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5G产业发展规划纲要word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61053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四五5G产业发展规划纲要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十四五5G产业发展规划纲要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十四五5G产业发展规划纲要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十四五5G产业发展规划纲要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十四五5G产业发展规划纲要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四五5G产业发展规划纲要word版.docx

《十四五5G产业发展规划纲要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5G产业发展规划纲要word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四五5G产业发展规划纲要word版.docx

十四五5G产业发展规划纲要word版

5G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总体思路

(—)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的总体目标,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加快构建具有特色的5G产业生态体系,促进新经济发展壮大和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为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天府、奋力开创新时代新局面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发展原则

创新驱动,市场主导。

强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硏用协同,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促进形成5G创新集聚区。

系统布局,统筹推逬。

有序推进网络、应用、平台、产业发展,引导构建差异发展、协同共进、分工合作的产业功能区,加快汇聚5G产业核心生态。

特色发展,开放共享。

发挥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重点领域开展高水平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5G产品走出去,共享全球5G发展红利。

应用牵引,产业协同。

以典型场景示范应用为切入点,鼓励技术、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以行业示范应用带动5G产业链、业务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三)发展目标

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5G产业聚集地为主攻方向,突出抓好"四大主要任务",深入实施"十大重点工程",着力打造"三大产业基地"。

到2022年,建设成为5G网络供给全国领先、行业应用深度融合、核心生态高度汇聚、产业聚集效应凸显的中国5G创新名城。

——网络供给全国领先。

到2020年,实现城区重点区域5G网络连续覆盖,在全国率先实现5G规模商用。

到2022年,建设5G基站4万个以上,实现重点城镇以上5G网络全覆盖,建成全国一流精品网络。

——行业应用深度融合。

到2020年,5G在重点垂直行业应用的示范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

到2022年,5G与垂直行业融合应用的新业态、新模式基本成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接续涌现,形成全国创新应用示范区。

一心生态高度汇聚。

到2020年,5G产业创新平台初具规模,产业链形成协同、集聚发展态势。

到2022年,建成5个以上国家及省级5G产业创新平台,技术硏发能力和产业转化能力显著増强,成为全国重要的5G创新资源聚集地。

——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到2020年,本地5G优势产业影响力明显提升,关联产业融合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实力显著增强。

到2022年,培育5G产业链企业500家以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100家以上、在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10家以上,全市5G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带动电子信息产业超过1万亿元,成为全国5G产业发展高地。

二、主要任努

(—)以网络部署为基础,提升5G网络供给的能力和水平。

统筹推逬5G精品网络规划部署。

紧抓全国首批5G试点城市契机,快速推进5G网络建设,在2018年开展小规模组网试验的基础上,2019年开展预商用试验和选点部署,2020年完成城区重点区域5G网络的连续覆盖,2022年实现重点城镇以上5G网络全覆盖。

强化对5G网络建设的政策支持。

综合考虑城乡规划衔接、建设空间预留、公共区域开放、电力接入等因素,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对5G网络建设的支持力度。

鼓励探索新型5G网络部署方式。

鼓励通信、城建、交通、电力等行业间共享杆塔资源,更多采用"微基站+智慧杆塔"的方式部署5G网络;硏究验证室内分布系统在网络级共享的可行性,进一步提升通信设施共建共享层级。

(二)以应用示范为先导,推动5G与垂直行业的深度融合。

以大视频为依托,促进流量消费提庾换代。

重点面向VR/AR、4K/8K等领域,加快影视硅谷等产业载体建设,巩固数字音乐、游戏、动漫等现有优势,打造5G网络视听产业生态圈。

以大医疗为重点,做强特色融合应用。

面向智慧医疗、智慧康养领域,开展5G远程医疗、5G康养助老服务试点示范。

对接国家重大新药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探索5G在创新药品的安全性评价、冷链配送、产品溯源、全周期监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以工业互联网为抓手•推动智能制造创新发展。

围绕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应用建设,促逬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

鼓励企业在工业现场部署基于5G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发展智能制造新模式。

培育推广一批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加快工业技术软件化进程。

以无人机为突破,拓展5G应用新空间。

大力发展基于5G的工业级无人机联网协同应用,支持5G网联无人机在物流、应急通信保障、重点行业监测及应急抢险救援等领域应用,加速应急管理技术装备现代化。

试点建设5G超低时延超可靠新型灾害预警预防系统,増强自然资源监测预警和灾害防治能力。

以智能交谨为着力点,提高城市安全运转效能。

依托中德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基地,基于5G网络和车联网基础设施开展智能网联应用示范;加快构建"车路人云"高度协同的互连环境,推动C-V2X车联网向更高层级创新发展。

依托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自动驾驶、自动控制、列车编组等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促进5G在轨道交通领域应用发展。

(三)以平台汇聚为核心,构建融合创新的5G产业生态圈。

整合优势资源,搭建5G产业创新孵化平台。

鼓励龙头企业和高校院所整合组建5G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硏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围绕前沿技术和重点领域应用技术加强攻硏,打造环高校知识经济圈。

积极争取国家级战略创新资源落地,开展5G关键技术硏发,推进5G科研成果转移转化。

支持中国移动产业硏究院、中国联通5G创新中心、中国电信5G开放实验室创新发展,打造地理信息产业园5G+北斗联合创新平台,开展5G及相关标准和解决方案硏发,促进5G在垂直行业融合应用。

依托在中高频器件、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等产业领域的资源优势,打造5G产学硏用协同创新平台,助推5G产业链集群化系统化发展。

依托产业载体,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具有特色的5G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加速器,推进5G新经济双创升级。

创新服务模式,搭建5G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搭建5G测试认证实验室,提升5G公共测试认证能力。

搭建国家级5G应用测试实验室,提供面向5G技术的融合应用创新和验证环境。

搭建5G芯片产品测试系统,提供硅基晶圆、化合物半导体晶圆的流片测试服务,降低5G芯片企业研发成本。

搭建5G产业监测实验室z汇聚5G产业基础数据,提供5G产业运行监测、成果转移转化、龙头企业招引及投融资咨询等服务。

坚持开放共享,搭建5G产业交流合作平台组织聚焦5G产业合作的高水平国际会议,增强在产业领域的影响力。

承办"绽放杯"5G应用大赛西部赛区等赛事活动,发现和推广5G创新应用。

成立覆盖经济区的5G产业联盟z推动产业链精准对接。

建设5G产业发展高端咨询智库,为5G产业发展贡献智慧。

(四)以产业提升为主线,着眼全球市场打造5G拳头产品。

做优做强基础扎实引领发展的5G优势产业。

发挥中高频企业集聚优势,深化军民融合创新,鼓励企业开拓5G中高频和毫米波产品市场,加快切入全球5G供应链,做优做强中高频射频产业。

鼓励手机、投影仪、电视机等终端企业前瞻性布局5G新产业周期,支持龙头终端企业带动形成上下游链式聚集、横纵向资本整合的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做优做强智能终端产业。

发挥"一芯一屏"龙头企业作用,紧抓5G新产业周期上游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供应链体系重构的发展机遇,加快全球布局,做优做强核心基础产业。

鼓励优势企业加强5G安全标准与产品研发,深度切入5G网络、应用、终端、运营服务等领域,做优做强网络信息安全产业。

加快发展产业协同融合创新的特色关联产业。

鼓励软件服务业要素围绕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和软件定义网络(SDN)需求z加快向5G转移转化,打造面向不同垂直行业、不同应用需求的定制化软件和服务,加快发展5G软件服务业。

依托全国领先的工业无人机产业基础z鼓励无人机硏发企业切入高端产业环节,充分利用5G技术特点拓宽无人机应用场景,开拓5G+无人机产业新空间,加快发展无人机产业。

支持开展C-V2X关键技术硏究、外场试验和选点部署,打造车联网创新聚集区,加快发展车联网产业。

依托在医疗卫生、医疗器械制造领域的资源优势,引导医疗企业与5G企业加强合作对接,打造5G智慧医疗融合创新生态,加快发展智慧医疗产业。

着力培引具有垂直一体化整合能力的5G龙头企业。

紧抓5G技术升级、工艺升级、产品形态升级的产业发展机遇,重点培引掌握5G产业核心要素、对5G产业上下游及周边产品有联动影响、具有垂直一体化整合能力的企业,以点带面,推动成为中国5G产业的聚集地。

瞄准5G产业重点环节,重点培育一批5G新型智能硬件、5G小型化基站设备、5G高频元器件、5G应用服务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推动5G产业规模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三、重点工程

(一)5G大视频应用试点示范工程。

推动消费级视频应用,为用户提供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大带宽业务体验,在游戏、建模、虚拟社交等领域提供实时沉浚式云VR+互动业务体验。

推动企业级视频应用,研发高可靠、大带宽5G智慧城市视频解决方案,重点在交通、环保、安全防护等领域开展创新应用。

(二)5G精品网络建设工程。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确定5G网络建设目标,结合城市发展布局分步实施,2020年建成不少于1万个5G基站,率先在中心城区重点区域和机场开展规模商用,支撑新型智慧城市、智慧机场建设;2022年建成不少于4万个5G基站,基本形成全国领先的5G精品网络。

(三)5G智慧医疗试点示范工程。

推动5G远程医疗服务示范,推广个性化诊疗、沉漫式检验和远程医疗培训服务。

建设"5G+AI"医疗影像辅助诊疗系统,为中小医院提供辅助诊疗、辅助病理筛查等服务。

探索利用5G技术实现远程检查、无线监护和移动查房。

开展基于5G的智慧养老应用试点,推广使用云端智能助老服务机器人,为老年人提供智能健康监测、智能语音交互、超高清视频通话和远程诊疗等服务。

(四)5G网联无人机应用试点示范工程。

选择特定航线,部署支线物流无人机5G试验网,开展智慧物流应用。

试点利用无人机搭载5G通信基站,增强对特定区域的应急通信覆盖能力。

试点开展5G网联无人机在农林植保、路况巡检、防汛应急、山体监测、森林防火等场景应用,提升巡检能力和灾害防治水平。

(五)基于5G的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工程。

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打造工业制造领域"万物互联"网络环境。

完善汽车等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点推进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硏发设计、协同制造和运营管理应用。

选择典型工业制造场景和工业生产现场,开展基于5G的智能制造试点。

增强核心工业软件、嵌入式工业软件供给能力,加快工业技术软件化进程。

(六)5G智能驾驶试点示范工程。

对特定区域通道路网进行数字化改造,搭建5G网络和直连通信周边单元,测试验证先进智能网联融合集成能力。

建立基于分级决策的智能驾驶控制平台z实现5G增强业务与直连通信融合集成环境下的智能控车能力。

依托中德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基地,构建多种典型交通交互场景,支撑发展完整形态的智能驾驶应用。

建设

"无人驾驶"智慧小镇,构建“车路人云"高度协同的互连环境,试点开展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高级应用示范。

(七)5G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建设5G测试认证实验室,提供认证检测、计量检定校准、委托检测、产品选型检测、成果鉴定检测等服务。

建设5G应用测试实验室,构建适应不同应用需求的测试验证环境和测试设备,为应用测试验证提供服务支撑。

建设5G产业监测实验室,汇集5G相关行业、企业发展的各类数据,増强5G产业分析能力、数据挖掘能力和监管支撑能力。

(八)5G优势产业发展培育工程。

重点扶持芯片、功率器件、波束控制、毫米波收发器组件等5G关键产品硏发量产,支持本地中高频器件产业链开展协作,增强对主设备厂商的配套能力,拓展5G关键产品市场,培育发展5G中高频器件产业。

支持本地企业研发5G新型智能终端,支持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元器件等5G终端上游企业向本地整机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培育发展5G新型智能终端产业。

针对5G多样化应用场景、多接入方式以及新型网络架构硏发信息安全解决方案,开发5G信息安全产品,培育发展5G信息安全产业。

(九)5G关联产业发展培育工程。

引导软件企业聚焦5G网络设备、5G智能终端设备的软件需求研发相应解决方案,支持企业开发面向5G网络设备、网络架构的定制化软件产品,支持企业硏发基于手机、VR/AR、无人机、智能家居等终端设备的系统和应用软件,鼓励发展工业应用软件,支持企业试点验证工业级低时延高可靠切片网络应用,培育发展5G软件服务业。

支持优势企业拓展实时超高清图传、无人机集群协作、网络辅助自动飞行等应用场景,探索利用5G技术提升无人机航线规范、空域合理利用等监管能力,培育发展5G+无人机产业。

支持研发移动医疗解决方案,探索利用5G网络为患者提供远程医疗、实时数据采集、个性化护理等服务,培育发展5G+智慧医疗产业。

(十)5G龙头企业培育招引工程。

围绕高频器件、智能终端、软件开发与服务等细分领域,重点支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与行业领军企业形成合作配套,积极培育一批5G新型智能硬件、5G核心元器件、5G应用服务等领域的龙头企业。

面向高门槛、高利润产业环节的5G小型化基站设备、5G新型智能硬件等关键领域开展精准招商,推动5G产业龙头企业集聚发展。

四、空间布局

按照全市产业功能区总体规划,引导5G产业合理分布,形成研发、应用、生产"三个基地"。

研发基地:

以高新区和新区为主要载体,依托软件园、创新科技园、国际空港新城、无线谷和高校院所,布局5G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研发、应用硏发及服务等领域的企业,建设5G测试实验室、认证实验室等专业化配套设施,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加速器等5G科技创新平台,打造5G研发企业核心聚集区。

应用基地:

以中心城区为主要载体,布局面向5G的示范应用。

冥中,开发区主要围绕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开展测试验证、解决方案硏发及应用创新服务。

生产基地:

依托西部电子信息产业(集成电路及新型显示)核心功能区和航空经济(民用航空)功能区,主要围绕5G产业链关键环节,集聚发展中高频关键零部件、模组,以及通信线缆、通信设备和智能终端等先进制造业。

五、保障措施

(—)强化统髯协调。

成立5G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统筹推进工作机制,协调解决5G产业发展中跨区域、跨领域和跨部门等重大问题。

发挥高端智库作用,加强产业研究,协助指导规划实施。

成立5G产业发展联盟,推进产业链合作,促逬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和规模化应用。

各相关部门和区(市)县政府细化任务分工,加快推进实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大资金支持。

设立5G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将5G硏发列入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企业围绕产学硏用协同开展关键性技术硏究。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作用,加快完善支持5G技术硏发、产业化和应用示范的政策体系。

(三)优化产业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审批流程。

加快5G产业园区建设,推动5G产融结合,打造一流产业基地。

实施包容审慎监管,硏究制定智能驾驶、智慧医疗、无人机应用等相关安全管理规定,为5G新技术推广奠定基础。

打造5G论坛、大赛、展览等品牌主题活动,推广"5G创新名城"新名片。

(四)创新人才政策。

加强5G关键领域人才储备,引逬一批5G领域科学家和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

推进产学硏用联动,大力培育5G技术人才和应用创新型人才。

支持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加强人才奖励扶持,快速构建5G人才队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