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10第4讲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讲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70973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10第4讲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10第4讲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10第4讲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10第4讲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10第4讲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10第4讲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讲义.docx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10第4讲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10第4讲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讲义.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10第4讲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讲义.docx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10第4讲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讲义

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就是要把握古代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

高考对形象的考查侧重于对形象的识别、对形象特征的把握,对形象的象征意义和作用、价值的理解、赏析。

全国卷以往的题目较少直接涉及形象,而2018年全国卷Ⅱ考查意象“酒”的作用;2017年全国卷Ⅱ考查了诗中体现出的诗人的性格,2016年全国卷Ⅱ考查了“马”的形象以及描写“马”的技巧,全国卷Ⅰ考查了景物形象的概括和用意分析,这显示了全国卷命题的一个重要变化——加强对形象的考查。

题型一 分析意象含义及作用

题型解读

设问方式

  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即熔铸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在诗词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基本含义是固定的,熟悉这些意象的含义,有助于解读诗歌。

分析理解意象的含义和作用是诗歌鉴赏中一种新的考查形式,这类题型命题方式单一,要求指出诗中某种意象的含义(内涵)或简要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等。

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月、雁、笛、落花”等传统意象更是沉淀了特定的文化内涵而显得意蕴丰富。

1.分析意象含义

(1)概括某几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如2013·江西卷)

(2)指出诗中某种意象的含义(内涵)。

2.分析意象作用

(1)(2018·全国卷Ⅱ)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全诗重点写了某一意象,在描写上有何特点?

(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

[链接教材]

类别

常见意象

举例

送别类

杨柳、长亭、南浦、酒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思乡类

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剪梅》)

愁苦类

梧桐、芭蕉、猿猴、杜鹃、斜阳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爱情类

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战争类

投笔、长城、楼兰、柳营、玉门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闲适类

五柳、东篱、三径、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 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便做〕纵使。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解题指导] 

(1)精准审题:

题干有两个要求,一是“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二是“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要注意前一要求只是“概括”,无需分析鉴赏。

(2)规范答题:

明晰“杨柳”“飞絮”的内涵:

杨柳,代指初春季节,寓男女离别之情;飞絮,代指暮春时节,暗寓青春流逝。

由意象而觅词意,即全词的情感:

青春欢情易逝,遗恨江水难消。

组织简洁的语言,分条作答。

答案 杨柳,代指初春季节(分析表层属性),暗寓男女离别(探求深层含义)。

飞絮,代指暮春季节(分析表层属性),暗寓青春流逝(探求深层含义)。

本词表达了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

1.分析意象含义的方法及两步骤

理解意象的含义时,需要联想到平时学习中积累的常见意象的含义,然后再抓住诗歌中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结合诗人经历或背景,找到“物”与“志”“情”的契合点,把握其特定语境中的深层含义,往往都是象征义,答题步骤如下:

步骤一:

分析表层属性。

步骤二:

探求深层含义。

2.分析意象作用的两步骤和五角度

步骤

内容角度

步骤一

描述意象,并指出意象的特点。

分析

作用,

点出

效果。

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②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

它通常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③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及“一腔的爱国情”。

意象在具体诗歌中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则由具体诗歌决定。

④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有的意象贯串始终,则往往为线索。

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悲 秋

(南宋)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 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推行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颈联中“山鸟”和“井梧”是带有喻义的艺术形象,请指出“山鸟”和“井梧”分别喻指哪类人。

答案 “山鸟”喻指那些只求一时的欢乐和和平、沉湎于偏安局面的权贵们;“井梧”喻指那些看到暂时繁荣背后隐伏着危机的、关心国家命运的有识之士。

解析 

(1)精准审题:

“颈联”明确了答题区间,“山鸟”和“井梧”明确了鉴赏的对象,“带有喻义的艺术形象”明确了鉴赏意象的内涵。

(2)解题思路:

解题时要注意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及身世遭际。

作者关切时事,借眼前实景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朝廷投降政策的不满。

“雨意欲晴”和“寒声初到”,是自然气候的变化,又实中寓虚,隐喻政治气候的变化。

诗人赋予“山鸟”“井梧”以人的性格,用带有喻义的艺术形象、抒情的笔调,告诉人们:

山鸟只是为目前的晴天而高兴,井边的梧桐却敏感地觉察到季节的变易。

作者借此表现在宋金对峙的那个时代,那些沉湎于偏安局面的权贵们,仅希求一时的和平和欢乐,唯有关心国家命运的有识之士,才能看到隐伏着的危机。

题型二 鉴赏意境画面

题型解读

设问方式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

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或者对某种意境的描述。

要注意的是,诗中的景物作为“意象”,已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诗中多个意象的组合,已营造出某种意境。

因而,对诗中景物形象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景物的形态等外部特征上,还应揭示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基本命题角度有:

(1)概括描述画面;

(2)概括景物特点;(3)分析景物描写作用;(4)体悟情景关系。

从感情色彩的角度分析,情和景有以下几种关系:

①以乐景抒乐情;②以哀景抒哀情;③以乐景抒哀情;④以哀景抒乐情。

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即二者的密切度)来分析,有如下表达方式: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可以说,“寓情于景”这种关系,情与景之间是零距离,才真正说得上是情景交融。

体悟情与景的关系,实质上是在感受意境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写景的目的,是意境分析的延伸。

1.(2018·天津卷)“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2017·天津卷)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2016·全国卷Ⅰ)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2015·天津卷)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

5.(2015·安徽卷)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链接教材]

特点

教材链接

雄浑壮丽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壮阔苍茫

李白《忆秦娥》: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苍凉悲壮

杜甫《旅夜书怀》: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闲适恬淡

陶渊明《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清幽明净

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丽清新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萧疏清寂

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安谧美好

王维《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高远深邃

晏殊《蝶恋花》: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淡雅幽远

秦观《浣溪沙》: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清冷幽静

王维《过香积寺》: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2018·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 问津:

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解题指导] 

(1)精准审题:

题干要求描绘“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画面,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描绘诗中

展现的图景画面时,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解题思路:

回答本题抓住“平畴”“远风”“良苗”“怀新”几个意象,然后把“平、远、良、新”等几个修饰词展开联想,描绘画面即可。

答案 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

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附:

景物特点(意境)术语

类型

术语

活泼、热烈、繁华、喧闹

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澄清

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

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

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

训练2.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村 饮

黎 简①

村饮家家醵②酒钱,竹枝篱外野棠边。

谷丝久倍寻常价,父老休谈少壮年。

细雨人归芳草晚,东风牛藉落花眠。

秧苗已长桑芽短,忙甚春分寒食天。

[注] ①黎简:

清代乾嘉年间岭南著名诗人。

②醵(jù):

凑钱喝酒。

诗歌第三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 这两句选取了细雨、芳草、东风、落花、归人、老牛等典型意象,(概括意象)描绘出了一幅细雨蒙蒙、芳草萋萋、风吹芳草、落英无数的环境中农人晚归、牛枕花眠的宁静悠闲的暮春乡野图。

(描绘画面)

解析 

(1)精准审题:

“第三联”明确了答题区域;“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了答题的重点:

组合意象成画面,并对画面特点加以概括。

(2)解题思路:

一审标题:

“村饮”,交代饮酒习俗。

二看注释:

注释①介绍作者,注释②帮助读者了解“村饮”。

三明意象:

细雨、归人、芳草、东风、老牛、落花。

题型三 鉴赏人物形象

题型解读

设问方式

高考对古代诗歌人物形象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征。

②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③分析人物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④赏析诗歌中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描写等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等。

考查方式一般是主观题。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1.(2017·全国卷Ⅱ)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加以分析。

2.(山东卷)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3.(江苏卷)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

请简要概括。

4.(重庆卷)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

运用了什么手法?

[链接教材]

形象类型

教材链接

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李白的《将进酒》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的《示儿》、辛弃疾的《破阵子》

形象类型

教材链接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

缠绵悱恻、爱恨情长的形象

柳永的《雨霖铃》

 (2019·安徽江南十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感 旧

陆 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①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 ①奇士:

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导] 

(1)精准审题: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作品中的诗人”明确了鉴赏对象,“哪些形象特征”指明了答题方向,“简要赏析”明确了答题要求。

(2)答题思路:

首联写诗人年轻时自信有文武才华,笑傲王侯,能言雄辩,理想远大。

颔联写作者本欲战场杀敌,以酬壮志,如今却年华老去,白发萧疏,表现了英雄迟暮之悲。

颈联写诗人如今怀才不遇,空怀报国之志,赋闲在家,只有在梦中才能回到曾经建功立业的塞外,与首联对比,表现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尾联则痛惜好友已然故去,表达了没有志同道合的人可以互诉衷肠的寂寞之情。

答案 ①迟暮悲伤。

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

②壮志难酬。

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

③孤独寂寞。

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情。

训练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李愬①画像

洪 惠

淮阴北面师广武②,其气岂只吞项羽。

君得李佑不肯诛,便知元济在掌股。

锦袍玉带仍父风,拄颐长剑大梁公③。

君看鞬橐见丞相④,此意与天相始终。

[注] ①李愬,唐德宗时西平郡王李晟之子,曾生擒叛将吴元济。

②广武,赵国谋士。

③大梁公,唐朝功臣梁国公狄仁杰。

④丞相,唐朝宰相裴度,为平叛的最高统帅。

请结合全诗,概括分析李愬的人物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诗的颔联写李愬俘获李佑“不肯诛”,正可以看出其大将风度;颈联“锦袍玉带”写其仪容华美,“拄颐长剑”则渲染其“气度非凡”;尾联中的“见丞相”时的装束,足以看出其谦恭的一面。

结合这些角度进行概括即可。

答案 ①深谋远虑,大将风度。

李愬俘获李佑而不杀,从此吴元济的命运已落掌股之中,胜利可期。

②仪容华美,气度非凡。

画像中的李愬“锦袍玉带”,有其父的仪容风度;“拄颐长剑”又像当年唐朝功臣梁国公狄仁杰。

③为人谦恭,赤胆忠贞。

李愬破蔡后背着弓箭袋拜见丞相,突出表现他不居功自傲、善识大体的政治品质。

题型四 鉴赏事物形象

题型解读

设问方式

高考对古代诗歌中的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那些具有特定内涵的事物,要求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探究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高考对古代诗歌中的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概括、赏析物象的特征。

2.赏析物象的内涵。

3.分析物象体现的诗歌中人物的品格或寄寓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1.(2018·全国卷Ⅱ)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山东卷)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

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3.(天津卷)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4.(山东卷)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

[链接教材]

类别

阐释

单纯

咏物

单纯咏物即仅仅描摹物类的外形或纯粹从审美的角度形神兼备地刻画物象。

唐代咏物诗中单纯咏物的作品大都表现出一种自然而健康的美,无论从物象的选择还是从诗的风格来讲,都流露出唐代清新活泼的气息。

如骆宾王的《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借物

抒情

借物抒情即把个人情绪、欲望等通过咏物表达出来。

这类咏物诗寄情于物,心物交融,表达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细腻而真挚的情感。

物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因而显得灵活而生动,充满了生命的热情。

如杜甫的《望岳》通过描写东岳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了作者的仰慕赞叹之情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托物

言志

托物言志是诗人把自己的理想、志向、气节、操守以及对社会、民生的关注之情寄托在所吟咏的物象上,在这一类诗中,咏物只是手段,言志才是目的。

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的理想,或者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作者以梅花自喻,“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达自己永不改变的心志与节操。

借物

明理

借物明理即借咏物来阐明超越表象之外的深刻哲理,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引起读者共鸣。

这类咏物诗表明了诗人所体悟到的超脱于琐碎的现实生活的深刻哲理,在更高的层面上给人提供了一个思维空间,使人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穷达是非的困扰,心灵达到一种澄澈、宁静而豁达的境界。

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锐意改革的政治理想。

 (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 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

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解题指导] 

(1)精准审题:

“烟”明确了鉴赏对象,“哪些特点”指明事物形象的特征,“如何描写的”考查描写手法。

(2)解题思路:

三、四句描写“烟”,第三句是对“烟”的静态描写,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烟像云一样的颜色,突出了“烟”的洁白;第四句是对“烟”的动态描写,“流”字描写了烟的动态。

由此可以总结出诗人描写“烟”的艺术手法:

运用比喻、动静结合等。

答案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

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动态。

诗人在第三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烟”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烟”之动态,形象生动。

训练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王元章倒枝梅画①

徐 渭②

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

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注] ①王元章:

王冕,字元章,元末明初诗人、画家。

倒枝梅:

花枝下垂的梅。

②徐渭: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才华横溢但仕途不顺,终生无功名。

诗歌前两句描绘的王元章笔下的梅花有怎样的特点?

请简要概括。

答案 ①颜色洁白。

②有独特的芳香。

③有不落于俗的神韵。

④不是浮云高枝,而是低垂着地。

解析 题干要求概括梅花的特点,要关注诗中描写梅花的词句。

如第一句“皓态孤芳压俗姿”,就表现了梅花洁白、芳香,有不俗的神韵。

“着地垂”又描绘了梅花“低垂着地”的特点。

1.(鉴赏诗人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梅 雨①

柳宗元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②。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③。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④。

[注] ①梅雨:

江南一带在杨梅成熟时,常阴雨连绵,这段时间,就称作梅雨季节。

②楚、越:

指江南的永州,作者当时被贬谪于此。

③北津:

北去回乡的渡口。

④素衣:

本句是“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化用。

本诗的颔联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塑造了一个被贬谪于江南、深夜难眠、满腹忧愁的诗人形象。

诗人被贬于永州,内心压抑,字面上说猿啼鸡鸣扰人清梦,实质上是因为内心烦忧而辗转难眠。

2.(鉴赏景物特点)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蓝田溪与渔者宿

钱 起

独游屡忘归,况此隐沦处。

濯发清泠泉,月明不能去。

更怜垂纶叟,静若沙上鹭。

一论白云心,千里沧州趣。

芦中野火尽,浦口秋山曙。

叹息分枝禽,何时更相遇?

本诗中“隐沦处”的美好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环境的“清”“明”“静”。

如写“隐沦处”水清可以濯发,月明使人留恋,说明“隐沦处”的环境优美。

(2)和渔者同宿相谈甚欢,情趣相投,其乐融融。

这里境合于心,人合于情,自然是美好的。

3.(鉴赏事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摊破浣溪沙·咏桂花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

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①,大②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 ①彦辅:

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

②大:

一作“太”。

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

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形:

有金光灿烂的色彩和碧玉一般的如刀裁似的层层绿叶。

有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

②神:

精神气度如魏晋名士一般超凡脱俗,个性鲜明,风度翩翩,节操高尚,令人崇敬欣赏。

4.(鉴赏意境和作用)阅读下面的这首小令,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碧玉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

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

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

官品极,到底成何济!

归,学取他渊明醉。

这首小令的前四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有何作用?

答案 前四句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秋山图:

金风玉露的秋季,漫山遍野的枫叶绚丽多彩,泉水清澈,苍松荫道,金菊绕园盛开。

不仅表达了词人的赞美之情,也为后面的抒情做了有力的支撑。

1.解析 这首诗中的诗人形象,可从“愁深”“梦断”句感知,是一个“满腹忧愁的诗人形象”。

结合注释②③可以看出,诗人的忧愁之深,与其被贬密切相关。

颔联中“楚猿夜”“越鸡晨”的细节,可见愁之深,以致彻夜难眠。

2.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清整首诗的行文脉络:

诗的前六句写诗人喜爱渔者的居住地,中间四句写与渔者宿的乐趣,最后两句写不忍与渔者分别。

其次,要抓住关键词,如“清泠泉”“月明”“沙上鹭”“野火尽”“秋山曙”等,由此分析便可概括出答案。

3.解析 先通读全词,抓住色彩、形态、香气等三个方面的特点,再结合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从“神”的方面加以阐释。

4.解析 前四句集中写秋天的景色。

“秋景堪题”,是总写,是对秋景概括的赞美。

以下三句,各自以绚丽的色彩展开对秋景的描绘,远处的红叶,近处的黄菊,通过青翠的松径联结成一个立体的完整画面,层次清晰,色彩绚烂,和谐宁静,秋意盎然。

“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人描写秋景是为了抒写其超脱、隐逸的情怀。

[专项对点练(20)见P3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