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同步语文推荐社戏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66211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7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点同步语文推荐社戏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知识点同步语文推荐社戏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知识点同步语文推荐社戏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知识点同步语文推荐社戏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知识点同步语文推荐社戏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知识点同步语文推荐社戏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

《知识点同步语文推荐社戏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点同步语文推荐社戏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知识点同步语文推荐社戏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

知识点同步语文推荐社戏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

2019知识点同步语文推荐社戏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归省xǐng惮dn欺侮wǔ撺cuān掇duo凫f水篙gāo橹lǔ撮cuō

棹zho楫j行hng辈点拨:

注意多音字省行等字的读音。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

委实:

实在。

(2)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依稀:

隐隐约约。

(3)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自失:

(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3.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点拨:

所填词语是表现开船的一系列动作的动词。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社戏》选自《呐喊》,体裁是短篇小说。

词语积累:

P111注释1;P112注释3、6;P114注释2、4、5;P115注释1、6;P118注释2;P119注释2-4;P120193-4。

1.重点段:

P115第10-13段

(1)环境描写:

具体描写的景物

2)描写角度:

听觉、嗅觉、触觉、视觉(具体景物)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但我确还以为船慢。

(第11段)①比喻、拟人;②写出了划船之快和我看戏心情的急切。

(4)我的心理变化:

轻松急切陶醉

2.人物性格:

双喜(聪明机灵、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六一公公(善良淳朴、热情好客)

3.P122课后练习三(答案详见《三点一测》P186)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积累•运用(30分)

1.请将下面的诗句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在方格中,要求正确、美观。

(2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

(10分)

(1)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八则》

(2)▲,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

(3)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零丁洋》)

(4)▲,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衣带渐宽终不悔,▲。

(柳永《蝶恋花》)

(7)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8)晏殊《浣溪沙》中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的诗句是“▲,▲”。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经过三年的使用,隧道内相继出现了顶部渗漏、路面坑陷和横沟盖板松动。

B.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今年年初灌南姑娘王芳撞倒老人后积极救治的事迹。

C.连云港的夏季,绿树成行,鲜花盛开,让人感觉到不仅是江苏省重点发展的港城,也是使人心旷神怡的树城、花城。

D.奋斗就是每一天都很难,可一年比一年容易;不奋斗就是每一天都很容易,可一年比一年难。

因此,人应该奋斗。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链》《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

B.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古代中国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著名的有南朝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C.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福州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诗集有《星空》《春水》等。

D.《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及其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6分)

我的祖国,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你是昂首高亢的雄鸡,唤醒黎明的沉默;你是奋蹄急驰的骏马,挣脱千年的jī( ▲ )绊; ▲  ,▲;你是冲天滕飞的巨龙,叱咤(  ▲  )时代的风云。

你有一个神圣的名字--中国。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根据汉字写出拼音。

(2分)

(2)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2分)

(3)请仿照前后的句式,将划线处续写完整。

(2分)

6.名著阅读题。

(6分)

(1)在《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曾被人称呼为“冠军”,请简述这一称号的来历?

(2分)

(2)《呼兰河传》中为了给小团圆媳妇“治病”,领居们出了哪些主意?

(4分)

二、理解•赏析(60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7—8题。

(6分)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7.诗人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8.“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析。

(3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16分)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

“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立有间(▲)

(2)不治将益深(▲)

(3)桓侯故使人问之(▲)(4)司命之所属(▲)

10.划分划线句子的朗读节奏(仅限两处)(2分)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

(6分)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3分)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3分)

12.桓侯重病致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什么道理?

(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

(10分)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

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

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

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

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

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

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动。

⑤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

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

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

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

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

(选自《能源科学的奥秘》有改动)

13.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

(3分)

14.选文第③段加点字“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3分)

15.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12分)

人生需要一种化解

①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武功最强的是一位无名老僧,他轻描淡写的几招就把数位绝顶高手全部打败。

无名老僧曾这样阐释过:

练功者每练成一项少林绝技的同时,自己的身体都会遭受莫大伤害,并将有生命危险,所以,每练一种武功,都需要学习相应的佛法来化解其中的戾气。

最终,是越慈悲的人,武功越是高强。

②想来,这位老僧道出了一个涵盖人生的大道理:

人生中的任何事情都需要一种化解。

③我们的情绪需要化解。

郁闷时,需要发泄来化解;伤心时,需要眼泪来化解;失意时,可一醉方休化解胸中块垒;仇恨时,则需胸襟与笑容来化解。

化解后,心灵才会平衡,心绪平和,然后,人生会重新进入阳光地带。

④我们的身体也需要化解。

每天静坐室内,或写着文字或面对着电脑屏幕,慢慢地,思维迟钝,视力下降。

时间久了,身体的健康就会出现问题。

这时,就需要以动“治”静。

走出房间,来到自然中,用绿色养眼,用空气润肺,让鸟语叫醒耳朵,借花香恢复嗅觉。

经此化解,再回到学习或工作中去,我们必会精神百倍,心情舒畅,思维灵活,工作更加高效。

⑤几天前看到一则消息,是说比尔·盖茨将从微软帝国转向慈善世界。

这也是一种化解,社会财富的总量是不变的,一些人攫取了过多的财富,另一些人的财富必然会减少,进而造成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随之而来的是仇富等社会问题。

这时,像比尔·盖茨这样的富翁就会选择慈善来化解危机,以和谐社会关系,让别人认可自己。

⑥人生离不开化解,就像生命离不开阳光和空气。

不懂化解的人,人生观必然畸形,人生道路必将褊狭,这样的人生必然存在危机;不懂化解的人,会拘泥不化,执迷不悟,钻入牛角尖、走进死胡同,以致自己四处碰壁,寸步难行,永远无法窥得人生的另一番境界,无法体会人生精彩有趣。

⑦化解,是一种人生智慧,懂得化解之道,就会于山重水复之际,走出迷津,豁然开朗,突见柳暗花明。

化解,更是对某一件事件或某一生命时段的校正与反思。

懂得化解之道,人生就有所悟,有所得,精神修养就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这时,我们离成功也更近一步了。

16.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3分)

17.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3分)

18.文章⑥、⑦两段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3分)

19.在生活中,我们难以避免遇到各种压力,当压力大时,应当如何化解?

请谈谈你的体验或想法。

(3分)

(五)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20—24题。

(16分)

收购废铁的沈老汉

①沈老汉守在收购点门外,远远地看见一个穿着破衣服的男子骑一辆旧三轮车过来,他满面笑容地迎了上去……

②沈老汉五十多岁,已是白发白须,一脸的憔悴。

沈老汉有个独子阿将,35岁了,还没有媳妇儿。

阿将处过几个女友,女方总嫌他家贫穷。

沈老汉为了挣钱帮儿子娶上媳妇儿,东借西凑一笔资金,办了一家废铁收购点。

③沈老汉给那个男子递了一支烟,倒了一杯茶。

男子叫火强,以前也卖给沈老汉废铁。

火强说:

“老头儿,你怎么看上去像我们外地人一样?

”沈老汉笑笑说:

“外地人怎么了?

与本地人一样啊,都是中国公民。

”火强弯腰开始从三轮车内搬废铁,沈老汉过去帮忙。

火强一看慌乱起来,忙挡住沈老汉说:

“这点小事,怎么能劳大叔出力?

”火强见沈老汉没有坚持,向那些废铁望了一眼,松了一口气。

如果沈老汉过去搬废铁,秘密一定会被发现——在两根粗铁管里,塞满了泥沙。

④称完废铁,没经沈老汉验收,火强快手快脚地把废铁倒入场地的铁堆里。

沈老汉笑呵呵地说:

“年轻人,辛苦了。

”火强偷偷地笑着想,沈老汉真是个糊涂蛋!

⑤阿将回来,他一眼便在铁堆里发现问题——新收的两根废铁管里塞满了泥沙。

阿将瞧着沈老汉说:

“爸,你怎么这样收废铁啊?

泥沙当废铁,我们亏损不起啊。

”沈老汉说:

“放心,我们没亏。

”阿将瞪着沈老汉。

沈老汉继续说:

“我收购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事,本想揭露出来,怕他丢了丑,今后不来做生意。

最后我也用了一个雕虫小技。

”阿将用疑惑的眼光望着沈老汉,沈老汉说:

“过秤时,我换了秤砣,把那四十多斤泥沙扣除了。

⑥沈老汉的生意逐步走上正轨。

沈老汉对待卖废铁的顾客总是满面笑容,有时笑得像个孩子一样。

可是对来卖好铁、新铁的顾客,沈老汉总是眉头紧锁,一脸不悦,好像人家欠他什么似的。

一次,老张送来一车铁,沈老汉笑呵呵地把废铁收了,却对好铁不屑一顾。

老张火了,说:

“沈老头,你脑子有问题,人家千方百计要好铁,你却偏偏喜欢废铁啊。

”沈老汉说:

“收废铁我晚上睡得着,收好铁新铁晚上睡不着啊。

”老张说:

“怪人。

”摇着头离开了。

⑦一天晚上,火强载来了一三轮车新铁管。

沈老汉把头摇得如吊钟一样。

火强说:

“你真不会做生意,开收购点,不收好铁谁信啊。

”沈老汉来回走了几步,还是摇头说:

“我不能收。

”火强说:

“这些铁管,我也是收来的,挣点小钱。

我从来没做过偷鸡摸狗的勾当。

”沈老汉又摇了一下头,火强火了,说:

“如果这次你不收,今后我不会卖铁给你,还会叫我的老乡与你断绝业务。

”沈老汉全身一颤抖。

后来沈老汉颤抖着手收购了火强的好铁管。

⑧沈老汉为人诚实,价格公道,远远近近的拾荒者、小贩总喜欢把废铁卖给沈老汉。

沈老汉的生意渐渐旺了起来。

⑨那天,沈老汉出事了。

片警传唤沈老汉进了派出所。

原来火强卖的那些新铁管是赃物。

火强坐了牢,沈老汉也被行政拘留了10天。

⑩沈老汉进去后,阿将打听来打听去,终于弄明白那事是被人举报的,不然公安人员怎么会查到他们头上啊。

⑪阿将想来想去——自己家没有仇人啊,谁会是举报人呢?

阿将找片警几次,想知道举报人是谁。

片警说,你想砸我饭碗?

别说举报人我不认识,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你的。

⑫沈老汉放出来后,大家很同情沈老汉,说他被贼害苦了。

新老顾客都来关照收购点的生意,收购点红火起来。

⑬阿将却念念不忘查出那个举报人。

他每天关注收购点进进出出的行人,可是观察了很长一段时间,就是没有发现可疑人员。

那天,沈老汉去了外面,搁在桌子上的手机响了。

阿将一听,吓了一跳,来电人自称是派出所的民警,请他去派出所领荣誉证书和举报奖金。

他更糊涂了,问,举报什么?

民警说,一起收赃案啊,让我们破了系列盗窃案件。

⑭阿将的头疼痛起来,想了很久也不明白,爸怎么会举报自己收购赃物。

20.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生动,请根据故事发展脉络补充完整下面的情节(每空仅限4字)。

(3分)

①智胜火强②③④⑤真相大白

21.“收废铁我晚上睡得着,收好铁新铁晚上睡不着啊。

”如何理解沈老汉说的这句话?

(2分)

22.文章第⑵段有什么作用?

(3分)

23.第⑺段两个加线的“颤抖”分别表现了沈老汉怎样的心理?

(4分)

24.沈老汉为什么举报自己?

读完全文,你认为沈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4分)

三、表达•交流(60分)

25.题目:

为你歌唱

提示:

“你”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具体事物(高山、清风、灯、书包等),也可以是抽象事物(时间、品格、友情等)。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自定;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语文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30分)

1.2.略(10分)

3.(3分)D

4.(3分)B

5.(6分)

(1)羁zhà

(2)急—疾;滕—腾;(3)示例:

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舞动大地的雄风。

6.(6分)

(1)老人年轻时,曾经与一个大块头黑人比手劲,在经过一天一夜的较量后,终于战胜了码头上最强壮的人,自此,人人都叫他冠军。

(2)有的主张给她扎一个谷草人,到南大坑去烧了;有的主张扎一个纸人,替她做“替身”;有的主张给她画上花脸,请大神;吃一个全毛的鸡;偏方:

黄连二两,猪肉半斤;“李永春”药铺的厨子(头脑受过刺激的人)开了药方;抽帖儿(答出四点即可)

2、理解•感悟(60分)

(一)(6分)

7.诗歌通过孤雁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颠沛流离的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以及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和执着精神。

(3分)

8.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忠贞。

(3分)

(二)(16分)

9.(4分)

(1)一会儿

(2)更加(3)特意(4)管辖

10.(2分)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11.(6分)①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捞取功劳。

或“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

②(病)在骨髓,是司命之神管辖的地方,医生(医药)是没有办法治好的。

12.(4分)讳疾忌医;在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和帮助。

或“要防微杜渐,不要刚愎自用(讳疾忌医)。

”只要紧扣文章的意义就行。

(三)(10分)

13.(3分)利用化学能发电:

利用重力势能发电;利用热能发电。

14.(3分)不能去掉,“约”宇表示估计,数目不确定(具体答更好),如去掉,显得太绝对,与事实不符。

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5.(4分)举例子;举美国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发电的例子,具体说明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重力势能转换成电能。

(四)(12分)

16.(3分)人生中任何事情都需要一种化解或人生需要一种化解

17.(3分)文章首先引用小说《天龙八部》中无名老僧的事例激发读者的关注思考,从而提出中心论点---人生中的任何事情都需要一种化解;接着从情绪、身体、危机都需要化解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最后强调化解的意义。

18.(3分)对比论证。

以“不懂化解的人”与“懂得化解的人”对比,强调化解能让我们走出迷津,更能让我们走向成功的看法。

19.(3分)略

(五)(16分)

20.(3分)②拒收好铁(不收好铁、只收废铁)③收购赃物(收购新铁、被迫收赃)④案发被拘

21.(2分)沈老汉担心好铁新铁是赃物,如果收购了,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22.(3分)这段话交代了沈老汉的家境和办废铁收购点的原因,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23.(4分)第一个“颤抖”表明沈老汉受到火强的威胁后担心害怕的心理;第二个“颤抖”表现了沈老汉被迫收购新铁管时内心的矛盾、无奈与痛苦。

24.(4分)第一问要点:

一是为了不得罪客户,以免生意受影响;不让别人怀疑自己是举报者,从而保护自己。

二是维护自己“不收好铁新铁”的经营原则,同时也让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

第二问要点:

①精明、善于经营;②诚实、有原则、有正义感。

25.(60分)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文言文

(一)默写(15分)

1.欲把西湖比西子,                           (《饮湖上初晴后雨》)   

2.             ,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

3.了却君王天下事,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                  ,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

5.黄发垂髫,             。

(《桃花源记》)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6-7题(4分)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诗中“竦峙”的意思是                             (2分)

7.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全诗借大海雄伟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B.“东临碣石”两句以“观”字总领全篇,点名了观沧海的地点。

     C.“水何澹澹”两句,动静相衬,写出了大海的全景。

     D.“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8分)

黄生借书说

书非借不能读也。

子不闻藏书者乎?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

“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8.上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文学家            (人名)。

(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阐明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

B.上文先用了“天子读书”和“富贵人读书”这两个常见的事实来论证了观点。

C.上文再以“非读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一句深化了论点,扩展了论题。

D.上文最后以对比论证来证明“天下物皆然”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12分)

楚王使魏逐张仪①。

陈轸②曰:

“王何逐张子?

”曰:

“为臣不忠不信。

”曰:

“不忠,王无以为臣;不信,王勿与为约。

且魏臣不忠不信,于王何伤?

忠且信,于王何益?

逐而听则可,若不听,是王令困也。

且使万乘之国免其相,是城下之事也。

【注】①张仪:

战国时期纵横家、外交家、谋士,魏国国相。

②陈轸(zhěn):

战国时期纵横家、谋士,楚国谋士。

1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

(1)为臣不忠不信(            )  

(2)于王何益(                 )

12.陈珍认为楚王想让魏国驱逐仗仪的后果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13.从文中看,陈珍是个                             、                           的人。

(4分)

二、现代文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9分)

中国首科碳卫星发射成功

    ①2016年12月22日3时2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全球二氧化碳检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发升空。

   ②据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副主任、碳卫星工程副总指挥龚建村介绍,该卫星的成功研制和后续在轨稳定运行。

将使我国初步形成针对重点地区乃至全球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检测能力。

对充分了解全球碳循环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升我国在国际气候变化方面的话语权。

③中国成功发射的首颗碳卫星,是现实环境的迫切需求。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浓度已经上升到2500万年以来的最高值,并依然呈上升qū shì,地表温度也在逐年升高。

温室效应正直接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④看来,对人类未来的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

本次发射的碳卫星,它围绕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全球性重大问题,以大气二氧化碳遥感监测为切入点,利用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二氧化碳探测仪、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等探测设备,通过地面数据接收、处理与验证系统,定期获取全球二氧化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