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0865211 上传时间:2024-06-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docx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docx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课文分析: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

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

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

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2、夏水襄陵襄:

3、乘奔御风奔:

这里指快跑的马

4、素湍绿潭湍:

急流

5、不见曦月曦:

阳光,这里指太阳

6、霜旦下霜的早晨

7、飞漱其间飞漱:

冲刷

8、属引凄异属:

连接;引:

延长

9、或王命急宣或:

有时

10、虽乘奔御风虽:

即使

11、良多趣味真,实在

12、绝巘多生怪柏绝巘:

极高的山峰

13、略无阙处略:

无、毫无;阙:

通“缺”,断开、缺口

14、自非亭午夜分亭午:

正午;夜分:

半夜

15、沿溯阻绝沿:

顺流而下溯:

逆流而上。

二、翻译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译文: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文:

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文: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文: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译文:

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文: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译文:

每当到了初晴或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译文:

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文:

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三、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用原文回答:

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

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说明三峡秋天寂静、凄清的特点。

5、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

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原句1: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

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

理由2:

落差大原句2: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6、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第四段是写三峡的秋天?

理由是什么?

晴霜初旦,林寒涧肃。

因为只有在秋天才会有霜,冬天是雪,夏天是雨,所以说这是秋天。

还有林寒,夏天的树林是茂盛的,冬天是光秃的,只有秋天才会林寒涧肃。

7、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8、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本文重在写水,夏季三峡的水为湍急,极具特色,所以先写“夏水”。

春冬两季的景色相似,所以将春冬两季合起来写;秋季凄清,写在最后.

9、“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意思是什么?

这使我们想到李白的哪两句诗?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当晚就到达江陵。

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10、“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这两句的意思是: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这清澈。

“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

 

11、用简短的话归纳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

总写三峡峰峦重叠,雄伟峻拔的山势。

第二段:

写三峡夏天水势的湍急。

第三段:

写春冬二季三峡清幽隽绝、令人向往流连的风光。

第四段:

写三峡秋冬之时景色的凄清

四、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

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所以渔歌唱道: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文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四时俱备四时:

四季。

俱:

2、晓雾将歇歇:

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

将要。

颓:

坠落。

沉鳞:

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

争着跳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

参与,这里指欣赏

5、五色交辉交辉:

交相辉映

二、翻译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文: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4、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

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

“康乐”指谢灵运。

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最后一句。

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6、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

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

短文是:

欲界之仙都

四、填空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

五、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松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文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作者也许在想:

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

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念:

考虑、想到。

遂:

于是。

至:

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共同,一起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只是闲人:

清闲的人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

交错,纵横。

盖:

原来是

5、月色入户户:

窗户

6、欣然起行欣然:

高兴地

二、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一起在院里散步。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三、回答以下问题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月色)

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3、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

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什么?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①遂至承天__②相与步于中庭__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

①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关系亲密③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7、作者称自己是“闲人”,有什么深意?

“闲人”可指闲来无事可做的人,依此解可看出苏轼被贬后失意落寞之情;“闲人”又可指有闲情逸致的人,自此我们又可看出苏轼不以被贬为意,仍旧有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

8、“何夜无月?

何处无松柏?

”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

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阔大胸襟。

9、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10、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四、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

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与朱元思书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课文分析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述说行旅所见的信,全文寥寥一百余字,把富春江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风烟俱净俱:

全,都

2、从流飘荡从:

随着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缥碧:

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甚:

比得过    奔:

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负:

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转:

通“啭” 叫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戾:

到      息:

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经纶:

经营    反:

通“返” 返回

9、横柯上蔽柯:

树干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那一座座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功名得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交叉掩映,有时偶尔也见到(一丝)阳光

三、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

找出具体语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望峰窥谷

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

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看到阳关。

(一)富贵不能淫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课文分析

《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于“大丈夫”的不同解释,明确了孟子关于真正的“大丈夫”的标准。

激励人们要坚持正道、不畏强权。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富贵:

指的是有钱财、有地位淫:

使……扰乱。

指金钱和地位不能使之扰乱心意。

居天下之广居:

(1):

居住。

(2):

住所。

之:

相当于“的”。

得:

实现。

之:

代志向。

由:

实行。

道:

原则,行为准则。

移:

……改变屈:

使...服从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说:

“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2.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孟子说:

“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

3.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以顺从为原则,是妇女之道。

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三、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

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3.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4.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

5.孟子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5.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6.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7.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7.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8.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8.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译文:

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做过分的事情,贫贱不能使其改移节操,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课文分析: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

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有说服力。

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

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舜发于被任用

2、人恒过常;犯过失

3、傅说举于被选拔

4、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