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采煤沉陷区示范电站工程建设方案04.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3643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宁市采煤沉陷区示范电站工程建设方案0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山东省济宁市采煤沉陷区示范电站工程建设方案0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山东省济宁市采煤沉陷区示范电站工程建设方案0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山东省济宁市采煤沉陷区示范电站工程建设方案0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山东省济宁市采煤沉陷区示范电站工程建设方案0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宁市采煤沉陷区示范电站工程建设方案04.docx

《山东省济宁市采煤沉陷区示范电站工程建设方案0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宁市采煤沉陷区示范电站工程建设方案04.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济宁市采煤沉陷区示范电站工程建设方案04.docx

山东省济宁市采煤沉陷区示范电站工程建设方案04

.

 

光伏接线盒开发及产能设计方案

2016年6月

 

1项目开发背景及建设意义

1.1项目背景

2工程建设内容

2.1建设条件

2.1.1项目地理位置

龙岗光伏发电示范电站位于微山县欢城镇境内龙岗村附近,场址区域面积约为3.0km²,系柴里煤矿开采造成的采煤沉陷地。

规划地大部分为常年积水洼地,拟采用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的综合开发形式。

龙岗光伏发电示范电站场址范围拐点坐标见表2.1-1,光伏电站场址范围地理位置和场内地形地貌分别见图2.1-1和图2.1-2。

表2.1-1龙岗光伏发电示范电站场址拐点坐标表

编号

a

X

Y

1

3868189.339

39500156.95

2

3868051.65

39501006.67

3

3867482.578

39501062.88

4

3867529.177

39501537.86

5

3867969.222

39502436.97

6

3867971.568

39502716.43

7

3867646.011

39502716.43

8

3867612.689

39502089.71

9

3866416.946

39502096.03

10

3865725.99

39501364.97

11

3865693.265

39500464.14

图2.1-1龙岗光伏发电示范电站场址范围地理位置图

图2.1-2龙岗光伏发电示范电站地形地貌特征图

2.1.2建设条件

2.1.2.1工程地质条件

龙岗光伏发电示范电站场区区域地貌上属于冲积-洪积平原,地形上开阔平坦,且均大部积水成湖,属于常年积水区,浅水区水深1m~2m,深水区水深3m~4m。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现场查勘成果,区内皆被厚约400m的第四系和新近系覆盖,无基岩露头,为河流相洪冲积沉积,其岩性主要为浅黄、灰黄色粉砂质粘土和粘土质粉砂的不等厚互层,夹各种不等粒砂层,厚100m~200m,时代为更新世。

其中10.0m以内主要为棕褐色、棕黄色亚粘土、粘土;灰黑色砂质粘土、粘土,含钙质结合。

场址区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孔隙潜水,推测地下水位埋深很浅,初步判定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1.3条规定及表4.1.3划分土的类型,利用当地经验按表4.1.3估计各层土的剪切波速,依据表4.1.3及表4.1.6,判定本建筑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属抗震一般地段。

据区域地质资料,场地及场地附近无全新活动断裂,场区地势相对平坦,属均匀性地基,场区现为采煤沉陷区,此外无其它不良地质作用,综合判定拟建场地属稳定场地,适宜进行工程建设。

2.1.2.2交通运输条件

龙岗光伏发电示范电站位于微山县欢城镇境内龙岗村附近,场址西侧S104等省道通过。

铁路有京沪铁路、京沪高铁路过枣庄市,距离约15km。

场址距济南遥墙国际机场180km左右,距徐州观音国际机场60km左右,交通十分便利。

2.2拟定建设方案

根据龙岗光伏发电示范电站场区建设条件及示范效果,本项目拟采用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相结合的开发形式。

2.2.1农光互补

2.2.1.1农业大棚

光伏大棚一般为低透光光伏大棚,即大棚屋面由不透光光伏组件和玻璃组成,在南面屋面铺设光伏组件用来发电,北面屋面采用玻璃等透光材料以增加透光率。

本项目拟采用智能玻璃温室、土墙日光温室、光伏小拱棚等形式,具体棚型后续根据场区地形特征及土壤性质确定。

文洛(Venlo)型二尖顶智能玻璃温室为中空玻璃温室,拟建占地1024㎡,中空玻璃温室,建设内容包括:

温室结构、覆盖材料、自然通风系统、湿帘风机降温系统、内遮阳保温系统、顶部开窗、育苗喷灌、移动苗床、结露水收集、给水系统、控制系统、光伏组件系统等。

图2.2-1玻璃温室图

土墙体光伏日光温室(有立柱全钢管10*90m)主要材料包括:

土墙体、镀锌钢管、水泥立柱、钢丝、铁丝、两山及棚前后地锚坑及地锚线、地锚砖、草帘、卷帘机、卷帘机支撑梁架、卷帘杆、法兰、其他配件焊接及安装、后坡膜、后坡无纺布、护坡无纺布、顶后砌立柱、砖、棚面薄膜、棚面覆膜、粘膜、穿膜钢丝、放风带、放风线、放风滑轮组、防风膜、压膜绳、卷膜绳、保温被、温室门洞。

图2.2-2土墙日光温室图

光伏拱棚棚长45m,宽5m,肩高1m,顶高2.5m。

棚的梁距为1m,为了棚体坚固设主梁和辅梁。

主梁在原梁架的基础焊接一平梁并设连接斜撑,每一架主梁间用2架辅梁。

图2.2-3伏拱棚图

2.2.1.2主要农产品

本项目设置有联栋棚、春秋棚、冬暖棚集中典型农业大棚,可集育苗和栽培于一体,适应不同季节蔬菜栽培。

本项目农业大棚种植总体分为两茬,即冬季育苗→春季早熟栽培→夏季育苗→秋冬季栽培。

第一茬

冬季育苗一般在11月至翌年的3月中下旬,培育黄瓜、青椒及茄子等蔬菜秧苗。

3月中下旬定植,进行春季早熟栽培,一般果莱可比露地提早上市20-40天。

1)黄瓜

黄瓜可选用津春4号,新泰密刺等。

12月初播种,1月下旬定植,3月中旬开始采收。

6月上旬拉秧。

亩产约5000kg。

图2.2-4大棚黄瓜

2)辣椒

小辣椒选用湘研1号,大辣椒选用哈椒1号,11月初播种,1月末定植。

辣椒3月末采收,7月中旬拉秧,亩产约3500kg。

图2.2-5大棚辣椒

3)茄子

茄子可选用沈茄1、3号、辽茄3号。

11月底播种,3月定植。

茄子5月末采收,9月中旬拉秧,亩产约3500kg。

图2.2-6大棚茄子

b)第二茬

第二茬主要时间为秋冬季,6-8月份培育秧苗,如番茄、叶菜、芹菜、葱蒜等。

秋冬季栽培秋番茄、叶菜、芹菜、葱蒜等。

1)番茄

番茄可选用毛粉802、利生1号。

6月上旬播种,7月下旬大垄双行定植,保苗3000-3300株。

单杆整枝。

9月中下旬开始采收。

11月末拉秧,亩产约4000kg。

图2.2-7大棚番茄

2)芹菜

芹菜可选用开封玻璃脆,天津黄苗和津南实芹等。

在7月底8月初播种育苗,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定植,元旦春节前后供应市场,亩产约10000kg。

图2.2-8大棚芹菜

3)叶菜

12月初至1月下旬生产1-2茬叶菜。

如油菜、莴苣、茼蒿、蒲公英、茴香、小白菜、蒜苗、小红丁水萝卜等。

叶菜平均亩产约2000kg以上。

图2.2-9大棚叶菜

现阶段所有大棚按照租赁方式出租给农业公司或农户,收益情况见表2.2-1。

表2.2-1项目区农业大棚租赁收益基本情况表

序号

棚型

个数

大棚总面积(m2)

租金

(万元/亩.年)

净收入

(万元/年)

1

拱棚

19

8360

0.5

6

2

土墙棚

58

51620

0.7

71

3

育苗棚

2

2048

0.8

2

4

合计

79

62028

80

2.2.2浅水区渔光互补

高效淡水渔业与光伏发电互补项目是将太阳能发电、现代养殖业相结合,将太阳能光伏系统架设在鱼塘之上直接低成本发电,不额外占用土地,形成“上面发电、下面养殖、科学开发、综合利用”的“渔光互补”建设模式,综合利用空间资源发展新能源。

渔光互补的支架形式有混凝土预制管桩抬高固定支架和浮筒结构支架形式,浅水区渔光互补可采用混凝土预制管桩抬高固定支架形式。

图2.2-10渔光互补照片图

2.2.3深水区浮筒漂浮式光伏电站

深水区域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采用深基础混凝土预制管桩以及水上漂浮式光伏电站相结合的方式。

水上漂浮式光伏电站利用水上基台浮体将光伏组件漂浮在水面进行发电,采用下部养殖、上部发电的综合利用模式,其特点在于不占用土地资源,同时水体对光伏组件有冷却效应,可以抑制组件表面温度上升,从而获得更高的发电量。

此外,将太阳能电池板覆盖在水面上,还可以减少水面蒸发量,抑制藻类繁殖,保护水资源。

图2.2-11漂浮式光伏电站照片图

2.2.4龙岗光伏电站初步布置

龙岗光伏发电示范电站光伏场初步布置示意见图2.2-12

图2.2-12龙岗光伏示范电站初步布置图

2.3主要设备选择及系统性能要求

2.3.1光伏组件技术要求

2.2.1.1晶硅电池组件

太阳能电池板的原材料主要有单晶硅、多晶硅和薄膜材料三种:

传统晶体硅(单晶硅和多晶硅)光伏电池很厚,大概在200μm~500μm。

而薄膜材料大约在1μm~10μm。

当前80%的光伏材料采用的是厚片(传统的单晶硅和多晶硅),20%的光伏材料采用的薄膜材料。

单晶硅的转换效率最高,但是成本高昂;多晶硅的成本相比单晶硅来说要低很多,而其转换效率仅略低于单晶硅;薄膜电池的成本最低,但是存在转换效率低、衰减率较高的问题。

综合考虑目前中国国内光伏电池组件的制造水平、技术成熟程度、技术性能和价格等因素。

2015年6月8日,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认监委联合对外发布《关于促进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的意见》,提出要提高光伏产品市场准入标准,实施“领跑者”计划,引导光伏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领跑者”计划将通过建设先进技术光伏发电示范基地、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等方式实施。

对于2015年,“领跑者”先进技术产品应达到以下指标:

多晶硅电池组件和单晶硅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达到16.5%和17%以上。

2.1.1.2双面电池组件

随着技术的进步,两面使用玻璃、提高了耐久性的结晶硅型太阳能电池板面世。

玻璃中间夹入的电池单元(发电元件)采用双面发电型,因此照射到背面的阳光也能用来发电。

双面发电电池板因背面光入射量的不同,发电量的增大效果会有变化。

一般背面的光入射量会因周围环境、地面反射率、设置方法及天气等原因,为正面的1~3成,因此发电量会比单面发电电池板有相应程度的增加。

通过采用双面发电电池单元,使输出功率最大可提高25%。

2.1.1.3双玻电池组件

双玻组件无背板、无边框。

用玻璃代替传统的组件背板,玻璃为无机材料,长期户外不降解耐磨损,抗腐蚀性大大增强,且璃玻璃透水率几乎为零,从根本上杜绝PID现象产生,防止EVA老化,产生蜗牛纹现象的概率也更小。

双玻组件的防火等级由普通晶硅组件的C级升级到A级,双玻组件的结构特点可以保证在生产、运输、安装过程中的组件弯曲形变不会造成新的电池片隐裂,组件抗弯曲抗隐裂性能大大优于传统组件和薄膜组件。

山东省济宁市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基地作为山东省矿区生态综合治理的国家示范区,将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典范。

在双面、双玻电池组件技术成熟的基础上,符合国家光伏领跑者计划技术参数的前提下,作为光伏规划基地的亮点可应用于本示范电站中。

2.3.2逆变器技术要求

光伏并网逆变器是光伏电站的核心设备之一,其基本功能是将光伏电池组件输出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

此外,它还有自动运行停止功能、最大功率跟踪控制功能、防孤岛运行功能等。

目前市场上主要有1MW、1.25MW和2MW等几种容量等级的集装箱式逆变器和15kW~60kW型的组串式。

考虑到本项目场址的装机规模均较大,并达到预期的示范效果。

工程拟选用容量大于等于1MW的集装箱式逆变器和容量大于等于40kW组串式逆变器组合,通过示范项目对比选择适用于济宁市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的逆变器方案。

逆变器效率满足国家光伏领跑者计划技术参数要求,含变压器型的光伏逆变器中国加权效率不得低于96%,不含变压器型的光伏逆变器中国加权效率不得低于98%,组串式逆变器相关指标分别不低于94%和95%。

2.3.3系统效率技术要求

根据光伏组件效率、低压汇流及逆变器效率、交流并网效率等,确定本光伏电站系统总效率,在未考虑电站设备元器件老化导致的效率衰减情况下,本渔光互补光伏电站系统总效率不低于83.5%。

2.4基础设施建设

2.4.1智能运维系统

智能光伏电站管理系统立足于光伏发电运维市场,通过智能化的解决手段进行电站优化,提高光伏发电效益,以增强发电量为目的,最大限度提高电站的运维水平。

智能解决方案利用“互联网+”,通过“专业化”+“信息化”的服务方式全方位多渠道支撑电站运维。

实现光伏基地的集中运行管理,功能包括电站监控、统计分析、运行对标、气象预警、故障诊断、电站评估、运行管理、资产管理、日常办公、运维培训和业务报表等,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指挥中心或电站专家根据此类信息作出最精准的判决,从而使得电站发电量与收益最大化。

智能光伏管理系统总体方案示意图如图3.4.1-1所示。

图2.4.11管理系统全景图

智能光伏管理系统包括三层架构:

(1)智能营维云中心,利用统一的云平台,分析管理集团下辖所有电站;

(2)站级运维管理系统,利用监控系统完成电站设备的实时监控处理,利用生产管理系统完成电站的日常运维管理;(3)电气一次设备采集层,包括智能逆变器、环境检测仪、箱变测控等。

集控中心通过光纤网络(自建或租用光纤)实现与下属电站通信,进行信息交换,采集各电站现场设备的生产信息,可以对下属各电站进行远方控制。

集中中心可与上级管理部门进行通信,向上级管理部门传送信息,并接受上级管理部门的控制。

远程图像监视系统通过网络通道采集各水电站的图像信息并对采集的图像进行监视。

图2.4.12集控中心示意图

2.4.2220kV汇集站

微山县550MW光伏项目建设一座220kV汇集站,建设地点待定,汇集站共建设3台容量都为180000kva的主变压器。

站内110kV和220kV采用双母线接线形式,110kV和220kV配电设备均采用户外AIS方案。

110kV出线7回,分别接至微山的七个光伏电站,220kV出线3回,接至电网侧220kV变电站。

低压侧电压等级为10kV,10kV为单母线分段接线,从10kV引接两台站用变压器,容量为400kva.无功补偿采用并联电容器组和电抗器的方式。

图2.4.21电网待建220kV变电站与微山各规划光伏电站相对位置图

2.4.3道路

道路规划既要满足电站对外交通,也要满足电站本身生产、维护的需要。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和周边道路,考虑经济性原则,尽量减少动土量,保护原有地形地貌格局。

2.4.4给排水系统

给排水工程设施要符合环保要求,尽量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与其它基础设施相配合,统筹安排,合理布局。

用水量预测:

(1)生活用水:

常驻工作人员生活用水量按180L/日•人计。

(2)消防用水:

园区消防用水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和《农村防火规范》(GB50039-2010)标准。

各光伏电站室外消防用水量按25L/s、室内消防用水量10L/s计。

以一次灭火延续2小时计(根据消防需水量最大的建筑计算),则一次消防用水量为252吨。

(3)其他用水:

道路广场用水按2000t/km2•天计;绿地用水按1000t/km2•天计;生产用水另计。

2.4.5配电系统

示范站电源从附近市政架空线路中获取,获取电源处需有35kV或10kV变电站。

10kV配电网可就近引自矿区或村庄配电网络,必要时电压等级可与矿区或村庄用电统一。

2.5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

2.5.1环境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龙岗采煤沉陷区大部分地表由原来的农林生态系统逐渐演变为坑塘湿地生态系统,土地自然属性发生显著改变,形成沉陷盆地,是人为影响形成的小型浅水湖泊。

龙岗采煤沉陷区地处滨岸冲积平原,地下水位高,沉陷深度大,大部分区域形成水面,水深1m~5m,沉陷区及周边可利用的土石料源少,沉陷区复垦难度大,大面积的沉陷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龙岗采煤沉陷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a)水环境:

沉陷盆地水体为封闭水体(只在S104省道有溢流涵管通向那侧沉陷区),主要受地下水和降水补给,与其他地表水基本无交换,自净能力较差,容易受到污染。

邻近的个体洗煤厂废水直排水体,造成较严重的污染,由于污染物主要是细颗粒粉煤灰,致使局部区域水体呈黑色,透明度极低。

图2.5.1-1项目区现场情况图(水面和岸线)

项目区内有农家乐一处和养鸭厂一处,废水和养殖畜禽粪便直接排入水体,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

滨岸带植被发育不完整,滨岸带在涌浪作用下受到淘刷,泥土冲入水体,造成滨岸带水体污染。

项目区现场环境情况见图2.5.1-2~2.5.1-3。

 

图2.5.1-2项目区现场情况图(洗煤厂排泥和养鸭场)

 

图2.5.1-3项目区现场情况图(排水涵洞和农家乐)

b)生态环境:

沉陷盆地形成时间短,未形成完整的湖泊生态系统,部分沉陷盆地边缘区域基底坡度过陡,挺水植物稀疏,局部区域有芦苇和香蒲分布(依靠风力传播种子的水生植物),未形成有效植被护岸,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基本缺乏,植物多样性低,景观单调。

现场植被情况见图2.5.1-4。

图2.5.1-4项目区现场植被情况图

由于沉陷地生态系统不完整,浮游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数量少,初级生产力低,底栖动物数量也少,供给鱼类食用的生物饵料缺乏,水面渔业养殖产量较低,效益较差。

c)大气环境:

由于临近岱庄、崔庄、菜园等煤矿以及省道,项目区受到一定的扬尘污染;项目区内的养鸭厂有一定的恶臭污染。

2.5.2环境整治及生态修复方案

2.5.2.1环境整治

项目区环境整治主要内容包括取缔污染源和滨岸带环境整治。

建设后电站管理设施排水可利用化粪池和小型人工湿地进行处理。

a)管理措施:

取缔项目区内的洗煤厂、养鸭厂和农家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源。

b)滨岸带整治:

滨岸带基底整理,环沉陷区绿篱,洗煤厂污染底泥清理。

基底整理主要是对升压站沉陷区周边岸线特别是升压站周边岸线及湖心岛周边岸线基底进行整理,形成一定的坡度(5°~30°),丰富生境,使其适合不同种类的植被生长。

环沉陷区绿篱主要起到隔离和美化环境的功能。

在拟取缔的洗煤厂北侧,存在约3000m3的洗煤污泥,将其清理出水面,晾晒后作为场地整平或筑路材料。

c)水系连通:

将项目区内的两处采煤沉陷地通过明渠进行连通,有利于两处水体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有利于生态修复。

远期可考虑北侧水面与蔡园沉陷地连通。

2.5.2.2生态修复

a)生态修复目的与原则

项目区生态修复的目的是根据沉陷地次生演替特征,丰富沉陷区的生境,构建完整的浅水湖泊生态系统,提高其自净能力。

生态修复的原则如下:

1)保护优先、适度干预的原则

以保护沉陷区的水体水质和现有植被为首要任务,严格控制点源污染、养殖面源污染。

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展生态修复,以自然恢复和自然演替为主,人为适当干预。

2)科学恢复原则

根据沉陷区特殊的水文条件,构建和丰富湿地生境,优化湿地生态系统,以构建滨岸带生态系统为重点。

结合微山湖的生态特征进行滨岸带生态系统构建,利用土著物种进行植被构建;结合渔业养殖构建沉陷区鱼类种群和底栖动物种群,使得生物链完整。

3)协调发展原则

体现地区特色,营造的湿地景观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协调,体现湖泊湿地的特点。

在充分突出沉陷区的自然生态特征和地域景观特色,充分利用和体现项目区的人文文化、湿地文化及旅游资源,与周边观光旅游相结合,突出个性,创出新意。

4)可持续发展原则

充分考虑沉陷区湿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通过引种修复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构建结构和功能完整的生态系统,维护沉陷湿地生态过程,实现沉陷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b)滨岸带和湖心岛生态修复

1)生态修复内容和植物选型

滨岸带生态修复的主要内容是修复挺水植物带、构建沉水和浮水植物带。

滨岸带生态系统是指在沉陷水域范围边缘,与陆地交界处有层次的种植陆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通过植物的吸收、转化消减水体中的污染物,同时为微生物和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境,增加消减污染物的微生物的量,达到消减污染物的目的。

滨岸带生态系统的构建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应用于水质净化,充分利用自然净化与水生植物系统中各类水生生物间功能上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来净化水质,在水体中适当布置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净化功能的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使水体不仅具有自然风貌的景观,而且增强水体的生物净化功能。

滨岸生态系统典型构造图及实景照片分别见图2.5.2-1和2.5.2-2。

图2.5.2-1典型滨岸带构造示意图

2.5.2-2滨岸带实景示意照片

水生植物选择的原则为净化能力强、本土性、美化景观、抗逆性、环境适应性、生长周期长、易管理、抗病虫害、综合利用价值高等。

植被选择当地土著物种。

挺水植物选用的种类有芦苇、香蒲、菖蒲、菰等;浮水植物选用的种类有莲(荷花)、菱、荇菜和芡实等,沉水植物选用的种类有轮叶黑藻、菹草、光叶眼子菜、金鱼藻、马来眼子菜、微齿眼子菜、蓖齿眼子菜、苦草等。

典型沉水植物带表图2.5.2-3。

 

图2.5.2-3典型沉水植物带

2)生态修复区域布局

根据项目区功能布局,重点对升压站周边岸线和环湖心岛岸线进行滨岸带生态系统的构建和修复,其他区域岸线进行局部区段生态构建。

本工程在升压站段、S104段、东岸线和环湖心岛设置6-8处建设滨岸带,生态修复岸线占总岸线长度的20%,水生态修复面积占项目区水生态总面积的2%,总面积约为40000m2(挺水植物带和浮水及沉水植物带比例1:

3,以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为主)。

通过局部区域的人为修复,提供生物种源,促进和加快自然演替进程。

3)工程设计

鉴于沉陷区沿岸的地形,本项目拟根据不同的水深栽种不同的类型的植物。

在近岸布置挺水植物带,种植挺水植物,在远离近岸水深较深区域,种植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

在人接触较多的升压站岸线、湖心岛岸线及栈道两侧,适当扩大种植范围,增加景观效果。

将挺水、浮水与沉水植物根据不同水深呈阶梯式布置。

在水深0m~0.8m的区域种植芦苇、香蒲、菖蒲、苦草、伊乐藻、黑藻;在水深0.8m~1.5m的区域种植莲(荷花)、菱、荇菜和芡实;在水深﹥1.5m的区域种植轮叶黑藻、菹草、光叶眼子菜、金鱼藻、马来眼子菜、微齿眼子菜、蓖齿眼子菜、苦草。

水生植被栽植应选择合理的时节,宜在春季低水位时进行栽植,并在修复区外围设置拦网,防止鱼类啃食刚种植的植被。

湖心岛周边岸线生态修复效果示意见图2.5.2-4。

图2.5.2-4湖心岛周边岸线生态修复效果示意图

c)底栖、浮游动物系统构建

1)底栖动物系统构建

一个完整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浅水湖泊水生态系统,是不能缺少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的,其作用表现在净化水生植物系统新陈代谢产生的氮磷、COD等污染物,以及对水体中已有的化学污染指标的净化。

国内外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致力于利用水生动物对水体中有机和无机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来净化污水。

尤其是利用湖泊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蚌、螺、草食性浮游动物和鱼类,直接吸收营养盐类、有机碎屑和浮游植物,取得明显的效果。

本项目拟筛选本地具有净化水质功能的底栖动物、浮游动物种类,对沉陷区投放底栖、浮游动物等,构建“水生植物-微生物-藻类-水生动物”食物链,增强水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促进物质能量循环,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同时为渔业养殖提供丰富的生物饵料。

2)工程设计

为保证沉陷生态修复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进一步减小浮游藻类的数量,本方案在异位污染控制技术及前述原位生态修复技术方案及削减污染物的效果上,运用生态学和生物操纵的理论,以水生态系统修复和提高水环境承载力为出发点,确定底栖动物、浮游动物规模。

①放养品种

鱼类:

放养鱼类品种以鲢、鳙为主,适当放养鲫、鲤和草鱼等。

底栖动物:

放养螺、蚌等,规模为0.05kg/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