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煤炭价格因素分析及煤炭价格传导机制分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4083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煤炭价格因素分析及煤炭价格传导机制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影响煤炭价格因素分析及煤炭价格传导机制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影响煤炭价格因素分析及煤炭价格传导机制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影响煤炭价格因素分析及煤炭价格传导机制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影响煤炭价格因素分析及煤炭价格传导机制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影响煤炭价格因素分析及煤炭价格传导机制分析.docx

《影响煤炭价格因素分析及煤炭价格传导机制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煤炭价格因素分析及煤炭价格传导机制分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影响煤炭价格因素分析及煤炭价格传导机制分析.docx

影响煤炭价格因素分析及煤炭价格传导机制分析

 

全球煤炭供求格局、影响中国煤炭价格因素分析及煤炭价格传导机制分析

 

2012年7月

目录

一、全球煤炭供求格局2

(一)全球煤炭的储量分布与生产格局2

(二)世界煤炭需求与消费格局2

1.亚洲的煤炭消费3

2.西欧的煤炭消费3

3.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煤炭消费4

4.北美的煤炭消费4

5.其他地区的煤炭消费4

二、全球煤炭贸易格局及煤炭价格走势5

三、中国煤炭价格形成机制沿革6

(一)煤炭统购统销阶段(1953年一1978年)6

(二)煤炭价格的调整阶段(1979年一1984年)6

(三)调放结合,后期以放为主的阶段(1985—1992年)7

(四)对电煤实行政府指导价的半市场定价阶段(1993年—2002年)7

(五)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阶段(2002年至今)7

四、中国煤炭价格影响因素分析7

(一)煤炭的供需因素影响8

(二)成本因素影响8

(三)政策性因素影响8

(四)国际煤炭市场价格影响9

(五)煤炭替代品因素影响9

(六)运输费用因素影响9

(七)宏观经济因素影响10

(八)重大事件因素影响10

(九)煤炭企业产能及发展影响因素10

五、对于煤炭价格影响因素及价格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成果10

一、全球煤炭供求格局

(一)全球煤炭的储量分布与生产格局

煤炭是地球上蕴藏最为丰富的资源,据国际能源机构的预测和评估,世界煤炭可开采储量总计为12,112亿吨,按现有消费水平计算,足够适用约210年。

从资源地区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其中以亚洲、北美洲最为丰富,在全球地质储量中分别占58%和30%,欧洲占8%;而南半球则数量极少。

尽管煤炭储量分布很广,但60%的可开采煤矿集中于美国(25%)、俄罗斯(17%)和中国(12%),澳大利亚、印度、德国和南非等其他4国所占比重为29%。

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上述7国的可开采储量占世界煤炭储量的80%以上。

衡量煤炭储量的另一个重要参数是煤炭质量和地理分布。

煤炭种类很多,即使在同一煤层,不同位置的煤炭质量也有很大差别。

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蕴藏有丰富的优质烟煤,可用于生产焦炭。

在2006年世界焦炭贸易中,上述3国就提供了83%的出口焦炭。

另一种低热熔煤为褐煤,这种煤的交易量很少,因为其热容量相对较低,运输成本高于优质烟煤。

2001年褐煤占世界煤炭产量的18%,最大的三个褐煤生产国是德国(1.93亿吨)、俄罗斯(1.1亿吨)和美国(8,400万吨),2006年上述3国生产的褐煤占世界生产总量的43%。

按照Btu(英制热量单位)衡量,褐煤煤质差异很大。

据国际能源机构对OECD主要产煤国褐煤的统计,希腊褐煤为4.55百万Btu/吨,加拿大为12.25百万Btu/吨。

世界煤炭生产取决于市场需求、资源条件和生产技术。

在过去的50年里,世界煤炭生产的发展呈现大幅度波动的趋势。

20世纪50年代是煤炭生产的黄金时代,世界总产量从1950年的1,818.2百万吨增至1960年的2,571.6百万吨,增长41.4%,1960年煤炭产量占世界一次性能源总产量的49.0%。

60年代世界原油产量增长1.2倍,1966年超过煤炭成为世界第一能源,在和廉价中东石油的竞争中,煤炭市场日益萎缩,产量增长速度大幅下降。

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使煤炭工业重现生机,产量加速增长,1980年达3,789.0百万吨,比1970年增长29.3%。

80年代是煤炭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1990年世界煤炭产量达4716.7百万吨,为历史最高水平,比1980年增长59.4%。

进入90年代,世界煤炭生产发生了急剧性变化,由80年代的高速增长变为负增长。

1996年产量为4,630.0百万吨,比1990年下降1.8%。

其中,前苏联经济严重滑坡,煤产量陡降,从1990年的703.0百万吨降至1996年的419.2百万吨,下降40.5%;西欧国家逐步取消煤炭生产补贴,导致产量大幅下降,英国从1990年的94.4百万吨降至1996年的50.5百万吨,下降46.5%,德国从397.5百万吨降至235.1百万吨,下降45.8%;世界第一和第三产煤国中国和印度煤产量增长速度趋缓。

此外曾是世界主要产煤国的法国和日本,煤炭工业即将消失,法国在2005年关闭了最后一个矿井,日本只剩下2个矿井,政府财政补贴仅维持到2002年。

但是2000年以来,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南非强劲增长的煤炭产量弥补了90年代初以来世界煤炭产量的减少,2006年世界煤炭产量为3,079.7百万吨,比上年增长5.6%。

世界煤炭储量大国往往也是煤炭生产大国,中国、美国、南非、俄罗斯以及其他东欧国家的煤炭产量一直保持高位增长。

在世界各个产煤大国中,我国的煤炭产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

(二)世界煤炭需求与消费格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煤炭消费量总体上呈现一个较平稳的趋势,《国际能源展望2007》(以下简称IEO(2007))指出,2004年全球煤炭需求为113.4千兆Btu,2015年全球煤炭需求将上升至152.1千兆Btu。

2015—2030年期间,全球煤炭消费增长率年均将达到2.2%,但不同地区的消费水平会有很大差异。

1.亚洲的煤炭消费

中国和印度是亚洲最大的两个煤炭消费国,2001年以这两个国家为代表的亚洲发展中国家煤炭消费占世界煤炭总消费量的34%。

《IOE(2007)》预计2025年之前亚洲发展中国家占世界煤炭消费量的比重将达到51%。

中国和印度都是人口和国土大国,未来世界新增能源需求中将有30%来自这两个国家。

从现在至2030年中国和印度的煤炭消费量将占世界未来新增煤炭消费量的72%,两个国家在这一时期内煤炭消费量的年平均增速分别达到6.5%和5.7%。

2005年中国一半的煤炭需求来自于非电力部门,主要用于工业热源、蒸汽(化工、水泥和纸浆造纸)以及炼钢。

尽管非电力部门的煤炭需求将增长8千兆Btu,但到2005年,费电力部门消耗的煤炭占煤炭消费总量的比重将下降到44%。

与此同时,电力部门对煤炭的需求至2030年将攀升至55.9千兆Btu,期间年平均增长率为3.5%。

尽管中国的发展严重依赖于煤炭,但其也在兴建其他能源相关设施。

三峡大坝和西气东输项目的建成及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但不论怎样,由于石油与天然气储量的匮乏,煤炭仍将是中国工业生产的首要能源。

煤炭需求仍将在很长的时期内呈现平稳增长态势。

印度的煤炭需求增长则主要来自于电力部门。

目前,电力部门所消费的煤炭占印度煤炭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三。

预计印度电力部门消耗的煤炭每年增加2.4%,到2030年预计消耗10.5千兆Btu。

亚洲的第三大煤炭消费国日本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进口国。

日本煤炭进口量接近本国消费量,其消费的进口煤炭大多来自于澳大利亚。

目前,日本一半以上的煤炭被本国的钢铁行业消耗掉(日本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粗钢和生铁生产国)。

此外,日本发电厂也严重依赖煤炭发电,日本电力公司计划再建一个16兆瓦的新燃煤电厂,这将提高日本未来对煤的需求。

对亚洲其他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煤炭消费预计在2030年会攀升至8.8千兆Btu,年增长率达到2.8%。

这些国家煤炭需求的增长既来自于电力部门有来自于其他工业部门,其中中国台湾、越南、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煤炭消费增长主要源自于电力部门对煤炭的需求。

2.西欧的煤炭消费

环保理念在西欧国家能源消费市场上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这导致近期以来,西欧各国的电力市场对以天然气为代表的洁净能源的需求超过了对煤炭的需求。

自1990年以来,西欧的煤炭消费量下降了36%,从1990年的8.94亿吨下降到2001年的5.72亿吨。

按Btu衡量,下降幅度为30%,主要是德国的低热褐煤消费量大幅减少。

在可预见的未来,西欧的煤炭消费量将再下降19%(按Btu衡量),但与前十年相比下降速度稍有放慢。

导致煤炭消费量进一步减少的原因包括天然气发电持续增加、环保压力、欧盟其他成员国要求减少对国内硬煤生产的补贴等。

能源需求相对缓慢的增长(年平均增长率0.4%)致使西欧国家的煤炭消费也处于一直下降的趋势中。

德国是西欧最大的煤炭消费国,预计未来仍将保持这一地位。

1990—2001年德国煤炭消费量下降了50%,从5.28亿吨下降到2.65亿吨。

《IEO(2007)》预测,未来其下降速度会变得较为平稳。

在英国,煤炭发电已被新型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所取代。

在西班牙,煤炭消费量从1990年的5,200万吨下降到2001年的4,500万吨。

随着天然气发电的增多,煤炭发电占发电总量的比重将继续下降。

在法国,煤炭消费从1990年的3,500万吨下降到2001年的2,100万吨。

2001年丹麦47%的电力供应依赖于煤炭,而丹麦政府已表示将于2030年取消煤炭发电。

3.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煤炭消费

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导致经济动荡,使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幅下降。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煤炭消费量从1990年的13.72亿吨下降到2001年的7.79亿吨,降幅达到40%,尽管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能源消费总量呈上升态势,但煤炭占能源消费的比重将从2001年的23%下降到2025年的15%。

1998年后,俄罗斯的煤炭生产略有回升,预计未来前苏联国家的煤炭消费量将保持相对稳定。

东欧国家也经历了能源消费和煤炭消费的大幅滑坡,其煤炭消费量从1990年的5.28亿吨下降到2001年的3.82亿吨,降幅高达28%。

波兰在整个欧洲是仅次于德国的第二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

根据《IEO(2007))预测,由于煤炭仍旧是东欧国家发电所用的最主要的能源,因此未来东欧的煤炭消费也将相对稳定。

4.北美的煤炭消费

2001年美国煤炭消费量为10.6亿吨,占北美地区煤炭消费总量的92%,《IEO(2007)》指出,由于美国拥有丰富的煤炭储量,而且其电力部门的运转也严重依赖于煤炭,2001年煤炭发电占美国发电总量的51%。

同时由于天然气价格上涨、煤炭坑口价格下降,以及煤炭运费下降等因素的存在,煤炭在美国发电市场上将一直保持着较强竞争力。

预计2025年美国煤炭消费量将达到15.67亿吨,煤炭发电量占全美发电总量的比重也将达到52%。

2001年加拿大煤炭消费量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4%。

由于环保呼声和6个核电站的陆续重新启动,《IEO(2007)》预测未来加拿大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总消费量的比重还将略有下降。

2001年,墨西哥煤炭消费量为1,500万吨,其中用于发电的煤炭消耗量约为1,000万吨,墨西哥消耗的煤炭绝大部分为自己生产。

{IEO(2007))预计尽管墨西哥新增发电能力将主要依赖于天然气,但其也会投资兴建一些新的燃煤电厂,新的燃煤电厂的建成可能会提高对进口煤炭的依赖。

5.其他地区的煤炭消费

非洲的煤炭生产和消费都主要集中于南非,目前南非的煤炭消费量占整个非洲大陆煤炭消费量的94%,而且预计这一比重将在未来20年内得以延续。

预计2001年一2025年非洲的电力需求将以每年2.7%的速度增长,为了满足电力增长的需求,期间非洲的煤炭消费量将增长7,800万吨。

2004年中南美洲的煤炭消费量为0.8千兆Btu,预计到2030年问,中南美洲的煤炭消费将会增长到0.9千兆Btu。

其中巴西的煤炭消费占中南美洲煤炭消费的比重将达到72%,煤炭需求将主要集中在炼焦及火力发电领域。

中东地区的煤炭需求主要来自于以色列和伊朗两个国家。

2004年中东国家的煤炭消费量为0.4千兆Btu,其中86%来自于以色列,剩余的绝大部分来自于伊朗。

预计这一地区的煤炭消费量未来只有小幅上升,2030年可望达到0.6千兆Btu。

二、全球煤炭贸易格局及煤炭价格走势

世界煤炭市场主要由动力煤市场和炼焦煤市场组成。

而发电所需燃煤构成了国际动力煤市场上的主要需求,国际炼焦煤市场上的需求则主要来自于将焦炭作为一种燃料的需要。

对能源的需求和煤炭价格是影响煤炭贸易的首要因素。

除此之外,还有包括煤炭开采能力、内陆煤炭运输基础设施、港口运载能力、公共政策的转变以及对环境的关注等在内的诸多因素都对全球煤炭贸易格局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煤炭和石油同样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能源,但由于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大,一直不被重用。

直到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后,油价大幅上涨,发电用煤激增,这才促进了世界煤炭贸易的发展。

从2000年至今,世界煤炭产量逐年增长,2000年世界煤炭产量约40亿吨,到2003年升至50亿吨。

同时国际煤炭市场上的贸易成交量不断扩大,与世界煤炭消费量相比,世界市场的煤炭贸易量相对较小。

2004年煤炭进出口量只是消费量的15%。

据《IEO(2007)~预测,2030年全球煤炭贸易量将由2005年的18.4千兆Btu增长到26.5Btu,平均年增长率为1.5%。

亚洲国家对发电用动力煤的强劲需求直接拉动了国际煤炭市场近年来煤炭交易量的持续上涨。

据《IEO(2007)》预测,国际动力煤市场的动力煤交易量将从2003年的5.04亿吨增长到2025年的6.93亿吨,平均每年增幅达到1.5个百分点。

尽管亚洲的钢铁商加大了炼焦煤的进口,尤其是2003年与2004年中国持续增加炼焦煤的进口,但与此同时欧洲与美国的钢铁商相应地减少了炼焦煤的进口,这使国际炼焦煤市场得以保持相对平稳运行的态势。

除此之外,钢铁制造业的技术改进减少了炼焦煤的使用,这也使国际炼焦煤市场的运行没有出现太大的波动。

但是《IEo(2007)》预测,国际炼焦煤市场的炼焦煤交易量也将从2003年的2.10亿吨增长到2025年的2.76亿吨,平均每年增幅达到1.3个百分点。

而造成国际炼焦煤市场交易量上升的原因是包括中国、韩国、印度中国台湾和巴西等国家和地区在内的经济体钢铁业的蓬勃发展。

从国家煤炭贸易的区域结构来看,国际煤炭贸易具有相对集中性。

澳大利亚、印尼、中国、美国、南非、加拿大、哥伦比亚等9个煤炭出口国是世界煤炭出口的主体,占世界煤炭出口贸易的90%以上;以日本、韩国、台湾、香港为主体的东亚地区和以欧共体为主体的西欧地区是实际煤炭进口的主体,合计进口量占世界煤炭进口量的75%左右。

从国际煤炭贸易的产品构成来看,炼焦煤和动力煤的贸易比重发生逆转。

从1990年开始,动力煤的贸易量在煤炭产品贸易总量中的比重有逐年增加之势。

纵观近年来国际煤炭市场的交易价格,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煤炭供给剧增,造成了国际煤炭市场上供过于求,另外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主要煤炭进口国日本和韩国受到沉重打击,对煤炭需求相应减少,导致煤炭价格一路下滑。

直到2004年,一向疲软的煤价突然上涨,从1997年的19美元/吨上升到45美元/吨,这主要是因为随着世界最主要工业国家经济的复苏,全球整体耗煤量增加,而且部分国家现存核电设施老化,日本等一些国家出于安全考虑被迫关闭核电设施,从而促使煤炭价格上涨。

海运在煤炭运输中占有极高的份额,海运的费用直接影响着煤炭用户的采购决策。

近十年来国际煤炭贸易中的海运量在煤炭贸易总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90%左右,充分体现出海运在国际煤炭易方式中一直占据主体地位。

煤炭市场价格的变动不仅受市场供求的影响,还受国际油价变动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国际硬煤市场在近20年中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世界煤炭价格在40%范围内波动,1995年煤炭价格最高,一度达到45美元/吨。

1995年到1999年期间,国际硬煤交易市场的交易量以每年230万吨的速度增长。

大量定位于出口的新煤矿的兴建,导致世界煤炭供应充沛,国际硬煤价格面临下降的压力,1999年世界硬煤价格一度跌至25美元。

1999年和2000年,世界煤炭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煤炭供应方。

1999年世界煤炭市场的价格竞争不仅影响了贸易方式,也影响了煤炭出口国家的收入。

澳大利亚和印尼煤炭出口量增加,而美国则降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的最低点,南非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煤炭出口国。

从2000年开始,因受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国际硬煤价格开始回升,但这种回升的趋势没有维持太久。

进入2001年,国际煤炭价格又开始下跌,欧洲硬煤到岸价格由35美元/吨下降到25美元/吨。

2003年以来,随着世界煤炭供求日趋平衡,国际硬煤交易市场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2003年底,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带动能源需求量的增长,冶金用煤、电力用煤持续增长,国际煤炭市场需求旺盛,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

加之2003年底,作为世界最大产煤国的中国出台减少煤炭出口的政策,同时由于中国等国家对铁矿石需求高涨引起海运运力紧张,由此带来国家海运运费大幅度上涨,国际煤炭价格又从谷底反弹至60美元/吨,成为近20年来的历史最高价格。

之后的两年中,由于上述引起国际煤价高涨的各种因素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世界硬煤价格一一直维持高位运行,稳定在60美元/吨上下。

国际煤价的波动除了会受到市场供求、国际油价以及海运运费等因素的影响以外,世界最大的煤炭进口国同时又是钢铁生产大国的日本在国际煤价生成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国际能源机构在对国际煤价的预测中常常将每年日本电力公用公司和钢铁公司与澳大利亚煤炭生产商签订的价格合同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依据。

2003年底至2004年初,日本与澳大利亚煤炭出口商进行了2004财年的价格谈判,致使炼焦煤价格上涨了20—25%,动力煤价格上涨了50%。

三、中国煤炭价格形成机制沿革

综观新中国煤炭价格发展的历史,可以将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划分为五个阶段:

(一)煤炭统购统销阶段(1953年一1978年)

这一阶段,煤炭作为生产资料,而不是商品,成为国家的一级统配物资,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煤炭产品价格的唯一功能是用于煤炭企业内部结算和核算。

煤炭价格定价的根据是与其他主要生产资料的比价,而不是依据煤炭的理论价格。

(二)煤炭价格的调整阶段(1979年一1984年)

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对煤炭实行低价政策,导致煤炭企业亏损面过大,国务院从1979年5月1口起在全国范围内调整煤炭价格,原煤平均售价由每吨l5.9l元上调到20.98元,上调幅度为31.8%。

这次煤炭价格调整1958年和1965年价格调整相似,均属行政性调价,没有与市场相联系,每次调价之后,煤炭企业的盈利都有好转,对促进煤炭生产起了一定的作用。

1983年1月起,我国开始对全22个部属统配矿试行超产煤炭加价办法,打破了煤炭价格长期不变的僵局。

t984年l0月,经国务院批准,凡未纳入计划的乡镇煤矿,放开价格管制自行销售。

1984年11月28日,进一步批准地方煤矿计划外生产的煤炭可以自销,自销煤炭可以随行就市,自定价格,议价出售。

(三)调放结合,后期以放为主的阶段(1985—1992年)

1985年煤炭价格改革进入实施阶段,全同统酉己矿实行投入产出总承包,形成了煤炭价格双轨制,实行多形式的煤炭价格形式:

国家定价的指令性计划价格;国家指导性的超产加价和地区差价价格;不纳入国家计划的自销煤炭市场协议价格。

20世纪80年代后期,执行政策统一定价的煤炭约占46%。

煤炭价格中政府定价范围缩小,部分定价权下放,市场议价以及议价市场的合法化,使煤炭价格形成机制产生l『本质性的变化。

市场价格在煤炭价格体系中占主导的格局已初步形成,政府定价与市场机制在价格形成中已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对电煤实行政府指导价的半市场定价阶段(1993年—2002年)

1993年,煤炭价格改革进入新的阶段,确立了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

1993年国家放开了东北、华东地区和湖南省国有重点煤矿煤炭出厂价格,以及精煤和电力、冶金行业所用动力煤价格,到1994年元月份,全国煤炭市场煤炭价格全部放开,计划内煤炭价格与计划外煤炭价格无区别,全国改变过去一煤多价的价格形式。

为避免电煤价格纠纷,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1996年国家又开始对电煤实行国家指导价格。

(五)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阶段(2002年至今)

2002年我国煤炭价格开始采用完全市场定价制度,但是由于运输瓶颈的制约和煤炭终端用户价格的高涨,为了维护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同家发改委曾对电煤市场价格和运输进行干预。

2004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的意见》。

《意见》规定以6个月为一个价格联动周期,若周期内平均煤价较前一个周期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5%,便将相应调整电价。

2006年全国重点煤炭产运需衔接会议期间,国家发改委宣布电煤价格放开,这标志着我国煤炭价格实现了完全市场化。

四、中国煤炭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

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5.6万亿吨。

其中己探明储量为1万亿吨,主要分布在“三西”地带,指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西部。

我国的煤炭质量总的来看较好,已探明的储量中,灰分小于10%的特低灰煤占20%以上:

硫分小于1%的低硫煤约占65%~70%:

硫分1%~2%的约占15%~20%。

我国煤炭资源的种类较多,在现有探明储量中.烟煤占75%、无烟煤占12%、褐煤占13%。

其中,原料煤占27%,动力煤占73%。

我国煤层般深埋约500m左右。

通常不超过lO00m,以山西为中心的煤炭基地一般不超过600m。

神华矿区平均深埋30m。

与国外相比,我国煤层地质简单,倾斜度小,煤层延伸稳定,以中厚、厚煤层居多,大多可进行机械化开采。

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的能源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

1998年前,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的比例达到70%以上。

2000年之后.煤炭消费的比例在66%~70%之问,较为稳定。

这表明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燃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其价格变动对国家经济运行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而这种变动对各相关行业以及市场物价水平等的影响程度、传导路径和时滞是不同的。

我国煤炭价格的影响因素既有国家价格调控、国际煤炭市场价格等宏观因素,也有上下游产品的价格、煤炭代替品价格等微观经济因素,又有煤炭储量、气候变迁等天然因素,同时还有铁路运力、房地产建设规模等非煤炭领域的其他经济因素。

(一)煤炭的供需因素影响

市场经济体制下,如果没有政府强制干预,那么觉得煤炭价格的主要因素是供需关系。

从煤炭消费的结构看,电力、冶金、化工和建材是主要耗煤产业,这四大行业煤炭消费量约占总消费量的70%以上。

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发展,必然影响能源的消耗。

当产能的扩张速度与需求不匹配时就会导致价格的波动。

从煤炭市场的供需及影响因素分析主要有:

一是我国煤炭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

秦岭、大别山以北,煤炭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90.7%,其中晋、陕、蒙三省(区)占全国的65%。

二是煤矿生产安全事故频发。

我国煤矿总体产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安全事故比较突出,尤其是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的乡镇煤矿。

中小煤矿事故频发,迫使有的煤炭行业停产整顿,从而使煤炭的供给和煤炭产量大幅减少。

三是煤炭运输能力整体不足和分布不均。

由于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存在严重的区域不均,煤炭生产和需求地区相距较远,运输对煤炭生产能力能否转化为市场资源的有效供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是不同煤种的需求情况不同。

我国电力生产结构中,火电占80%以上,电煤需求占我国煤炭消费总量的一半以上;其次是冶金和炼焦用煤需求,房地产开发、高载能产品出口和重工业建设是拉动国内钢铁需求和炼焦煤需求的三大终端动力。

(二)成本因素影响

商品成本的高低决定着商品市场的价格,是商品价格的底线。

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在市场竞争中,商品价格同时是商品成本的一个反应,同时商品的价格覆盖商品成本。

煤炭价格同时也要遵循市场规律的发展,其成本价格也反映着资源本身的获取成本、前期勘察费用成本、煤矿安全生产的成本、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本、企业退出成本、其他费用和期间费用成本以及运输成本等,另外还有一些政策性成本,如,我国“一税”(资源税)、“两费”(资源补偿费、矿业权价款)、“三金’(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煤矿转产发展资金),此外,2009年年初国家将煤炭行业增值税税率由13%调增为17%,加上政府主导的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