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6811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和静高级中学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2019.10)

(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单项选择(33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舰舸  苛刻  坎坷  荆轲

B.稠密  惆怅  凋敝  雕琢

C.翡翠  斐然  瓦菲  裴多菲

D.佝偻  苟且  足够  拘谨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A.阻遏/拜谒 萧瑟/笙箫 挥斥方逎

B.苍茫/苍海 天伦/疮痍 百舸争流

C.漫溯/搠倒 长篙/蒿草 凄惋迷茫

D.颓圮/枸杞 毗邻/湖畔 绿草如茵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乱世隋唐》将带你穿越时空,和那些英雄人物一起去体验隋唐那段峥嵘岁月。

②21世纪的中国,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良好,但是一些年轻大学毕业生却看不到中国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仍然书生意气,到国外去谋求就业。

③学习新诗,就不能不注意到新诗的流派现象,从史料上看,新诗的流派呈现异彩纷呈的局面。

④在屠维岳的锋芒逼人的眼光下,这张长方脸上渐渐显现出忸怩不安的气色。

⑤中秋假期,我没有选择外出旅游,而是与父母兄妹一起围坐在石桌旁,共赏一轮明月,共享天伦之乐。

A.②③B.①②C.③⑤D.③④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雨巷》中那狭窄的阴沉的雨巷,独行者在雨巷中的徘徊,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给人朦胧美感的象征性意象。

B.《再别康桥》的作者是“新月派”代表人物徐志摩所写的,它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而深受读者喜爱。

C.中国的自由诗从五四发源,经历了曲折的探索过程,到20世纪30年代才由诗人艾青等人开拓成为一条壮阔的河流。

D.通过学习《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使我又一次加深了对XXX这位伟大领袖的认识和理解。

5.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是比喻。

B.“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是比喻。

C.“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夸张。

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对偶和借喻。

6.对《再别康桥》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然别离时那富于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B.诗人把潭水比作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与浮在潭面上的水藻相杂,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幽幽的、醇醇的,如梦一般。

C.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悠然的心境。

D.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写出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7.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厌:

嫌弃

B.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

礼品

C.又欲肆其西封  肆:

延伸,扩张

D.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置:

放弃,丢下

8.下列对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B.《左传》善于描写战争,也精于刻画人物。

其笔下人物形象,往往是寥寥几句,就能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C.先秦爵制,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

西周、春秋爵称,在周天子(周王)下可大致分为侯、公、伯、子、男五级。

D.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通婚姻,结为“秦晋之好”。

后来“秦晋之好”泛指两家联姻。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公从之②臣之壮也③是寡人之过也④许之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行李之往来⑦君之所知也⑧夫晋,何厌之有⑨将焉取之⑩唯君图之⑪送孟浩然之广陵

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⑪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⑪

C.①⑥/②④⑧⑨/③⑤⑦/⑩/⑪D.①④⑥/②③⑤⑦/⑧⑨/⑩/⑪

10.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距关,毋内诸侯。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夜缒而出 ②与郑人盟 ③烛之武退秦师 ④使使以闻大王 ⑤刑人如恐不胜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⑦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⑧箕踞以骂 ⑨群臣怪之

A.①⑧/②⑤/③④⑥/⑦⑨B.①②/⑤⑧/③④⑥⑦/⑨

C.①②/⑤⑧/③⑦⑨/④⑥D.①⑧/②⑤/③④⑥⑦/⑨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问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

“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左右乃曰:

“王负剑!

王负剑!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12.以下六个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荆轲是“勇猛之士”的一组是(  )

①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②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③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④左右乃曰:

“王负剑!

王负剑!

⑤秦武阳色变振恐⑥左右既前,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

A.①③⑤B.③④⑤C.①②⑥D.②③⑥

13.下列对文章第13~15自然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部分主要描绘荆轲与秦王的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献图时,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

B.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

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

C.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

一个人,一把匕首,把偌大的秦廷搅得上下惊惶,乱成一团。

D.作者从正面描写了荆轲的语言、行动和神态,从而表现了荆轲履险不惊、临难不惧的气度和品质。

14.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部分是荆轲巧用“打通关节”的办法“拜见”秦王之后发生的,可见荆轲计划周密。

B.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面不改色,三言两语既遮掩了秦武阳的失态,又颂扬了秦王,使秦君臣打消疑虑。

与上文太子丹疑荆轲信秦武阳的情节相照应。

C.故事的高潮“廷刺秦王”部分描绘荆轲与秦王的正面交锋,写了四个场面:

厚遗蒙嘉,得以引见;顾笑武阳,机智灵活;图穷匕见,惊心动魄;倚柱笑骂,视死如归。

D.在荆轲与秦王展开了殊死搏斗的紧要关头,侍医以药囊投荆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左股”,最后受八创,完全失去战斗力。

15.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词鉴赏(9分)

阅读全词,完成16~17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6.对词中“峥嵘、挥斥、粪土、击水”四个词语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对过去的岁月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

此词原形容山势高峻,词中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

B.“挥斥”是指挥舞手臂,斥责社会弊政。

以此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有着自由奔放的胸襟。

C.“粪土”由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意为“视……为粪土”,意思生动丰富,给人以新鲜别致的感觉。

D.“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

舶。

以此表达了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

17.请简要概括上下阕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其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填空(10分,每空1分)

18.依据原文默写

(1)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不仁;_________________,不知;_________________,不武。

(3)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寻梦?

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

(5)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戴车匠

汪曾祺

①戴车匠是东街一景。

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

②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

戴家车匠店门面很小,只有一间。

正面的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板壁前面,是作坊。

作坊放着两张车床。

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

③戴车匠起得很早。

早早地选好材料,看看图样,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

人走到他的工作之中去,是可感动的。

④有的时候,忽然,他停下来。

那就是想到了一点什么事。

或是刘长福托他斡旋一件什么事,那一头今天该给回话;或是澡堂里听来一个治风湿痛秘方,他麻二叔正用得着……似乎他把那点工作做好,即为满意。

能分外多做几件就很按捺不住得意了。

⑤戴车匠做的最细致的活是装围棋子的槟榔木的小圆罐——罐盖须严丝合缝,木理花纹不错分毫。

做得了的东西,都悬挂在西边墙上,真是琳琅满目,细巧玲珑。

⑥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

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

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

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⑦这里的小孩子一年四季有各种各样的玩物。

特别是清明,吃螺蛳之后还可用车匠做的螺蛳弓射螺蛳壳玩。

孩子们用竹箭的尖端把螺蛳掏出来吃了,用螺蛳壳套在竹箭上,一拉弓弦,哒的一声,螺蛳壳便射了出去。

射得相当高,相当远。

家家孩子吃螺蛳,放螺蛳弓,因此每年夏天总要从瓦楞里打扫下好些螺蛳壳来。

清明前半个月,戴车匠就把别的活都停下来,整天地做螺蛳弓。

孩子们从戴车匠门前过,就都兴奋起来。

到了接近清明,戴车匠家就都是孩子。

孩子们眼睛发亮,挑选着,比较着,挨挨挤挤,叽叽喳喳,好不热闹。

到清明那天,到处是拉弓放箭的声音。

⑧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八岁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

这孩子将来干什么?

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

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⑨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

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节选自汪曾祺的《戴车匠》,有删改。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回忆戴车匠和东街市井的一些生活画面为线索,思路清晰。

B.第⑤段破折号起补充说明作用,具体解说“最细致的活”的特点。

C.戴车匠是中国千万技艺精湛、勤劳朴实的工匠群体形象的典型代表。

D.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议论,语言浅淡却富有深刻哲理。

20.简要概括作者回忆了有关戴车匠的哪些往事?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都写到了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有什么作用?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表达

22.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是需要勇气的,其中文中有描写到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请展开想象和联想,用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表达方式写一段,表现烛之武“夜缒而出”的情景。

(120字左右)(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本大题60分)

23.请以“运动会亲历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结合题目,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必须以和静高级中学第七届“阳光体育节”为内容,不准以其他运动会为参照物;不少于800字;③注意详略,富有情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新疆和静高中高一月考答案

1.D

解析 D项,读音依次为gōu、gǒu、gòu、jū。

A项,读音依次为gě、kē、kě、kē。

B项,读音依次为chóu、chóu、diāo、diāo。

C项,读音依次为fěi、fěi、fēi、péi。

2.D

解析 A项,逎—遒;B项,苍海—沧海;C项,惋—婉。

3.A

解析 ①峥嵘岁月:

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使用正确。

②书生意气:

青年学生踌躇满志,意气奔放。

此处望文生义,误将“意气”理解为“意气用事”。

③异彩纷呈:

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纷纷呈现。

与前面的“呈现”重复。

④忸怩不安:

形容不大方、羞惭、不好意思的样子,心里慌乱。

使用正确。

⑤天伦之乐:

泛指家庭的乐趣。

使用正确。

4. C

解析 A项,语序不当,“独行者在雨巷中的徘徊”应改为“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B项,句式杂糅,应改为“《再别康桥》的作者是‘新月派’代表人物徐志摩”或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人物徐志摩所写的”;D项,主语残缺,滥用介词“通过”“使”导致整个句子的主语缺失,删掉“通过”。

5.B。

A项,应是拟人,而非比喻。

C项,应是拟人,不是夸张。

D项,“借喻”错,是借代。

6.C。

C项,诗人的心境并不是“悠然的”。

7.A。

A项,厌:

满足

8.C。

可大致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

9.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虚词“之”的用法,然后根据“之”在句中的位置和“之”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本题中,①④⑨⑩中的“之”是代词,“公从之”的“之”代指佚之狐,“许之”的“之”代指郑伯,“将焉取之”中“之”代土地,“唯君图之”中“之”代这件事;②⑤⑥⑦中的“之”位于主谓之间,无义;③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⑧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⑪,为动词,到(去)。

故选B项。

10.C。

A项,反—返;B项,距—拒;D项,振—震。

11.A①⑧名词作状语;②⑤名词活用为动词;③④⑥使动用法;⑦⑨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2.A。

②强调事情紧急;④是百官对秦王的提醒。

13.D。

D项,作者既从正面描写了荆轲的语言、行动和神态,也从侧面描述了秦王及其群臣的不同表现,如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从而表现了荆轲履险不惊、临难不惧的气度和品质。

14.C

【解析】 C项,故事的高潮“廷刺秦王”部分写了三个场面,没有“厚遗蒙嘉,得以引见”部分。

15.

(1)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2)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

16.B.“挥斥”意为“奔放”。

17.【答案】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并且即景抒情,提出了“荣枯兴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当时进步青年的特征:

充满以天下为己任、肩负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

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

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

18.

(1)大礼不辞小让。

(2)因人之力而敝之,失其所与,以乱易整。

(3)风萧萧兮易水寒(4)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5)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19.D。

“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议论”错误,文本属于“夹叙夹议”。

20.(5选4,每点1分)

(1)戴车匠起得很早,一刻不停地工作;

(2)戴车匠在生活小事上也热心地帮助邻里;(3)戴车匠做的最细致的活是装围棋子的槟榔木的小圆罐;(4)戴车匠娴熟地做木工活;(5)戴车匠做螺蛳弓给孩子们射螺蛳壳玩。

21.

(1)开头写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点明了戴车匠店的位置,暗写了传统手工艺的兴盛;引出下文戴车匠辛勤认真、娴熟灵巧的工作画面(2分);

(2)结尾写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都没有了,暗示传统手工艺的没落;与开头相呼应并深化了文章主题:

对传统手工艺逐渐消失的惋惜,对故乡淳朴和谐的生活的怀念。

(2分)

22.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

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中有描写到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请展开想象和联想,用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表达方式写一段,表现烛之武‘夜缒而出’的情景”,考生还要关注前面“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是需要勇气的”这一前提条件,考生在描写“夜缒而出”的时候要体现出烛之武的勇气。

题干要求学生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来描写“夜缒而出”的情景,考生可以展开联想,如怎样的烛之武在怎样的情境下如何“缒而出”,当时的环境如何,这些都可以进行描写,然后针对烛之武的勇气抒发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