3分)

十五.

(1)上片着重写“思翁”。

触景生情,融情于景。

①水涨水落,水流有声,这本是自然现象,但词人却说水声潺潺是颍河在幽咽悲切,这是由于他当时沉浸在怀念恩师欧阳修的思绪中。

开篇移情于景,使颍河人格化了。

②苏轼推算,他这次来颍州,上距欧公知颍州已四十三年了,歌女们仍传唱欧公之作,足见“颍人思公”。

这不光是思其文采风流,更重要的是思其为政“宽简而不扰民”。

(答对一点给2分)

(2)下片着重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