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册《社戏》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65503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七年级下册《社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语文七年级下册《社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语文七年级下册《社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语文七年级下册《社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语文七年级下册《社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七年级下册《社戏》教案.docx

《语文七年级下册《社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七年级下册《社戏》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七年级下册《社戏》教案.docx

语文七年级下册《社戏》教案

语文七年级下册《社戏》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一、以歌曲《童年》导入。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

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小说: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

小说的情节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什么是社戏?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生字词

归省(xǐng)偏僻(pì)挖掘(jué)钓鱼(diào)

悠扬(yōu)弥散(mí)宛转(wǎn)踊跃(yǒng)

兽脊(Jǐ)蕴藻(yùn)乌篷(péng)支撑(chēng)

漂渺(miǎo)旺相(xiàng)撮着(cuō)桕树(jiù)

(二)自渎课文,思考: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1)看戏前(1—3段)

(2)看戏中(4—30段)(3)看戏后(3l一40段)

◎2从故事情节来看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

哪些事略写?

详写:

看社戏前的波折。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赵庄看社戏。

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略写:

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六一公公送豆。

◎3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情节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四、精读课文。

◎请同学朗读第一部分,思考

1、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

(“乐土”。

2、这一部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

(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3)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

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1、第二部分是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一层(4—9段):

看社戏前的波折;

二层(10—13段):

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三层(14—21段):

在赵庄看社戏;

四层(22—30段):

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2、“文似看山不喜平”。

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

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

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三次波折:

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

①八叔公的船回来了;②与我同去;③保证不出事。

好处:

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3、易忽略的精彩处:

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词句:

第一盼望——急得要哭——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渲染沮丧)——不钓虾,东西也少吃,不开口。

——高兴(烘托社戏对儿童的吸引力)

4、一切问题都解决之后,小伙伴们自然要急急忙忙赶往赵庄看戏。

作者抓住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

听同学朗读,同学们作思考。

(10—13)

5、第10自然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

请将动词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6、阅读第11自然段,思考:

作者是从哪些感官角度来写的?

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嗅觉:

(清香)触觉:

(扑面吹来)视觉:

(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听觉:

(潺潺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歌吹)想象(感受):

(戏台、渔火)

作用:

①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

②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

③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

④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7、从上述几种感觉描写里,推测“我”月下坐船去看社戏时怎样的心理?

(总体来说,有高兴、迫切和沉静的心理。

进一步分析,突出“迫切”

心理较为明显。

起伏的连山如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的急迫心情。

听到歌声,料想便来自戏台,心里更是迫切。

而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着急的心理。

◎比喻。

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

(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

◎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修辞方法,融情入景,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既表现出“我”心情的愉快,又表现出“我”心情的急切,非常传神。

8、阅读14~21段。

讨论:

◎1这一部分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

从哪里表现出来?

(不好看。

一是铁头老生不翻筋斗,二是也没有“我”最爱看的蛇精和跳老虎。

三是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2孩子们爱不爱看?

从哪里表现出来?

{不爱看。

表现:

稀奇、渐不明显、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哈欠、各管自己谈话。

(侧面描写)}

◎3这一部分写月夜归航,景物描写突出表现了哪两点?

①“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视觉、听觉。

写我对赵庄的依恋之情。

②“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侧面描写突出船快。

◎4讨论:

这几段写偷豆要表现什么?

(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的天性。

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

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5“归船偷豆”

①双喜在全文中一共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

(聪明,调皮,能为他人着想,体贴,有责任心。

②阿发在偷豆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

(天真,调皮,质朴,热心。

③讨论:

途中偷罗汉豆吃,这件事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罗汉豆并不是无上的美味,但那是要好的伙伴们齐心协力做好的,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吃到的好豆。

社戏也并不是引人入胜,但看戏时有伙伴的陪伴,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看到的好戏。

童年的快乐、甜蜜,也便变成了永恒的回忆。

所以不能删掉。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看戏后的余波),思考:

①如何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一局?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

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

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

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

“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②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是童年那段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生活的标志→说明甜蜜的童年回忆一直珍藏在作者的心里。

→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五、人物形象分析

(一)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个好孩子还是坏孩子?

(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儿。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

2)当外祖母担心时,双喜大声大包票;理由有三:

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5)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6)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哪里会错。

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表现他做事有始有终)

7)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他反应灵敏)

(二)六一公公

⑴“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

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

(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⑵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

——这是应该的。

”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豆可中吃呢?

”(淳朴、好客。

⑶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

(好强。

⑷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

(淳朴、好客、热诚。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六、语言品析

◎朗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摘出来。

1、写起伏的连山如兽脊:

——比喻,以动写静,形象地描绘了行船之快。

2、写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

——间接地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

3、写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

——表现了“我”被水乡美丽的夜景所陶醉,因而忘记了自己。

4、“潺潺”写出了水声美,“宛转”“悠扬”写出了笛声美。

5、“轻松”“舒展”表现了“我”心旷神怡之情。

“船慢”表现了“我”的迫切之情。

“沉静”表现了“我”由焦急而平静之情。

“自失、弥散”表现了“我”的陶醉之情。

“回望”表现了“我”的依依之情。

6、“起伏、踊跃”写出了

连山的动态美。

“蹿”“喝彩”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船行的轻快美。

7、品味美词:

从色彩、气味、声音、心情动态方面品味美词。

如:

◎1“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它们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2“碧绿”“淡黑”“红霞”分别写出了豆麦、连山、灯光的色彩美。

◎3“缥缈”“仙山楼阁”写出了戏台的神奇美。

◎4“清香”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

七、全文小结:

本文通过童年时“我”和伙伴们在农村看社戏的事件,抒发了“我”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从而表达了“我”对热忱、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这里景美、生活美、情意美、人美。

优美的自然景色;自由自在的生活;农村孩子的聪明、热情、淳朴;人与人之间友善、和谐的关系。

表现了作

者对少年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1—3)略

生活的怀看社戏的波折(4—9)

念,特别去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4—30)详途中的见闻和感受(10—13)

是对农家赵庄看社戏(14—21)

小朋友诚深夜归航(22—30)

挚情谊的看社戏后的余波(31—40)略

眷恋。

大班语言教学教案

幼儿园大班教案:

故事《吉吉的小花伞》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学习故事中的对话。

2、通过故事,让幼儿知道帮助别人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活动准备】课件、下雨声、音乐《好朋友我们行个礼》。

【活动过程】

1、出示打雷下雨的声音,引入活动

师:

听,这是什么声音?

下雨小朋友会用什么遮雨?

(雨伞),吉吉有一把小花伞,它和它的小花伞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我们去看看吧。

2、

(1)播放课件,老师完整地讲述故事

师: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吉吉是一只什么动物?

故事中还有哪些小动物?

(2)幼儿听第一段故事并观看课件

提问:

下雨了,吉吉拿着他的小花伞出去玩,发现谁在大树下躲雨?

吉吉是怎么对花花说的?

花花怎么回答吉吉的?

吉吉把花花送回家了吗?

(3)幼儿听第二段故事并观看课件

提问:

吉吉一不小心把小花伞掉到了小河里是谁把它救起来的?

吉吉怎么对小白兔说的?

小白兔又是怎么对吉吉说的呢?

它们快乐地一起捉迷藏。

突然,天又下起了雨,小老鼠吉吉是怎么做的?

(4)幼儿听第三段故事并看课件

晚上,小老鼠吉吉回到家,妈妈问:

“这雨天你到哪里去了?

小老鼠吉吉是怎么回答妈妈的?

3、幼儿讨论,你有好朋友吗?

当你看到朋友有困难的时候,是怎么做的?

4、播放歌曲《好朋友我们行个礼》

幼儿找一位好朋友,听音乐表演。

结束。

附故事:

吉吉的小花伞

小老鼠吉吉五岁生日那天,妈妈送给他一把美丽的小花伞。

自从吉吉有了这把小花伞以后,就天天希望下一场大雨。

终于有一天下雨了,吉吉高兴地打着他的那把美丽的小花伞出去玩了。

出去以后,吉吉看到他的好朋友花花正在大树下躲雨呢!

他连忙走过去问花花:

“花花,你怎么不回家呢?

下雨时躲在大树下很危险的!

”花花问:

“为什么很危险?

小老鼠说:

“如果天上打雷,雷电就会顺着大树打下来打伤你的,你快回家吧!

”花花说:

“可是,我没带伞。

”小老鼠吉吉说:

“快到我的伞下面来,我送你回家吧。

”就这样,吉吉把花花送回了家。

小老鼠吉吉回来时,天已经不下雨了。

失望的吉吉又来到河边玩,因为刚下了雨,河水暴涨,吉吉一不小心把小花伞掉到了小河里。

吉吉急了,一下子跳到了小花伞里,随着小花伞飘呀飘呀,小花伞怎么也停不下来。

就在这时,小河边有一只小白兔正在采蘑菇,听到小吉吉的求救声,急忙用树枝钩住了小花伞,小吉吉终于上岸了。

吉吉拉着小白兔的手连声说:

“谢谢你!

”小白兔说:

“我们都是好朋友,互相帮助不用谢!

”她们快乐地一起捉迷藏。

突然,天又下起了雨,一点一点地落在它们身上,小白兔不禁打了一个喷嚏。

小老鼠吉吉赶快把自己的小花伞打开,为小白兔挡雨。

就这样小白兔牵着小老鼠吉吉,吉吉打着小花伞,高兴地往小白兔家走去。

晚上,小老鼠吉吉回到家,妈妈问:

“这雨天你到哪里去了?

”小老鼠吉吉说:

“妈妈,今天是我最快乐的一天!

小朋友,你们知道,这一天小吉吉为什么最快乐呢?

幼儿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范文大全

幼儿园科学教案篇一

【设计思路】

孩子们总喜欢躲在卫生间、洗手间里对各种各样的管子产生好奇,为了让幼儿认识弯管、三通管这些特殊的接头管,并了解它们的作用及在生活中的运用,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有趣的管子》。

让幼儿在玩与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关注,体验游戏活动中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乐。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几种常见接头管的兴趣,体验伙伴合作的快乐。

2、通过操作活动探索管子不同的运动方向,感知接头管的输送功能,了解接头管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幼儿已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管子,已玩“球进直管”的游戏。

2、第一次探索操作活动所用材料:

PVC管15根,弯管、三通管若干,乒乓球15个。

3、第二次探索操作活动所用材料:

水源分布安装图(课件),两组桌子上摆放:

“水坝”(即可乐瓶装水),“水池”(接水盆)2个,直管、弯管与三通管若干,干抹布。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趣:

小朋友,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管子?

管子无处不在,今天我们要和这些管子玩游戏。

二、第一次探索操作活动:

怎样将乒乓球通过这个管子后转弯(改变方向)?

1、提问:

怎样将乒乓球通过这个管子后转弯?

出示并认识:

弯管、三通管。

你有什么办法?

请你试试它们。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

3、交流与分享:

你成功了吗?

用了哪些连接管?

我们一起来看看你的方法。

4、大发现(小结):

水管和弯管、三通管一连接,就能使乒乓球转弯(改变方向了)。

有了这个发现,就可以让管子按照我们的需要转弯了,改变方向了,输送东西了。

5、生活中用管子连接后可以输送什么东西?

(水、石油、天然气、暖气……)

三、第二次探究操作活动:

小小安装工,运水乐哈哈。

6、出示课件1:

怎样将水坝的水同时引向两个水池?

7、幼儿分成2组,合作选用合适的连接管连接送水,教师观察指导。

对于操作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教师可引导幼儿讨论解决,表扬合作游戏并成功完成作品的幼儿。

四、活动延伸:

怎样将水坝的水同时引向三个水池呢?

让我们下次再玩吧!

【活动评析】

1、在活动内容选择上,幼儿喜闻乐见。

新《纲要》指出:

“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本次活动内容源于生活中的管子,缘于幼儿探究的兴趣。

知识内容的切入点深入浅出,恰到好处,孩子们非常熟悉而且兴趣浓厚。

2、在教学方法运用上,孩子易于接受。

此活动的教学目标设定上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三次探究操作活动,孩子自然感知了弯管、三通管的不同作用,将抽象的知识融入到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中。

三次探究操作活动(球进直管———球进管子后转弯----水坝的水同时引入两个水池),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由易到难,将教育目标简单化、形象化。

旨在“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3、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突出幼儿主体。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很少有灌输性的语言,而是充当孩子们的引导者与合作者,幼儿才是整个活动的主人。

另外,游戏中孩子们自由组合、积极讨论与合作等,充分体现了新《纲要》的教育理念。

当然,这节课我还有很多不足,如在教师语言组织上、教师观察指导上,问题解决技巧上、幼儿情绪把握上等等,还需要我不断学习和改进。

幼儿园科学教案篇二

【活动目标】

1.了解蜡烛燃烧需要空气,瓶子的大小影响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关系。

2.感知蜡烛在生活中的多种用途和与人们的关系。

3.能在活动中大胆想象探索实验原因。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有见过蜡烛燃烧的经验

物质准备:

蜡烛大小不同的瓶子

【活动过程】

一、以给同伴过生日上午活动,引出活动的兴趣。

教师为幼儿提前过生日,通过点蜡烛,吹灭蜡烛引出下面活动。

二、探究问题,大胆想象探索实验答案。

1.教师提出问题,幼儿探索

小结:

原来,有风就可以把蜡烛吹灭。

2.出示瓶子,提出问题,怎样用瓶子把蜡烛熄灭?

提问:

今天我给你们准备了一样东西,看,瓶子,

想个办法看看能不能用这个瓶子把蜡烛熄灭呢?

小结:

把蜡烛放在瓶子里,没有氧气就不着了。

三、动手操作实验,交流实验结果,了解空气是蜡烛燃烧的必要条件。

1、出示瓶子,教师讲解实验注意问题。

提问:

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把蜡烛熄灭,蜡烛熄灭的过程有什么变化?

2、幼儿动手操作,探索实验过程,交流实验结果。

提问1:

你的蜡烛灭了没有?

你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把蜡烛熄灭的?

提问2:

我们发现原来这个盖子盖上去蜡烛就会熄灭,想想为什么?

小结:

原来把瓶子盖住之后,外面的空气跑不到瓶子里面去,然后蜡烛燃烧把瓶子里的空气一点点燃烧掉了,最后蜡烛就熄灭了,说明了蜡烛燃烧需要空气。

四、进行谁的蜡烛燃烧时间长的游戏比赛,了解瓶子的大小能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

1.讲解游戏规则和应注意的问题

要比赛了,比赛之前要将规则,那我的规则就是把你的蜡烛点燃后放到自己的桌子前面,然后我说开始的时候,我们统一把瓶子盖下去,盖下去的时候我们就要数数,刚刚你的蜡烛燃烧到5熄灭了之后,说明你的蜡烛燃烧到了几呀?

5,我们用计数的方式,比一比,看一看谁蜡烛燃烧时间长,好不好?

2.交流比赛结果,探索实验过程,了解瓶子的大小能影响蜡烛燃烧的时间的长短。

我们看一看为什么有的人可以燃烧到55,有的可以燃烧到19就灭了为什么?

小结:

因为蜡烛燃烧需要空气,空气越多,蜡烛燃烧时间越长,所以这个游戏关键在于瓶子,瓶子越高,装的空气就多,蜡烛燃烧时间越长。

五、玩“拯救火焰”游戏,了解空气是蜡烛燃烧的必要条件。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提出问题。

我们玩一个游戏,叫拯救火焰,我们把自己的蜡烛再次点燃,点燃之后盖上瓶子,你看一看你的蜡烛快要熄灭的时候,有没有办法让它再次燃烧起来?

2.幼儿动手操作探究,交流实验结果。

提问:

为什么把瓶子拿开,蜡烛就会燃烧?

小结:

瓶子里的空气快要燃烧殆尽的时候,我们猛的一拿瓶子,外面的空气迅速跑到里面去了,然后蜡烛就又可以燃烧了起来了。

六、观察不同种类的蜡烛,感受蜡烛的多种用途和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我们今天玩了好多燃烧蜡烛的游戏,知道了很多蜡烛燃烧的秘密,今天老师还带了别的蜡烛,你们去看一看。

提问:

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不同的蜡烛,它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小结:

老人过生日用的蜡烛,可以开花有声音;这叫电子蜡烛。

你看蜡烛种类有很多,作用也不同,刚才我们说的风景蜡烛,电

子蜡烛,都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过生日需要它,有时候可以给我们营造很温馨的氛围,也可以照明,,可以装饰我们的家,把我们的的家装饰的更漂亮。

七、活动延伸:

教师在区角投放各种大小高矮胖瘦不同的瓶子,引导幼儿继续探索不同的瓶子与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关系。

幼儿园科学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观察葡萄干在雪碧里的变化过程,并能正确描述自己的发现。

2.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及良好的观察习惯。

3.乐于参与探究活动,在小实验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

大表格一份、记录表。

2.学具准备:

一杯水、一杯雪碧、一份葡萄干、一个托盘、记号笔等每组一份。

记录表每组2份、芸豆、弹珠、红豆若干。

教学过程:

一、出示两瓶水,引起观察兴趣。

桌上的两杯水一样吗?

有气泡的那杯水,你有什么发现?

二、出示葡萄干,引起探索。

1.幼儿猜想:

同样大小的葡萄干放在两杯水里会有什么反应呢?

(教师表格记录)

2.操作验证,并记录。

3.分享交流结果。

三、观看视频,总结提升。

1.观看视频,了解原理。

2.师幼小结:

原来这是因为当葡萄干沉入杯底时二氧化碳气体就吸附在表面,使葡萄干变轻浮到液面上来,小泡泡破了,葡萄干就沉下去了。

四、再次实验,经验迁移。

让我们一起来试试,仔细用眼睛观察一下,这些材料是不是也能像葡萄干一样上下跳舞呢?

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绿色的表格里。

会跳舞打“√”,反之打“×”。

活动延伸:

请你和爸爸妈妈一起再去做一做这个实验。

幼儿园科学教案篇四

【活动目标】

1.知道冰的特征,了解冰的融化过程。

(重难点)

2.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从多角度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冰块、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1.冬天到了,今天冷吗?

今天冬爷爷给我们带来了一件礼物,但是要请小朋友们来摸一摸,猜一猜。

2.请个别幼儿摸一摸,然后说一说摸到的是什么东西,摸上去是什么感觉。

3.对了,你们都猜对了,冬爷爷给我们带来的是冰。

二、通过观察讨论,了解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