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角教案汇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7392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爬山虎的角教案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爬山虎的角教案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爬山虎的角教案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爬山虎的角教案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爬山虎的角教案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爬山虎的角教案汇总.docx

《爬山虎的角教案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爬山虎的角教案汇总.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爬山虎的角教案汇总.docx

爬山虎的角教案汇总

5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出古诗中的字,正确书写“壁”“缘”等字,理解“缘”字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朗读古诗,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诵出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

3、能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逐步树立正确认识事物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用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内容,领略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古诗名句。

难点:

让学生明白诗人观察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理解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并逐步树立正确全面认识事物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读题释题。

1.复习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江西省境内有一处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庐山(出示一张庐山图片)。

说起庐山,我想大家会很自然地想起一首诗,想起来了吗?

(齐背《望庐山瀑布》)

2.师:

李白的诗不仅为我们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庐山的高峻。

宋代大诗人苏轼也曾来到这里游览了十几天,写下了十余首诗。

他眼中的庐山又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游庐山时所写的最后一首歌咏庐山的名篇——《题西林壁》。

(板书,指导书写“壁”字,齐读课题)

3.释题。

谁来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指导读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学生自读诗句四遍,第一二遍注意读准字音,第三四遍力求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相机正音,如:

“岭”“此”等字。

练读诗句。

3.师范读古诗,生自由地画节奏。

你们划的节奏跟老师一样吗?

出示划好节奏的古诗,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二)整体感知。

1.理解古诗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

(结合注释,查找资料,看插图)这首诗大致讲的是什么意思?

请学生运用总结的方法,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自己读懂诗句的意思。

2.班内大展示。

(相机指导“缘”字的理解与书写)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学习一二句,感受“不同”

1.接下来让我们随着苏轼来游览一下美丽的庐山吧!

(出示一二句古诗)生自由朗读。

2.问题检测:

⑴诗人怎样在看庐山?

理解“横看”:

怎样看是横看?

看我的五指山(教师以手示意),怎样看是侧看?

即就是正面和侧面。

苏轼还从哪些角度看了?

(远、近、高、低)

⑵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引导学生区分“岭”和“峰”。

(相机出示课件,指导朗读“横看成岭侧成峰”)想象“各不同”会是些什么样的景色呢?

相机出示图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远近高低各不同”。

3.拓展:

诗人还会怎样看庐山呢?

(提示:

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去看)大屏幕展示一组庐山图片,让学生欣赏。

4.现在,你想用哪些词描绘庐山的景色呢?

(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看来,诗人所见的到景色各不相同(板书:

景不同)男女配合着读出“不同”,师生配合着再读,思考: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不同呢?

(板书:

角度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个道理在我们以前所学的哪一篇课文当中也出现过?

(画杨桃)

5.小结:

苏轼不愧为大文豪,诗的前两句用14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了庐山千姿百态的景象,来我们再来一起读读这两句诗。

(配乐指名读后,再齐读)

(二)学习三四句,感悟“不识”

1.教师:

诗人不仅为我们描绘了庐山多姿多彩的景色,还写出了自己观山的感想,他的感想是什么呢?

(相机出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生自由读。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观山的感想吗?

(即诗句的意思,相机理解“真面目”和“不识”)

3.诗人说自己没有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你认为他看清了吗?

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最重要地是引导学生感悟由“不同”引发的“不识”)

4.你认为诗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的回答可以是多样的,师总结:

要跳出庐山)

5.揭示哲理:

“身在庐山之中,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那就要大胆地跳出来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明理之后,融进自己的感受读三四句。

6.深化认识:

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身在事物之中却看不清事物真相的情况,比如,咱们天天生活在地球上,却不解地球,真是——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呀!

所以,当咱们身上有了缺点的时候,自己却很难发现,那该怎么办呢?

(多听听身边人的意见)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呀!

(齐读诗句)

四、小结课堂,感悟写法。

1.此时,苏轼文思泉涌,挥毫在西林壁上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诗篇——(学生自由读)

2.你发现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有什么区别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写景和明理)像这样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就叫寓理诗,常读能让我们的头脑充满智慧。

老师为大家再推荐几首,如《登飞来峰》《游山西村》《观书有感》。

五、巩固练习,背诵古诗。

1.好的诗,我们要会运用。

出示小练习,让学生先同桌说一说,再指名说。

2.试着把这首诗背诵下来,同桌互查后指名背诵。

3.配乐齐背古诗,结束新课。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苏轼

角度不同景不同

横岭写景

侧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只缘明理

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3.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尝试加以运用。

教学重点

借助资料,发挥想象,理解诗句,感悟诗境。

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思想。

学法指导

学习古诗的主要方法:

①反复朗读;②借助注释;③查找资料;④联系上下文;⑤结合插图,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同学们,你们平时有积累词语的习惯吗?

我考考你们,谁能说出“山”字或“柳”字开头的四字词语?

2、出示四字词语读一读。

一、自我准备:

(一)情境导入,引出诗题

1、课前我们积累了很多“山”字或“柳”字开头的四字词语,有两个成语特别出名,(板书: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这两个耳熟能详的成语都出自于同一首诗。

(板书课题)

2、生借助注释介绍山西村,从而引出学法指导。

3、这节课让我们和陆游一起游山西村。

(二)检查预习,指导朗读

1、读诗:

指名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齐读。

2、生带读生字词,理解生字词:

莫腊酒浑豚疑

3、游了山西村,说说那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自主学习

导学探究

(一)

农家人是怎样热情地接待客人、挽留客人的呢?

请结合诗句和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演一演,并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反馈释疑:

品读前两句诗: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1、农家人在干什么呢?

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

2、出示插图,创设情境,想象说话:

“莫笑、腊酒浑”,你能想象到他们的欢声笑语吗?

“丰年、足鸡豚”你又会想到什么?

留客:

农家人会怎么挽留?

带着想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古诗。

3、联系时代背景,对比尔虞我诈的官场,此时,陆游更觉得农家人怎么样?

4、他会怎么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

感情朗读两句诗。

导学探究

(二)

诗中最后两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能换成“山清水秀疑无路,柳绿花红又一村”吗?

为什么?

请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反馈释疑:

品读后两句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读一读,理解诗句。

2、品一品,扣重点字词理解:

诗人为何不这么写:

“山清水秀疑无路,柳绿花红又一村”?

3、悟一悟,体会不同的心情,读出两种不同的心情。

4、联系时代背景,结合诗句,体会陆游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

三、自主检测

1、运用名句

当我们______的时候,我们相信——(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活中谁没有困难,没有挫折,没有失败,但只要牢牢记住这千古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相信我们一定能走向希望,走向光明,走向美好的未来!

2、达标检测

a、我能把这首古诗背下来。

b、诗中刻画了丰收之年农家人热情款待客人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景物描写中蕴含哲理,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自我提升

课外拓展《登飞来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6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爬山虎“爬”的过程。

教学难点:

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具准备:

1.学生准备水彩笔。

2.爬山虎实物。

3.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师:

上课前,我们先来猜两个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结青龙;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有谁能告诉我这两个谜语的答案?

从谜语中可以看出,丝瓜和葡萄都在搭架子(教师出示爬山虎的实物)引入:

认识这种植物吗?

对,它叫爬山虎。

让同学们给介绍自己看到了什么。

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笔下的《爬山虎的脚》。

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咱们刚才看到了什么?

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三、研读课文,品读语句。

(一)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1、读了有什么感受?

(美)哪些地方写的美?

你喜欢哪句?

2、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

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3、老师指导朗读,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

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

(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

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

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

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

(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有关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

(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

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

谁正确?

(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

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6请一名同学走上台前,让学生分清“走”和“一脚一脚往上爬”。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

(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男、女分开读)

4、小练笔: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

葡萄,仔细观察它的茎、叶,看看它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讨论:

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

可以结合句子来谈。

归纳:

观察要细致全面。

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观察。

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板书设计:

爬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

像……像……(细丝)

虎颜色:

嫩红(灰色)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教学反思:

 

             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住宅、隐 

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 烦、宽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 的一些表达方法。

3.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4.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2.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拿出一个方阵的塑料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

叫什么?

蟋蟀。

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

(蛐蛐)

师:

“蟋蟀”两个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来写一写?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书空)

师:

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

(好斗、唱歌、建住宅)板书:

蟋蟀的住宅 

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

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

2、讨论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

(在课题的右边画出蟋蟀的住

宅,直观、形象)

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

1、师:

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

你们认识王老师的住宅吗?

(不认识)

师:

(惊讶、不认识)王老师住的楼房100多平米,二层楼,比它好多

了。

可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服气。

今天就聘请我们全班学生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

好不好?

2、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

小家伙的住宅什么样?

有什么特点?

请各评委了解一下。

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

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每人找一位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

四、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

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

隐蔽、弃去、慎重、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耐烦、宽敞。

2、讨论词义。

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

(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

谁不喜欢“随遇而 

安”,从哪儿看出的?

第二课时

一、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1、师: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

请评委们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

3、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住宅的特点。

4、讨论、比较住宅特点。

生:

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小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

师:

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里有电

灯、电话、有线电视、电脑等等,它有吗?

谁的住宅好?

(当然老师的好)

二、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 

1、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呢?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2、读后再比。

生:

蟋蟀建房子是一点一点挖掘的。

师:

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

生:

蟋蟀不断修整住宅。

师:

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

…… 

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投影出示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

(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三、换角色,指导说话。

1、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

 

2、学生准备后,发言。

(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四、深入了解,认识蟋蟀。

1、看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

2、谈体会:

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那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

五、看文章,做练习。

 

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蟀的童话)

2、以下两题任选一道做:

(1)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蚂蚁、蜜蜂、蟋蟀、蝗虫、萤火虫、蝴蝶、螳螂、蜈蚣。

(2)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

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短文范例:

 《小花猫》 

我家有一只小花猫,它浑身长满了长长的毛,黑一块,白一块,真可爱。

它有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像玻璃球一样。

白天,它的眼睛眯成一条线。

晚上,瞳孔放大,像绿宝石一样发出绿莹莹的光。

小花猫的耳朵很灵,只要有一点声音,它就把耳朵竖起来。

它还有一条毛茸茸的尾巴,高兴的时候,就左右摆动,像耍花棒一样。

它的脚上有5个小小的肉垫,走起路来一点声音也没有。

它白天蜷起来,呼呼睡觉,晚上,它警惕地注视着鼠洞,只要老鼠一出来,它就马上扑去,把老鼠咬死后就大口大口的吃起来。

我非常喜欢这只小花猫。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8世界地图引起的发现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世界地图,地球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

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

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齐读课题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说说初读课文应该做什么?

1.标出自然段,画出认读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再读画出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自学情况

  1.读认读生字词理解词义。

  2.按自然段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

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1.分组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五、师:

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

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

请你快速的读读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出示幻灯,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六、出示课文填空,回顾课文内容

  七、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

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八、留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

  2.课下去查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

(选作)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二

  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

1.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3.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重点难点

重点:

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难点:

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2.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3.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

思考交流。

4.读“小林”“小东”的话。

二、成语故事

1.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读故事。

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1)从“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

(2)文中第二自然段几地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秘诀”,道出“观察”与其取得成绩的必然联系。

4.说说课外收集或读过的成语故事。

三、日积月累

1.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

先听老师唱唱。

(在原有歌曲中选择合适的曲调)

2.读句正音。

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自己认读诗句中的生字。

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

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

(“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

4.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学会仔细观察,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

2、交流观察感受,体验观察带来的乐趣;

3、通过口语交际课培养学生倾听、表达的能力。

4、激发观察的欲望,有不明白的地方能向别人请教或与别人商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表达的欲望和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

教学难点:

能将看到想到的大胆表述,并有一定条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然导入。

听一段音乐,谈谈听后的感受。

师:

听了这一段音乐,你有何话想说?

(生自由交流)

看一幅图,谈谈观后的感受。

师出示一幅娃娃图和一幅山水美景图,让生看后自由说说看后的感觉。

(评析:

通过听音乐、赏美图,一开始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一种想说的欲望。

二、读课文提示,明确要求。

(略)

三、依次观察,逐步讨论交流

1、同桌互助,观察第一幅图:

①给出第一幅图,瞬间看,让学生说说初看,看到了些什么。

(先是同桌交流说,而后指名说。

②再次出示图,仔细观察后,又让学生说看到了什么。

(同桌交换意见,互相补充。

③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一开始看到的是什么?

后来又发现了什么?

两次看到的一样吗?

(可以指名说)

2、小组合作,共同观察第二幅图:

①出示第二幅图,仍然是记录下第一眼看到的,小组里交换意见。

②再次出示图,给出足够时间看,小组内统一意见。

③推荐一名组员汇报看到的结果。

④其他小组补充纠正。

⑤指名说是怎样发现的?

怎么看的?

⑥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补充,并做重点板书。

看仔细、反复、多角度说看到的、想到的

3、独自看图,比赛看说第三幅图:

(给出第三幅图)师:

(1)请同学们初看并说说一开始看到的是什么;

(2)然后细看、看到了……

(3)再反复看,多角度看、又看到了……想到了……

(4)从……看到……再看到……看出……想到…

四、拓展延伸,体会发现的乐趣。

同学们,只要我们在观察图画的时候注意多角度多方面细致观察,就会有不同的发现,也会令你的发现与众不同。

希望课后同学们把这双眼睛带到课下,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