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3746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6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高三学年开学初摸底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75分。

1、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中国古代各个时期都设有对地方、对百官的监察制度及监察机构,以期实现对权力的约束。

其中“位卑权重”,“以小驭大”且无固定治所的是

A.秦朝丞相B.汉朝刺史C.元朝御史台D.明朝提刑按察司 

3、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B.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的结果

C.皇帝大多年幼无知D.官僚集团争权夺势的结果

4、以下有关秦始皇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B.表明秦始皇立志效法古代明君

C.是君主集权制下的产物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5、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6、“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经典唱词,在这里包含的历史信息有

①政治上农民遭受压迫奴役之苦②中国封建社会农民地位的真实写照

③封建农民没有基本的人身自由④封建社会农业经济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主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④

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本质上是土地公有制

B.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C.战国时代的各国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D.均田制从北魏至唐代前期实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8、李守德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平民。

下面对其社会生活的描述,最有可能的是

A.其仁孝谦和,被举荐为孝廉B.在长安夜市里摆地摊,生意兴隆

C.在官营手工工场买了一件丝绸长袍D.为岳父贺寿,买了一个青花瓷瓶

9、“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这是至今流传在上海地区的一首民谣。

下列对“黄婆婆”历史贡献的表述,正确的是

A.促进了古代蚕桑生产的发展B.推动了古代丝织技术的发展

C.促进了汉代纺织技术的改进D.推动了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10、据历史记载:

中国历史上的金银比值一直很稳定,在明朝初年及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一直维持在1:

6上下,到崇祯(1628-1644)年间,这一比值己达1:

15之多。

对此,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天启中权阉用事,百官献媚者皆进金卮,金价渐贵”。

事实上,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是

A.明朝政治腐败,官员行贿受贿B.海禁造成对外贸易大幅萎缩

C.明朝政府推行赋役征银政策的影响D.新航路推动全球贸易时代来临

11、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下列制度、法令中,既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又能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是

①梭伦的财产等级制②商鞅变法的奖励军功

③均田制④募役法⑤罗斯福新政的以工代赈

A.①②③B.①③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12、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第三表(执行)规定:

“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但(脚镣)重量最多为15磅。

愿减轻的听便。

”材料反映罗马法的基本特点是:

A.保护平民利益,打击贵族特权B.保护罗马共和国境内所有居民

C.注重法律程序,保证司法平等D.保护私人财产,注重公平原则

13、根据罗马法,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

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法

A.注重形式和程序化B.极力维护贵族的特权

C.强调保护私有财产D.有利于调解贸易纠纷

14、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都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两者内容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规定国家元首任期不得超过两届B.国家元首由选民直接选出

C.政治权力中心在议会D.众议院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

15、1878年5月,俾斯麦提交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

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

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21日起法令生效。

这反映了当时德意志帝国

A.首相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B.皇帝只有形式上批准法律的权力

C.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D.联邦议会没有任何立法权

16、吕一民《法国通史》称“1875年宪法是一份有宪法之名而无宪法体系的独特文献”,其“独特”之处在于

 A.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B.在外国势力主导下制定

 C.总统和议员选举产生    D.各派势力妥协痕迹明显

17、“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

”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18、荷兰东印度公司由位于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等6处办事处所组成。

到166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5万名员工、与1万名佣兵的军队,股息高达40%。

认购股份的热潮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共释出650万荷兰盾供人认购,仅阿姆斯特丹就认购了一半的股份。

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

A.商业资本是推动荷兰殖民扩张的主要动力

B.荷兰的工业发达,基础雄厚

C.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最早的殖民贸易公司

D.荷兰垄断了当时的世界贸易

19、据统计,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132项,1900年达到8784项。

这反映出德国

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    B.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于他国

C.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20、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

“如果没有对廉价服装需求的无限扩大,‘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

”其主要观点是  

A.市场需求的扩大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之一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21、“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

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

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B.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C.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D.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22、《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

“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这一规定

A.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B.事实上宣告了闭关政策的破产

C.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海关D.有利于广州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23、用中国干支纪年法(注:

六十一甲子))冠名历史事件,武昌起义又名辛亥革命。

以此为基点,上一个辛亥年和下一个辛亥年在中国历史上各有何大事发生

A.太平天国起义中美正式建交B.英法联军之役中日正式建交

C.太平天国起义重返联合国D.英法联军之役尼克松访华

24、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岛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一“革命火焰”

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2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革命精神。

下列革命精神按出现的先后排序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五四”精神②“延安”精神③“井冈山”精神④“长征”精神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③④②D.①④③②

26、.最符合193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所戴军帽的帽徽的是

A.

B.

C.

D.

27、1942年2月14日,蒋介石在致罗斯福感谢美国对华贷款5亿美元的电文中说:

“此次借款,除为军事上之需要外,大部分将用以加强我国之经济机构,收回法币,紧缩通货,平定物价,保持战时生活水准及增加生产。

”这表明当时的蒋介石国民政府

A.出卖国家利益巩固统治B.依赖美国进行抗日

C.既抗日又关注经济民生D.消极抗日贪婪敛财

28、下图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这一国家是

A.英国B.德国C.俄国D.日本

29、“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

迨欧战造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

”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30、民国初期,(政府)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

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这反映了当时

A.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发展实业

B.社会转型过程中近代法治制度的逐步建立

C.北洋军阀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工商业的控制

D.民族工商业占据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31、清末恭亲王说:

“中国所当学者,固不止轮船、枪炮,即以轮船枪炮而论,雇买以应其用,计虽便而法终在人……。

一则权宜之计,一则久远之谋。

”清问:

特亲王的“权宜之计”及“久远之谋”各指

A.前者指轮船、枪炮,后者指建立造船厂与兵工厂

B.前者指典章、规则,后者指建立国会,实施宪政

C.前者指国际公法,后者指设立总理事务衙门推展外交

D.前者指练兵、制器,后者指设学校,学习西学

32、XX词条对“近代化”解释:

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

它包括:

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下列观点与近代化理念一致的有

①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②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

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③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

④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

⑤在现今之中国,民智未开,故共和难行,唯有效仿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