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通领域食用农产品安全现状分析与解决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7062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流通领域食用农产品安全现状分析与解决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流通领域食用农产品安全现状分析与解决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流通领域食用农产品安全现状分析与解决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流通领域食用农产品安全现状分析与解决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流通领域食用农产品安全现状分析与解决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流通领域食用农产品安全现状分析与解决方案.docx

《中国流通领域食用农产品安全现状分析与解决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流通领域食用农产品安全现状分析与解决方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流通领域食用农产品安全现状分析与解决方案.docx

中国流通领域食用农产品安全现状分析与解决方案

中国流通领域食用农产品安全现状分析与解决方案

哈尔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农产品监督管理处整理

2014年9月20日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训。

食品流通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

中国政府对食品流通安全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加强食品流通安全工作的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食品安全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即使是现在国际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食品安全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中国的食品流通安全工作尚处初级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有许多不足亟需改进。

一、中国食用农产品流通安全的基本情况

(一)农产品大流通,百姓餐桌丰盛

为了丰富百姓菜篮子,八十年代末,中国进行了“菜篮子工程”建设,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食用农产品的全国大市场大流通格局早已形成,百姓餐桌极为丰盛。

想吃的东西市场上一年四季基本上都有。

据统计:

2003年我国人均蔬菜占有量311.1公斤,远超过世界的平均水平105公斤,日本人均占有量110公斤,欧洲人均为140公斤。

人均猪肉占有量为33公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近年来牛、羊、禽肉消费比例不断上升。

2003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肉类中,牛、羊、禽肉占3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肉类中,牛、羊、禽肉占21.5%,分别比1990年提高10个百分点和6个百分点。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肉类消费将进一步向数量增长与品质提高并举的方向发展。

2002年中国蛋类总产量为2148.8万吨,占全世界产量的40.2%,人均占有量中国为17公斤,世界人均占有量为8.9公斤,比世界人均占有量高出8.1公斤。

2003年水果总产量为6951.98万吨,居世界首位,我国水果人均占有量为68.5公斤,世界水果人均占有量为80公斤。

(二)消费者安全消费意识增强

1.消费者购买食品选择的标准发生了变化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曝光,有关方面对绿色消费的积极引导,使绿色消费影响广泛、深入人心,取得明显成效。

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正在增强,消费观念逐步改变,购买食品选择的标准发生了变化:

从价格优先向价格与安全质量卫生并重方向转变。

过去人们在购买商品时,只考虑价格一方面,不考虑食品安全问题;现在老百姓在购买食品时已非常注重食品卫生安全质量,而且感官鉴别能力也得到明显提高,对食品的营养成份、农药残留、化学添加剂、细菌超标等问题越来越重视。

调查显示,有70.4%的消费者希望购买“无公害农产品”,56.4%的消费者希望购买“绿色食品”,52.4%的消费者希望购买“安全食品”,22.3%的消费者希望购买“有机食品”,仅有1.1%的消费者表示“不关注食品安全”。

在购买食品时,71.8%的消费者关心“生产日期、保质期和有效期”,56.1%的消费者关心“生产加工厂家”,47.9%的消费者关心“相关检验证明”,38.5%的消费者关心“价格”,22.3%的消费者关心“食品的色泽、外观等感官因素”。

2.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知识正在丰富

随着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知识也日益丰富,鉴别能力明显提高,并且十分重视加工食品的保质期和蔬菜、水果类生鲜食品的农残含量。

调查结果显示,有85%的消费者在选购加工食品时,会特别注意食品保质期,有72%的消费者注意蔬菜和水果的农药残留量。

超过了55%的消费者关注食品的细菌超标、营养成份、包装材料卫生要求、食品添加剂含量超标等因素。

3.消费者购物场所选择发生了变化

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安全消费意识的增强,选购食用农产品的主要渠道由农贸市场为主变为农贸市场与超市并重。

据调查统计,在购买食品时,66%的消费者选择去农贸市场,55.6%选择便利店,47.5%选择超市。

从统计分析来看,选择在农贸市场购买食品的消费者虽然比较多,但同便利店、超市相比,已无绝对领先优势。

不同收入消费者在选择购物场所时无明显偏好,方便、卫生成为其首选因素,消费者对超市所销售的各类食品的安全性认同平均程度为27%,远高于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的平均认同程度3%,超市和便利店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食品安全基本保障

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曝光接连不断,让人感到食品安全状况好像越来越不好了。

其实,不是当前的食品安全状况不好了,而是现在政府的透明度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决心增大了,大家食品安全意识增强了,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增强了,所以曝光事件频频发生。

为了保证百姓餐桌安全,“菜篮子工程”的重点早已转向了“三绿工程”和“食品放心工程”。

近年来各地积极推动三绿工程,实施食品放心工程,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状况总体上已得到好转。

这一点从卫生部的检测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食品卫生平均合格率1982年为61.5%,到1994年上升到82.3%,到2001年进一步提高到88.6%,2002年为89.5%,2003年为90.45%,2004年为92%,呈逐年上升态势。

2004年37个城市第五次监测农药残留合格率为93%,比2001年提高30.5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9.4个百分点,比2003年提高1.9个百分点。

2004年4月份,16个城市畜产品中“瘦肉精”检出率仅为1.2%,在2003年大幅下降基础上又下降了1.4个百分点。

5城市水产品氯霉素残留检测均为0。

二、中国食用农产品流通模式及各环节安全状况分析

(一)食用农产品流通模式

生产者——批发——零售——消费

生产者——零售——消费

生产者——消费

(二)批发市场食用农产品安全状况分析

1.批发市场基本情况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数量稳定,质量提高。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后,经历了自发萌芽、快速发展、盲目发展、规范发展、质的提升五个阶段,数量也是由少到多,再收多到少并逐步稳定。

从2001年起,批发市场数量逐年递减,由2000年的4532个减少到2001年的4351个,再到2002年的4150个,平均每年减少191个,到现在一直保持4150个左右。

但市场成交额却依然逐年递增,由2000年的3351.1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3423.1亿元,再到2002年的3461亿元,平均每年增加3.3%,说明市场规模在扩大,质量不断提升。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门类齐全。

目前,全国已形成了综合类、蔬菜类、干鲜果品类、粮油类、水产品类、肉禽蛋奶制品类等六大类型批发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已成为食用农产品流通的中心枢纽。

目前,大中城市食用农产品近80%是通过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流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食品流通的主渠道和流通总量的主要支柱,不仅承担着农副产品的有序流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是承担着我国食品安全流通的重要职责。

2.设施状况

(1)保鲜贮藏设施设备。

41.65%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有冷库,11.13%的市场配备了冷藏车,12.9%的市场有陈列冷柜,16.7%的市场设置有通风设施。

(2)垃圾及污水处理设施设备。

44.61%的市场具有污物处理设备,具体有垃圾分类处理设备,封闭式垃圾楼,污水处理设施。

当然,比例还很低。

有垃圾分类处理设备的仅占13.4%,有封闭式垃圾楼的仅占9.89%,有污水处理设施的仅占9.23%,兼有垃圾处理设备及封闭式垃圾楼的仅占1.09%,兼有垃圾分类处理设备和污水处理设施的仅占5.93%,兼有封闭式垃圾楼和污水处理设施的仅占3.07%,市场具备所有垃圾污水污物处理设施设备的仅占1.79%。

(3)检测设施。

有40.75%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设有检测室,3.73%的市场购置了活动检测车,34.65%的市场配备了速测仪,16.7%的市场有色谱仪。

我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对检测设施设备的投入从0.5万元到1000万元不等。

(4)配套设施。

有25.71%的市场建立了配送中心,有52.96%的市场设有投诉室,33.93%的建有网络信息中心,21.36%的建有电子屏幕,16.52%的配有磁卡通讯设备,1.97%的拥有电子结算设备。

(5)交易方式及服务。

有73.18%的市场采用传统对手交易方式,交易比例都在50%以上;有9.23%的市场实行了电子商务交易,交易比例从1.5%到100%不等;有1.31%的市场采用拍卖交易方式,交易比例从3%到20%不等;有的市场同时采用电子商务和拍卖交易方式。

3.准入把关情况

质量管理意识提高,在我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中,有4.61%的市场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其中,3.07%的市场通过了ISO9000认证,0.65%的市场通过了ISO14000认证,0.87%的市场通过了OSHMS18000认证。

加强经销商管理。

建立信用档案管理制度,市场通过与经销商签订食品安全协议,明确责任,对检测为不合格的食品,及时责令经营者自行销毁或作无害化处理。

在我国已有19.34%的市场明确开展了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经销商台帐制度。

有59.96%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对入场经营的经销商查验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

建立索票索证制度,32.14%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查验合格证、质检报告,72.05%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对入场经营肉禽蛋的经销商查验检疫证,58.27%的查验定点屠宰加工企业出具的货品来源证明,有8.79%的市场建立了产品索证查询系统。

实行场厂(地)挂钩制度,有18.9%的市场实行了场厂(地)挂钩。

对安全食品进行专区销售,有28.13%的市场设有无公害产品专区,有16.92%的市场设有绿色食品专区,有6.37%的市场设有有机食品专区。

(三)零售市场食用农产品安全状况分析

1.基本情况

零售环节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终端,是食品卫生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

其主要的体现形式为:

连锁超市、便利店、农贸市场和大卖场。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我国各种业态的超市共有6万余家,其中,连锁超市、便利店等门店4万家,农贸市场26000个。

随着2004年我国零售业对外资的全面开放,国内外零售企业都在加速扩张,向地级市和乡镇进军,将大卖场开到城乡接合部,将便利店设在社区里。

浙江已经把超市、便利店开到了农村。

2.超市(综合、生鲜)、便利店

我国的超市发展时间虽然较短,但已占据我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多半江山,已经成为商业领域整体安全保障能力较强的管理代表,维护食品安全的综合管理水平较高。

(1)质量检测体系

①检测部门设置情况。

连锁超市一般都有专职的或兼职的食品质量控制管理部门,并建立了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体系。

据调查统计显示,在总部独立设置食品安全管理职能部门的占8%,由其他部门兼管的占92%,其中隶属于采购部的占62%,隶属于营运部的占50%,有12%同属采购部与营运部监管。

21%的企业向其所属门店派出质量专员巡查。

②检测室设立情况。

为数不多的大型连锁超市集团,在总部设有食品检测室,数量不足总量的1%。

即使是家乐福、沃尔玛、物美、百联等国内外的超级零售集团,也没有建立专门的食品检测室。

2003年至2004年南京市65家生鲜超市建立了蔬菜检测点。

③检测仪器配备情况。

我国超市配备检测设备的数量很少,为数不多的大型连锁超市集团,在总部设有食品检测室,购置简单的检测设备,数量不足总量的1%。

广州在政府支持下,2004年统一采购了30台农药残毒、肉类水分、甲醛、吊白块等快速检测设备;深圳也有个别超市开始配备快速检测设备。

④人员配置情况。

被调查的超市公司中,73%被访问的企业配备了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

(2)保鲜贮藏设施设备。

我国的连锁超市企业把配备食品冷藏柜作为建立超市的基本配置要求,因此食品的冷藏在超市中是比较普遍。

只有城乡接合部和农村地区一些私营的小超市,缺少冷藏柜,占据我国超市总量不到1%。

(3)市场准入管理。

①连锁超市普遍建立了食品安全控制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

对全国20多家不同业态的超市企业调查的结果显示,在食品安全保障方面,注重基础建设的企业占91%,建立加工安全制度的企业占73%,注重环境因素的企业占59%。

食品卫生安全岗位责任健全的企业有91%,只有一家企业没有建立岗位责任制。

已建立食品安全手册的企业有16家,占总数的73%,在建中的有5家,仅有3家未建。

在食品安全战略决策上,企业规划过程中,82%的企业进行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86%的企业将食品卫生安全列入长期目标。

对于食品安全政策,全员重视的企业为100%,91%的企业把安全指标具体量化了,其中把这些量化指标作为考核依据的企业有86%。

②连锁超市普遍推行食品安全的国家或国际标准。

在食品安全管理的关键要素上,32%的企业遵循了国际标准,91%的企业遵循国家标准,并且有91%的企业认为对标准的执行力度是强的,73%的企业认为在执行标准上的监控力度是强的。

3.农贸市场(早市、晚市)

农贸市场是我国食品流通环节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拥有相当庞大的销售群体,其优势在于:

一是品种多且新鲜,二是价格便宜,三是可以讨价还价,四是购买方式简捷迅速。

在我国现有的26000家农贸市场中,其中有15000多家在农村,另10000多家在城市。

几年前散布在各城市中的街市现象,现在主要大中城市已经基本完成了“退路进厅”。

(1)检测设施设备。

全国26000家农贸市场中建立检测室、配备简单检测设备的不足2%。

在这个方面福建省、青岛、大连、上海和南京等城市在政府推动下,要求农贸市场建立蔬菜检测点,政府支持为部分企业配备蔬菜残留的快速检测设备。

广州市也计划今年和明年在全市近300家农贸市场推动建立检测室,为其配备农残和药残的快速检测设备。

(2)保鲜贮藏设施设备。

全国近10000家城市农贸市场设有配备保鲜贮藏设备的不足5‰。

但对于需要冷冻的肉类食品,福建、辽宁、青岛、上海、南京、广州等地都对农贸市场提出配备冷柜的要求,普及程度已超过60%。

(3)垃圾处理设施设备。

全国26000家农贸市场配备垃圾处理设备的不足1‰,相应的管理设施也不到位,导致农贸市场在全国消费者心中形成的不卫生的印象没有根本改观。

(4)市场准入管理。

没有建立食品市场准入管理部门较为普遍,在全国26000多家农贸市场中设立食品质量准入部门的企业不足5‰,市场管理主要靠一个办公室。

(5)经营管理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在全国26000多家农贸市场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工作人员不足3%,成为提高市场管理水平的主要瓶颈,大部分企业老总还在凭经营和关系进行经营,没有服务和食品卫生安全的管理意识,只把农贸市场当成简单的出租摊位,收管理费的场所。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蔬菜中毛菜和净菜销售的结果比较,100吨毛菜可以生产20吨垃圾,由此可以推算出毛菜进城到农贸市场上销售时存在着一个数量惊人的无效物流成本;如果再加上相关垃圾处理、环境保护和市容管理方面的费用,维持一个农贸市场的正常运作,成本开支将是惊人。

从现状看,农贸市场仍是我国食品流通安全的软肋。

三、我国食用农产品流通各环节食品安全控制重点及措施

(一)我国农产品各环节安全控制重点

1、批发市场的安全控制重点

批发市场是食用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批发市场的农产品安全检测设施设备、保鲜贮藏设施设备、垃圾及污水处理设施设备以及其他配套设施是否完善,及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都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能否得以保障。

其中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安全控制重点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缺乏快速、准确的食品安全检测手段与检测设备,二是急需建立索证、索票制度,以改变目前我国批发市场普遍存在的农产品大多没有产品品质标识和只进行散装性的大包装,因而在出现农产品安全的问题时无法进行追源性控制的现象。

2、生产源头的控制重点

食用农产品的生产是整个流通环节的源头,一旦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了质量问题,就会影响到最终的消费者。

食用农产品安全在生产源头的控制重点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农业生产,如土地质量、农药和激素的使用;二是农产品从产地进入流通环节的检测检疫及产地、质量证明的缺乏。

3、零售环节的控制重点

食用农产品的零售环节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终端,是食品卫生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

目前我国食品的零售渠道主要有超市、农贸市场、副食品商店、面包房、熟食店等。

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超市和农贸市场。

食用农产品安全在零售环节的控制难点主要集中在检测检疫和索证索票制度的落实和监督。

4、消费环节的控制重点

消费环节的控制重点主要集中在集团消费控制难的方面。

因为集团消费缺乏供方资质准入制度和严格的检测设备和方法,使一部分的采购存在大量安全隐患。

食用农产品的集团消费包括各大机关、学校、医院、餐饮企业等。

以北京为例,农产品批发市场大约25%的交易量是集团购买的,估算交易额为68亿元,同时,北京郊区约有20%的农产品是直接供应集团消费,估算交易额34亿元。

社会团体集团消费小计约102亿元。

(二)我国农产品各环节安全控制措施

1、“反弹琵琶”和生产源头控制并重

我国有2.3亿农户,农业生产比较分散,产业化程度很低,再加上品牌化经营刚刚开始,单从生产环节监管难度非常大,很难从源头把住食品安全关。

批发零售作为农产品进入消费者手中的最后一道环节,对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我国食用农产品流通安全,我们按照“反弹琵琶”和生产源头控制并重的思路,对我国食用农产品实行全程质量控制,重点加大流通环节的监管力度,运用现代流通指导生产、引导消费的理论,即按照“反弹琵琶”思路,先从提倡绿色消费抓起,通过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从而引导绿色生产,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卫生质量控制。

同时,在生产环节全面推进“无公害行动计划”,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2、加强市场检测,严把入市商品质量关

(1)加强批零环节的食用农产品检测。

要迅速在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推广速测技术,充分发挥基地检测、市场速测、定点抽检等手段,严把市场准入关口。

并以适当方式公布检测结果,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2)提高食用农产品检测的技术手段,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是食品流通中重要的食品质量监管环节,农业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为提高该领域的食品准入管理能力,先后给百余家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备了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设备。

然而,市场的检验人员知道,所谓快速的农药残留检测设备,是采用酶抑制原理,对萃取的蔬菜汁进行培养成色分析,出结果最快也得30分钟左右。

一个小型的蔬菜批发市场一天的蔬菜交易量也有近50万公斤,如果按照最低标准抽样,每产地每品种每批次抽2个样,检测完一天的交易蔬菜需要1天的时间,换句话讲,当天根本不能销售当天的蔬菜,(如果在夏天,蔬菜放一天意味着枯干或腐烂),说明该设备根本没法完成市场食品准入的职能。

然而除了酶抑制法,用分光光度计进行蔬菜农残检测,时间虽然快了10分钟,但检测的农药残留范围又进一步缩小了,检测精度和酶抑制法伯仲之间,从根本上讲仍然不能满足批发市场准入检测的需要。

除此之外,兽药残留和瘦肉精的快速检测设备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科技部正在加紧技术攻关,推出兽残、瘦肉精的快速检测设备。

此外,食用农产品检测的技术方面不仅检测技术需要攻关,包装技术,鉴别技术都存在技术缺口。

如我国超市使用的大量保鲜膜,都存在重金属、甲醛、二氯乙脘等残留超标的问题。

在加强批零环节的检测技术手段的同时,应考虑加大科技研发,为消费者提供简便、易携带、准确、价廉的速测设备,以配合“绿色消费”宣传培训体系来来增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理念和他们对食用农产品的感官辨别能力。

3.严格食用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食用农产品追溯制度

实行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也是国内农产品质量管理的必然趋势。

建立索证、索票制度。

对未经认证、检测或将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不准上市流通。

实行认证产品的分区销售制度。

推进场厂挂钩、场地挂钩。

建立食用农产品追溯制度。

我国入市的食用农产品不具备可溯性。

流通过程中涉及的诸多环节,食品生产质量即使合格,流通环节出现质量安全事故,相关部门也无法找到依据做出判定。

因此,应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食用农产品可追溯制度。

追溯能力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食品生产、加工或经营企业为实现自身保护措施,所采取的管理手段,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从种植、养殖到生产、加工阶段等“食品链”各阶段的生产加工者真正承担起因食品安全问题给消费者带来的侵害责任。

通过建立和加强食用农产品的追溯制度,能够从根本上实现食用农产品的安全、可靠,铲除假冒、伪劣食品存在的条件。

推行绿色市场认证。

即通过绿色认证来促进市场加强硬件设施和提高对食用农产品的安全意识,逐步实现安全设施现代化,形成有害物超标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退出机制。

4、完善食用农产品流通信用档案体系建设

由于食品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不健全,食品的质量安全只能寄希望于社会企业的公信程度。

然而我国的企业信用制度正处于初建时期,对企业的信用评价除税收方面以外,还没有系统的企业信用数据,该领域的数据征集工作正处在尝试阶段,许多地方政府主动开展信用试点工作,从目前来讲,社会公众只能从商务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得到不完全的企业信用信息,仅能作为推荐参考,还不能作为食品消费全行业的指导依据。

通过建立食用农产品信用档案,对其经营过程中的全部情况进行连续的、全面的记录,包括优良记录、不良记录。

并在网上公布,不仅可为向消费者推荐好的企业,推荐好的品牌,还可以有效实现对绿色生产的激励机制。

5、建立集团消费的约束机制

针对集团消费领域突出存在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我们可以借鉴青岛的“食品阳光采购”以建立健全集团消费领域采购管理体系和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以供方资质准入和需方严格自检有机结合的食品质量监测体系。

青岛市为13个试点单位配备了蔬菜农药残留检测仪器,培训了检测人员。

各试点单位严格供方资质准入,建立了检测室,制定了合同管理、进货检验、索证备案、公示监督、责任追溯等一系列监管制度,做到了制度健全、设施完备、检测到位、公示明了。

二是以招投标为主的公开、公正、公平的集团消费新型采购模式。

三是以有形市场为依托、无形市场与有形市场相结合的“阳光食品工程”服务平台。

青岛商贸网“阳光食品工程”模块,整合了丰富的优质产品、行业服务和市场信息资源,为集团消费单位提供采购服务、宣传推介、组织协调、信息服务和招标监督,功能日益强大,通过在网产品推介、供需信息发布,以及组织供需见面、实地考察等活动,供需双方通过网络达成的采购合同,涉及8大类商品的近百个品种,合同额1000余万元。

“阳光食品工程”依靠科技进步,培育优势企业,创新服务方式,完善监督机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受到广大集团消费者和生产供应企业的普遍欢迎。

目前,已有23家集团消费单位(机关、院校、部队、企业如海尔)加入,每天就餐人数达到20万人次,76家知名放心食品供应企业300余种放心产品获得了“阳光食品工程”准入资质。

要保证以上措施的实施,还要建立和完善以下六个保障体系。

1、完善法制保障体系。

针对加工、流通环节“菜篮子”食品卫生质量安全问题,有组织、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制定和修订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指导性文件、标准和规范,研究提出法规及标准体系;完成重大缺口技术标准的填平补齐,建立“菜篮子”食品在加工、运输、仓储和销售四个环节的良好操作规范,健全产品流程管理的质量控制体系;支持各地做好普法和贯标的推广工作。

2、完善政策推进体系。

进一步建立健全针对食品流通安全的政策管理体系,依照有关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指导性和扶植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各地食品流通安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加强政策指导,完善政策推进体系建设。

3、建立健全技术支撑体系。

把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工作作为食品安全科技支撑的重点来抓,广泛联合科技主管部门和相关科研机构,通过协调和自建课题管理的机制,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