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升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docx
《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升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升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升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
2017-2018学年河南省濮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本大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答案写在试卷上不给分。
1.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
符合两者观点的是
A.主张“因材施教”B.重视人民群众力量
C.认为“人性本善”D.通过教化使人从善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孟子的主张是“人都可以做尧舜那样的贤人”,与孟子的性善论一致;荀子的主张是“普通人可以成为大禹那样的圣人”,强调后天教育的作用,故答案选D。
A是孔子的教育思想;B是荀子的思想;C说法不全面。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荀子的思想
【名师点睛】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孔子
孟子
荀子
伦理观
“性相近”说
“性本善”说
性恶论
治国
理念
提出“为政以德”的主张,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
提出“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尽可能地给人民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利于缓和矛盾和促进社会发展
主张治国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有利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民本
思想
提出“仁”的思想,强调“节用而爱人”
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
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历史观
主张“克己复礼”,有一定保守性
2.“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从这一方面来说,这一学说
A.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皇权B.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
C.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D.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答案】C
【解析】题干引文“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系董仲舒的论断,认为国家政策出现失误,上天就会降灾以谴责,统治者要因此调整政策,自我反省,反映的是天人感应的学说,使皇权受到一定限制,君主不能肆意而为,而应好好治理国家,故A项错误,C项正确。
“君权神授”是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排除B;D与题干没有关系。
故答案选C。
3.“一棵树生长出来,它的基本特性,在此树前早已存在。
所以,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比如马生牛,断无此理。
”这段文字所体现的思想是
A.“理在事先”B.“格物致知”C.“万物皆生于无”D.“理在气中”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可见其认为理早已事物,故A项正确;“格物致知”即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B项错误;“万物皆生于两”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阴阳二气,与材料认为“理”是世界本源的说法相冲突,故C项错误;“理在气中”的观点实际上认为气(物质)早于理而存在,与“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不吻合,故D项错误。
4.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原因,除了封建制度日趋没落之外,还在于
A.“民贵君轻”思想的影响B.启蒙思想的传人
C.商品经济的发展D.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原因有:
封建制度日趋没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理学思想的束缚,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名师点睛】
结合所学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即可解答。
5.一同学在学校图书馆查找资料,并做了以下记录:
“兔……肉【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补中益气……。
”这同学查找的书最有可能是
A.《九章算术》B.《石氏星表》C.《本草纲目》D.《农政全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体现的是中医药学知识,故选C。
A项是数学著作;B项是天文学著作;D项是农学著作。
考点:
古代的科技
点评:
中国古代的科技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四大发明为主要的代表,还包括医药学、天文学和数学成就等,对中国和西方世界的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和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都需要掌握;另外也要回近代科技中西方发展速度差异的原因。
6.“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
”这是对下列哪一艺术门类的评价
A.书法B.中国画C.文学D.戏曲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解读题干:
“尚韵”,晋代书法追求神韵、“尚法”,唐代书法重视规范法度、“尚意”,即宋代书法倡导有意无法。
综上,故,正确答案选A;其余BCD三项均不正确。
考点:
世界近代科学技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书法
7.日本汉学家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文化特征时概括:
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该时期是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艺术形式逐渐被平民所接受,宋朝时期平民阶层发展壮大出现了平民较为容易接受的通俗艺术。
如宋词。
因此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辉煌灿烂的文学·宋朝
8.把中国的戏曲艺术称为“梨园”,把学习戏曲的人称为“梨园弟子”,这一称谓的起源应该追溯到
A.春秋战国B.唐代C.宋代D.元代
【答案】B
【解析】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故把中国戏曲艺术称为“梨园”可以追溯到唐朝,故选B。
9.“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做不正义的事是出于无知。
”这是古希腊一位哲人强调知识对人的道德的作用,这位哲人是
A.苏格拉底B.亚里士多德C.柏拉图D.普罗塔哥拉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苏格拉底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做不正义的事是出于无知”,强调知识对道德的作用,认为“美德即知识”。
故答案为C。
A项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的观点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B项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主张;D项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性主张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排除ABD。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苏格拉底
10.当波斯人占领古希腊城邦福西亚时,福西亚人选择的不是带上整座城市,而是带上所有的人民,乘船航行到西方,在那里建立了一座新城。
他们认为带去的是他们的城邦。
这说明
A.古希腊人具有法律至上观念B.古希腊实行城邦民主制度
C.古希腊人具有人文主义精神D.古希腊人誓死捍卫城邦领土
【答案】C
【解析】题干中并无与法律有关的信息,故A项错误。
福西亚人带领所有人民重新建立城邦,B项,与实行城邦民主制度无关联。
福西亚人带领所有人民重建城邦,说明他们重视人的能动性,肯定人的价值,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故C项正确。
福西亚人弃城而走,并没有誓死捍卫城邦领土,故D项错误。
点睛:
从材料可以看出,古希腊的福西亚人在城邦被占领后,带上所有人民,再去其他地方建造城邦。
这体现了福西亚人珍视生命,认为生命比已存在的物质性的城邦更重要。
因此,材料体现的是希腊人的人文情怀
11.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1320年-1384年)指出:
“依《圣经》之言,英格兰王国是一个整体,而教士、贵族、公众都是它的成员”、“王朝隶属于上帝,非此不能有繁荣”。
这主要可以反映出宗教改革运动
A.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B.动摇了欧洲人对上帝的信仰
C.有利于《圣经》在英国的传播D.使英国王权归属于教权之下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形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题反映的是英国宗教改革相关史实,材料中指出“英格兰王国是一个整体,而教士、贵族、公众都是它的成员”“它直接隶属于上帝,”体现了维护国家的主权的主张,实际上也是要求英格兰教会摆脱罗马教会的控制,体现了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据此分析可知宗教改革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A项符合题意;B、C、D项材料没有体现;故选A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名师点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1、同:
(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
(2)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4)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统治者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是得到封建诸侯的保护。
2、异:
(1)在人的问题上,人文主义者与宗教改革者有根本不同的认识:
前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
(2)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两个运动是迥然不同的,文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
(3)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和社会的上层,而宗教改革更多的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也更为广泛。
(4)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文艺复兴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12.“法国大革命以一种无与伦比的群众动员的威力把这些普世伦理确认为一切政治制度的合法性源泉。
”材料中的“普世伦理”是指
A.人文主义B.因信称义C.启蒙思想D.马克思主义
【答案】C
........................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法国大革命”“把这些普世伦理确认为一切政治制度的合法性源泉”,结合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基础分析即可。
13.有文学家宣称:
“我赋予古老文字以赤色,不再有元老!
不再有平民!
我在墨水瓶里掀起风暴。
”下列作品符合这一创作理念的是
A.《巴黎圣母院》B.《安娜·卡列尼娜》C.《老人与海》D.《等待戈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由“我赋予古老文字以赤色,不再有元老!
不再有平民!
我在墨水瓶里掀起风暴”可以分析出这种文学风格是超越现实,革命的理想主义,属于浪漫主义。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是浪漫主义;B是现实主义;CD是现代主义。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浪漫主义文学
14.在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老师引用了这两幅图片(如图),是为了说明
A.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美国B.唐僧与爱迪生都很爱惜飞蛾善待生命
C.爱迪生拯救的飞蛾比唐僧要多得很多D.在电的发明应用上爱迪生的贡献很大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识记。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图片。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图片通过对唐僧与爱迪生的对比,用意在于强调电的发明带来的方便,故答案选D。
两幅图课件中美所处的时代背景不一样,不能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美国,排除A;BC不符合题意的主旨。
点睛:
本题A是误选项。
注意对科技发展的对比要放在同一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分析。
把古代和近代科技的进行对比是没有对比性的。
15.“谁能了解我的音乐,谁便能超越常人无以摆脱的苦难”。
这句话反映了贝多芬音乐的特点是
A.体现了他强烈的反封建精神B.其作品体现了英雄主义气息
C.其作品体现乐观主义气息D.其作品中蕴含着深沉的哲理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中“超越常人无以摆脱的苦难”,此处体现贝多芬音乐乐观主义的特点,答案为C。
ABD项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从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的过渡
16.“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而且全然没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和现代变革的概念。
由此,他们的努力只不过造就了散落在一个传统国家的一些新派孤岛而已。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维新变法运动D.辛亥革命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而且全然没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和现代变革的概念。
由此,他们的努力只不过造就了散落在一个传统国家的一些新派孤岛而已”。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属于洋务派的思想,因此选A。
B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中体西用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想,属于高考热点之一。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中体”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是指近代西方的先进科技。
“西学”为“中体”服务。
它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
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17.1912年,蔡元培等人曾经发起一个“进德会”,定下基本信条:
不赌、不娶妾;五条可以选任的戒条:
不做官吏、不做议员、不饮酒、不食肉,不吸烟。
到北大后,他也身体力行。
这说明蔡元培
A.支持新文化运动B.主张学习西方文化
C.教育理念很先进D.强调个人品德修养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蔡元培等人定下三条基本戒条和五条可以任选的戒条,而且蔡元培本人也身体力行,说明他非常注重个人修养,故选D项。
新文化运动发生在1915年,排除A;B项题干没有体现;题干涉及规范个人行为方面的规定,没有提及教育理念问题,排除C。
18.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
“《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A.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B.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C.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D.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1919”“愚昧”“革命者”“悲哀”等关键词可知,群众对革命毫无认识,思想非常愚昧,所以中国人必须进行思想解放运动。
而这个时候中国已经进行了新文化运动,这是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故D项正确。
材料并没有提到封建统治的愚昧政策,故A项排除;材料也没说实现真正的民主,故B项排除;C选项包含在D选项中。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鲁迅
【名师点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1)辛亥革命的影响: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2)启蒙思想的作用:
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启迪了中国人民的民智;
(3)经济发展的要求:
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4)复古尊孔的逆流:
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他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19.“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
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
”上述情景出现于
A.戊戌变法时期B.新中国成立初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答案】D
【解析】由“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可推断出题干阐述的是新文化运动,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是较为彻底地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同时宣传了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因此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方的各种学说得到迅速传播,在后期一部分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因此D符合题意。
而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均未宣传过布尔什维克主义,新中国成立初期不符合材料“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排除A、B、C。
20.在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有两位人物影响最大,其中有一位被称“为中国引来天火的人”,此人是
A.孙中山B.陈独秀C.李大钊D.毛泽东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以及准确理解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中要求“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天火”指的是1918年,李大钊第一次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因此C符合题意。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21.1992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基于此,我国积极探索
A.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B.努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C.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了社会主义建设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其中当然也包括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文明成果,仔细比较备选项,ABC三项均符合题意,但都包含在D项之中,所以D项最符合题意。
考点:
邓小平理论
点评: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仔细体会这几句话的含义便会发现邓小平清楚地表达了市场经济仅仅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而与政治意识形态没有关系,这就打破了原有的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22.“一个男孩乘坐以80%的光速运行的飞船到离太阳4光年远的恒星后再返回地球,用了10年时间。
而飞船速度快,时间走得慢,飞船中的男孩只过了6年,他比他同年的女友年轻了4岁。
”上述人类对宇宙认识的突破开始于
A.文艺复兴时期B.牛顿时代C.爱因斯坦时代D.网络时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空间都与物质的运动速度有关,916年又提出广义相对论,第一次阐述了思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先联系的重要思想,故答案选C,ABD与题干不符。
点睛:
题干材料所示内容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关,相对论分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其基本原理是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认为时间、空间、运动、质量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
23.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科技发展在有的领域,甚至与当代的社会伦理观念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在你看来,在如下领域中,科学与伦理的冲突最突出的是
A.航空航天技术B.生物工程技术C.原子能的利用D.网络信息技术
【答案】B
【解析】生物工程的核心技术是遗传工程(或称基因工程),尤其是克隆技术的出现,对当代的社会伦理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故B正确。
24.下表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入学履历,他能因此上大学主要是因为
A.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B.《义务教育法》正式实施
C.“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D.“文革”后恢复高考后自己的努力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高校入学履历,可以看出张卫红出身贫农,文化程度仅为小学,而且从评语的“阶级立场”等导向性来看,应该是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如果再仔细研究此人姓名,亦可看出文革期间的迹象,故C正确。
25.在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前,赋诗说:
“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
”梭伦忧心的主要问题是
A.民主制度面临威胁B.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
C.自己将被陶片放逐D.城邦遭到外邦人攻击
【答案】B
【解析】注意材料时间是梭伦当选执政官之前,据所学可知,A错误,梭伦改革后雅典才走上民主道路;C错,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执政时的措施;B与D相比较而言,城邦内部阶级斗争是最主要的问题,故选B。
26.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半个多世纪后,政府财政收入已经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损1500多万缗。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
A.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理由B.因为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收人变少
C.王安石实行变法的重要背景D.王安石变法措施不当的结果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前的背景,由于宋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故C正确;王安石变法时间是1069年,A、D时间不符合材料,排除;B不符合材料“政府财政收入已经高达11000多万缗”,排除。
27.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
“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
自此以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
”材料反映了当时宗教改革
A.公开挑战了教会权威B.否定了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C.确立了《圣经》至高无上D.使君主权力摆脱了教皇控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
比喻反映了经过宗教改革后,教徒和上帝之间的联系没有教会这个中介存在。
宗教改革后教徒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教会作为中介的作用,因此是对教会权威的挑战,故A项正确。
宗教改革后教徒“直拨上帝的热线”说明他们与上帝直接对话,他们仍然信仰上帝,故B项错误。
材料中未提到《圣经》,故C项错误。
当时君主没有摆脱了教皇控制,D项说法错误。
点睛:
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会垄断教义,具有绝对的权威。
宗教改革后,人们绕开了教会直接与“上帝”对话,不再迷信传统、陈规,即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
28.下图年日本工厂数与蒸汽机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甲午战争的取胜B.“殖产兴业”的推动
C.1889年宪法的颁布D.军事工业的刺激
【答案】B
【解析】从时间可以看出恰为明治维新期间,其次工厂数和蒸汽机的迅猛增加说明日本开市了近代化进程,充分利用工业革命的成果,这正是明治维新的重要举措——“殖产兴业“政策的内容,故B项正确;甲午战争是1894—1895年,故排除A项;1889年宪法确立了日本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不可能是工厂和蒸汽机数增加的主因,故排除C项;材料无法表明这些工厂和蒸汽机主要为军事工业服务,故排除D项。
点睛:
图中反映了日本1888——1894年间,工厂数和蒸汽机数量迅速增加;结合所学知识,这得益于日本实行了“殖产兴业”的政策,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加大对私人资本的扶植和保护,推动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29.纵观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就必然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
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