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71571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1.docx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1.docx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1

高三文综(历史)

基础知识巩固落实清单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知识:

鸦片战争;2.太平天国运动;

复习清单:

1.鸦片战争前夕中国与世界的对比:

(一)中国社会状况:

封建社会末期;闭关自守;危机四伏。

经济---落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兼并严重)

政治---腐败(财政亏空,吏治败坏,阶级矛盾激化)

军事---松弛(装备陈旧,操练不勤)

对外---封闭(闭目塞听,夜郎自大,推行闭关自守政策)

文化---专制(封建文化,专制,保守,落后)

(二)国际资本主义世界状况:

资本主义时代;对外扩张;蒸蒸日上。

经济---发达(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实力增强)

政治---先进(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

军事---精良(船坚炮利,编制革新,驰骋海上)

对外---扩张(积极拓展原料和商品市场,不择手段)

文化---开明(资产阶级文化发展,民主,科学)

(三)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市场”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对外扩张的野心更加膨胀,出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积极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英国是当时资本主义最强国,充当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中国社会的落后,实际上,又为英国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可乘之机。

2.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市场”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对外扩张的野心更加膨胀,出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积极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英国是当时资本主义最强国,充当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中国社会的落后,实际上,又为英国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可乘之机。

3.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2)主观原因---中国社会的落后;清政府的腐败和指挥的错误.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加深”

(一)政治上---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丧失;中外反动势力形成勾结,联合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二)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向内地伸展扩张;加强原料掠夺和商品倾销,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加深。

5.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矛盾”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根本原因)

鸦片战争后,政府腐败,社会动荡,外敌入侵,民不聊生,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大众同以清政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迅速尖锐,清政府成为众矢之的。

(二)资本主义侵略中国带来的新灾难(催化剂)

列强入侵(民族矛盾)加速了农民的破产,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反衬出清王朝的反动和腐败,激化了阶级矛盾,推动了革命的爆发。

(三)严重的自然灾害(客观原因)

6.太平天国运动的酝酿:

(一)革命理论---《天朝田亩制度》

洪秀全钻研《劝世良言》,结合中国实际,创立了一个富有时代特点的革命理论,即拜上帝教,确立了对基督上帝的信仰,奠定了太平天国的立国基础。

(1)理论特点:

将西方的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的大同思想和中国农民阶级朴素的平均主义思想创造性的相结合,具有融合性,革命性和落后性(宗教迷信)的特点。

(2)宗教理论的目标:

推翻阎罗妖(指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建立人间天国。

(3)重要著作:

《原道觉世训》《原道醒世训》《原道救世歌》

(4)理论作用:

拜上帝教,属于一神化的通俗的宗教理论,对于文化层次较低农民小生产者来说,不仅反映了他们朴素的平等意识,而且体现了他们反对清王朝封建暴政的革命要求,在实践中,利于将分散的农民阶级团结起来,编成一个统一的革命组织,起到了太平天国运动精神武器的作用;但同时应该看到,拜上帝教毕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缺乏科学的根基,有较强的麻醉作用和负面影响,不可能将苦难深重的人民群众引向光明和幸福,在它指导下的农民运动,是不可能取得最终胜利的。

(二)革命组织---拜上帝会

通过长期的传教活动,洪秀全等人动员革命力量,组织拜上帝会,相互联系,为革命做好了组织的准备。

(三)兴起条件---群众基础

随着阶级矛盾的激化,洪秀全展开活动,革命影响迅速扩大,起义具备了深厚的群众基础,革命一触即发。

7.《天朝田亩制度》:

1.纲领的内容:

(1)土地和产品的分配原则---“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2)土地和产品的分配办法---按照人口均分土地,产品实行圣库制度;(3)目的---建立人人平等、人人饱暖的人间天国。

2.纲领的革命性:

《田朝田亩制度》作为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是农民阶级“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天国”的具体化和纲领化,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思想的结晶,是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善的反封建纲领,鲜明表达了广大农民阶级摆脱封建剥削和压迫,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强烈愿望,极大的调动了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

3.纲领的局限性:

《天朝田亩制度》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它所设计的理想社会是以个体生产为基础,以平均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每个社会成员都平均的保有微量的财产(土地),然而,产品却要归国库所有。

也就是说,它所设计的生产关系具有不可克服的自身矛盾性,严重违反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再加上当时紧张的战争环境,致使它成为一个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

所以,它无法长期保持农民阶级的革命热情,不能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带有明显的农民阶级局限性。

4.纲领的实际作用:

根据其精神,太平天国在所控制的许多地区采取过承认耕者有其田,保障农民利益的措施,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的革命性。

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

太平天国是一支由农民组成的队伍,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由于深受经营特点的影响和封建意识的熏陶,具有不可克服的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这就决定了他们,在理论上,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满脑子是封建思想;在目标上,大多为生计所迫,革命目的不明确;在政治上,提不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保持不住革命的热情;在组织上,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长期保持革命阵营的团结;在战略上,不懂得战略退却,失误不断,一错再错。

9.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作用及影响:

(一)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规模宏大的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战争

(二)作用和影响:

(1)反侵略---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侵华势力,粉碎了列强迅速将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企图;

(2)反封建---教训了腐败的清政府,加速了封建王朝和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3)对后世革命的影响---洪秀全等农民领袖,在中华民族的危亡关头,以拯救黎庶为己任,敢为天下先,揭竿而起,这种勇于斗争的精神,对后世的中国革命产生了极大的激励作用,孙中山就曾经自称为“洪秀全第二”,由此可见一斑;

(4)世界意义---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9世纪中期前后,同同时期的伊朗巴布教徒起义、印度民族反英斗争遥相呼应,将亚洲的革命风暴推向了顶点,具有一定的世界意义。

10.《资政新篇》的进步性及局限性:

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文件,《资政新篇》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要求,有鲜明的时代性;但是,它未能针对太平天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提出对策,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从社会发展趋势上看,其内容同《天朝田亩制度》相矛盾;加上对资本主义一知半解,根本未能实行。

第二单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重点知识:

洋务运动;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运动。

复习清单:

1.洋务派运动的产生、内容、影响及失败原因分析:

(1)洋务派的产生---19世纪60年代

面对太平天国运动和西方列强侵略的内忧外患,清朝统治集团在如何维护封建统治的问题上,开始产生了分裂,出现了洋务派。

(2)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

是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及其文化体系的总称;

西学:

是西方资本主义技术和设备等因素的总称。

(3)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4)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一)时期划分:

从19世纪60年至90年代。

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从60年代到70年代为第一阶段,主要兴办军事工业;从70年代到90年代为第二阶段,虽然还继续创办军事工业,但重心已经从军事工业转移向民用工业的兴办。

(二)机构和领导:

总理衙门是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运动的势力主要不在中央,而在我有时权的督抚方面。

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又形成各个不同的政治集团,其中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和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实力最大。

(三)主要内容:

(a)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

(b)以求富为名,创办民用工业;

(c)筹办海防,建立近代海军;

(d)兴办新式学堂,派人出国留学.

(5)洋务运动的破产和评价:

(一)破产标志:

19世纪90年代,洋务派引以为自豪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说明了洋务运动的最终失败。

(二)失败原因:

(1)西方列强从扩大在华侵略权益考虑,加以勒索和排挤;

(2)顽固派从既得利益出发,百般阻挠和破坏;

(3)洋务派的领导与组织缺乏科学和力度,力量分散;

(4)总之,革新而不除旧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三)评价:

(1)其目的是“剿发念,勤远略”,镇压人民革命,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具有落后性和狭隘性;

(2)结果未能将中国引上富强的道路,只是养肥了一批封建官僚,以失败而告终;

(3)但是,客观上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机器生产形式和相应的技术与设备,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4)对外国列强在中国的经济扩张,具有一定程度的抵制作用。

2.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一)近代工业产生的社会条件:

基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客观条件---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自然经济的解体

诱导因素---洋务运动的诱导和影响

内在动力---受利润和爱国心驱使,官商办企业的愿望

(二)工业及类型:

近代机器制造业;近代缫丝业;近代面粉业。

(三)工业特点:

分布---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与长江沿岸的通商口岸城市;

行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薄弱,基础较差;

发展---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困扰,发展及其缓慢。

(四)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特点:

产生---19世纪60-70年代;

来源---官僚、地主和商人;

特点---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

3.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历史根源: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由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

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在国力增强的同时,不仅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而且政客财阀和军阀紧相结合,使日本富有极强的侵略性和扩张性,成为亚洲一个极不稳定的政治实体。

为了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所面临的的矛盾,为了维护和扩大日本资产阶级的利益,日本政府制定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帝国主义大陆政策,将国家迅速引向战争。

4.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分析:

(一)战前,清政府寄希望与英美等列强的调停,幻想确保和局;实际上,英美列强从自己侵华的立场出发,积极推动日本的对华扩张,结果,由于清政府错误认识和方针的影响,中国军队备战不足,仓促应战,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

(二)牙山丰岛战役期间,由于清军统帅的错误指挥,万名清军滞留平壤,既不主动出击,又不择险据守,贻误了战机;

(三)战争期间,部分清军将领腐败无能,战心不坚,临阵脱逃,造成军心动摇,平壤等地迅速失守;

(四)黄海战役以后,李鸿章推行“保船”方针,不许中国海军出海应敌,致使中国海军失去黄海海域的制海权,对此后的战局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

(五)慈禧太后为了筹办自己的生日庆典,营建颐和园,铺张“点景”,大肆挪用军费,直接影响了战争的继续;

(六)海战中所用武器,部分购自英德,质量很差,有的根本就不能用,中国在海战中吃亏很大。

归根结底,清政府的腐败与妥协,是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5.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评价:

康、两维新思想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点,即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在孔子的招牌和名义下,反对封建古训和封建专制。

这一特点,恰似与黄袍马褂加西服的蹩脚装扮,半旧半新,半中半洋,别扭而好笑;然而,毕竟体现了一种继往开来的勇气,反映了老大帝国向近现代世界的靠近,给陈腐落后的中国社会注入了一点清新的气息,具有较大的进步意义。

康有为托古改制,借孔子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权威,宣传进化论和改制思想,要求改革封建制度,不仅具有时代的进步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策略性,易为世人接受,便于当权者采纳。

但是,作为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康有为,不敢也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只能“跪着造反”;严格说来,其理论又缺乏历史科学的根基(古文经是真经而非伪经;孔子在社会发展观上主张以沿袭因循为主,算不上著名的改革家),中国传统思想同西方近代思想又存在巨大的冲突性(中国传统思想强调等级,西方近代思想强调平等),这一切,暴露了康有为思想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和脆弱的底子,预示了变法失败的命运。

6.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1)政治上---有利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2)经济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3)文化上---有利于西方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4)军事上---有利于中国的军事近代化.

但是,改革未涉及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未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反映了维新派的软弱性。

7.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软弱性”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缺乏实权和深厚群众基础);

(2)客观原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破坏和残酷镇压;

(3)时代原因---国际环境险恶,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和瓜分中国,不允许中国走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

(4)直接原因---康、梁缺乏实际可行的斗争策略,寄希望于两面三刀的袁世凯,结果被出卖。

8.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1)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爱国性---戊戌变法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产物,面对民族危机,维新派呼吁保国,反对瓜分,争取富强,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的作用;

(3)启蒙作用---变法将政治斗争同思想解放相结合,倡西学,兴民权,冲击传统旧观念,促发中国人民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

(4)历史教训---资产解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9.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辩证评价:

扶清灭洋的口号,从字面上看,由于是在19世纪末期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不仅反映了中国农民阶级对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刻骨仇恨,而且体现了当时民族矛盾的激化;从效果上看,利于将更多的力量团结在义和团的旗帜下,推动了反帝爱国斗争的发展;从深层次上看,由于“灭洋”提法过于绝对,具有笼统排外的倾向,说明农民阶级对帝国主义缺乏理性的认识,带有阶级的旧烙印;由于“扶清”的提法过于笼统,致使农民阶级将清政府同中国两个概念混为一谈,看不清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放松对清政府应有的警惕,结果束缚了义和团战士的手脚,终于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所以这一口号又带有相当的落后性。

第三单元辛亥革命

重点知识: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和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爆发和中华民国的成立;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复习清单:

1.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及其含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含义有二,一是推翻满清贵族的反动统治,废除清朝实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实现民族独立,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反动走狗清政府,暗示反帝,不过旗帜不鲜明。

注意,在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中,将兴中会誓词中的“恢复中国”改为“恢复中华”,原因在于,“中国”一词,在中国古代更多的指中原地区,是一个地理概念而非政治概念,改为“中华”以后,不容易产生歧义,相对来说更为准确。

创立民国---含义由三,其一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帝制;其二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其三是防止封建君主制复辟。

平均地权---即在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用渐进的形式解决土地问题。

2.同盟会成立的影响---“新阶段”:

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阶段”的含义:

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自从它成立以后,在斗争方向上,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就有了一个更加明确,更加完善,更加准确的政治目标;在组织上,也改变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各自为政,一团散沙的局面,有了一个相对统一的领导核心,所以预示了革命的新阶段。

3.三民主义及其评价: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对同盟

会政治纲领进行阐发后形成。

(二)三民主义的含义:

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的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在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核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民主革命的首要目标和任务;民生主义是民权主义的补充和发展,三者紧密联系,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三民主义是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从它的内容明显可以看出,三民主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所以具有较强的革命性和进步性。

但同时应看到,它不敢明确提出反帝主张,反帝的旗帜不鲜明;“反满”虽指的是反对清朝统治及其特权,并非所有满人,但指斥清朝(满洲人)的统治为“胡”、“鞑虏”,甚至“异族”统治,具有明显的狭隘民族主义倾向;其中的土地革命纲领又很不彻底,缺乏可行性等,由此可见,三民主义是阶级和时代的产物,带有资产阶级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局限性。

4.剖析武昌起义取得胜利的原因:

武昌起义的胜利看似偶然,实际上绝非如此简单。

武昌起义的胜利,是当时各种历史因素交相作用的产物,偶然性的背后,包含着必然性的作用。

其一,20世纪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武汉地区的近代工业相对比较密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革命党的骨干;

其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武汉就被迫开放,是帝国主义较早入侵的地区,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势力的压榨,使人民群众的反抗意识和革命动机更加高涨,武昌起义的群众基础已经基本具备;

其三,自从同盟会成立以后,各地反清起义风起云涌,全国革命形势不断发展,辛亥革命的全国氛围逐渐形成;

其四,四川的保路运动发展为武装起义,牵制了清军,使清政府处于手忙脚乱之中,从而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创造了时机;

其五,革命党人在湖北新军中进行了大量的组织和宣传工作,在同盟会的推动下,文学社和共进会实现了联合,组成了起义的领导机关,并拟定了起义的军事计划,致使武汉成为辛亥革命的摇篮。

其六,驻守武昌的熊秉坤、金兆龙等革命党人,在全程戒严,革命处于群龙无首的严峻状态的时候,抓住时机,首先发难,推动了武昌起义的成功。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其评价:

(1)制定:

1912年春由临时参议院制定;

(2)目的:

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确保民主共和制度;

(3)主要内容: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约法还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项如不同意,可以驳回;

总统颁布命令有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4)性质: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5)评价:

《临时约法》是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件,它的指导思想是孙中山的民权学说。

确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民主制度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汲取了近代西方国家弹劾总统的民主内容,将资产阶级民主的一些原则贯穿其中,在中国,将这些原则第一次用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了下来,具有反对和防范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使中国民主化的里程碑,由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6.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性质:

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对国内政权和政治体制的影响:

辛亥革命给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并且使人民获得了一些自由和权力,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反帝方面的贡献: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使其再也无力找到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4)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实业救国”逐渐成为一股时代潮流,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迅速壮大。

(5)国际影响:

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

7.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分析:

(1)从领导上讲,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由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加上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存有一定的幻想),自身软弱,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既不敢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彻底解决农民阶级的土地问题,又不敢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废除帝国主义的一切在华不平等条约,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这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

(2)从群众基础上讲,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

反帝反封建是人民最迫切的要求,但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将人民群众的这一愿望充分地反映出来,无法将蕴藏在民众中的巨大力量发掘出来;加上出于资产阶级对民众的本能歧视和恐惧,致使资产阶级孤军奋战,其精神的确可赞可叹,但结果往往让人心寒,所以,辛亥革命

仅仅是资产阶级的革命;

(3)从组织上讲,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同盟会,在武昌起义以后,认识分歧,组织涣散,四分五裂,不能胜任它的历史使命,大部分会员甚至错误地认为,革命已经成功,同盟会形同虚设,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对革命形势的严峻性缺乏深刻冷静的分析,结果,被袁世凯各个击破,玩弄于骨肱之间;

(4)从武装上讲,革命派虽然领导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但一直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军队,利用会党势力和新军力量进行军事冒险,终究由于这些武装的来源复杂,思想混乱,缺乏严格的革命纪律性儿惨遭失败。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势力决不会主动从中国退出去,还中国一个独立于和平,封建主义也不可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主动销声匿迹,所以,没有一支强大的真正的人民军队,什么样的宏伟计划都只能是一阵空谈;

(5)从客观上讲,帝国主义和中国的各种反动势力互相勾结,穷凶极恶,力量又极其强大,他们不愿意看到中国走独立发展的道路,运用各种手段,进行阻挠、破坏甚至血腥镇压,致使革命一波三折,最后因面临困境而妥协夭折。

这些原因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天不足,后天畸形”顽症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辛亥革命是时代的悲剧,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悲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悲剧。

8.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二次革命(1913);护国运动(1915);反对张勋复辟的斗争(1917);护法运动(1917)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