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同步教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42200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同步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同步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同步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同步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同步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同步教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同步教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同步教案新人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同步教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同步教案新人教版

第1课《社戏》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识记文中的生字词,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品味文中优美的意境,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方法;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追忆及作者眷恋故乡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识记文中的生字词,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难点:

品味文中优美的意境,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是一幅画,画上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缤纷的世界。

童年时光是最美好的,充满着幻想,充满着欢乐。

提起童年,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你一定想起了那段难忘的时光,想起了记忆深刻的某一件事。

今天我们就来品读鲁迅先生的《社戏》,去感受一段童年时代的美好往事。

二.出示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识记文中的生字词,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品味文中优美的意境,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方法;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追忆及作者眷恋故乡的情感。

三.检查预习:

1.介绍作者: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

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阿Q正传》,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2.字音:

钳(qián)撮(cuō)偏僻(piānpì)行辈(hángbèi)照例(zhàolì)欺侮(qīwǔ)宽慰(kuānwèi)嘱咐(zhǔfù)怠慢(dàimàn)礼教(lǐjiào)撺掇(cuānduo)凫水(fúshuǐ)潺潺(chánchán)踊跃(yǒngyuè)屹立(yìlì)家眷(jiājuàn)皎洁(jiǎojié)好歹(hǎodǎi)

3.词语:

大抵:

大概;大都。

消夏:

避暑。

归省:

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省,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

行辈:

辈分。

犯上:

触犯长辈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欺生:

欺负新来的人。

絮叨:

来回地说。

撺掇:

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弄潮:

在潮水中搏击、嬉戏。

驳回:

不允许(请求);不采纳(建议)。

舒展:

(身心)安适;舒适。

朦胧:

月光不明。

在文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悠扬:

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皎洁:

(月亮等)明亮而洁白。

漂渺:

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现在写作“缥缈“。

纠葛:

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4.解题:

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四.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对读到的内容、精彩的语段、存在的疑惑等写下批注。

同时注意勾画本文都写了哪些事情?

仿照“夏夜行船”给这几件事起个恰当的题目。

概括方法:

按自然段归纳内容,多个自然段写一件事的,归纳到一起。

答案示例:

平桥概况(随母归省)-伙伴游玩(乡间生活)-无船出行(戏前风波)-夏夜行船-赵庄看戏(船头看戏)-停船吃豆(月夜归航)-深夜返回(偷豆煮豆)-再谈吃豆(戏后余波)。

2.小说题目是“社戏”,那么这到底是一出怎样的戏呢?

请大家细读课文,勾画对社戏进行描写的段落,结合具体语段谈看法。

学生读具体语段,谈看法。

3.如果让你给小说重新起个名字,你会怎样命名呢?

学生畅谈。

通过这个活动,我们不难发现,原来,作者真正怀念的,并非“社戏”,而是那一段美好的生活经历以及那些淳朴、善良的人们。

4.这些事件中,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

看社戏前、中、后详写。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这些情节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5.试给小说分出层次来。

明确:

第一部分:

1-4段,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第二部分:

5-30,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层,5-9段,看社戏前的波折;

2层:

10-13段,月下出航;

3层:

14-21段,船头看戏;

4层:

22-30段,月夜归航、偷豆吃豆。

第三部分:

31-40段,看社戏后的余波。

五、内容探究

1.“文似看山不喜平”。

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

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

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

三次波折:

①叫不到船;

②不准和别人去;

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

①八叔的船回来了;

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

③双喜写包票。

好处:

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2.看社戏的过程一波三折,“我”的心情也起伏变化,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说一说“我”的心情都是怎样的?

明确:

看戏前的波折:

盼望→难过、沮丧→欢喜→急切、激动

看戏中感受:

高兴、愉悦→失望

看戏后归航偷豆:

轻松愉快、怀念……

寻船周折(急)夏夜行船(切)往事难忘(恋)平桥乐土(乐)赵庄看戏(憾)

月下归航(爽)偷豆吃豆(趣)偷豆余波(怪)

3.“我”这样盼望的社戏,看到后却很失望,但文章结尾却写道: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前后不就矛盾了吗?

请说一说你的看法。

明确:

不矛盾。

从全文看,“我”为什么十分怀念那夜看到的戏和那夜吃到的豆,关键不仅在于看戏和吃豆本身,更在于“我”和平桥村的孩子一起参加了看戏和吃豆的全过程,这样写,更加突出那夜经历的难忘,难忘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表达了“我”对乡间少年朋友诚挚的怀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从整体上了解了小说的内容,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小说是按照“社戏”这一线索组织材料的,在情节安排上详略得当。

大家应该好好学习借鉴作者这种写法。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给加点字注音:

归省()行辈()惮()絮叨()怠慢()撺掇()凫水()潺潺()蕴藻()家眷()皎洁()漂渺()纠葛()踱()

二、出示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识记文中的生字词,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品味文中优美的意境,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方法;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追忆及作者眷恋故乡的情感。

三、内容回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说虽以“社戏”为题,其实戏也没那么好看,豆也不是那么好吃,“我”所怀念的是那一方乐土一方人。

为什么说平桥村是“乐土”呢?

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

(1)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

(2)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等深奥难懂的古书,也没有那么多束缚人的规矩;

(3)有钓虾、放牛等乐事;

(4)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四、课文分析

1.正如上节课分析的,其实最盼望的戏也没什么好看的,吃得最香的豆后来发觉也没什么好吃的。

可见,作者最怀念的是那里的人,尤其是那些小伙伴。

文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人物?

请勾画相关描写语段,分析人物形象。

提示:

在小说中,人物塑造之所以立体丰满,就是因为综合运用了多种人物塑造方法:

正面描写:

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

侧面描写:

用他人的言行侧面烘托主人公。

细节描写:

具体细致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和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人物。

本文使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试指出来,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题模式:

这是(肖像、神态)描写,写出了人物的。

这是(语言、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心理(心情),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点。

这是(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人物思想,揭示人性格或品质。

示例:

26段: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

”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这是语言描写,生动地表现出阿发朴实、大方、热情的性格特点。

示例:

结合双喜的言行分析其性格特点。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

(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时,双喜大声打包票——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表现双喜考虑周到;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5)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

那里会错。

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

(6)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小结:

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分析六一公公性格特点:

①“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

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②“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

——这是应该的。

’”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豆可中吃呢?

”——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

③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

“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

”——表现六一公公好强。

④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诚。

可见: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总结平桥人身上的优良品质:

明确:

纯朴、善良、热情、好客……

齐读25-27段,感受人物形象,与作者一起重温那段与小伙伴们度过的快乐时光。

2.就一般而言,“偷”是一个极其恶劣的行为,但本文中孩子们偷豆的行为却没有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坏印象,相反却显得极为有趣。

你能谈一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吗?

同学们谈各自看法,围绕这样几点均可:

目的不同:

对象不同:

偷自己家的。

过程有趣、周密……

五、问题探究:

小说以“社戏”为题,为什么直接描写社戏的文字很少,而描写看戏前后的内容却用了很多笔墨?

明确:

(1)“社戏”本身不是小说最主要的描述对象,仅是贯串全文情节的线索。

(2)这样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

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借描写看戏的过程来反映农村的淳朴民风,赞美农民及农家少年的勤劳朴实、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品质。

可以说,社戏的内容与本文主旨的表达关系不大,所以直接描写社戏的文字很少。

六、拓展练习:

今天我们重点分析了人物形象,学习了作者将人物塑造得活灵活现的手法。

现在我们也进行一个人物描写练习:

1.下面是一段电视解说词,写的是参加英语冬令营的营员出发前的一个场景:

头戴小红帽,胸佩营员卡,当晨曦还未淡去,参加“快乐英语跟我来”冬令营的小营员们就已早早地聚集在校门前。

初冬的风雪压不住向往的火焰,兴奋与新奇写在每个孩子的脸庞……

请续写后面的内容,要求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编写,运用本节课学习的人物描写的方法,重点抓住两三个人物,突出同学们出发前的兴奋心情。

2.展示作品,同学们互相点评。

七、小结本文

说一说,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正是这些纯朴善良的人们,使得那夜的戏是“我”今生难以忘怀的好戏,那豆也是后来再没有吃过的好豆。

这戏、这豆是过去那段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生活的标志,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童年的美好回忆,充满了浪漫的理想色彩,相对于成人的无限烦恼,重重束缚的现实生活,表现了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第三课时

一、知识回顾:

1.文学体裁的分类有哪些?

《社戏》属于哪一类?

明确:

文学体裁分为四类:

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社戏》是小说。

2.小说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明确:

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可见,在小说中,环境描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重点分析《社戏》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二、出示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识记文中的生字词,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品味文中优美的意境,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方法;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追忆及作者眷恋故乡的情感。

今天将重点完成第二个目标。

三、画一画:

速读课文,画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段。

明确:

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午夜行船)

2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船头看戏)

3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

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午夜归航)

四、读一读

有感情朗读这三个片断,想像画面,然后说一说,你眼前浮现的画面是怎样的?

能说给同学们听吗?

先说第1个画面。

五、品一品

1.根据同学们的描绘,大家说一说,1片断都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来感受的?

明确:

视觉、嗅觉、触觉(感到清香夹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听觉。

具体来说:

色彩上:

碧绿的、淡黑的、皎洁;气味上:

水草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声响上:

潺潺激水的声音、歌吹……

以上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这是一种写意的手法。

写意:

国画的一种画法,与工笔相对。

用笔不讲究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

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表现手法。

2.这个片段使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效果如何?

明确:

比喻、拟人。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静态的山写活了,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

3.请同学们仿照上面的分析,赏析2、3两个片断。

重点思考该环境描写交待了哪些内容,有哪些作用。

4.由此可见写景是为写人服务的。

结全以前所学,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环境。

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③揭示人物心境,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染营造某种氛围或气氛;衬托人物心情;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借景的抒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深化作品主题。

象征和暗示。

5.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请你选择一个语段分析这些表达方式的作用:

示例:

一段多为叙述,语言简略。

“但在我是乐土……”这一外套是充满感情的议论,表达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和怀念,以及对自己在城里读书生活的厌倦。

又如最后两段议论:

“我”觉得那夜豆好吃,觉得那夜的戏好看,是因为有那种特殊的经历,让“我”感到新鲜、愉快。

这一议论起到了点明主旨的作用。

六、总结写作特色:

景物描写细致逼真:

人物刻画栩栩如生:

①“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运用“点”“磕”“退后”“上前”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②“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

’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通过对阿发的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他的善良淳朴、憨厚无私。

另外叙事详略得当。

教师总结: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往往是综合运用,穿插使用的。

描写可以使文章更生动饱满,议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

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是一种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的表达方式,这种把强烈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之中,使感情同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议论融合在一起而自然流露出来。

我们写作文也要注意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七、写一写:

在作文当中如果能恰到好处地用上一段环境描写,会使文章增色不少。

现在这们就进行一个写景片断练习。

要求:

1.选择你熟悉的一处场景作为描写对象;

2.先调动多种感观,思考从各个方面可写的内容有哪些;

3.注意所写的内容要传达出一种心情。

4.字数300以内。

写作小贴士:

1.对景物进行细致观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多角度展现景物特征。

2.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巧妙灵活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3.要倾注真实情感,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七、赏一赏

学生展示习作,大家互评。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

“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只要同学们作个有心人,生活处处有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