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教师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6572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3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专题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专题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专题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专题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教师版.docx

《专题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教师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教师版.docx

专题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教师版

2018年高考历史备考百日冲刺系列艺体生百日突围

专题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专题突破1: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知识背一背】夯实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

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基础

1.秦王统一六国

1)时间: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

2)经过:

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完成了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拓展疆土

1)北方:

公元前215年,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

并修长城

和直道,加强了北部边防。

2)南方:

公元前214年,开凿了沟通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的灵渠,统一岭南,在岭南置郡(桂林、象郡、南海),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3)西南:

开辟了“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3.秦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

1)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2)结束混战,有利于人民安定生活,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符合人民的共同愿望。

3)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

二.皇帝制的确立

1.目的:

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势与地位,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他自称为始皇帝。

2.主要特征:

皇权至高无上,高度集中(首要特征);家天下的皇位世袭制;皇帝独尊。

3.内容:

统治者尊号为皇帝,只有其一人可以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玉印称为“玺”。

4.评价:

(1)积极方面:

在封建社会的特定时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统一、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及反抗外来侵掠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2)消极方面:

皇帝制的发展形成极端腐败的封建专制,在中国历史上又起到了极大的消极作用。

5.地位与作用: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

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三.官僚体制的形成

1.基础:

战国官制

2.实质:

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3.内容:

“三公九卿”制:

(1)“三公”:

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最高官职。

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在秦朝时,太尉并无实权,君权掌握在皇帝手上。

(2)“九卿”:

丞相之下设置诸卿,分别掌管国家各项事务,是中国政府的职能部门。

秦朝卿并非九个,只是习惯称九卿。

4.朝议制度:

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里,对于军政大事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5.意义:

官僚政治结束了血缘政治,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健康发展。

四.郡县制的全部推行

1.推行原因:

(1)分封制下,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遣,官位概不世袭,有俸禄而无封地。

这样对于皇帝权力的控制有很大作用。

(2)诸侯国拥有很强大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是地方行政机构,这种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2.出现:

春秋时期郡县就产生了。

3.内容:

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

4.地方官僚体制:

郡守是郡的最高长官,对上承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郡守和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命。

5.意义:

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实现了对地方政治的有效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也成为后世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技能+方法】融合知识方法,塑造解题能力

要点一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

知识点睛:

首先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秦朝统一六国是时势造英雄的结果,而不是英雄造时势。

秦统一六国的原因主要包括三大方面:

(1)统一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继续进行大规模兼并战争,诸侯国数目进一步减少,各民族之间的融合继续得到加强,统一的趋势日益明显。

长期的战争使人民痛苦不堪,广大人民渴望统一安定,增强了统一的趋势。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为政治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2)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实力远远超过东方六国,成为唯一能够实现统一的国家。

(3)秦王嬴政具有雄才大略,他在发动统一战争的同时,成功地瓦解了东方六国的抗秦同盟;在统一战争中,他还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战略。

小试牛刀:

(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6)《读通鉴论》曰:

“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D.行省制度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名师点睛】古文中出现的“封建”往往都指的是分封制,因为它的本意是封邦建国,因此是西周分封制的代表。

而封建代表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在近代以后的事情,因此不要被干扰。

在古代对封建和郡县研究比较多的是柳宗元,王安石和王夫之。

这三个人都写过相关的作品,经常被引用。

要点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知识点睛:

1.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方面。

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度相对应的概念,指的是中央的决策方式——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中央集权制度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2.产生原因:

(1)经济上:

封建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的发展。

(2)政治上:

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人民反抗。

(3)思想文化上:

法家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的思想为之奠定理论基础。

(4)客观条件:

秦朝的统一为这一制度的施行提供客观条件。

3.演变:

初步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并逐渐衰弱于明清,消亡于辛亥革命。

4.主要矛盾:

(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2)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5.发展趋势:

皇权不断强化,相权逐渐被削弱,到明代,宰相被彻底废除;地方权力被不断的弱化。

6.作用: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起到不同作用。

总体来说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到积极作用,在后期主要起到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

这一制度适应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经济的需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抵御外族入侵和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保证了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动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

消极作用:

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统治,皇帝个人意志对政局影响太大,容易产生腐败和专权,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腐败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它束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同时它还导致思想禁锢,文化专制。

7.特点:

(1)源流清楚分明,沿革清晰,从未中断。

(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权

(3)人治高于法治

(4)具有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

(5)宗法关系影响深远

(6)儒家经典是其理论基础

(7)政权与神权相互结合

(8)贵族特权,官僚政治伴随始终

(9)有效防止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

(10)地方行政机制日益完善,对后世影响深远

8.几点注意:

(1)专制并不一定有君主,如希特勒时代

(2)专制制度并不一定都是君主专制,也有贵族统治集团的专制

小试牛刀:

(广东省佛山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周亚夫,其子曾购买甲盾之类的葬器,以备老爹死后发丧用,被人告发。

周亚夫因此而下狱,闭食自尽。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周亚夫的儿子愚昧迷信B.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C.西汉严禁民间私藏武器D.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内容来看,甲盾之类的葬器是在民间被命令禁止的,这体现出的本质性问题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以防止地方武装暴动,故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错误,这在当时遵守的是“礼”;B选项错误,被人告发不能体现出是监察体系的作用;C选项只是表面现象不能体现出实质问题。

点睛: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要求的是本质问题。

所谓的本质问题是这一历史事件所反映出的深刻的历史影响与历史内涵。

选项中C选项就是事件本身,是表面问题;而D选项才是本质。

专题突破2:

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知识背一背】夯实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

一.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1.汉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1)背景:

刘邦布衣得天下,家族势力不强,并且错误的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

(2)影响:

形成了汉朝斑马式的行政管理,中央集权受到削弱,景帝时出现七国之乱。

(3)改革:

景帝时,武力解决七国之乱。

汉武帝在此基础上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持续了一百多年,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严重的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1)军权的加强:

宋太祖把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2)行政权加强:

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3)财政权力的加强:

地方赋税的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

,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4)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地方权力过于弱化,形成三冗情况,人浮于事。

4.元朝行省制度确立:

(1)背景:

汲取北宋人浮于事的教训,并且有效控制统治,管理辽阔的疆域。

(2)内容:

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中书省),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政长官由朝廷任命。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边缘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同时受到中央节制。

行省(10个)陕西行省甘肃行省四川行省辽阳行省等

中央(中书省直辖):

腹里

(宣政院直辖):

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3)意义: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

1.汉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并严厉处置犯有过错的丞相,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朝政,形成“中朝”,又称“内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做出决策,与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外朝相对应,进而削弱丞相权力。

我们把这种制度称为中朝外朝制度。

2.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1)“三省”的产生:

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唐朝时期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

(2)“六部”的产生:

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体制。

3.宋元三省六部制的发展:

(1)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为制约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2)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权力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技能+方法】融合知识方法,塑造解题能力

要点一君权和相权

知识点睛:

1.产生原因:

宰相、丞相既是帝王的政治助手,也是朝廷中的总理大臣,由于决策与行政的倾向和方式不同,使君权与相权产生了矛盾。

2.相权削弱的过程:

(1)西汉:

汉武帝为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采取了削弱相权的措施,一方面频繁更换丞相;另一方面又组成“中朝”(“内朝”)与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外朝”相抗衡。

(2)唐朝:

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

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3)宋朝:

宋代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4)明朝:

胡惟庸案后,宰相制度废除,君权相权矛盾就此消失

小试牛刀:

(2017年北京卷13)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

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

【答案】D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政治制度的特征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但是要求具备扎实的系统的基础知识。

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将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使皇帝掌握的权力超过了历朝历代。

要点二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知识点睛:

1.监察体制的演进

(1)秦朝:

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分别是御史大夫和监御史。

(2)西汉:

地方: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

中央:

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3)汉代以后:

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元朝的御史台、明清的都察院等。

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健全。

2.评价:

由于专制制度的本质及各个王朝末期的腐败,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更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小试牛刀:

(广东省惠州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

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

这一制度

A.削弱了地方权力

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

【答案】C

【解析】中国古代的派出制度从秦一直延续至清,材料已经明确派出制度的基本内涵,不难推断出。

根据材料对派出制度的阐述可知并没有削弱地方权力,故A错误。

B与材料逻辑明显不符。

从秦至清,其中不乏分裂时期,但仍实行派出制度,此项制度不足以达到维护大一统局面的作用,故D不选。

作为中央派出机构监督地方官吏,显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

专题突破3: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知识背一背】夯实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根本原因:

在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的由来已久。

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的教训

2.直接原因:

胡惟庸案

3.举措:

1380年,明太祖在中央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事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4.结果:

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皇帝代替宰相成为政府首脑,至此皇帝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二.内阁的出现

1.原因:

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2.基础: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3.产生:

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职宫内的文渊阁。

内阁由此产生

4.发展:

内阁在明朝后期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张居正任首府时,大权尽归内阁。

5.性质:

明朝内阁终究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6.实质: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反而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三.军机处的设立

1.原因:

清初,军国政要由满族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对皇权造成制约。

2.基础:

康熙帝时,设置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相互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3.设立:

雍正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立军机处。

大臣只负责跪受笔录,一切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4.性质:

形式上始终属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

军机大臣都是原官兼职,无品级,也无俸禄。

5.特点:

军机大臣只负责跪受笔录,传达决定,因而办事简单,迅速,机密。

但是皇帝权力过大,决策上可能有所偏颇。

6.意义:

提高了办事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得到加强,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皇权高度膨胀的表现。

【技能+方法】融合知识方法,塑造解题能力

要点一明清君主专制带来的影响

知识点睛:

1.积极作用: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于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对于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民族融合。

2.消极作用:

明清的统治者把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在这种绝对的君主专制条件下,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同时,绝对的君主专制又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了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极大的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在思想上的控制也使得科学文化的发展严重滞后。

小试牛刀:

(2017年天津卷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

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答案】D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专制存在的条件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

本题以君主专制存在的原因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历史研究的理解。

重点考察学生的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基本的史观史法。

要点二我国古代丞相制与内阁制的主要区别

知识点睛:

1.基本性质不同:

丞相制是中央官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法定的行政制度之一;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行政机构,仅仅属于皇帝处理国政的咨询机构。

2.主要职责不同:

丞相职责明确,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内阁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只能为皇帝决策提供咨询。

3.政治地位不同:

丞相属于“百官之长”,位高权重,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内阁的权力不是来自其制度及职位,而是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意志,其地位缺乏稳定性,没有任何决策权,对皇权没有任何制约作用。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丞相的作用是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权,但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皇权;内阁则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没有决策权,对皇权难以构成威胁。

小试牛刀:

(陕西省榆林市2018届高考模拟第一次测试历史试题)1572年,年仅10岁的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

他依仗皇太后的信任,侵夺六部职权,六部皆俯首听命。

对此历史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六部演变为内阁下属机构

B.内阁权力加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

C.内阁成为国家法定决策机构

D.内阁首辅成为实质上的宰相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

他依仗皇太后的信任,侵夺六部职权,六部皆俯首听命”中可以看出,内阁的权力不断加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权力的不断加大说明了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是法定决策机构,六部直属皇帝,故AC项错误;内阁首辅没有决策权,故D项错误。

点睛:

材料“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

他依仗皇太后的信任,侵夺六部职权,六部皆俯首听命”是解题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内阁权力增大的实质即可。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

专题突破4:

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知识背一背】夯实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

一.察举制:

汉代选官制度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二.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选官用官均由品评官一人决定,形成了九品中正制。

门第成为能否做官的唯一标准。

三.科举制:

1.确立:

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

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发展:

唐太宗时增加明经考试,武则天时增设武举和殿试,科举制进一步发展。

从宋至元科举制进一步完善。

明清时科举制度僵化,戊戌变法时期,科举制正式废除。

3.优势: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技能+方法】融合知识方法,塑造解题能力

要点一对科举制的评价

知识点睛:

在隋唐时期,它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且利于统治。

从追求公平的角度看也有其合理性。

在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文体仅限于八股文,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束缚了思想,压制了创新,阻碍了社会进步。

小试牛刀: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按照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

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

”材料的依据应该是

A.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B.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D.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答案】B

【解析】据材料“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

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向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的演变,故B选项正确。

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与材料无关,故A、C排除。

汉朝的察举制度,不符合“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故D排除。

【同步演练】同步即学即练,实时巩固新知

题组一: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有人发现秦国与其它诸侯国实行分封制不同,每占领一地都设立由国君直接任命长官的县......或者由国君委派庶长对该地区进行军事统治这反映了秦国

A.宗族势力的弱小B.庶民政治的建设

C.官僚体制的探索D.等级秩序的破除

【来源】陕西省渭南市2018年高三质量检测高三历史模拟试题

(一)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传统的分封制下,地方长官是世袭的。

但材料中的秦国的地方长官是国君直接任命的,这是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一种过渡探索,C正确。

A项中的“弱小”不符合史实,排除。

秦国不是庶民政治,排除B。

D项中的“破除”错误,排除。

2.学者林甘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