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与需求管理方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736731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需求分析与需求管理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需求分析与需求管理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需求分析与需求管理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需求分析与需求管理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需求分析与需求管理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需求分析与需求管理方法.docx

《需求分析与需求管理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需求分析与需求管理方法.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需求分析与需求管理方法.docx

需求分析与需求管理方法

需求分析与需求管理方法

本文梳理了什么是做需求分析与需求管理,以及为什么要做与如何去做。

 

 

01概述

本文是梳理需求分析与需求管理方法-产品经理工作职责工作核心技能之一,笔者写本文的目的一是把自己的知识体系做个输出,包含来自己的经验总结和最近学习到的知识总结,其二顺便分享。

知识方法无定论,任何内容先看思路,实战为主。

 

在分析一个问题时,可以用一个通用的框架方法论,WWH法: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做?

这样可以把思路理清晰。

因此引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需求?

为什么要做需求分析?

什么时候做需求分析?

怎么做需求分析?

 

说明:

时间有限,本文的案例不代表实战解决方法案例,更为了快速说明和应用方法而举例。

 

02需求定义

1.什么是需求?

需是是用户在某种场景下的未被满足的期望。

 

为什么要明确需求的定义,需求很容易被误解,这里我们要区分下用户需求和产品需求。

 

我们的产品在未被定义之前,我们研究的需求是用户需求,我们通常也会叫作问题(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案),当我们定义产品时,我们就要把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需求,提供具体的可落地的解决发难,才能实现产品。

 

我要吃饭睡觉打豆豆,这不是需求,这种需求对于产品没有任何价值。

 

看定义,用户需求是用户基于某种场景下的未被满足的期望,在这里提炼出需求的基本结构:

用户+场景+期望。

强调:

需求不是独立存在的,是依附于用户+场景一起存在的。

 

用户需求案例:

小明(用户),每天早上起床后就要赶着去上班,没有也不想在家吃早餐,但是到了公司就要工作,所以常常没有早餐吃,又饿又不健康(场景),小明又想多睡会儿又想在上班前吃上早餐(期望)

 

2.什么是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就是挖掘和提炼用户需求,解决用户痛点问题,即找到用户需求,并把用户需求转为产品需求(解决方案)的过程。

 

这里强调两点:

 

找到用户需求

解决用户问题

案例:

还是小明吃早餐的案例,目前小明希望在上班前能吃上早餐这个是用户需求,只找到用户需求,没有解决方案,等于0,我们还要帮小明解决问题。

如,提供早餐外卖,小明可以提前在手机上预定早餐外卖,一起床就有早餐可以吃。

这是一个较完整的产品需求。

 

03为什么要做需求分析

产品首先要满足的就是用户需求,为用户产生价值,才能创造商业价值。

满足用户需求是产生商业价值的本源。

 

04在什么阶段做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贯穿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

 

1.产品概念期

这个阶段做需求分析,更强调需求调研,目的是定位目标用户群,做产品定位,市场研究并确认细分产品市场。

提炼产品核心功能,解决目标用户群痛点问题。

交付物:

BRD需求文档。

(或类似的相关的文档,如需求调研报告、市场调研报告等)

 

2.产品设计开发期

这个阶段的需求分析,目的是要设计一个可落地的解决用户痛点,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设计一个目标用户可用好用的产品。

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用户,描述需求,解决问题。

实现用户如何通过一步步的使用产品满足其需求。

该阶段交付物:

产品原型+PRD操作文档。

 

3.上线后-成长期

上线后的需求分析,目的是验证真实产品满足真实用户需求的结果,收集用户需求,优化产品。

 

4.成熟运营期

本阶段需求分析,目的在为产品提供更好的运营方案,制定竞争策略。

让产品持续更好的更多的为企业创造商业价值。

 

5.产品衰退期

当产品进入衰退期时,需求分析重在研究市场发展趋势,以帮助决策是调整发展战略。

 

05需求分析方法

需求分析可以分为三大步:

明确问题拆解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1.明确问题

明确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从各方搜集需求,然后经过分析,提出真正的需求。

 

需求获取渠道

 

以下是我们常用的一手需求获取渠道:

 

 

收集到的一手需求还不是真正的需求,要先进行一个清洗过程,把一些无用的无根据的站不住脚的异常的等等都过滤掉。

具体过程不做介绍啦。

 

明确问题(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这里一定要注意,提问题的标准:

提出的问题要聚焦,明确、开放。

不能泛,模糊。

要又用户、场景、问题。

还要明确该需求带来的价值。

需求最终是要交换成价值的。

 

正确的问题VS错误的问题:

 

 

明确需求的价值:

 

 

2.拆解问题(需求)

拆解需求指的是把已经明确的问题,从多个维度进行拆解,目的就是为了找到更合适的解决方案。

该方法是某课程老师总结的拆解方法,笔者认为非常好,非常清晰和明确的一个方法,这里直接引用。

(该方法也是老师对《六顶思考帽》里的解决问题方法做的灵活应用,同时书也推荐给大家)

 

拆解问题的5个维度:

 

积极层面:

通常可以拆解出怎么做对用户来讲可以产生更积极的情感。

否定层面:

通常可以拆解,即使不做什么,依然可以产生好的结果。

转移层面:

转移指的是不直接单独解决当前用户的问题,通过转移法,用户转移、问题转移等。

拆解:

把当前问题刨根问底的拆,挖掘更多的可能性、找到问题本质。

脑洞:

这个更多的靠灵感、经验等进行头脑风暴,补充其他维度考虑不到的地方。

案例:

问题:

某视频APP,用户次日留存率低于30%,需要提高次日留存率拆解过程如下图:

 

 

注意在拆解问题的时候,不要去考虑能不能实现,先去拆解一切想到的问题,最后在分析解决方案的时候再来进一步筛选。

 

3.提供解决方案

问题拆解完后,对所有提出的问题列出解决方案,这里注意,一开始思考解决方案的时候也不要去考虑实现的可行性,尽管去提供。

等所有的解决方案都列出来之后,再进行方案分析、评估、排序。

 

06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指的是如何安排已经明确产生的需求,工作中我们通常会遇到四面八方包括产品经理自己给的需求,但是资源和精力无法让做到有求必应,我们需要去把需求做一个分类和排序,尽可能的去做性价比高的需求开发。

这里我们介绍几种方法,帮助我们做需求分类和排序。

 

1.Kano模型

KANO模型是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Kano)发明的对用户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用户需求对用户满意的影响为基础,体现了产品性能和用户满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Kano模型把需求分为5类:

 

 

基本型需求

 

该类需求代表的用户的核心痛点,是产品的必备功能,如果没有该功能,用户会极度不满,甚至不用你的产品。

但是如果有了该功能,用户并不会对你的产品的满意度增加。

如微博的发布微博功能、社交APP的聊天功能、共享单车的开锁功能等。

 

期望型需求

 

这类需求代表的是用户的痒点,代表的是品质,对用户来讲是最好有的功能。

好比我们的生活,我们都期望我的生活是有一定品质的。

拥有此功能,用户满意度会明显提升(过的还可以),没有此功能,用户满意度会明显下降,但是凑合可以用户(过得下去)。

这种需求一定要去努力挖掘和分析,并做好。

代表了产品的竞争优势。

如社交软件的语音聊天视频功能。

 

兴奋型需求

 

这类需求所在暗处,用户自己都想不到的需求。

拥有此功能,即便表现的并不完善或完美,用户满意度也显著提升,但即便没有此功能,用户也并不会对产品对满意度降低。

如,在微信刚刚推出红包功能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兴奋型需求。

 

无差异型需求

 

该功能对用户来讲,是不痛不痒的需求。

可用可不用,有或者没有都不会影响用户的满意度。

如,我们在设计某个按钮,是20px,还是22px,是第一个还是第二个位置。

无论怎么做,对用户并无明显影响。

我们就尽量不要去花精力在这上面,只需要执行任意一种即可。

 

反向型需求

 

该类需求提供对应的功能后,用户会对产品的满意度降低。

该类需求,最好不做。

如,前段时间上热搜的一款监测学生上课是否集中注意力的智能科技“紧箍咒”,得到的是网友几乎一边倒的差评和抵制。

 

Kano模型实施方法:

 

如何评估需求属于Kano模型中的哪一类需求,我们可以实施以下方法:

 

Kano模型问卷调研法可以直接设计问卷调研,通过定量问卷调研得出需求属于哪一种:

 

 

按照上表的格式,对每一个功能做一个的调研,充分收集用户的数据并得出结果。

 

2.时间管理四象限法

 

本方法可以快速帮助我们评估需求开发的时间优先级。

从紧急重要程度两个维度比较合理的帮助产品有条理的安排开发秩序,避免盲目排序。

 

3.ICE排序法

ICE排序法也是一种比较严谨科学的需求排序方法,通过从几个维度考虑给需求打分,以总分高低去排序。

 

I(Impact):

影响范围

C(confidence):

对上线效果的自信程度评估

E(ease):

开发难易程度(工作量+技术难易程度)评估

应用实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