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陶瓷.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5540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陶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明清陶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明清陶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明清陶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明清陶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清陶瓷.docx

《明清陶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陶瓷.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清陶瓷.docx

明清陶瓷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

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器类有罐和钵。

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明清瓷器

明清瓷器图册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

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

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

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

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

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

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

所谓窑系,是指某一著名窑场与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窑场均生产某一种或几种相同类型的产品,这些窑场就构成一个窑系,以主要和最有影响的窑场命名。

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

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

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

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

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此外,在南方当时还有婺州窑、湘阴窑和丰城窑等著名窑址。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

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

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

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圆系、条系的区别,均从肩至腹堆塑成肥硕的莲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

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产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4件莲花尊。

其体积最大的一件高约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贴花,饰飞天纹、宝相花纹、兽面纹和蟠龙纹。

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层堆塑上覆下仰莲瓣纹。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

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

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

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

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73个地点都有出土,说明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

从其产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阿拉伯文等方面来看,可能出现了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瓷器。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

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

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达数百年之久,并远销国内各地及亚、非诸国;釉里红是用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绘以纹饰,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呈釉下红彩的瓷器。

釉里红的烧成难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纯正者少。

釉里红呈色鲜艳,白地红花引人瞩目,极受人们的欢迎。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

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至今日。

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陶瓷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进入汉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逐渐被誉为“丝国”;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

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

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

这一阶段输出的陶瓷品种有唐三彩、邢窑(包括定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彩绘瓷和橄榄釉青瓷(即广东近海一带的窑口生产的碗和作为储藏容器的罐)。

输出的地区与国别有:

东北亚的朝鲜与日本;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亚的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印度;西亚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曼;北非的埃及;东非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

此时海上交通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从扬州或明州(今宁波)经朝鲜或直达日本的航线;二是从广州出发、到东南亚各国,或出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经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到波斯湾的航线。

当时有些船只继续沿阿拉伯半岛西航可达非洲。

前述亚非各国中世纪遗迹出土晚唐五代宋初的瓷器,就是经过这两条航线而运输的。

宋元到明初是中国瓷输出的第二个阶段。

这时向外国输出的瓷器品种主要是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黑彩瓷,吉州窑瓷,赣州窑瓷,福建、两广一些窑所产青瓷,建窑黑瓷,浙江金华铁店窑仿钧釉瓷,磁州窑瓷,定窑瓷,耀州窑瓷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朝鲜新安海底沉船经11次发掘,出土陶瓷器2万余万件,除极个别的为朝鲜瓷和日本瓷外,均属中国所产,其中绝大多数已判明所属窑口。

宋元外销瓷输往的国家较前大为增加,有东北亚、东南亚的全部国家,南亚和西亚的大部分国家,非洲东海岸各国及内陆的津巴布韦等国。

宋、元、明初时期的航线,主要有航行到东北亚、东南亚诸国的航线及通往波斯湾等地的印度洋航线。

这时期中国航海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印度洋航线上。

一是可从波斯湾沿海岸向西行进而到达红海的吉达港,然后上岸陆行至麦加;也可以在苏丹边界的埃得哈布港上岸,驮行至尼罗河,再顺河而下到福斯塔特(古开罗);还可以从红海口越曼德海峡到东非诸国。

二是开辟了从马尔代夫马累港直达非洲东海岸的横渡印度洋的航线。

明清瓷器-明清瓷器特点

清明瓷器的最大特点产量大,做工精致。

就年份已久的古旧瓷器而言,位列第一的当推各个朝代的官窑瓷器件,因而也最具收藏价值。

多年来的市场表现表明,明朝各代瓷器器件和“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器件,最受市场追捧,其现在的价格与10年前相比,普遍提高了10至100倍。

其中如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康熙豇豆釉彩器、雍正珐琅莲子碗等,如今的市场价已达数十万元至上百万元之巨。

天物馆馆长钱伟鹏分析了明清官窑瓷器收藏的6个显著特点:

首先,明清官窑瓷器属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收藏人群庞大,市场中流传的官窑瓷器少之又少。

中国有兴趣于收藏官窑瓷器且有收藏实力者至少有30万人,现在大部分官窑瓷器都已经被博物馆收藏,市场中流通的都是早期的大藏家更迭卖出的,一旦错过机会,再难遇到。

西方如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日本出光美术馆基金会,瑞士玫茵堂等,往往是以基金会的形式进行收藏,一旦买入,三五十年甚至更久方才会向市场释放,因此在市面上流通的势必愈来愈少。

其次,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洪武二年(1369)官窑制度正式确立,到现在已经有643年。

第三,明清官窑瓷器专为帝王宫廷使用,帝王品牌远远高于贵族品牌(包括现代奢侈品)。

第四,它的设计、创制过程极富特色,是由宫廷画师做样,和景德镇的工艺大师团队结合,共同创造出的工艺美术互补的新型艺术品。

再则,为皇家制器,不惜工本,乾隆、康熙甚至亲自参与创作、指点。

第五,相较于中国其他艺术门类收藏交易局限于大中华区,世界属性使官窑具有非常强的抗风险能力。

官窑瓷器在全世界范围深受追捧,东西方经济只要有一方坚挺或上扬,中国官窑瓷器的价格就不会下滑,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

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西方不亮东方亮”。

第六,西方社会“劫富济贫”的征税制度,也使得艺术品成为完美的避税产品,一部分艺术品的资产配置,可以合理地降低所得税及最高70%的遗产税。

同时,西方收藏家相对而言更为成熟,其投资行为向来是以客观理性的分析为基础,他们也观察到中国经济的崛起,势必会有更多更有实力的藏家加入官窑收藏行列,所以现在或者更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投资的好时机。

中国古代官窑精品瓷器的拍卖历史显示,只要持有时间够长,其投资回报率相当可观。

美国文玩公司董事向阳先生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

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1974年涉足收藏,15年后,他们将收藏的中国瓷器艺术品委托苏富比在香港举办了一场专场拍卖会。

全场共上拍101件藏品,成交97件,总成交额则接近1亿港元。

一件明代洪武釉里红大碗,估价为600——800万港元,成交价2035万港元;另一件青瓷(宋官窑)拍到2200万港元落槌,创造出当时中国瓷器拍卖价格的最高成交纪录。

值得一提的是该基金收藏的其他品种,如非洲、美洲部落和大洋州等地的艺术品表现远不如其收藏的中国瓷器艺术品,例如非洲艺术品同样于行情高涨的1989年被委托拍卖,却是艰难出手,且仅获4.1%的年平均收益率。

[1]

明清瓷器-明清青花瓷器简介

明清瓷器

明清瓷器图册

一般包含洪武到永乐、宣德时期,其中永乐和宣德的青花瓷器,以其胎釉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负盛名,创造了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的釉料以花色浓艳的进口料"苏泥勃青"为主,以靛青为基调,胎大多比较白净,器型以碗、盘、杯、盏等日用品为多。

图案纹饰构图奇巧,线条洒脱。

永乐、宣德年间的青花瓷由于其制作的精美在拍卖市场上也独占鳌头,频频拍出高价。

如2004年4月,《明永乐青花内外底龙戏珠纹棱口洗》在香港佳士得以4094.375万港元高价成交。

2005年5月,香港佳士得推出的《明永乐青花折技花果纹墩?

》以3036万港元成交,这一部分的青花瓷器在市场上形成了整体价位高、高价作品多的特征。

明清瓷器-明代中晚期青花瓷

主要集中在中期的成化、弘治、正德年间,及晚期的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此时青花器物的胎釉、造型等质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在釉料上,从成化到正德的明代中期以发色淡雅幽蓝的国产料"平等青"为主。

色泽稳定,浓重艳丽则是明代晚期最佳呈色。

装饰图案题材广泛,构图生动自然。

明代中晚期高价的青花瓷器与早期的永乐、宣德青花在数量上相比略逊一筹,但器物的价格也都处在高位,如2005年12月,北京翰海推出的《明成化青花缠枝莲花纹瓜棱瓶》以1595万元高价成交,由此看来,明代中晚期的青花瓷虽然从质量上不如明代早期作品,但由于时代的久远,保存完好的精品在近年来价格涨幅较大。

明清瓷器-清代早期青花瓷

清代早期青花一般以康熙到雍正时期为代表,特别是康熙青花瓷器成就最大,其造型多样,工艺精细,色调青翠欲滴,有"翠毛蓝"、"宝石蓝"和"青花五彩"之誉,为清代之冠。

常见器形有碗、盘、瓶、尊、香炉和文房用具等。

民窑器型丰富,以大件为多。

装饰图案以山水、人物、花卉等为主。

雍正青花瓷以精细著称,器型大致分两类,一类完全仿明代制器,以仿宣德器为佳;另一类具有永乐宣德点染晕散的特征。

在拍卖市场上,这一类青花瓷一直处于较高价位,如2005年11月,香港佳士得推出的《清雍正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成交价为516万港元。

从未来趋势来看,一旦有精品出现,必将带动整个清早期青花瓷价格的上扬。

明清瓷器-清代中晚期青花瓷

乾隆时期是清代制瓷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出现了一批造型独特新颖的作品,如交泰瓶、转心瓶、洗口盖碗等。

青花器底一般为砂底,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

清代嘉庆、道光、咸丰三朝青花,在总体水平上开始下滑,出现了逐渐衰退的趋势。

乾隆时期的青花瓷由于存世数量多、保存完好,因此在拍卖市场上一直处于引人注目的地位。

如在2005年秋拍中,香港苏富比推出的《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龙凤争珠图双龙耳扁壶》拍出了3428万港元的高价,创了清代青花瓷器价格的新纪录。

清代中期青花瓷的上涨势头很猛,香港地区市场的审美和收藏喜好是其创出高价的原因之一。

明清瓷器-明清瓷器鉴定

(一)、明代瓷器的特征

1、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2、胎体,琢器指立体造型,如瓶、尊等,都较厚重。

圆器指平面造型,如盘、碗等,其胎体也较清代厚重。

3、明代青花资器,早期晕散,中期漂亮,晚期发灰、暗淡。

4、永乐、宣德瓷器的里子很规矩,俗称“净里”,其他时期的盘、碗类,内壁欠平整,有凹凸不平之感。

琢器的腹部有多至两层的衔接痕迹。

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显,正德以后,到嘉靖、隆庆、万历及明末各朝,胎体接痕特别显露,民窑器尤甚。

5、明代所有瓷器露胎处(底足、器口等)多有火石红痕迹的现象。

6、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品种除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少数器物釉面洁白外,其余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

这种白中闪青釉面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

器口及足边微有垂釉痕迹。

7、纹饰多为写意,画面豪放生动,画龙多凶猛,咀巴象猪咀,俗称“猪咀龙”,怒发前冲,爪部团成圆形,有三爪、四爪、五爪,晚期龙纹有衰老之态。

前期所绘凤纹与元代一样,颈部无发毛,在龙、狮及兽身上多带有火焰纹。

嘉靖以后所画儿童形象,头部很大,额角及后脑勺凸出。

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

文字装饰有回纹、百寿字、福字等。

8、器足,大件器足,多为砂底,永乐、宣德大盘均为白砂底。

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

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圄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

9、款识,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书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物上书写本朝年号款,在民窑器上有图记款,吉祥语款,私家人名款。

款字多以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朱书等。

除永乐、宣德、弘治、万历有篆书外,其余多为楷书款,以六字双行和四字双行为主,亦有极少数为单行横款、环形款、竖款。

一般格式为“大明××年制”,隆庆时期多为“大明隆庆年造”,书写位置,一般写于器足底面口沿或器身上。

所有青花书写的款字、色调都较深沉、无飘浮感。

洪武时期瓷器的鉴定要点

1、元明两代瓷器的砂底,露胎处均可见星点装或大片火石红斑。

这种火石红斑,自元代开始出现,经明代,沿续到清代乾隆以后才完全消失。

2、釉面多为青白色,色泽清雅、柔和悦目。

3、所绘龙纹,不如元代凶猛,多为五爪龙。

元代所绘的折枝或缠枝莲叶纹的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到洪武时则明显缩小。

4、瓷器底足中心乳钉状突起,是元代器足遗传。

5、明代早期纹饰,大多简练娴熟,豪放生动。

官窑器的纹饰精细秀丽,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风格。

永乐时期瓷器的鉴定要点:

1、在我国的陶瓷工艺史上,此时的鲜红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独树一帜,占有特殊地位,成为明清两代的典型。

2、永乐瓷器的造型清秀、圆润、灵巧。

3、永乐时胎土淘炼精细,胎体轻重适度,尤其以白砂底之细腻而著称。

4、釉面肥厚,莹润平净,无桔皮纹。

白釉器的口、底、边角与釉薄处多闪白色或黄色,釉汁厚聚处闪浅淡和虾青色。

5、青花器造型工整精致色调凝重古雅,绚丽鲜艳,体态优美俊秀,用进口“苏泥勃青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形成浓重凝聚的结晶斑点,呈凸凹不平状。

6、圆器中的口沿,以手试之有锋利感。

而后仿的口沿多圆润,不见棱角。

这种器口特点,是我们断定年代和区分真伪的主要依据之一。

7、琢器胎体接痕微露,不及元代与明初时期明显。

8、常见器足有:

里直外收式圈足、齐平式圈足、高深外撇式圈足,圈足露胎处多泛火石红斑。

盘碗类,器心多微下凹,器底外凸,呈塌底状。

9、永乐时,开始书写帝王年号款,均为四字篆书。

宣德时期瓷器鉴定要点

1、永乐为明代瓷器的开创和发展时期,而宣德则为鼎盛时期。

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

宣德青花以其胎土精细,釉汁均净,造型工整,凝重浑厚,胎质细腻,多细砂底,器形多样,青花浓艳,纹样优美而久负盛名。

琢器接口少见,胎体比永乐时厚重、坚致。

2、釉面特点为桔皮纹。

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与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色,釉面均很细润。

3、青花用三种色料:

①进口苏泥勃青料,②国产料,③进口和国产混合料。

青花自然晕散,形成浓重的凝聚结晶斑,深入胎骨。

宣德青花可谓青花之冠。

4、矶红彩始于宣德,瓷釉为宣德创新品种之一,仿哥釉也是从宣德时开始的,黄釉是宣德时烧制成功的,青金兰釉又称“雪花兰”或“洒兰”,为宣德时景德镇能工巧匠又一杰作。

5、纹饰一改永乐时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

尤以龙纹狰狞凶猛之状,可为明、清两代之最。

6、宣德瓷器署有年款的,较永乐时显著增多。

一般为六字楷书款,亦有四字的,书写部位不定,全身均可书写,亦采用篆书。

曾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

7、彩瓷楷书写“德”字无“心”上一横,篆书写“德”字,“心”上都有一横。

8、器足、琢器多细砂底,无釉、无旋痕,泛有火石红斑。

盘心微有下凹。

雍正仿斜坡盘底,于足脊处滚圆如“泥瞅背”状。

成化时期瓷器的鉴定要点

1、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小件居多,俗称"成化无大器",但也不是绝对的。

2、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

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

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

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4、斗彩为成化创新品种。

5、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

只用平涂,只分浓谈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

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

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用“平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发色兰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6、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见著,俗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7、成化器足,凡饰有青花双边线很规矩,紧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眼无釉处,那条圈线,颜色较深重,上面一条则显清淡。

可用这一点来做鉴定参考依据。

8、款识字体,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

一般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圆头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横不越刀。

弘治时期瓷器的鉴定要点

1、胎质与成化时相同,修胎规整纤巧。

2、釉面肥腆滋润,洁白光亮(白色居多,也有的白中闪灰色)。

3、纹饰线条纤细、舒展,比成化时更为柔和透逸。

4、盘有塌底现象。

由于器底整个收缩下凹,使器里圈足承托处微显凸露。

5、圈足处理光滑圆润,足墙比成化时略矮,内墙直立,深浅不一。

官窑盘碗之类和成化时基本一样,亦有“器足双边线”的特征。

6、器足底釉面色调,由初期的白色逐渐转变为灰色,后期则为“亮青釉”。

7、款识虽沿用旧制,但字体趋于清秀,笔划纤细柔和。

以楷书为主,字体小而规整。

有四字或六字两行竖写款。

正德时期瓷器鉴定的要点

1、正德时期,大器日益增多,修胎欠佳,接痕明显。

2、此时正处于大明瓷由细致、薄胎向粗糙、厚重过渡的阶段,因而粗细兼有。

3、釉面有白中闪青的特点。

4、图案纹饰中,多有表现回教、道教色彩的装饰。

青花器的绘画,除沿用一笔勾勒点划外,兼用双线勾勒、填色平涂法。

民窑器物,大多粗率豪放。

5、器足露胎处一般修切平齐,也有滚圆状出现。

较浅的器足多向里收敛,有跳刀旋痕和塌底现象。

有的足心似乳状突起,与明初的肚脐状底足相似,民窑也是如此。

6、器底釉面,有典型的青白色和亮青色特征。

7、正德以四字或六字楷书为主,其中以四字居多。

亦有用回文、巴思八文和红彩梵文书写的款识。

其特征是:

“大”字横短头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正”字笔锋三横平,“德”字心宽十字小,“年”字横划上最短,“制”字衣横少越刀。

嘉靖、隆庆时期瓷器的鉴定要点

1、嘉靖胎质不及前朝,器型多种多样,有方形、棱形的造型。

2、琢器胎体厚重,接痕显露。

圆器多有随底心下凹和塌陷。

3、一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窑及民窑小件器物则细润肥厚。

往往见轴下的青花轮廊线有模糊不清及晕散的现象。

4、青花用回青料,有时加入石青,其色调呈特殊的紫兰,青金兰色,同时也有发浅淡黑灰色。

5、青花及白釉器物,常于口部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之特征。

6、纹饰线条虽纤细清丽,画风多写意却显得粗率,画面多见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内容。

7、器底施釉,多为亮青釉。

8、圆器圈足多向内收敛,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挂起来。

玲珑薄胎器皿一般为滚圆矮浅窄小的圆足。

9、款识字体,笔划较粗,均为楷书体。

一般多于底足书写六字双行、带有双圈。

“大”字的一抛一捺较平,“靖”字立部往上,“年”字一抛挨上点,“制”字衣横少越刀。

10、隆庆时青花色调兰中泛紫,浓重艳丽。

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青花中,以隆庆时青花呈色最佳。

这点可作鉴定判别隆庆青花器的主要依据。

11、款识多写“大明隆庆年造”,极少写“制”字。

隆庆时器物传世不多。

万历时期资器的鉴定要点

1、万历资器,一般质地粗松,胎体厚重,器身多变形不规。

2、青花色调,早中期呈兰中泛紫,晚期为灰暗晕散,并开始采用浅描手法。

3、装饰工艺技法,有镂雕、镂空、开光、暗刻等,青花中出现类似铁线描的绘画。

此时绘画风格,繁缚麻密,幼稚滞拙,具有粗矿的民间艺术色彩。

晚期画面不考究,布局繁乱,比例失当。

4、大器多粗砂底,也有个别平底或浅宽圈足,底部落款处常略微凹陷,并于中心施釉如脐。

盘碗之类,足径较阔,底部多施釉,无釉的砂底,可见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与火石红色,官窑圈足多处理为滚圆,民窑则多斜削,并出现了通常认为是康熙时才有的那种斜削式拱壁底。

5、青花瓷器釉色早期:

浑重艳丽,兰中泛紫。

中期:

兰中闪灰,发色渐浅。

晚期:

兰色灰暗,多有晕散。

天启、崇祯时期瓷器的鉴定要点

1、器型大多不规整。

此时出现了日本风格的造型。

崇祯时,器型不规正的现象较天启时更为突出,一般器物,胎体厚重,修胎粗糙,底足常常有旋削刀痕和重刮削痕,并且多有粘砂。

2、胎质粗糙为多,淘炼不精。

但小件器物仍很精细,并有万历遗风。

3、釉面亮青程度明显减弱,施釉稀薄。

崇祯时,器口普遍施加黄色酱釉。

4、青花有四种不同色调,其中晕散和黑灰的与那种纤细轻淡的色调相差悬殊。

崇祯时,青花色调的晕散和走轴现象比天启时更甚。

常使纹饰模糊不清,也有较鲜亮明快或类似天启时淡描色泽。

5、纹饰中多反映出日本风格,如扇面纹、皮球花纹等。

另外,明末清初时盛行的题诗联句风气,在此时亦有表现。

此时流行的豪放夸张的减笔写意画,与万历那种密麻零乱的纹饰构图,形成鲜明对比。

6、器足可见里收向心式的刮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

也有的器足留有类似明初器底的小乳头,此时底足不施釉的较多,但沾有砂粒。

多为细润白砂底足,足边修切圆滑齐整,胎体裸露部分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