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写好文字材料讲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6886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如何写好文字材料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浅谈如何写好文字材料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浅谈如何写好文字材料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浅谈如何写好文字材料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浅谈如何写好文字材料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写好文字材料讲解.docx

《浅谈如何写好文字材料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写好文字材料讲解.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如何写好文字材料讲解.docx

浅谈如何写好文字材料讲解

浅谈如何写好文字材料

中共金川区委政策研究室潘从斌

尊敬的各位青年朋友,大家下午好:

今天和大家交流的是我自己多年来的一些体会,谈不上讲座,就是和大家一起学习和探讨。

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指出: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终,荣乐止乎其身。

二者必至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也。

邓小平同志也指出:

拿笔杆子,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

可见,写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般而言,人们对语言信息的处理有四种方式:

听、说、读、写。

相对于听、说、读,写作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大家经常感觉到:

听得清、说得好、读得懂,但却怎么也写不出来,似乎陷入一种困境,原因何在?

我认为这根源于写作所具有的以下三个特性。

一是精细化。

听、说、读都可以大而化之,观其大略,可以只要根和茎,“粗枝大叶”。

大家都读过很多书,那有谁可以原原本本一字不差复述其中的一篇?

难度太大了。

但是我们却领会了其中的主要意思和精神实质,获取信息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写作就不同,没有谁写论文只写提纲和概要,写作必须精分细化,要完备详尽,要枝繁叶茂,要把提纲的主要意思演绎表述得淋漓尽致,唯恐意思表达不完整,理论阐述不周延。

所以就有人形象地说:

“说话是意识的汽化状态,而写作则是意识的固化状态。

二是系统化。

听、说、读都可以零敲碎打:

听者可以只听自己愿意听和听得懂的,不一定要照单全收;言者可以只说自己想说的,可以意犹未尽,只说其中一部分,甚至点到即止,留下暗语;读者则更具有选择权,一本书完全可以只阅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没有必要从前到后一字不漏读完。

当今社会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书籍遍布,信息爆炸,速读、泛读、浏览等阅读方式尤显重要。

而写作就不一样,小至一篇文章,大到一部作品,必须保证结构完整严谨,内容排列有序,意思集中连贯。

三是逻辑性。

听和读都可能断章取义,说则可能语无伦次,颠三倒四,甚至出现前后矛盾,思想性、理论性和逻辑性都可以经不起推敲。

而写作则要求较强的思想性,较深的理论性和较高的逻辑性:

写记叙文要求写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写说明文要求介绍事物的性状、特点、功用、价值;写议论文要求立论、论证、结论;写政论文和策论文则要求指出存在的问题和现象、分析问题和现象的成因及危害、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

可以说每一种文体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规定性,要符合事物固有的发展顺序和常人的思维进程。

当然,写作也有自身的困境,也就是语言文字自身具有的局限性,以至于无法穷尽对客观事物的表达,所以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

说一个事物美,美得无法形容;说一件事情令人气愤,气得无话可说。

这时候就不得不借助“此时无声胜有声”、“任何多余的语言文字都显得苍白无力”等字眼来自圆其说、寻找退路。

关于写作,其基本要求有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言之有理。

我们是理性的人类,有理智,讲道理,是我们的立身之本。

写作的内容也必须首先做到言之有理,以理服人,不可胡诌,更不可宣扬歪理邪说,蛊惑人心。

其二,言之有据。

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写的每一个字要有根有据,符合事实,不是编造、杜撰的产物。

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忠于事实,追寻真相,不矫揉造作、不主观臆断,不浮夸鼓吹,让我们的文章能取信于人,要养成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的文风(转文风,告别八股文字)。

否则,言之无据,无中生有,在内行面前是贻笑大方;在外行面前则是哗众取宠。

其三,言之有物。

为人要实在,写文章也要实在。

我们绝大多数文章都是要写实的,要立足现实,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问题,写出来的东西要让人感觉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和现象,而不是写小说、讲故事,可以天马行空。

把文章写实是一项功夫修炼,古人云: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其四,言之有序。

前面讲到写作具有逻辑性,具体到写作过程中,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做到言之有序,哪些先写,哪些后写,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们的思维习惯,不可前后颠倒。

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让人觉得作者的思路是清晰的,看的人也才看得明白。

写作的标准则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内容标准:

第一,思想高度。

山,之所以厚重,不仅在于其雄大,而且在于其高峻。

珠穆朗玛峰因为其高,而成为世界屋脊,令人神往。

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和脊梁,文章因为表达思想、传播思想才具有恒久的价值和魅力。

思想要有高度,不是平民见识,否则一篇记流水账的文章只具有“照镜子”式的记录功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伟大的作家,往往也是伟大的思想家。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高屋建瓴,才能摆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拘囿。

写作是对一个人思维水平和思想水平的考验,写议论文,尤其是政论文和策论文,一定要立论高远,与中央的政策保持一致,吃透上级文件的精神实质,这样才能收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效果。

第二,理论深度。

海,之所以浩瀚,不仅在于其宽广,而且在于其深沉。

写作是对一个人理论水平的考验,写文章要有力透纸背的功力,让人觉得不是蜻蜓点水,就事论事,做表面文章。

要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深入到事物内部,透过表象认清本质。

也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高于一般人的写作水平,而不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国际学术委员会公认衡量专家学者创造才能的标志是论文,尤其注重论文的理论阐述,大作家的作品都是以高超的理论认识和议论表达方式为精华的。

理论深度并不是说语言文字艰深晦涩,一般人看不懂就表明有深度。

恰恰相反,越是能用形象具体、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深奥的理论,越能表明作者功力深厚。

一位学者曾这样解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一个腼腆的小伙子,寒冷的冬天和一位羞涩的好姑娘在一起坐一天相当于炎热的夏天在炽热的火炉旁坐一年,那种感觉就是相对论。

”第三,知识广度。

思想高度和理论深度要以知识广度为基础和保证。

这就好比堆沙堆,在限定的底面积下,沙堆堆积到一定高度后就很难再堆高了,这时就必须首先把沙堆的底面积扩大,在广度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朝高度和深度发展。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作也是对一个人知识面宽窄的检验,知识面宽,写作的视野和思路才开阔、宏大;旁征博引,写出的内容才丰满圆润、跌宕起伏。

写作的过程是一个知识积累和运用的过程,是高度、深度、广度三者的有机统一,否则,文章就显得干瘪、枯燥、乏味。

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要克服两种倾向:

一是过于追求广度,导致全面的肤浅。

二是过于追求高度和深度,导致片面的深刻。

(我们的同志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或者叫误区:

喜欢大,往往流于空泛)事实上,新时期新任务要求秘书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已然面临着由专精向广博,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的挑战。

第四,文采风度。

人有求美的本性,人靠衣妆马靠鞍。

文如其人,文章也要修饰、润色。

文章要修改,甚至可以说文章是改出来的。

修改的过程,要字斟句酌,消除逻辑上的错误,避免出现错字和病句。

此外,要进行精深加工,让文章尽量出彩,有那么一两句吸引眼球的佳句,尽量使用一些修辞手段,常用的有排比句、并列句、对偶句,这样写出来的语句显得较有气势,对比强烈,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当然,作为政论性和策论性的文章,毕竟不是文学创作,应该以平实无华为本色,不宜过于追求文采,反而显得有些华而不实。

形式标准:

第一,凤头。

是指文章开头的部分,要像凤凰的头部一样,虽然小,但是五彩缤纷、光彩夺目,文章的开头如果像“凤冠明珠”靓丽夺目,抢人眼球,就能为文章增色不少。

同时也就有吸引力,引人入胜,让人想继续往下看。

第二,猪肚。

是指文章中间的部分,要像猪的肚子那样丰富、充实,有份量,有含金量,不泛泛而谈,空喊口号。

要尽量包含更多的内容,洋洋大观,向读者传达更多的信息,让读者读后有更多的收获。

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宋玉在《神女赋》中描绘女子:

“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温润之玉颜。

”文章也应该有血有肉,不能患“贫血症”和“营养不良症”。

第三,豹尾。

是指文章结尾的部分,要像豹子尾巴一样响荡有力,掷地有声,不能拖泥带水。

要起到画龙点睛之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让读者读后回味无穷。

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结尾一段仅两个字:

活该!

但却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简短有力,气势不凡。

当前,一些年轻秘书沉迷于“搜索—复制—粘贴—整理—成文”的文字快餐模式,不愿意认真准备、静心思索、悉心去写一些有深度、有见解的文章。

一旦离开电脑,需要亲自动笔写的时候,就深感茫然无措,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从何下手,这对个人成长非常不利。

对于当秘书和写材料,我实在算不上科班出身,我的经历:

最早是学园艺专业的,果树蔬菜,修剪和管理果蔬,种菜才算是我的真正本行,后来又上了中央党校的党政管理专业本科班,也没有系统学习过文秘专业,再后来,我上过甘肃省委党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甘肃政法学院的法学本科专业,都没有机会系统学习文秘知识。

但是我的工作经历,我不算成功的成长经历,的确与文秘有着难解之缘。

这一路走来,虽然没有在大机关当过秘书,但是也的确算是从事了很多年与文字材料息息相关的工作,就比如现在,我在区委政研室工作,很多时候我的角色就是一个大头秘书,还是要加班熬赶写材料。

我所能够与大家分享的,也是我多年来的一些实践体会,没有章法,也不是十分规范,但是我感觉还是有用。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做好文秘工作的三个境界。

说到境界,我想大家马上会想到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吧,是什么呢?

他是这样说的: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而只有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也说明只有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才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

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

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第二境界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描述了如何为此下决心而努力奋斗。

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

就是说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都在所不惜。

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等待。

这是执着地追求,忘我地奋斗。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的磨练之后,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也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也会豁然领悟贯通。

这时候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贡献。

这是功到事成,这是用血汗浇灌出来的鲜花,是用毕生精力铸造的大厦。

我和大家分享的文字工作三境界,和王国维老先生的人生三境界,应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一境界:

素材的掌握积累是写好材料的第一要务——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古希腊有一句名言: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一个人最大的悲剧不是被别人打倒,而是自己把自己打倒。

”(这句话送给大家,意在作为文秘人员,要有我行、我能行的勇气和决心,敢于克服当今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静下心来看点书,静下心来想些问题,静下心来写点东西。

胡乔木的“秘书宝典”:

每天必须读书思考写作)。

这里有两个环节,需要重点把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如何掌握和积累素材的问题。

一是要切实搞好调查研究,真正掌握实际情况。

这不仅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前提,更是写材料,写好材料的前提。

开国领袖毛泽东就曾说过,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而他本人,就是调查研究的表率和典范。

我记得最典型的就是大革命时期的两篇文章:

《中国各阶级之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的调查报告》。

正是这两篇文章,为中国革命,尤其是为共产党的革命纲领的制定、战略和战术的确定提供了很好的决策参考。

毛泽东在之后,从建立江西红色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延安红色政权的建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新中国成立之后,都十分注重调查研究。

正因为建立在实事求是基础之上的调查研究,让他对于中国革命进程的把握、对于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的战略重点的把握,就显得更加切合实际,更加符合革命进程的需要,也才有效推动了革命进程。

比如,在抗日战争期间所作的《论持久战》、解放战争期间所作的《新民主主义论》、解放后写成的《论十大关系》等名篇,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其实,我们党的四代领导集体,历来都十分重视调查研究,也力求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作出科学判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比如邓小平时代,记得应该是1977年至1978年间吧,邓小平把当时全党的工作重点开始从文革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向注重经济建设,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转变,他在有生之年有数的几次出访,首选的就是日本,美国和欧洲,而且把当时对外关系的重点也放在和日本、美国、欧洲建立邦交正常化上面。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邓小平十分清楚,当时的中国缺少什么,需要什么,怎么来弥补这些差距?

实现四个现代化,绝不是纸上谈兵,也不是空中楼阁,需要实实在在的工作,需要科技进步和资金支持。

而要获得这些东西,唯有日本、美国,欧洲有条件、有能力帮助我们。

调查研究有两个层面的意思,那就是既要调查,还要研究。

调查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主要方式。

大量实用富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存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有的尚未被人们用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去获得。

虽然有些资料比较庞杂,但我们要去粗取精,提炼出观点来。

写作文章时可有重点的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的方法有很多种,大家在高中、大学的时候,恐怕都学习过相关知识,调查的具体方式主要有:

①普遍调查。

是指对论题所涉及的一定范围内有关情况作出全面性的调查。

②专题调查。

是针对某个问题所作的专门调查。

③典型调查。

是根据调查目的在对被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入深入细致的调查,探索其内在规律性,然后以调查结果推论全面情况。

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典型可以看到共性,即看到一般面上的情况。

④抽样调查。

是按照科学的原理和计算方法从所要研究现象的全部个体单位中,抽取部分个体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取得资料,然后推算出全体特征的一种方法。

⑤重点调查。

是在被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以求对总体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谓重点单位,是指在所研究的对象中其数量比较大,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不一定要求有典型性。

⑥个案调查。

是对某一已经发生的具体事项或案件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

它与典型调查有许多共同之处,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而不是定量研究方法。

其缺点是主观随意性较大,优点是耗费的人力、财力相对较少、调查深入细致,方法多样,得到的资料丰富、生动,这是其他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⑦网上调查。

利用互联进行调查。

⑧会议调查。

是指调查主体(调查者)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有关调查对象(被调查者)举行会议,或直接参加有关部门举行的一些相关会议或报告会,利用开会这种形式来搜集资料、分析和研究某一社会现象(调查内容)的一种调查方法。

⑨问卷调查。

是指采用邮寄、直接询问等方式,依据调查设计的问题(亦称调查问卷),经调查对象作答而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一种调查研究、获取资料的方法。

问卷的设计要鲜明、准确、易于填答人理解,这样才能提高回收率。

在这里,我还要重点强调一下我自己的体会。

那么,当好秘书,写好材料所需要的调查研究究竟要如何去做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需要强调:

一就是要善于到基层去调查研究。

我刚参加工作的1986年,双湾镇还有很多集体果园,但是由于管理不善,技术落后,品种退化,效益不佳。

为此,我大概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全镇13个行政村的所有果园,实地调查果园面积、栽培品种、管理方式和存在问题,写成了我的第一篇调查报告,成文后送给时任区农委主任的王青,并得到了高度表扬,我也顺利的回到机关当上了农委秘书。

二就是要善于在群众中调查研究。

我们都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很多真知灼见都来自于群众的伟大实践之中,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了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下只唯实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我对群众的理解就是我之外的所有人群)。

三就是要善于从领导视角和同事身上去调查研究。

三人行,必有我师,况且领导之所以成为领导,必然有其过人之处,那就值得我们学习(春江书记的高屋建瓴)。

人各有所长,所以同事也就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

二要大力提倡广闻博览,主动用心积累材料。

巴甫洛夫曾说过:

“不管鸟的翅膀怎么完善,它任何时候也不可能不依赖空气飞向天空。

事实和资料就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它,你任何时候也不可能起飞;没有它,你的理论就是无用的挣扎。

”对于秘书来说,要想把材料写好,手中没有各种有价值的资料供自己参考借鉴是不行的。

而要实现自我的提高和超越,尽管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有一条是共同的,那就是要善于积累各种资料,学习运用他人经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梯上楼”。

实践证明,有些同志虽然同时调进机关,一开始的基础和条件都差不多,但经过一两年就拉开了距离,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他是否善于学习和借鉴“它山之石”(个人成长的比较)。

法国著名幻想小说家凡尔纳,一生共创作了100多部科学幻想小说,内容几乎遍涉当时科学技术各个领域。

然而,比他的创作本身更令人惊叹的是,在他死后,人们从他的书房里发现,他亲手整理摘录的各种资料有25000多本。

60年代,批判赫鲁晓夫时,新华社发表了九篇评论,在写每一篇评论的过程中,都邀请《人民日报》社国际部的两个老资料员出谋划策,提供资料,由于他们的参与合作,对评论的起草形成起到了“绝对”效果。

古今中外,大凡在事业上有成就者,无不与大量积累和运用资料有关。

事实上,机关里许多优秀的同志,大都是在善于积累和运用各种资料中,慢慢成长,成熟起来的。

搜集资料的方法很多,无非是自我积累,单位、部门、组织提供,调查研究,查阅文电和个别了解等,什么方法好,就用什么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

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够把你所需要的资料搜集到手,就达到了目的。

我的体会,要搞好材料的积累,就要努力建立自己丰富的“材料库”:

一个是建立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一些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和善于积累,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做好工作笔记,每年一本,日积月累,到现在有三十本,虽然现在也不会常常翻看,但是却在记好工作笔记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思考和写作能力(我自己的政治学习笔记、公务员考核手册、双联民情日志、普法学习笔记等都是我自己亲力亲为的)。

一个是建立间接材料的仓库,装一些从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我家里很早以前就有订阅报刊杂志的习惯,过去在农口的时候,订阅了农村工作通讯,农民日报等,后来订阅量达到了1000元以上,现在有中国国家地理,读者,杂文选刊以及故事会等,没事的时候经常看看,就会有或大或小的收获,另外,我还在很早的时候养成了剪贴资料的习惯,而且每年都会根据中央、省市以及区上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重点工作部署,分类别进行剪贴和使用,比如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的问题,比如农民增收的问题,比如城镇化发展的问题,再到后来的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的问题,五城联创的问题等等,记得有十几大本(而且我十分关注人民日报的理论专版,甘肃日报的理论副刊等)。

还有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我有一个本子,专门搜集一些很精彩的语言,比如一些有趣的短信,QQ上面的个性签名,好的广告词,还有在下乡调研过程中听到的一些有趣的故事,自己认为有用的话语等等,很精彩,也很有意思。

积累材料的过程,一方面是从中学习他人的写作经验和写作技巧的过程。

我们在看书读报时,对重要的、好的文章要进行认真思考和分析,它好在什么地方?

怎样立意?

怎样布局谋篇?

怎样开头和结尾?

有哪些不足?

假如换我来写篇文章又会是怎样?

这样一对照,自己也就慢慢会有提高(比如一片你认为较好的理论文章,在研读时就要注意和我区的实际进行对比)。

一方面是从中获取信息,积累各种资料的过程。

你可以把自己读过的一本书的最大感想和书中好语句记录下来,把它抄在本子上;也可以把报纸上的有关资料,如好的观点、标题、典型事例及数据等你感兴趣的东西记下来,条件许可时剪集成册,分类保存;还可以把自己在日常工作、下基层调查和同他人聊天时的一些好想法,他人的好语言记下来。

如此长久坚持下去对写作文章是大有好处。

有人说,写文章的过程就是收集、整理、研究和利用资料的过程,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只要你觉得是有用的、有价值的材料就摘录、收集,并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

积累资料是为了利用资料,如何用好资料大有学问。

一是要认真学习资料。

在剪贴资料时,要自己动手,不要让别人代劳,做到边剪贴边过目;对搜集到的资料,要经常熟悉,仔细翻阅,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理解、消化;对重要的思想、观点、事例做上记号,有启发意义或直接能用的还要记在脑子里,认真思考,反复领会。

这样做的目的是消化资料内容,做到温故而知新。

通过消化吸收,一方面可以将资料真正变成一种有用的信息,记忆在头脑中的一定位置,需要的时候就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可以学习其中的思想观点,掌握其中的写作技巧,体会其中的思想境界,从中汲取营养。

二是要精心选择资料。

要根据公文内容的需要选择资料,选出最有典型意义、最能说明问题的资料。

为便于使用,筛选出来的资料还要加以分类,把入选的资料按照公文内容表述要求,分门别类梳理排队。

同时,对一些有联系但又不能直接用的,要进行粗加工;对一些重要的观点、表述和名人名言等,要认真查找出处;对一些重要的事实和数字,要加以核实整理,确保准确无误。

三是要用活用好资料。

常见到这种现象,有的人没有资料写不了材料,有了资料又跳不出资料,这抄抄,那贴贴,搞出来的东西千孔一面,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这实际上是没有用好资料,也就是没有学习好资料,没有做到融会贯通。

任何资料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只能用于开启思想的门,一般不要搞“拿来主义”。

用资料既要广纳博采,又要超越常规。

写材料时,要敢于丢掉资料,站在理解资料的基础上去写;或者把资料作为比较、鉴别的参照系,取其当中的成功和高明之处;还可以选择资料中的弱点甚至败笔作为“反面镜子”进行对照,看看差在如里,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不到位,由此寻求突破。

只有这样,才会产生比原资料更新的思想飞跃,才会写出超越资料本身的高质量材料。

如果起草的文字材料,能够源于资料,而又高于资料,就达到了积累和运用资料的新境界。

曾看过这么一首诗“清灯孤影苦思寻,字斟句酌撰公文,暑寒饥渴浑不顾,错把晨曦当黄昏”,每每读来心有戚戚焉,一语道尽文字秘书的艰辛。

对于秘书来说,如果这样苦熬能写出一篇领导认可文章心里还是美美的,更多的时候,尤其是秘书新手,常常感到做文字的苦不堪言:

一是不知如何下笔,二是经常推翻重写,三是反复推翻重写后领导仍旧不满意,惶惶不知如何动笔。

听闻不少才子,材料写得文采斑斓,气势磅礴,可总是被退回重改,三番五次,不免感叹难遇伯乐,最后怨气连天、消极怠工。

其实公文材料是表达领导思想,体现领导个性,展现领导风采的重要载体,是命题作文,常言道“三分匠人、七分主人”,这就决定了材料受命于谁,文章思维和特征就要服从于谁,这是秘书写材料的首要原则。

如果对领导意图体会有误,体现不准,又或者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文稿内,那么即便写得洋洋洒洒,堪比李杜,这样的稿件还是会被全盘否定。

因此,体现领导的意图是处理好文稿的前提。

(就拿领导讲话来说:

每个领导都有他讲话的风格和特点,讲话稿应充分体现领导特点,与领导风格充分对接,领导看这样的材料才顺心,读起来才顺口,才能够紧紧地抓住听众,引起听众强烈的共鸣,从而使讲话化作听众的意愿和自觉行动,成为促进工作目标实现的强大动力。

一个会写材料的秘书面对新领导一定会向领导以前的秘书讨要领导讲话稿,细心揣摩领导的讲话风格和特点。

突出领导的说话风格是处理好文稿的基础。

把握好这两点,材料基本就不会有大返工了,那么要怎么做好这两点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认真做好笔记,这个看似很笨的做法却是写好材料的佳径。

公文写作关键是把握虚实结合,“虚”就是定位要准,对当前形势,当前问题研判要准,站位要高,“实”就是有实例,有对策、出实招。

这“虚实”两方面的素材都可以通过记笔记获得)。

记笔记不但是一门苦力活,也绝对是一门技术活。

怎样才能做好笔记呢?

说难不难:

我的体会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善于记笔记,勤于记笔记,经常翻笔记,准备一个固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