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家庭教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71154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家庭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八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家庭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八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家庭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八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家庭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八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家庭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家庭教育.docx

《八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家庭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家庭教育.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家庭教育.docx

八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家庭教育

八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家庭教育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探讨

  摘要:

八年级在心理变化上是初中阶段的一个转折点,是一个关键发展阶段,家长首先应该转变落后的教育观,片面的健康观,错误的成熟观,其次要正确认识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关注其心理品质和情感状态,提高其自我认识和评判是非的能力,同时,针对八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教育,引导疏通,使学生不断进步。

人们之所以特别关注八年级的学生,与近年来八年级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种种表现密切相关。

如:

叛逆﹑盲目追求自由平等﹑易受外界影响﹑情绪情感偏激﹑易激动暴躁﹑情绪两极波动﹑凭感情行事的特征,但同时又具有可塑性大﹑主动尝试﹑追求独立等特点。

种种状况表明,八年级的学生是成长发展的转折点,也是教育的关键期。

另外,八年级是初中生活开始分化的时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环境熟悉了,人也熟悉了,一些学生就不像七年级那样规矩了。

如果学校及家庭抓紧八年级学生的教育工作,就会使更多的学生迎头赶上,与集体一起前进。

绝大多数学生是勤奋学习要求上进的,但由于他们思想还不够成熟,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幼稚。

他们希望别人把他们看成“大人”,希望别人信任尊重他们。

家长应当针对这种思想,采取恰当的教育,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一、八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初中生正值“身心聚变”时期,其中八年级学生尤为明显教育界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

还有人认为八年级是整个中学阶段“最危险”的阶段,八年级学生最难管理,被称之为“八年级现象”。

究其原因,可从生理、心理和升学压力三个方面来追踪这一“现象”的根源。

(一)生理原因。

八年级学生年龄基本上在14岁左右,普查资料表明,这个年纪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怎样去认识爱情﹑处理对异性的好感﹑性行为,这些问题他们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

但由于家长和社会对性知识教育采取闭锁甚至耻于谈论的态度,致使同学们产生青春期烦恼。

(二)升学压力。

八年级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但是翻开初二课本,老师们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

与七年级知识相比,八年级的知识内容要深得多﹑难得多。

同学们在学习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有的学生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感觉学习吃力,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由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时间一长甚至破罐破摔,放弃了学习。

这也是八年级生学习方面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虽然中考不是迫在眉睫,但是很多八年级学生从他们的学长那里已经领教了中考的严酷,升学压力和社会就业压力成为他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加上很多家长﹑学校对学业的过分重视,往往造成许多青少年忽视参加其他社会活动,甚至因为学习而牺牲自己的兴趣。

当他们的生活里只有学习一个内容,自然会感到生活的单调﹑枯燥,就特别向往和迷恋外面的世界,常常和一些社会不良青年混在一块,或是沉溺于网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

由于生理的发育带来的青春期心理的巨大变化,八年级学生是由少年向青年初期发展过渡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情感情绪激易动暴躁并向两极波动,爱凭感情行事;自尊心、自信心、争强好胜心急剧增强;具有独立意向、成人感,自主、自立意识急剧增强;认识能力显著落后于独立意向和行动能力、相互爱慕心理增强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落后。

在与异性交往、对性知识的相对矛盾心理和心理焦虑程度三个方面上表现突出:

(三)心理原因。

八年级学生心理开始发生较大变化。

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年幼天真,一般都能听老师和家长的话,行为乖巧,守规矩。

升入初中后,第一学年对新的校园和学习生活都有陌生感,胆子小,自觉遵守纪律。

而进入初中二年级后,同学们的心理就开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青春期的孩子们认为自己身体上已经发育成熟,心理上也已经成熟,他们自认为什么都懂,甚至比师长都理性,于是渴望独立的空间,不习惯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行为约束和管教,对家长特别逆反。

八年级学生的另一心理特点是表面什么都不在乎,实际上从众心理很重,既想标新立异又担心脱离集体。

于是有的学生出现了紧张﹑焦虑﹑自卑等不健康心理,由于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就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逃避﹑说谎﹑破坏﹑暴力等不良行为。

二、对家庭的教育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原因,对于八年级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应加强对他们的认识,投入更多的关注。

人们仅仅只是意识到他们的特殊性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他们度过人生的“危险期”。

(一)缓解与小孩之间的紧张关系

当今不少家长已经开始意识到孩子在青春期的身心特点,但在方法上还不能很好的掌握,尤其是目前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平时只注意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在家里习惯宠爱他们,而一旦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并向习惯的家长权威挑战时,家长们的反应只能是不知所措。

如何教育引导这一时期的孩子?

家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处理与孩子之间的紧张关系:

1、尊重孩子,采取鼓励为主的教育方式。

把孩子当成人来对待,将言论权还给孩子,把选择权、决策权部分的交给孩子。

家庭中的一些重要事情让孩子参与讨论与决策。

对孩子的优点和取得的成绩及时肯定,在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多鼓励、少批评。

2、防止出现两个极端。

一是过渡纵容,二是一味压制。

两者都不会有好的教育结果。

因此,教育自己的孩子方面,家长必须坚守基本的道德原则,以此来教育孩子掌握一定的度,防止偏离正确的人生轨迹。

3、家长本身的自律意识要强。

要求孩子的首先自己一定要以身作则。

否则反而会引起孩子的极度反感,甚至强烈叛逆。

(二)鼓励学生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脱离低级趣味、培养高压情趣。

社会应该在某些方面加强舆论引导,如:

中学生应如何正确看待流行文化?

在当今价值多元的时代,中学生该如何选择?

显然,一味的强调课堂知识的重要性不是明智之举,主张课堂知识主动积极的向课外延伸,学生通过走出校园,一方面是为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了解社会,同时培养竞争意识和坚定意志,学会与人交往,体会成功和挫折,培养心理承受能力。

从挫折和困难中逐步成长,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加强家校联系,多与班主任、学生沟通。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为了整合家校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和联系是必不可少的。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而学校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

因此或多或少的老师的关注会有所侧重,因而也容易产生一些忽视。

那么如何加强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与沟通,做好对小孩的教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家长培养健康健全少年儿童的必然途径。

当今,人们在忙碌的同时又无不渴望“子成龙,女成凤”,可是由于忙碌,加上自身的条件,使他们对孩子只有爱的“渴望”,却缺乏爱的“能力”,于是乎,孩子的教育出现了种种怪异的现象,要么放任自流,不管;要么,心急如焚,却又管不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重视家校合作是全面提高我们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

实践证明:

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

让我们架起沟通学校与家庭的桥梁,实行家校联系,相互配合,促进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

(四)父母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对进行孩子的“做人”教育。

父母要把孩子“做人”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父母们都知道:

教育孩子绝不仅仅是智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灌输,而更重要的应该是做人的教育,特别是做一个现代人、健康人的教育。

要为孩子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绝不能把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孩子是否进步的唯一标准,“做人”的教育也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课题。

生活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平时的言传身教都会或大或小的影响孩子。

这就要求父母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个榜样。

据有关问卷调查得出:

父母在做人方面给他们的影响最大,其人格因素,尤其是诚实、进取、勤奋、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深刻影响了他们,使他们终生受益。

相反,如果父母由于自己的工作繁忙而疏忽了对孩子的引导致使孩子走入误区,那最终会让这些父母们追悔莫及。

(五)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心灵的成长需要宣泄。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接触了许多这样的孩子,他们的许多心里话不愿让同学们知道,与父母无法沟通、亦或父母没耐心听,他们找我谈心时说:

老师,我再不找人说说就要疯了(当然没那么严重,但足以说明他们向人倾诉的愿望)。

谈过之后,看着学生轻松、可爱的样子,让我感到了倾听的巨大作用,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力量。

因而,家长闲暇之余,也听听孩子的呼声。

父母总有一个理由:

忙。

我多次在家长座谈会上和家长们谈:

干好工作是你分内的事,可教育好孩子也是你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拼命的工作,不就是希望孩子们过的幸福吗?

可如果孩子不能健康成长,那就得不偿失了。

给足了孩子吃喝费用,就算尽到责任了吗?

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应该坐下来,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对孩子遇到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引导和解决防患于未然,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拥有一颗轻松、快乐、积极向上的心态,来迎接未来的挑战。

(六)相信孩子,给予孩子自信心。

没有人喜欢被别人说的一无是处,孩子也不例外,传统的家长制作风已不适应时代需要,父母要学会激励孩子。

适当的激励会燃起孩子奋斗的激情。

纵观古今成才之士,无一例外与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的引导有很大关系,教子成功的父母都注意到:

在教育子女方面,应该引导他们的性情,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才能、树立他们的志向、鼓励他们的斗志、纠正他们的过失六条都不能偏废。

家长朋友不妨一试!

【参考书目】

《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孙秀英孙秀珍著《黑河教育》2004年第05期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几点注意事项》樊文忠著《职业与健康》2001年第09期

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措施

作者:

未知 阅读:

39 时间:

2010-12-2920:

16:

28 

从儿童过渡到成年的中间期,叫“青春发育期”,简称“青春期”。

这个时期是人体发育迅猛、心理变化急剧的时期,也是性萌发并趋向于成熟的时期。

学生进入中学,大都进入青春期。

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

专家们认为,人的一生没有一个时期比青春期更令人操心的。

这一时期的学生既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同时又充满着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

他们表现出了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要,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要求自己的事由自己拿主意,但由于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处在不稳定的时期,其情感意志、个性发展还不成熟,其承受挫折的能力还比较低。

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偶尔成功便盲目骄傲,一旦受挫,就垂头丧气,信心动摇。

因此,了解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不同学生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因材施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不平衡。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成长的关键时期,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心理上的急剧发展,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增强,都给同学们带来了诸多新的思想困惑和不适应。

特别是性发育日渐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又相对滞后,容易使他们感到紧张、迷乱、甚至不知所措。

正是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中学生情绪不够稳定,好感情用事,考虑问题也不够周全,容易出现行为偏差。

二、中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

中学生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求知欲旺盛。

他们对周围的新事物非常好奇,有较强的探究意识,喜欢批判旧事物,崇尚新事物,爱标新立异,对人或事容易理想化并盲从,这也是部分中学生“追星族”产生的思想基础。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

某些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而对体坛名将、赛场风云、影视明星、歌坛新秀、青春偶像、奇闻迭事等常常滔滔不绝。

三、中学生渴望尊重与理解。

尊重与理解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这一年龄开始刻意追求的。

这是他们的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表现。

学生要求尊重和理解,在集体生活中,他们渴望有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有适合自己“角色”的位置。

在课堂上,他们希望教师喜欢并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回答问题即使错了不受到歧视和讥笑。

这些都是自尊心强的表现。

自尊心是一种尊重自己人格,不容别人歧视侮辱,希望受到别人尊重的自我态度。

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的自尊心会越来越强,到了高年级它成了自我意识中最敏感、最不容别人亵渎、侵犯的部分。

这时学生最怕别人看不起,为了得到别人的承认和重视,他们喜欢争强斗胜,以各种方式表现自己,一旦学生感受不到这种尊重,觉得自己被老师所忽视,或觉得自己在集体中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自尊心就会受到挫伤,就会以不当的方式,如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搞恶作剧等去寻求满足。

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感。

正是由于自尊心较强,青少年也容易出现自卑感,因为他们非常注意别人怎样看待自己,重视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常常把这方面遭受到的微不足道的小事,看成是莫大屈辱,甚至一些在成人眼里根本算不了什么的问题,如自己的衣着不如同学时,自己的个头不高,不如别人漂亮等,都会产生自卑感。

如果自尊心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破灌子破摔,不求进取。

四、值得一提的还有中学生交友与友谊的需要。

中学生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与同龄伙伴交往并建立友谊的需要日趋强烈。

他们渴望多交友,有了心里话愿意找同龄人诉说,若这种感情得不到满足,交友处处受到老师、家长的限制,不但对其自我意识的发展极为不利,也容易引发孤独、抑郁、偏执等心理障碍。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导致了他们易出现心理偏差及行为问题。

如苦闷、厌学、出走、自杀、犯罪等。

事情发生在学生身上,却反映了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即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视,教育方式、方法的简化等。

当前,广大中学生升学、考试压力过大,有的老师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对性格内向、情绪失调、有各种心理困扰的学生不注重情感的交流与引导,往往把有些学生的性格内向说成是学习态度问题,把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建立友谊说成是“早恋”苗头......其结果往往使教育不甚得法,错过教育的有利时机,导致不良后果。

鉴于此,作为家庭、学校和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了解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

一、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热爱、关怀、尊重和信任。

别林斯基说:

“爱是鉴别教育的尺度”,所以,要用慈母一般的心肠对待体贴他们,用火一般的真情感化他们。

这种尊重、信任、体贴和感化,会使他们产生得到承认的慰籍,消除对教育的猜疑和对抗,促进双方的心理相容,进而以积极的态度去接受精神雨露的浇灌。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及性格特点,采取灵活而有原则性的教育方法。

例如,对胆汁质的学生不要轻易激怒他们,以设法培养他们的自制、耐心,使他们习惯于安静和平衡的学习;对多血质的学生,要给以更多的活动机会与任务,并使他们养成扎实、专一、耐心的品质;对粘液质的学生不宜要求过急,要允许他们有考虑和作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对抑郁质的学生切忌公开指责,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并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对于具有自卑感和自暴自弃的学生,不能过多地苛责,应通过启发、暗示、表扬等办法,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以增强其信心;对于自尊心强或自高自大的学生,不能一夸再夸,批评也要顾及情面,留有余地,还要抓住他的上进心,设法使他们从学习的成败中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于“吃硬不吃软”的淘气学生就不能过于迁就和忍让。

学生的心理差异较大,学生的个性多种多样,所以教育的方式、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必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讲求教育机智。

二、作为学校,也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辅导。

如开设心理健康指导课,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信箱等,配备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又有一定教育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咨询指导,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团队活动中,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中健康成长。

注重多种方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普及,如举办专题讲座、建立广播、墙报、校报等。

三、抓住课堂主渠道,各学科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各科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

在各科教学中,很多教师正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心理健康教育,只不过没有意识到或没有认真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深化于教育教学中。

各科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中。

四、举行家长心理讲座。

要搞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家庭教育的配合。

要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普及有关学生身心发展、心理健康的常识,使家长懂得和掌握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特点,“问题行为”的矫正方法及家庭教育的操作技术,使家长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建立民主、和谐的家庭心理氛围。

人类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不断深,时代向二十一世纪的主人——当代中学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素质要求。

二十一世纪将是学科技术和人才素质的竞争。

因此在中学生中开展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理,以内在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的素质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是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使命,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何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正视心理问题,加大心理素质教育研究力度。

心理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心理素质的提高可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发展。

如学生的心理机能,学习能力,行为习惯等的形成。

特别在车化差生上,心理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并可以此为破口,加强理论研究,摸索出成功之路。

2、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形成健康心理,对于外界环境的压力就会产生积极的调和作用和适应性,避免不良心理现象的产生。

但思想品德教育并不能代替心理辅导。

只有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互相促进,才能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全面提高。

3、各科并举,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学生的素质、品格塑造,可通过各学科在教学中渗透,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发挥各学科的渗透功能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因材施教,通过锻炼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能力,转化个性,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有这样一个学生,因受不良风气影响,学习懒散,缺乏动力,成绩差,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指责,故产生厌学情绪,与社会上不良青年交往,并偶有逃学现象。

但他活泼好动,喜欢打兰球等。

针对此情况,为更大发挥凝聚力,吸引其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体育科组吸收他加入学校兰球队进行训练,并以此教育他摆脱社会不良分子的纠缠,上课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并鼓励他多为学校争光,帮助他树立信心。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努力,这位同学基本上改掉了厌学的恶习,学习成绩也有明显提高,逐渐形成为集体争光,助人为乐的良好思想品格。

4、通过课外活动课,深化心理素质教育。

学校开展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课对转化差生的作用尤为显著。

通过体育锻炼、文娱活动、科技活动等方面挖掘学生潜质、发挥学生特长,让学生能充分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再把劲头转移到学习上,由点到面

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措施

作者:

未知 阅读:

39 时间:

2010-12-2920:

16:

28 

从儿童过渡到成年的中间期,叫“青春发育期”,简称“青春期”。

这个时期是人体发育迅猛、心理变化急剧的时期,也是性萌发并趋向于成熟的时期。

学生进入中学,大都进入青春期。

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

专家们认为,人的一生没有一个时期比青春期更令人操心的。

这一时期的学生既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同时又充满着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

他们表现出了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要,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要求自己的事由自己拿主意,但由于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处在不稳定的时期,其情感意志、个性发展还不成熟,其承受挫折的能力还比较低。

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偶尔成功便盲目骄傲,一旦受挫,就垂头丧气,信心动摇。

因此,了解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不同学生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因材施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不平衡。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成长的关键时期,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心理上的急剧发展,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增强,都给同学们带来了诸多新的思想困惑和不适应。

特别是性发育日渐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又相对滞后,容易使他们感到紧张、迷乱、甚至不知所措。

正是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中学生情绪不够稳定,好感情用事,考虑问题也不够周全,容易出现行为偏差。

二、中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

中学生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求知欲旺盛。

他们对周围的新事物非常好奇,有较强的探究意识,喜欢批判旧事物,崇尚新事物,爱标新立异,对人或事容易理想化并盲从,这也是部分中学生“追星族”产生的思想基础。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

某些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而对体坛名将、赛场风云、影视明星、歌坛新秀、青春偶像、奇闻迭事等常常滔滔不绝。

三、中学生渴望尊重与理解。

尊重与理解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这一年龄开始刻意追求的。

这是他们的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表现。

学生要求尊重和理解,在集体生活中,他们渴望有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有适合自己“角色”的位置。

在课堂上,他们希望教师喜欢并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回答问题即使错了不受到歧视和讥笑。

这些都是自尊心强的表现。

自尊心是一种尊重自己人格,不容别人歧视侮辱,希望受到别人尊重的自我态度。

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的自尊心会越来越强,到了高年级它成了自我意识中最敏感、最不容别人亵渎、侵犯的部分。

这时学生最怕别人看不起,为了得到别人的承认和重视,他们喜欢争强斗胜,以各种方式表现自己,一旦学生感受不到这种尊重,觉得自己被老师所忽视,或觉得自己在集体中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自尊心就会受到挫伤,就会以不当的方式,如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搞恶作剧等去寻求满足。

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感。

正是由于自尊心较强,青少年也容易出现自卑感,因为他们非常注意别人怎样看待自己,重视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常常把这方面遭受到的微不足道的小事,看成是莫大屈辱,甚至一些在成人眼里根本算不了什么的问题,如自己的衣着不如同学时,自己的个头不高,不如别人漂亮等,都会产生自卑感。

如果自尊心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破灌子破摔,不求进取。

四、值得一提的还有中学生交友与友谊的需要。

中学生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与同龄伙伴交往并建立友谊的需要日趋强烈。

他们渴望多交友,有了心里话愿意找同龄人诉说,若这种感情得不到满足,交友处处受到老师、家长的限制,不但对其自我意识的发展极为不利,也容易引发孤独、抑郁、偏执等心理障碍。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导致了他们易出现心理偏差及行为问题。

如苦闷、厌学、出走、自杀、犯罪等。

事情发生在学生身上,却反映了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即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视,教育方式、方法的简化等。

当前,广大中学生升学、考试压力过大,有的老师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对性格内向、情绪失调、有各种心理困扰的学生不注重情感的交流与引导,往往把有些学生的性格内向说成是学习态度问题,把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建立友谊说成是“早恋”苗头......其结果往往使教育不甚得法,错过教育的有利时机,导致不良后果。

鉴于此,作为家庭、学校和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了解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

一、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热爱、关怀、尊重和信任。

别林斯基说:

“爱是鉴别教育的尺度”,所以,要用慈母一般的心肠对待体贴他们,用火一般的真情感化他们。

这种尊重、信任、体贴和感化,会使他们产生得到承认的慰籍,消除对教育的猜疑和对抗,促进双方的心理相容,进而以积极的态度去接受精神雨露的浇灌。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及性格特点,采取灵活而有原则性的教育方法。

例如,对胆汁质的学生不要轻易激怒他们,以设法培养他们的自制、耐心,使他们习惯于安静和平衡的学习;对多血质的学生,要给以更多的活动机会与任务,并使他们养成扎实、专一、耐心的品质;对粘液质的学生不宜要求过急,要允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