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1700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高中历史必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高中历史必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高中历史必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高中历史必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docx

《高中历史必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docx

高中历史必修

历史必修3知识体系

中国古代王朝顺序

王朝名称

起止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

阳城(河南登封)

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

殷(河南安阳)

西周

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

周武王

镐京(陕西西安)

东周(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公元前221

周平王

洛邑(河南洛阳)

公元前221——公元前207

秦始皇

咸阳(陕西咸阳)

西汉

公元前202——公元9

刘邦

长安(陕西西安)

东汉

25——220

刘秀

洛阳(河南洛阳)

三国两晋南北朝

220——581

581——618

杨坚

长安(陕西西安)

618——907

李渊

长安(陕西西安)

五代十国

907——960

北宋

960——1127

赵匡胤

东京(河南开封)

南宋

1127——1276

赵构

临安(浙江杭州)

1271——1368

忽必烈

大都(北京)

1368——1644

朱元璋

北京

1636——1912

皇太极

北京

中华民国

1912——1949

孙中山

南京(江苏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

毛泽东

北京

六大古都指:

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

新中国成立后分为四个时期

过度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

1949——1956

社会主义十年建设时期

1956——1965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66——1976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1978——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1、原因:

(1)经济上:

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极大提高,经济迅速发展,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前提。

(2)政治上:

各国之间:

战乱需要人才来强盛国家

各国国内:

社会矛盾复杂,各阶级均想发表本阶级观点,为百家争鸣提供了条件

(3)思想上:

私学盛行,造就了大批的思想家,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2、意义:

(1)百家争鸣极大地推动了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使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空前活跃,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

(2)当时许多杰出的人物(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总结和升华,为此后中国文化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学派

1,道家

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追求无为和逍遥;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

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认为做到“齐物”就可以达到“逍遥”境界。

道家的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2,法家(战国,秦朝是最受重视的学派)

李悝:

在魏国变法商鞅:

在秦国两次变法

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事异则备变”。

法家的影响: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的学派)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墨家“兼爱”:

爱无差等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比较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

儒家“仁爱”:

爱有差等

三:

儒家思想

(一)春秋:

形成(孔子)

1、政治思想:

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仁”具有民本思想;“礼”具有保守性)

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即以德治民);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

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情况);

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因材施教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3,整理文献:

六经(诗,书,礼,易,春秋,乐)

4、历史地位:

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

(二)战国:

发展(孟子荀子)

1、孟子

思想内容:

发挥孔子“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荀子

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天命”是指自然规律

(三)秦:

低潮(焚书坑儒)

1、原因,目的:

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要加强思想控制,维护专制统治

2、范围

三类书不在焚毁之列:

《秦记》;博士官管理之书;实用之书(医药、卜筮、种树等)。

3、评价:

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四)西汉(汉武帝时):

社会正统思想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

要加强思想控制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大一统;

董仲舒改造儒学,使之更符合统治者的要求(核心:

加入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

(2)评价:

积极:

儒学地位上升,成正统思想,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

化进步有积极意义。

消极:

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竞争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教育体系建立——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1)中央:

太学(汉武帝创建)

意义: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了入仕的机会;东汉太学生有较强的参政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太学清议)。

(2)地方:

郡国学校

3、科举制——儒学经典成为考试内容

兴起:

隋唐考试内容:

儒学经典

影响:

积极:

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作为选官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消极:

知识分子以仕途辉煌为人生理想,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注意:

汉朝的儒学是在原来儒学之上融入法家,道家,阴阳家的思想。

(五)宋明:

理学阶段(儒学的新发展)

1、背景:

(1)儒学的困境:

原因:

汉末魏晋,受道教和佛教的冲击,儒学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进一步动摇;

唐末五代,已沦为笺注之学。

(2)儒学的复兴:

①唐中后期:

先声——韩愈(道统思想),李翱(“性命之源”)

②北宋:

儒学复兴运动

人物:

北宋士大夫

条件:

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主张:

“尊王攘夷”和“华夷之辨”

作用:

在他们的持续努力下,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2、创立过程:

(1)创立:

北宋五子

程颢、程颐(“二程”):

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仁者就是“孔颜之乐”。

(2)成熟:

南宋朱熹(集大成者)

①主要贡献:

A、理学体系:

本体论、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

本体论:

认为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

修养论:

学习需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且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社会政治理论:

“道统论”,“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

“天理”的实质是指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

B、儒学经典: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②历史地位:

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注意:

宋朝的理学是在原来儒学之上融入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3)理学的发展:

陆王心学(明朝)

心学出现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转向主观唯心主义。

①意义: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的完成。

②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南宋陆九渊,心学开创者,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

明代王守仁(阳明),心学集大成者,认为人是天地之心,“灵明”是人的心,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和“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

3、理学的评价:

(1)积极:

和谐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力行意识。

(2)消极:

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因循守旧观念、重理轻法观念。

(六)明清之际:

质疑、批判中发展(反传统的思想家)

一:

出现批判儒学的原因

1,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根源)2,封建专制制度的衰弱3,西方思想的影响

二:

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1、李贽:

反正统意识

思想主张:

第一,反对正统理学家“存天理,去人欲”的命题,,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

第二,反对以“圣人”(孔子)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第三,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第四,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2,黄宗羲:

“天下为主,君为客”

主张:

敢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3,顾炎武:

启蒙精神

①开清代考据学先河。

②主张:

将批判的锋芒指向“私天下”的君主专制;主张“众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世致用的倡导者,注重实学。

4,王夫之:

“孤秦陋宋”批判

①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他的哲学思辩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②主张:

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之私;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七)戊戌变法中康有为对儒家的态度

康有为把西方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目的是宣传维新变法,减少改革的阻力。

(八)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对儒家的态度

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彻底否定,其目的是宣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科技

(一)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

1,造纸术:

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影响:

最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显著;使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也推动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2,指南针:

战国时期发明司南;北宋有指南针,并广泛用于航海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经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传入欧洲。

意义:

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

为郑和远航东非等地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推动了欧洲的地理大发现和早期的殖民扩张。

3,火药:

发明与古代的炼丹家有关,唐朝末开始用于军事上。

明代火药武器有水雷,定时炸弹

4,印刷术

隋唐发明雕版印刷(《金刚经》);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15世纪活字印刷经波斯传入欧洲。

影响:

活字印刷传入欧洲后,为其走出黑暗的中世纪及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二)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国家的统一;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文化传播的需要;教育的进步;个人对科技的探究等。

(三)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特点)

1、优点:

有许多符合现代科学原则的观点(孔子);

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些思想现在看来也是有合理意义的(荀子、老子)。

2、不足:

传统的儒家思想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于自然的探究和技术的终结,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二、艺术

(一)书法

1、汉字

(1)起源:

六千多年前,原始社会晚期,起源于图画,由象形字抽象后形成汉字。

(2)演变:

甲骨文(商朝)——金文(商周)——小篆(秦朝)——隶书(秦朝)——草书——楷书——行书(盛行晋代)

(3)总趋势:

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2、书法

不同时代书法的代表人物及特点

秦:

李斯(篆书)——东晋:

王羲之(书圣,草书、行书)——唐: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怀素、张旭(狂草)——北宋:

苏黄米蔡(四大家,行书)——元:

赵孟fu(楷书)——明:

文征明、董其昌(行书)

(二)绘画

1、材料:

笔墨纸砚、绢素和矿物颜料。

2、分类:

从题材、表现和艺术风格进行分类。

(见教材29页)

3、代表类型:

文人画(北宋后主要形式;特点:

追求抒情写意,强调个性,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素养。

山水画(中国画的精粹;特点:

讲究布局,气势雄壮、意境深远,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风俗画(和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特点:

以人物故事和社会风俗为主题。

(三)篆刻艺术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

篆刻艺术真正形成是明代,贡献最大的人是文彭(文征明的儿子)

(四)京剧艺术

1,京剧的产生: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1840年-1860年)间,徽班,汉调的合流,并吸收昆曲、秦腔,京腔形成了京剧。

2,艺术特点:

①综合性:

唱、念、做、打,舞融为一体②虚拟性:

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③程式性:

表演有一套固定的程式

3,京剧角色:

生(男人),但(女人),净(粗狂的男人),末(思维糊涂的老年男子),丑(机敏,滑稽的男或女)

4,京剧脸谱:

红色:

表示忠勇正义(如关羽);黑色:

表示勇猛,正直(如张飞,包拯);白色:

奸诈狡猾(如曹操);黄色:

凶猛残暴(如典韦)

三、文学

(一)诗的经典——《诗经》:

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1.《诗经》作品的时间:

西周初年——春秋中叶

2.《诗经》的内容

(1)《风》:

是《诗经》的精粹,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

(2)《雅》:

主要是反够贵族阶级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3)《颂》:

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

3.《诗经》的艺术特点和地位:

(1)特点:

①句式:

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②语言:

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才感染力极强

③创作风格:

现实主义

(2)地位:

①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广,它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②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二)楚辞的魅力

1、楚辞:

(1)产生:

公元前4世纪产生于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屈原创造,代表作《离骚》

(2)特点:

①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感情奔放,句末常带“兮”字

②句中使用许多楚国方言词语,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3)意义:

风骚并称,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两汉:

汉赋的风采

1.赋的艺术特点:

赋,是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

2.西汉时期的赋

汉武帝时代:

赋的创作走向全盛阶段。

①艺术特征:

气势恢弘、词藻华美,反映出国家的繁荣昌盛

②主要代表作: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等。

3.东汉时期的赋

主要赋作家:

班固、张衡。

(四)唐诗:

李杜诗篇万口传

(一)唐诗繁荣的原因

1、政治:

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物质基础

2、文化政策:

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

3、科举制度的实行,“以诗取仕”的推动

4、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

(二)主要代表人物:

1.“诗仙”李白

(1)风格特点及原因:

“诗仙”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

(2)代表作:

主要有《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静夜思》等

2.“诗圣”杜甫(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1)风格特点:

具有凝重与沉郁。

原因:

其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经历了离乱和漂泊

(3)代表作:

《三吏》《三别》等。

(五)宋词

1,产生:

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唐朝在民间已产生,宋朝辉煌

2,代表: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3.宋词兴盛的原因

①经济:

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阶级关系:

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了市井生活需要。

③政治:

宋朝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词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

(六)元朝:

1,名家名剧:

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

2,兴盛原因:

①早期市民阶层的壮大。

②统治阶级宴乐的需要。

(七)明清小说

(1)明

①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明中叶后,手工业和商业繁盛,商品流通扩大,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他们的文化心理需求,呼唤出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

②代表人物及作品

长篇: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封神演义》,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

短篇:

冯梦龙“三言”,凌蒙初“二拍”。

(2)清

代表人物及作品

吴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红楼梦》,蒲松龄《聊斋志异》,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

一、学习西方的技术(地主阶级)

(一)背景:

清朝国势日趋衰弱,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统治者也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二)概况

派别

代表

主张或活动

评价

特点

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则徐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四洲志》《华事夷言》

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学习西方技术

魏源

《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

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姚莹

《康輶纪行》

徐继畲

《瀛环志略》

二、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一)学习西方君主立宪(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戊戌变法

1、背景:

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民族资级力量不断壮大

     甲午战败后,帝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深重。

2、概况:

派别

代表

主张或活动

评价

特点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借进化论观点论证君主立宪符合社会发展潮流。

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

将救亡和政治变革结合在一起,虽未成功,但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

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君主立宪)

梁启超

发表一系列鼓吹变法的文章。

谭嗣同

激进派,大胆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伦理。

严复

翻译《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注:

戊戌变法最主要的功绩——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二)学习西方民主共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辛亥革命

1、背景:

(同上,另:

维新变法的失败,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2、概况:

派别

代表

主张或活动

评价

特点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

兴中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同盟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受到当时进步人士普遍拥护,使许多知识分子放弃君主立宪道路,投身革命事业,扩大了革命影响,壮大了革命阵营。

学习西方

政治制度

(民主共和)

3、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

(1)代表:

孙中山;康、梁

(2)阵地:

《民报》;《新民丛报》

(3)内容:

要不要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4)影响:

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舆论上的准备。

(5)实质:

是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和革命道路之争;是资产阶级不同政治派别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论战。

注:

辛亥革命最主要的功绩——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三、学习思想文化

(一)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民主政治思想)——资产阶级激进派

1、背景

(1)政治方面:

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

(2)经济方面:

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3)思想文化方面:

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而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2、兴起

时间

序幕

前期指导思想(旗帜)

活动中心

代表人物

1915

《青年杂志》创办

民主与科学

北京大学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3、实质:

在科学与民主旗帜下进行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4、基本内容

前期:

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

宣传马克思主义

5、意义:

(1)进步性: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2)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存在对传统文化的绝对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的绝对肯定。

注:

新文化运动:

“新”在比较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二)接受马克思主义——先进的知识分子

1、开始传入

梁启超(资产阶级改良派):

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朱执信(资产阶级革命派):

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较详细

2、正式传播

(1)原因: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变化;对资本主义失望的知识分子急切寻求改造中国的新出路。

(2)代表人物:

李大钊

(3)两个阶段:

十月革命后:

《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五四运动后: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孙中山:

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一) 三民主义

1、历史背景

a、(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政治)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c、(思想)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d、(现实)康有为,梁启超改良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e、(个人)孙中山个人转变。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遭到冷遇。

他深刻感到,清政府已腐朽不堪。

走上了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反动统治的革命道路。

2、创立过程

(1)1894.11,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2)1905.8,建立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3)1905.11,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解释为“三民主义”。

3、具体内容

(1)民族主义(民族革命):

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但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

(2)民权主义(政治革命):

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

(3)民生主义(社会革命):

“平均地权”,涨价归公。

(是资产阶级的土地革命纲领,但它不能彻底农民的土地问题)。

4、正确评价

(1)进步性:

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2)局限性:

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二)新三民主义

1、背景

(1)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一系列的革命斗争的失败。

(2)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

(3)孙中山本身与时俱进的精神。

(4)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2、内容

(1)民族主义:

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新内容。

(2)民权主义:

主张普遍平等的权利。

(3)民生主义:

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主要原则。

3、与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关系

新三民主义是革命斗争的纲领,是民主革命奋斗的目标。

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方法和手段。

4、与三民主义比较

(1)民族主义:

辛亥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所突出的是“反满”,矛头指向清王朝;新三民主义则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

(2)民权主义:

过去只是抽象地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