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推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2391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5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证推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论证推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论证推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论证推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论证推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证推理.docx

《论证推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证推理.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证推理.docx

论证推理

2012公务员论证推理解题三部曲

 逻辑判断一直都是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的难点,很多考生为此痛苦不已,甚至直接选择放弃。

专家总结了一些实战技法,帮你轻松破解逻辑判断。

  纵观近年的国考,论证推理为主体已是大势所趋。

论证推理分为前提假设型、支持型、削弱型、因果型、解释型等。

  破解方法分为三步:

  第一,找到题面结论是什么。

也就是题面通过那些论据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找到结论是核心,这样我们才能明确题面在探讨的问题是什么。

  第二,找到关键问题。

即迅速的找到题面的要求是什么,要求我们寻找的是前提、支持还是削弱。

明确这个问题,我们的解题才是有的放矢。

  第三,从选项中寻找答案。

得出答案不是盲目的去思考,而是带着问题到选项中去寻找,通过排除不符合选项得到正确答案。

同时,值得大家注意的是,不同的题型,解题关键有所不同。

前提假设型的题目,题面论证肯定是不充分的,存在逻辑漏洞的,需要我们从选项中去寻找答案。

支持型的题目,需要我们寻找的是能够证明题面结论正确的选项。

削弱型的题目,要求我们寻找的是能够证明题面结论错误或者与之相反的选项。

因果型的题面,必须谨记正确答案只能从题面论述中直接推出来,不能增加主观的想象和任何条件。

解释型的题目,所选择的答案必须能够解决到题面矛盾的。

  【例题】“东胡林人”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在遗址中发现的人骨化石经鉴定为两个成年男性个体和一个少年女性个体。

在少女遗骸的颈部位置有用小螺壳串制的项链,腕部佩戴有牛肋骨制成的骨镯。

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的审美意识已开始萌动。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判断?

  A.新石器时代的饰品通常是石器

  B.出土的项链和骨镯都十分粗糙

  C.项链和骨镯的作用主要是表示社会地位

  D.两个成年男性遗骸的颈部有更大的项链

  【解析】首先我们需要寻找题面的结论是什么。

题面通过论证得出结论:

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的审美意识已开始萌动。

然后明确关键问题:

最能削弱上述判断的。

这里我们就知道我们要找的是证明结论错误或与之相反的问题。

也就是要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审美意识没有萌动。

再考虑从选项里去寻找答案。

A项,新石器时代的饰品通常是石器,但无法排除可以用骨器和螺壳,排除。

B项,出土的项链和骨镯都十分粗糙,与是否说明了审美意识无关,排除。

C项,另有他因,项链和骨镯的作用主要是表示社会地位,而不是表明审美的萌动。

能够削弱,符合。

D项,两个成年男性遗骸的颈部有更大的项链,与是否产生审美意识无关,排除。

故,最能削弱上述判断的是C项

2012国家公务员《行测》指导:

逻辑判断解题法

对于一些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试中逻辑判断中的题目,我们可以通过找特殊信息的的方法去进行解题。

  对于一些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试中逻辑判断中的题目,我们可以通过找特殊信息的的方法去进行解题。

所谓特殊信息,需要我们仔细的观察题目,当多个词被提到两遍或者以上时,我们可以找找出现次数最少的那个词,以下我们还是通过几道真题来给大家做说明。

  例1:

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来自四个国家的五位代表被安排坐一张圆桌。

为了使他们能够自由交谈,事先了解到情况如下:

  甲是中国人,还会说英语

  乙是法国人,还会说日语

  丙是英国人,还会说法语

  丁是日本人,还会说汉语

  戊是法国人,还会说德语

  A.甲丙戊乙丁  B.甲丁丙乙戊  C.甲乙丙丁戊  D.甲丙丁戊乙

  [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组合排列型题目。

这道题我们可以从甲开始依次向后排列得出答案,但在排列是需要注意圆桌的特征,即首尾相连,这个方法大家都会用,我们不做多说,这里我们说一个用特殊信息解这道题的方法。

本题当中也有一个特殊信息,即“德语”,德语这个词也只出现过一次,在这五个人中只有戊一人会说德语,因此,他无法用德语跟其他人交流,所以,为了彼此能交流,跟戊坐在一起的人必须要会说法语,而在五人中乙和丙会说法语,因此,戊必须排列在乙和丙中间,选项中只有A把戊放在了乙和丙中间,因此,选择答案A。

  例2:

有红、蓝、黄、白、紫五种颜色的皮球,分别装在五个盒子里。

甲、乙、丙、丁、戌五人猜测盒子里皮球的颜色。

甲:

第二盒是紫的,第三盒是黄的。

乙:

第二盒是蓝的,第四盒是红的。

丙:

第一盒是红的,第五盒是白的。

丁:

第三盒是蓝的,第四盒是白的。

戊:

第二盒是黄的,第五盒是紫的。

猜完之后打开盒子发现,每人都只猜对了一种,并且每盒都有一个人猜对。

由此可以推测:

国家公务员考试

  A.第一个盒子内的皮球是蓝色的  B.第三个盒子内的皮球不是黄色的

  C.第四个盒子内的皮球是白色的  D.第五个盒子内的皮球是红色的

  [答案]C[解析]本题属于组合排列型题目。

本题当中就存在一个特殊信息,即第一盒,因为它被提到的次数最少,事实上只有丙一个人猜过第一个盒子中皮球的颜色,再根据“每个盒子都有人猜对”我们可以得知只被猜过一次的第一盒一定不能够被猜错,因此,得到第一盒里装的是红球,再根据“没人只猜对了一种”可以得出:

第五盒是紫的,第二盒是蓝的,第三盒是黄的,第四盒是白的,所以选择答案C。

  通过以上两道题专家提示你:

找到特殊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有效的选出正确答案。

当然,找特殊信息本身就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方法,并不是所有题目中都能找到特殊信息,在此,当题中出现得信息较多,并且有两个以上的词被多次提到时,建议大家找找出现次数最少的词,看看是否是我们要找的特殊信息。

2012年国家公务员《行测》判断推理技巧辅导

判断推理主要考查应试者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题目较难,但是也是最易提分的模块。

它主要包括以下四种题型:

逻辑判断、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本节先介绍定义判断和类比推理,在接下来的其他篇章中会为广大考生介绍其他的方面的技巧内容。

  一、定义判断

  1、题型介绍

  定义判断主要考查应试者运用标准进行判断的能力,在每一道定义判断题中,题干先给出一个概念的定义,然后再给出一组事件或行为的例子,要求应试考生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定义,从备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典型事物或行为。

  2、定义判断测验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1)紧扣题目中给出的定义,尤其是定义中那些含有重要内涵的关键词。

  作为一个概念的定义,其一般都是相当严密的,对于事件发生的前提条件、成立的必要条件以及最终的落脚点即中心语都会给出明确的界定,应试者在看到-个定义时首先就应该标出这些关键词,然后再阅读下面给出的事例选项,一一对应,看该事例是否符合定义中的规定。

  

(2)从定义本身入手进行分析和判断,不要凭借自己已有的概念去衡量,特别是当试题的定义与自己头脑中的定义之间存在差异时,应以题目中的定义为准。

  3、例题演练

  “Email营销是指在用户事先许可的前提下,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向目标用户传递有价值信息的一种网络营销手段”。

Email营销有三个基本要素:

(1)基于用户许可,

(2)通过电子邮件传递信息,(3)信息对用户是有价值的。

三个要素缺少一个,都不能称之为有效的Email营销。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有效的Email营销的一项是( )

  A、小王2002年成为某品牌产品的会员,入会期满一年后,小王决定退会,但他在网上进行退会操作没有成功,该产品还继续发来信息。

  B、小李在某门户网站注册了免费邮箱,注册时注明愿意接收有关医疗保健和体育比赛方面的信息,使用邮箱后,该网站经常向他的邮箱发送包括医疗保健和商品折扣方面的信息。

  C、小赵曾经给某厂商留下地址,希望对方免费邮寄相关资料,后来他收到一封电子邮件,没有发件人姓名,地址身份,标题是“产品目录”,他恐怕该邮件有病毒,没有打开就将其删除了。

  D、小高收到一封邮件,标题为“免费赠卡,直接消费”,打开后,发现收件人一栏只有一个地址,但却不是自己的邮箱地址,他感到大惑不解。

  解析:

正确答案B。

  “Email营销有三个基本要素:

(1)基于用户许可,

(2)通过电子邮件传递信息,(3)信息对用户是有价值的。

三个要素缺少一个”,我们知道只有某个选项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有可能是正确选项;ACD都不满足对用户有价值。

  二、类比推理

  1、题型介绍

  类比推理考查的是考生对词语内在逻辑关系的分析,这种逻辑关系种类繁多,有时很难快速判断出是何种内在逻辑联系。

但其中仍然有一定的脉络可寻,较常见的关系有因果、象征、出处、属种、并列、事物与作用、整体与部分等十多种。

  2、类比推理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1)尽可能地了解两个词语间的常见逻辑关系。

只有储备了更多知识,才能最准确地对类比对象进行分析,找出符合要求的逻辑关系,得到正确结论。

  

(2)答题时要将四个选项看完之后,逐一分析,找到与题干词有最多共性,以及在本质属性上最为相似的备选项。

  (3)一定要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找到尽可能多的相同或相似的本质属性,不要被表面的、非本质的联系所迷惑。

  3、例题演练

  绿豆:

豌豆( )

  A、家具:

灯具  B、蝙蝠:

麻雀  C、鲨鱼:

鲸鱼  D、香瓜:

西瓜

  解析:

正确答案为D。

题干为同一类属的两个相互并列的概念,考生一定得注意B、c两项,B项蝙蝠不是鸟类,而是哺乳动物,c项鲸鱼不是鱼,也是哺乳动物。

2012国家公务员《行测》加强论证型题目解法辅导

加强论证型的题目所做的工作是让我们去证明一个结论的真实性。

而这类题目的特点通常是,由于题干所给的前提条件不够,不足以得出结论,所以需要为它补充一个前提,从而使推理或论证的结论成立的可能性增大。

  解答这类题目的步骤是:

  首先,必须明确题干所支持的结论是什么,现有哪些前提。

要寻找结论,可以有三种常用的方法:

其一,通过一些明显的关联词。

例如,“由此可知”,“由此推知”,“据此推测”,“这说明”,等等,这些都说明题干是从某个前提推知某个结论的。

在这些词语的后面找结论,在它们的前面找前提。

其二,如果没有明显的关联词,那么就去文段的前面一两句话,或者后面一两句话中找结论,结论找到之后,剩余的就是前提。

  其次,把与题干结论正相关的备选项(排除不相关、甚至互相矛盾的干扰选项)放在现有前提和结论之间。

  最后,如果添加的前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结论的可靠程度(注意:

只要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就行,可以是充分条件,也可以是必要条件或者其他条件),那么这个选项就是正确的支持选项。

  例1、全国政协常委、法律专家钟万春教授认为:

我们应当制定全国性的政策,用立法的方式规定父母每日与未成年子女共处的时间下限,这样的法律能够减少子女平时的压力。

因此,这样的法律也就能够使家庭幸福。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哪项最能够加强上述的推论?

( )

  A、父母有责任抚养好自己的孩子,这是社会对每一个公民的起码要求

  B、大部分的孩子平常都能够与父母经常地在一起生活

  C、这项政策的目标是降低孩子们平日生活中的压力

  D、未成年孩子较高的压力水平是成长过程以及长大后家庭幸福很大的障碍

  解析:

题干陈述的结论是:

这样的法律(即“规定父母每日与未成年子女共处的时间下限”的法律)能够使家庭幸福,已有的前提是:

这样的法律能够减少子女平时的压力。

  显然,如果我们把“减少子女压力”与“能够使家庭幸福”建立起联系,就可以加强上述推论。

  选项A、选项B与推论不相干,排除;选项C是比较容易误选的项。

因为它仅仅复述了题干中推论的原有前提,对提高结论的可靠程度没有什么帮助,所以排除;选项D说明,未成年孩子较高的压力水平是家庭幸福的很大障碍。

如果减少未成年孩子的压力,就有利于消除家庭幸福的障碍。

这最有力地支持了题干的推论。

所以,正确选项为D。

  例2、据某知名房产中介机构统计,2010年9月份第二周全国十大城市的商品房成交量总体呈上涨趋势,并且与8月第二周相比上涨幅度更明显。

如果没有其他因素抑制,按照这种趋势发展,9月份或将创新政以来成交量最高水平。

虽然现在还不能确认楼市完全回暖,但未来楼价调控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下列最有可能是上述论证前提假设的是:

( )

  A、炒房者将资金大量投入楼市     B、国家对楼价的调控手段不足

  C、消费者对房子的购买热情没有减退  D、楼市成交量的增长会带动楼价的上涨

  解析:

该题没有明显的关联词,需要去文段的前、后寻找结论,结论是最后一句话:

未来楼价调控的压力很大,而前提就是前面的两句话,两句话的核心意思都是:

成交量增长,也就是题干的论证结构是从成交量增长推出未来楼价调控压力大。

  显然,需要把成交量与楼价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才能使得从前提推结论的结构成立。

选项D就是所要的答案。

  选项A和选项C都还只在说明成交量增长,选项B调控手段不足与整个论证结构无关。

2012年国考《行测》辅导:

含分数的数字推理真题

2010年国考真题第45题:

  45.1,1/2,6/11,17/29,23/28,()

  A.117/191B.122/199C.28/45D.31/47

  解析:

B。

原数列可化为:

1/1,2/4,6/17,17/29,46/76,(122/199)。

前一项分子与分母之和为后一项的分子,前一项的分母+后项的分子+1=后项的分母。

  2009年国考真题第104题:

  104.0,1/6,3/8,1/2,1/2,()

  A.5/13B.7/13C.5/12D.7/12

  解析:

C。

原数列各项可变形为:

0/5,1/6,3/8,6/12,10/20,变形后的数列中分子依次是0,1,3,6,10,后项减前项依次是1,2,3,4,则下一项为10+5=15;变形后的数列中分母依次是5,6,8,12,20,后项减前项依次是1,2,4,8,即20,21,22,23,则下一项为20+24=36。

所以()=15/36=5/12。

  2008年国考真题第43题:

  43.1,2/3,5/8,13/21,()

  A.21/33B.35/64C.41/70D.34/55

  解析:

D。

各分数的分子后项减去前项依次得:

1,3,8,21,刚好是分数各项的分母;后一项分数的分母是该分数的分子与前一项分数的分母之和,所以括号里就是34/55。

  2005年国考真题第27题:

  27.1/6,2/3,3/2,8/3,( )。

  A.10/3B.25/6

  C.5D.35/6

  解析:

B。

原数列可化为:

1/6,4/6,9/6,16/6,( ),分子为等差数列:

1,2,3,4的平方,故空缺项应为25/6。

  点评:

通过以上4道真题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解答分数数列,可以采用通分和变形拆分这两种做题方法。

其中2010年的真题,除了变形之外,还考查了数列前后项分数的分子与分母之间的关系,这是分数数列的一种出题新趋势,值得关注。

2012国考《行测》冲刺:

翻译推理类题目解题方法

 翻译推理类题目是国家公务员考试中逢考必出的一种题型,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第10题逻辑判断题目中两道是翻译推理的题目,因此这种题型应该引起考生的足够重视。

翻译推理部分考生应掌握以下基本知识点。

  1、两组关联词,第一组:

如果……,那么……;只要……,就……;为了……,一定(必须)……;凡是……,都……,翻译形式为:

前→后,“前”指的是第一个省略号的位置,“后”指的是第二个省略号的位置。

第二组:

只有……,才……;……是……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是……的必要条件,翻译形式为:

后→前,前仍然是第一个省略号的位置,后仍然是第二个省略号的位置。

  2、等价定理,即P→Q等价于-Q→-P。

下面笔者将结合题目进行详细讲解。

  例1、从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如果一国或地区的经济保持着稳定的增长速度,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必然随之上涨,只要这种涨幅始终在一个较小的区间内就不会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由此可以推出,在一定时期内:

(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第115题)

  A.如果大多数商品价格上涨,说明该国经济正在稳定增长

  B.如果大多数商品价格涨幅过大,对该国经济必然有负面影响

  C.如果大多数商品价格不上涨,说明该国经济没有保持稳定增长

  D.如果经济发展水平下降,该国的大多数商品价格也会降低

  答案:

C 解析:

翻译:

经济保持着稳定的增长速度→价格必然随之上涨;涨幅始终在一个较小的区间内→不会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等价:

价格没有随之上涨→经济没有保持着稳定的增长速度;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涨幅没有在一个较小的区间内。

因此选择C选项。

  例2、在由发展中国家向经济发达国家前进的过程中,大量资本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而高储率是获得大量资本的必要条件。

就目前来说,中国正处于经济起飞时期,因此,储蓄率高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正常而合理的现象。

  由此可以推出()(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第86题)

  A.有了大量的资本支持,就可以实现由发展中国向发达国家的跨越

  B.有了高储蓄率,就可以获得大量的资本支持

  C.如果没有获得大量的资本支持,说明储蓄率不高

  D.如果没有高储蓄率,就不能实现向发达国家的转变

  答案:

D 解析:

翻译:

由发展中国家向经济发达国家前进→大量资本支持→高储率。

  等价:

没有高储率→没有大量资本支持→不能由发展中国家向经济发达国家前进。

因此选择D选项。

  总之,翻译推理类题目的解题思路第一步就是翻译,把有关联词的句子按照翻译的形式翻译出来,第二步把翻译对应的等价形式写出来,然后拿选项往翻译和等价中去对,形式上对得上的就是对的。

翻译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很明确,在考试中应该是考生朋友必须拿分的题目,所以在国家公务员考试最后冲刺中,希望考生把近几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题中翻译的题目拿出来再作一遍,牢记上述知识点中的关联词,保证在今年的考试中遇到此类题目一定能快速准确的作答

2012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高分冲刺:

类比推理

一、历年真题分析

  类比推理是2006年开始出现的题型,其阅读量很少,少到每道题还不到30个字,因为题干和选项都是由词语组成。

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中对类比推理题型的描述如下:

给出一对相关的词,然后要求应试者仔细观察,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对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

类比是对两个事物之间逻辑属性或关系是否相同、相近的比较。

类比推理考查的是考生对词语概念的理解和对事物关系的分析能力,具体的说就是考查考生分析、比较给定词项之间关系的能力。

  下面是专家对历年真题的分析表,供考生参考。

  二、考试特点及复习要点

  

(一)考试特点

  通过上述图表,结合对具体真题的分析可知类比推理的变化特点如下:

  1.题量先减后增,考查方式保持多样

  在题量上,2007-2009年类比推理题量均为10道,在2010年题量减为5道后,2011年的题量又回升到10道。

中公教育专家预测,2012年继续保持10道的可能性还是比较高的。

  在考查方式上,除了2007年类比推理只出现了两词型以外,从2008年开始每年类比推理都包含了两词型、三词型和对当型这三种考查方式;并且,各种考查方式的题量也从有所侧重到趋于平均。

因此,2012年可能仍会保留这三种考查方式。

  2.难度逐年增大,主要体现在关系越来越复杂、隐蔽,选项设置愈加巧妙

  近年来,特别近两年,许多题目或者词项间的关系不明显,无法一眼看出;或者有多个选项符合题干词项间的表面关系。

这就要求考生认真分析词项间可能存在的多种关系,多方面对比,不要急于求成,才能保证作答正确。

  

(二)复习要点

  纵观近几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类比推理,经过一个发展阶段,题型的不断丰富到现在也比较成熟,难度逐年增大,主要体现在关系越来越复杂、隐蔽,选项设置愈加巧妙。

总的来说,类比推理题型已经较为固定,考查的关系也相对出现较强的规律性,当然不排除出现个别偏题、怪题。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对于广大考生而言,应该把握典型题型以及解题的思路,多积累各方面的常识。

  解题步骤:

  1.看题干,定关系。

即观察题干所给词项之间的关系,当题干词项间关系不明显时,可以使用遣词造句法。

对于对当型题目,考生需要通过将选项代入才能找出词语之间的关系。

  2.看选项,先排除。

即根据所找到的词项间关系来分析选项,排除与题干关系明显不符合的选项。

对于对当型题目,则将选项代入后排除两组词关系明显不同的选项。

  3.再对比,定答案。

当考生完成第二步以后,可能有两个选项都看似正确,无法排除,此时,需要再次对比题干与选项,进行二次辨析。

即分析题干与选项关系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找出其中的细微差别,从而选出与题干具有最多共同属性、关系最为相似的选项为正确答案。

在此过程中的常用技巧有遣词造句法、纵向对比法。

  出题陷阱:

  陷阱一:

前后颠倒

  许多命题人在设置类比推理题目的选项时,故意将选项的顺序颠倒,使其虽然与题干关系看似一致,实则相反。

一些粗心大意的考生往往就很容易踏入陷阱,造成失分。

  陷阱二:

关系隐蔽

  随着考试难度的增大,第一种陷阱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关系隐蔽”的陷阱。

所谓关系隐蔽,即题干词项间除了表面的关系以外,还有隐含的关系,如果没有发现这层关系的话,就极有可能误选。

  注意事项:

  专家发现,解答类比推理时,考生容易出现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麻痹大意,觉得类比推理非常容易,草草一看就匆忙作答;

  二是纠缠不清,在一个考题上反复考虑,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这两种倾向都要避免,一定要在考试时注意应试的技巧,中公教育专家总结以下几条对策供考生参考:

  1.把握类比推理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所占的地位和难易度,做题时不要掺杂主观看法,保持一种客观的心态。

  2.掌握基础知识,尽可能多地了解两个词语间的常见逻辑关系。

因为只有储备了尽可能多知识,才能准确地对类比对象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逻辑关系,得到正确结论。

  3.答题时要将四个选项看完之后,逐一分析,紧紧抓住题干中两个词的关系来看选项,找到与题干词有最多共性,以及在本质属性上最为相似的选项,切勿匆忙作答。

  4.不要被表面的、非本质的联系所迷惑,一定要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找到尽可能多的相同或相似的本质属性。

  5.多做相关的练习。

练习是巩固知识、加深记忆的最佳方式,人们常说“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

2012北京公考行测推理判断辅导:

削弱因果关系

论证形式为:

论据M→论点N。

  可能性推理题目中有很多题目都是通过因果关系来进行论证的,对于这些题目,从其因果关系的链条上分析,可以快速找到能够削弱的选项,主要有以下几种削弱形式:

  1.因果倒置:

指出实际上N才是M的原因。

  例题:

相比那些不踢足球的大学生,经常踢足球的大学生的身体普遍健康些。

由此可见,足球运动能锻炼身体,增进身体健康。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断?

  A.大学生踢足球是出于兴趣爱好,不是为了锻炼身体

  B.身体不太好的大学生一般不参加激烈的足球运动

  C.足球运动有一定的危险性,容易使人受伤

  D.研究表明,长跑比踢足球更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解析:

此题答案为B。

通读题干,“由此可见”后面的为论点,体现了一个明显的因果联系:

“足球运动”(M)是“身体健康”(N)的主要原因。

  要削弱这一论断,可以通过削弱两者间的因果链条来进行。

B项指出,身体不好的大学生一般不参加激烈的足球运动,即“身体好”(N)是“参加足球运动”(M)的原因,也就说明题干的论断是“因果倒置”,有力地削弱了题干论断。

  2.另有他因:

指出实际上P才是N的原因

  例题:

某高校本科生毕业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