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 知识点整理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71574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6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 知识点整理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财政学 知识点整理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财政学 知识点整理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财政学 知识点整理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财政学 知识点整理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 知识点整理1.docx

《财政学 知识点整理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 知识点整理1.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政学 知识点整理1.docx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1

第1章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模式

第一节市场经济的配置效率:

微观经济学回顾

经济学分析公共财政的逻辑起点是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本关系。

在这一关系中,首先要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或者说市场配置资源能达到怎样的效率。

才能确定市场与政府有怎么样的分工关系。

分析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理论基于经济人理性。

——厂商(利润最大化)-居民(效用最大化)

分析两部门经济配置资源的效率,在理论上首先假设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

满足下列基本条件的市场:

1、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2、产品无差别。

卖者提供的产品不存在凭借产品差别垄断市场的可能。

3、完全信息(信息充分)。

市场上所有的人获得的信息都是完全的和对称的,不存在信息租金。

4、自由进出市场(资源充分流动)。

即资源在各行之间的进出没有限制,也不存在资产专用性的限制。

2、资源配置效率的标准

帕累托最优:

任何对资源的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受益而不使其他任何人受到损失。

(书)——在该种资源配置状态下,要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唯一的办法就是使另一个人的境况变坏。

(PPT)

帕累托改进:

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可以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变坏的情况下使某人的情况变好。

帕累托最优表现为:

(1)交换最优(产品X&产品Y):

(预算约束线和最高无差异曲线的切点-----消费边际替代率MRSC是指个人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

图:

(2)生产最优(要素L&要素K):

(等成本线和最高等产量线的切点-----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体现生产者替代关系”的等产量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其实就是生产者所愿意接受的两种要素的“边际产出比率”:

图:

(3)生产与交换混合最优:

任意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MRT)(边际产品转换率是指生产可能性曲线斜率的负数)

-----生产者产出价值最大化:

生产者产出最大化条件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共同构成。

图:

第2节市场失灵

1、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的定义:

市场无法提供某一特定产品的理想化和最优化产出的情形。

进一步分为两种情况和两个层次:

1、市场缺陷:

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领域资源配置出现的低效率;

2、市场失灵:

因市场机制难以覆盖到而出现的资源配置空白的领域,这类情况是本意的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的状态:

1、垄断2、收入分配不公3、经济波动4、外部性与公共物品5、信息不完全

2、外部性

1、外部性的含义:

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经济单位之间,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对其他经济单位产生影响,而该单位没有根据这种影响从其他单位(在正的外部性中)获得报酬或(在负的外部性中)向其他单位支付赔偿。

负的生产外部性:

一个企业的生产活动减少了其他人的福利,而这些人又得不到企业的补偿。

负的消费外部性:

一个人的消费减少了其他人的福利,而这些人又得不到消费者的补偿。

一旦产生外部性,成本和收益就必然包括两部分:

成本包括了私人成本(PC)和社会成本(SC),收益包括私人收益(PB)和社会收益(SB)-------SMC=PMC+MD(边际损害)

图:

结论:

具有负的外部性的产品会生产过多;具有正的外部性的产品会生产过少。

第3节政府合理性与市场失灵方法

政府合理性:

是指某一社会中政府职能作用与社会需要的一致性,或社会偏好与政府偏好的一致性。

市场失灵方法:

是指在市场经济中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并以此确定市场机制有效覆盖的范围,然后将那些市场不能做成或者做不好的事情归于公共部门资源配置的范围。

(证明失灵领域---确定公共部门或者政府介入的合理范围)

第4节公共财政模式

财政模式:

是指社会发展阶段相同社会经济制度相近的国家所实行的财政,在财政基本功能、运行方式、管理体制上遵循共同的理念、原则和基本制度。

财政体制:

财政模式是财政体制的上位概念,财政模式是抽象存在的。

财政模式的基本特征:

1、普遍适用性;2、相对稳定性;3、政治制度和政府类型融为一体

我国属于公共财政模式,并且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体制。

1、公共财政模式的含义:

公共财政模式是与市场经济社会相对应的财政模式。

该模式要求从市场与政府关系界定财政职能。

(轴心是如何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公共财政模式的基本特征:

(1)公共财政是纳税人的财政【是公共财政在产权上的根本特征】

(2)公共财政以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是公共财政在职能上的根本定位】

(3)公共财政应向社会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是公共财政基本的伦理价值要求】

(4)公共财政是民主财政【是公共财政管理的基本要求】

(5)公共财政是法制财政【是公共财政根本的制度保障】

第5节公共财政的伦理

财政伦理:

关于财政在整个社会关系体系中进行活动应遵循的一系列价值标准或道德标准。

财政伦理的基本功能是衡量财政的基本制度和具体政策是否符合社会正义原则。

第2章公共财政的职能

1、财政职能的一般理解P39

财政职能是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固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是财政本质的反映。

财政是为政府实现其职能服务的,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财政职能必然决定于政府职能,是政府职能的经济体现。

因此,财政职能实际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

2、制约财政职能的因素P39~40

1、财政本质对财政职能的制约。

----财政的本质有所不同,决定了财政具有不同的职能。

2、经济体制对财政职能的制约。

----eg:

计划经济体制VS市场经济体制

3、政府职能对财政职能的制约。

3、财政的三大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P42

1、含义:

通过各种财政手段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合理配置,直接或间接引导资源流量、流向,从而形成资源最优配置的功能。

2、必要性:

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组织公共物品的供应,不能解决外部效应问题,存在不完全性。

3、主要内容:

合理划分社会总资源的比例,优化公共部门内部资源配置,引导非公共部门内部的而资源配置

4、手段:

(1)财政支出:

通过财政支出总量的调整,影响政府部门直接配置资源的总量和社会资源总量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的分配比例;

通过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影响财政资源地区、部门、行业间的配置结构;

通过财政投资,可直接提供某些市场不能提供或供给不足的产品;

通过财政补贴,可以引导私人部门资源流向,保持相关产业或行业适当的资源量。

(2)税收(财政收入):

通过对税收总量的调整,直接影响政府可支配资源的总量,由此影响整个社会资源的流动运动状况;

通过对税收结构的调整,直接影响地区、部门、行业、企业拥有的资源的数量;

通过调整税率、税收优惠政策,可以鼓励某些产品的生产和消费;

通过税收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率。

(3)公债(现代国家普遍使用的重要财政手段):

通过公债筹集社会闲置资金,达到重新配置资源的目的;

通过调整公债规模、选择购买对象、确定公债期限、制定公债利率等方式来实现资源配置目标;

通过公债的公开市场操作,配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二)公平分配职能P47

1、含义:

是指运用各种财政手段调节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使之符合社会公认的公平或公平分配状态的功能。

2、必要性:

人们收入能力的差别容易导致分配差距,市场分配并不能照顾无收入能力者,经济机会不均导致分配不公

3、手段:

(1)运用税收手段对收入和财富分配进行调节。

合理运用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对高收入者课征,有利于实现公平分配。

(2)通过转移支付对低收入者或者无收入者进行补贴。

对其发放失业救济金和伤残救济金等。

(3)保障性住房和食品补贴。

(4)最低工资制度。

(最低工资制度是指通过国家立法,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基本生活支出费用,制定雇主雇佣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标准,以及相应的雇主对受雇者社会保障金的缴费比例,以实现对在业者的劳动权利和劳动收入的法律保护。

公平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排斥市场效率原则:

①任一分配变动都应以最低的效率代价来完成;②在执行公平原则时应权衡相互冲突的政策目标

(3)经济稳定职能P50

1、含义:

是以财政政策为手段,以保持高就业率、合理程度的物价稳定,适当的经济增长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的职能。

2、目标:

充分就业:

有工作能力而且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可以得到一份自己的工作。

物价稳定:

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货币购买力不发生剧烈运动。

通常以价格指数来表达物价的变化。

适度经济增长: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物品和劳务生产总量的增加。

通常以国内生产总值GDP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NP来衡量。

国际收支平衡:

一个国家进行国际经济交往时,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收支合计大体保持平衡。

3、手段:

(1)既定的预算杠杆。

对总需求产生不同的影响。

(2)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自动稳定器】累进的所得税对经济发展变化的自动稳定作用+财政转移支出对经济发展变化的自动稳定作用

(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变化预算政策,已达到影响总供求的目的。

第3章公共产品

第1节物品分类

1、意义

物品分类的意义在于找到某种区分物品(包括服务)属性的划分标准,以认识何种物品由谁来提供,以何种方式提供是最为有效的,从而为划分市场与政府活动的范围提供科学依据。

2、物品分类的基本维度

经济学物品分类的基本维度不像商品学划分,它是物品在消费过程中的使用属性或者满足人们欲望的效用获得的属性。

因为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物品的效用获得属性即消费获得方式必然决定提供和生产的方式!

基本逻辑关系:

物品消费获得方式→购买方式(谁付费)→供给方式

消费获得的方式是指在消费过程中是否存在竞争性和排他性。

排他性

竞争性

存在

不存在

可行

私人物品:

食品、衣物、眼镜、私人轿车

可收费物品:

有线电视、收费公路、公园、剧院

不可行

公用资源:

公海中的鱼、公共牧场、公共池塘

集体物品:

国防、噪声控制、灯塔、路灯、城市雕塑

公共产品

(1)消费的竞争性

1、含义:

是指物品(或服务)的使用存在一个人消费它的效用别人就不能同时消费它或者就会减少别人对该物品效用的消费。

2、表现:

(1)独占性消费竞争(如私人物品)

(2)存在对消费者的某种限量,在达到限量之前,消费者使用该物品不存在竞争性,达到限量后(饱和),就会出现拥挤性消费竞争---仍是共同性消费,只是共同消费中出现了拥挤,该类物品的竞争性取决于消费人数的拥挤点,介于竞争和非竞争之间

3、效用分割性。

效用可分割的物品存在消费竞争性,效用不可分割的物品存在消费的非竞争性,如烟花。

(2)消费的排他性

含义:

是指物品(或服务)的使用具有可以根据经济与技术可行性,将未付费者或不允许使用者排除在对该物品(或服务)的消费之外的属性。

经济可行性:

产权排他(有时很难:

烟花)+排他的成本在经济上可行eg:

高速公路两边护栏可以通过高速公路收费收回成本。

技术方法可行性:

在目前技术上能够做得到eg:

有线传输技术,通过收费实现排他。

第2节公共产品

1、公共产品的定义

定义:

公共产品是指在消费上具有完全或一定程度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或者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种属性中的一种属性的物品,公共产品包括:

集体物品,可收费物品和公用资源。

萨缪尔森定义的公共物品:

每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任何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适用萨缪尔森的公共产品,对应的是物品分类表中处于右下角的集体物品。

2、特征

1、非竞争性(的几种情况:

(1)无限的非竞争性,即不存在消费的拥挤点和饱和点-------等于纯公共物品的定义!

-----eg:

国防

(2)有限的非竞争性,即非竞争性仅存在于拥挤点以内,达到拥挤点后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竞争性。

【可收费物品】---eg:

房间里取暖的人

(3)与物品量相关的非竞争性。

【公用资源】---eg:

公共池塘里的水

2、非排他性:

经济上、技术上、主观上、制度规定上(对可以排他的物品实行非排他--eg:

免费开放的博物馆)

3、提供的集体性

3、分类

1、纯公共产品VS准公共产品

纯公共物品:

是指那些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eg:

国防

准公共物品:

是指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属性中的一种,且不需要达到完全排他或完全非竞争的程度。

(1)具有非排他性但存在竞争性【公用资源】

(2)具有排他性但存在非竞争性【可收费物品】

(3)有较大外溢性的私人物品【混合物品---私人家的绿地等】

2、有形VS无形-----是否有形的维度

3、全局VS局部-----效用在空间的覆盖范围的维度

4、开放性VS封闭性-----是否有身份限定和是否收费

5、强制性VS选择性-----是否自愿的维度

第3节公共产品的供给P65

1、两种不同的需求加总【计算:

作业一】

1、私人产品需求的水平加总:

在不同价格水平上单个消费者需求量的加总---因为私人物品的效用可以分割

图:

2、公共产品需求的垂直加总:

是每个人对既定公共产品愿意支付价格的加总---公共产品的个人需求量与社会总需求表现为同一社会既定的需求量

图:

2、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

1、公共产品的最优提供(公共产品的一般均衡条件)

萨缪尔森条件:

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之和=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边际转换率

2、公共产品的投票机制——一致同意原则和林达尔均衡(公共产品提供的局部均衡)

一致同意的公共品供给数量可通过林达尔过程实现!

图:

林达尔均衡:

反映的是满足公共产品边际成本等于价格的效率条件,若实现这一均衡就会实现公共产品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XX定义:

人们愿意为生产某一共用品所支付的成本之和等于为生产这些共用品所需要的成本。

林达尔均衡的两个假设条件:

(1)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愿意真实而准确地表露自己能够从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收益,即不存在隐瞒或低估其所得到的边际效益,不逃避自己应分担的成本份额;

(2)每个社会成员对其他成员的偏好、收入状况和公共产品或服务可以给彼此带来的真实的边际效益十分清楚,即客观上也不存在隐瞒个人边际效益的可能。

在林达尔均衡下,每个人共同面对的公共产品产出量和每个人付出的税额满足了以下两个条件:

(1)每个人消费公共产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恰好等于其为该增量单位公共物品所花的纳税额。

即个人从增加每一单位公共物品的消费所获得的效用恰好等于其对相应货币支付额的效用评价;

(2)每个人的出资额总和等于生产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

3、公共产品的供给

(1)“免费搭车”问题

由于公共产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消费者必然在个体理性支配下采取“搭便车”的行为,及隐藏自己对公共产品的真实偏好以逃避支付公共产品消费的价格。

所以垂直加总曲线被萨缪尔森成为“虚假的需求曲线”,由此决定了市场难以提供公共产品,表现为市场失灵。

(2)公共产品供给的分类

1、自愿供给---

(1)消费者不隐瞒各自的偏好也不逃避成本,彼此诚实地根据公共产品为自己提供的边际效用支付公共产品的价格---eg:

居民楼道里的照明灯;

(2)提供者出于慈善或某种价值的追求,志愿提供社会所需的公共产品---eg:

私人出资修桥补路、兴办学校等。

2、政府供给

3、俱乐部供给。

泛指一切具有俱乐部特征的集体提供的产品。

4、公私合作供给。

指将供给中的提供与生产在公司部门之间进行分工为前提的。

提供指出资,即在供给中谁来承担成本;生产指具体的生产过程,确定谁来具体承担生产。

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不同组合

公共生产

私人生产

公共提供

公共提供公共生产:

公立学校、图书馆、体育场等

公共提供私人生产:

监狱外包、城市环保外包等

私人提供

私人提供公共生产:

电力、燃气、自来水供应等

私人提供私人生产:

私立学校、图书馆等

混合提供

混合提供公共生产:

收学费的公立大学、城市公共交通等

混合提供私人生产:

享受财政补贴的私立学校等

第4节公共定价P70

1、公共定价

(1)含义:

广义---指对公共产品的定价;狭义---指对收费性质的公共事业产品的定价

公共定价实际上采取政府对价格的管制

公共定价包括两种定价:

一是纯公共定价,即政府通过某种程序直接指定价格(对城市供气、供水、邮政通讯、公共交通和教育等自然垄断与基本公共服务行业的定价)

二是管制定价,即政府规定价格浮动区间,提供者可根据情况在规定范围内自主确定价格,主要用于竞争性管制行业的定价。

(2)公共定价的理论依据

1、存在公共资源的公共让渡

2、存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政府排他性保护的优势---基于公共理性对公共资源的节约性保护,避免竞争造成资源的浪费

3、存在消费的弱选择性---由于自然垄断地位和高度的信息部队称

消费的弱选择性是消费者难以拥有充分市场竞争环境下存在的货币选票优势和买房主权

(3)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

1、公共定价的基本标准

首先需要确定定价水平,一般而言价格管制的基本依据是确定成本费用和限制盈利的程度,以确定一定时间内的最高限价(或者最低限价)标准或直接由政府或法律定价,并规定价格调整的周期等。

以公益性强度和与人的基本权利关切度为指标:

(1)两者都较强的公共服务,其价格标准应以成本费用确定,此类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基本医疗、妇幼保健和司法服务等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服务

(2)两者都较弱的公共服务,其价格应以限制盈利水平线确定,此类公共服务包括铁路运输、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制度允许其有一定的盈利,但其定价必须在市场盈利线以下的限制盈利的范围之内。

2、公共定价的方法

(1)平均成本定价法

政府在保持企业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

公共定价或价格管制要高于边际成本定价。

边际成本定价法:

MC=D所确定的产量---企业亏损

利润最大化:

MC=MR交点与需求曲线D所确定的产量----产量低

图:

 

(2)二部定价法

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定价体系:

一部分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另一部分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

二部定价法是定额定价和从量定价两者合一的定价体系,也是反映成本结构的定价体系。

基本费----与消费与否无关-----采用定额计算法,补偿固定成本

从量费----与消费量有关--------采用从量计算方法补偿可变成本

P=固定费用+从量费=N/K+aQ

N:

固定成本总额

K:

消费者人数

a:

平均可变成本

Q:

消费者使用量

(3)负荷定价法

根据需求规律性变动,对不同时间段或时期采取不同的价格,以引导和调节消费量,减少消费拥挤和网络负荷的定价方法,是时间差的一种形式。

----有利于通过价格引导消费量“削峰填谷”,平衡消费流量。

第4章公共选择

第1节公共选择理论

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

1、理论源起

2、公共选择理论在方法上的突破

1、政治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前提。

第一次把理性经济人引入政治领域,所揭示出的政府是一个个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经纪人组成的公共集团。

2、个人主义的方法论。

使个人成为分析政治活动的基本单位。

3、用交易关系分析政治的过程。

不是传统的权利义务关系。

3、政治均衡-----在政治决策过程中,通过政治博弈最终使选民、政治家和官员的选择达到一致的政治稳定状态。

第2节公共选择主体的行为分析

1、选民的行为动机分析

利己的理论必然使选民计算自己参与政治活动的成本和收益,并以此决定在政治投票中对备选方案投赞成票、反对票或弃权票;或不参加选举以保持“理性无知”状态。

“理性选民假说”----选民参与投票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参与政治活动获得预期收益的最大化,是否收集信息、是否投票,取决于预期从这些活动中能获得的收益与付出的代价。

EU=pU(x)-C

只有在EU>0的情形下选民才会投票。

理性选民假说可以用来解释现实选举中经常性出现的选民对参与选举缺乏兴趣和“搭便车”的现象。

2、利益集团的行为动机分析

利益集团:

致力于影响国家政策方向的组织,他们自身并不图谋组织政府。

利益集团具有以下特征:

1、有共同的利益和目标

2、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3、具有影响政治决策的能力

利益集团主要行为方式:

1、极力向选民灌输有利于自己饿信息,使他们在投票时支持和站在自己一方

2、游说政治家和议员,以说服议会支持其提出的方案

3、政治资助,对参加竞选者提供竞选经费

4、与其他利益集团合作

3、政治家与政党的行为动机分析

政治家和政党在政治市场上的直接目标是为了争取选民最大化,以获得执政地位和实现连选连任。

4、官僚的行为动机分析

“官僚”指:

非经公选而是经考试被政府录用且不受执政党更迭影响的政府行政官员和职员。

尼斯坎南《官僚与代议制政府》,遵循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官僚与普通人一样都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为获得个人的地位、权力和收入,政府官僚必然想办法追求机构预算的最大化和对政府权力的有效控制。

第3节公共选择的方式与规则

1、公共选择的两个基本问题

公共选择需要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是:

1、每个人如何在政治市场上显示对政治决策方案即公共产品的偏好。

(1)参与投票表达;

(2)发表言论表达;(3)进退表达;(4)反叛表达

2、如何对偏好进行加总。

即按什么样的规则进行投票和计算投票结果,以决定公共选择的结果。

2、公共选择的方式与投票规则

(1)公共选择的方式

公共选择的方式:

是指选民参加投票的方式,即选民是否就决策直接参与投票活动。

1、直接民主:

是指要求选民或投票人必须通过亲自投票参与决策的一种公共选择方式。

直接民主决策成本过高,一般只适用于人数较少情况下的投票,或须由全体公民直接投票才能得到解决的重要公共选择,如全民公决。

2、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

是指选民或投票人并不直接对集体决策进行投票表决,而是投票选举出少数代表,再由选出的代表代行决策的一种公共选择方式。

较直接民主制方式成本低,决策效率高,比较适合人数规模较大的公共选择,代议民主制是民主政体下最近本的决策方式。

(2)投票规则

1、一致同意规则:

是指在每人一票的前提下,任何一项集体行动的决策或方案必须经过全体投票人一致赞同或在没有任何人提出反对的情况下才能通过。

——丹尼斯C缪勒认为,“一致性规则是唯一能确定地导出满足帕累托条件的公共物品数量和税额的选举规则”。

优点:

(1)外部性成本为零。

(2)避免“搭便车”行为。

缺点:

(1)决策成本高。

(2)很容易出现个人侵损整体利益的策略行为。

2、多数同意规则:

是指一项议案或决策经n/2以上的成员投票赞成即可通过,可以分为简单多数规则和比例多数规则。

前者要求一项议案的统一人数只要超过投票人的一半以上即可通过,后者则在同意者超过半数的基础上还要达到一个特定的比例,如2/3、3/5或4/5等。

特点:

(1)决策结果只体现多数人的利益,不同意的少数人利益会受损。

(2)容易出现多数人的“暴政”。

(3)难以避免集体决策中参与者之间的决策行为。

如互投同意票交易。

3、投票原理

(1)投票悖论

1、多数规则和投票悖论

在多数规则下,对三个或三个以上方案进行选择,且就其中任意两个方案进行两两投票,并按传递性公理得出最后的结果时,出现循环胜出,结果导致无一方案可以通过的困境。

2、单峰偏好和多峰偏好

布莱克证明了单峰偏好的定理:

如果所有投票者的偏好都呈单峰型,多数规则下的投票结果就是唯一的,不会出现循环胜出的现象;如果多数规则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