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ⅱ人版第三专项版块一阿房宫赋精品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0265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ⅱ人版第三专项版块一阿房宫赋精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语文ⅱ人版第三专项版块一阿房宫赋精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语文ⅱ人版第三专项版块一阿房宫赋精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语文ⅱ人版第三专项版块一阿房宫赋精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语文ⅱ人版第三专项版块一阿房宫赋精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ⅱ人版第三专项版块一阿房宫赋精品教案.docx

《语文ⅱ人版第三专项版块一阿房宫赋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ⅱ人版第三专项版块一阿房宫赋精品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ⅱ人版第三专项版块一阿房宫赋精品教案.docx

语文ⅱ人版第三专项版块一阿房宫赋精品教案

语文ⅱ人版第三专项版块一(阿房宫赋)精品教案

从容说课

本文是“历史的回声”中的“后人之鉴”的第二课。

作者通过对秦阿房宫的铺陈描写,阐释了秦国灭亡的缘故。

学习本文,要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定导致覆亡的道理。

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那么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并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教具预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诵、宫殿的图画、课外练习。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理解课文中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3.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朗读背诵课文,探讨演绎、交流分享本文的精神养分。

2.能够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从而体会“历史回声”的内涵。

3.进行思维训练,切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认识并揭露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以史为鉴,能够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能够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

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么样的观点呢?

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哪位同学能说说作者的情况?

生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

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杜樊川”。

京兆杜氏自魏晋以来确实是名门世族,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所撰《通典》一书,开典章制度专史的先河。

他所生活的晚唐,藩镇拥兵,宦官专权,民不聊生,《阿房宫赋》确实是他二十三岁时有感于时政而写的。

杜牧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人们将他和杜甫比,因而称他为“小杜”;又和李商隐齐名,他们又有“小李杜”之称。

李商隐比他约小十岁,特别观赏杜牧的为人和诗篇,在给他的一首诗中写道:

“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

”〔李商隐《杜司勋》〕

师讲得特别好!

还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赋”的特点?

生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

赋是由《诗经》《楚辞》进展而来,前者是赋的渊源,后者是赋的近源。

汉赋多鸿篇巨制,多四言句式,杂以散句。

汉末出现了抒情小赋,但特别快被六朝的“骈赋”所代替,骈赋往往用四字对或六字对。

至唐宋时又进展为“律赋”,在篇幅、格律、对仗上要求更高。

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妨碍下,赋又进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确实是一篇文赋。

生赋在结构上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前面有序,说明作赋的缘由,用不押韵的散文或骈体文;中间是赋的本身;后面有“乱”或“讯”的部分,对全篇作小结。

生在形式上,赋字数不限,但以【四】六言为主。

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

“或以抒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

”也确实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事。

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

师大伙的知识面都比较广,表达也特别清晰。

事实上,赋,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西汉时文人将屈原、宋玉等所运用的、作为长江流域文化代表之一的《离骚》式诗体加以改造,向散文方向进展而形成的。

“丽词雅义,符采相胜”〔《文心雕龙·诠赋》〕,洋洋洒洒,极尽铺陈之能事。

诗,总是喜爱借助跨度极大的跳跃,行踪飘忽飞腾,在广阔的立体空间里上天入地,展开想象和联想,时刻为感情查找着形象。

赋,那么不然,它与一般的散文并无二致,基本上在一个平面上慢走快奔,在展开其表达、描写、议论时,逻辑严密,顺序衔接,脉络连贯,十分注重文章的说服力量。

师下面,我们就听听配音朗诵。

注意个别词语的读音!

推进新课

师大伙听了这篇赋时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大气磅礴、宏伟壮阔。

师对!

这确实是赋这种文体的特点。

《文心雕龙·诠赋》说:

“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文,指赋的形貌。

赋在内容上既然要通过“体物”以“写志”,在艺术表现上就必定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

由于注重铺叙和形容,在语言上就不免要使用华美的词藻,着上绚丽的色彩。

这也确实是“铺采文”的意思。

另外,赋也特别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这是赋这种文体的重要特征。

下面,我们就学习课文,请齐读第一节并请同学梳理翻译这一节。

生四海一的“一”数→动,统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的“北”“西”名→状,向北、向西;“骊山”名→状,从骊山。

未云何龙的“云”名→动,出现云彩;“龙”名→动,出现龙。

未霁何虹的“虹”名→动,出现虹。

歌台暖响的“响”动→名,歌声。

师讲得特别好!

注意到了字词的活用。

那么,这一段能够分为四个层次,请你说说看。

生第一层:

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

“兀”“出”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生第二层:

“覆压……流入宫墙。

”夸张手法,总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模。

“覆压”言其广,“隔离”言其高。

骊山,起伏不断;二川,滔滔不绝,这两句将宫殿趋向、坐落地势、规模之大形象鲜亮地描绘出来。

生第三层:

“五步……不知东西。

”以大量的对偶、排比等骈句,极力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

“五步”“十步”,写出楼阁之密;廊腰飞檐,指出宫室之美。

廊腰缦回突出曲线美;钩心斗角突出结构美。

“盘盘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样楼阁的形状,像蜂房那样邃密,如漩涡那样纡回。

“矗不知乎几千万落”,掷笔长叹,言非笔墨所能尽言。

生第四层:

本段最后部分。

从行文上看,这部分带过渡性质,从建筑写到宫殿中人物的活动,“歌台暖响”等四句既写宫中歌舞之盛,也写出这欢歌狂舞背后隐藏着宫人的无限悲戚。

“—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重在写人之感受,亲疏各别,冷暖不均。

师大伙的思路都比较清晰,概括也比较准确。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

表达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

如写楼阁“各抱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

表达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如“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

表达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

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

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师特别好!

我看到大伙预习得特别充分,感到特别振奋!

这种良好的学习适应要坚持下去,相信每一个同学都能按要求在本周内将这篇文章背下来。

现在大伙齐读一遍,放出声音,读出气势。

【学生大声地读全文。

师特别好。

我现在要检查一下大伙的掌握情况。

先说说第二段往常有哪些地方不懂。

生“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中的气候是什么意思?

师哪一个同学发表一下意见?

生我想它是说阿房宫太大了。

师哦,这是一种说法。

哪位同学有不同的看法?

生哦,它是和上文照应的。

上文说“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师看起来还有——

生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师这句话怎讲?

生确实是说宫女们在台上唱歌,歌声充满了暖意。

师那个地方用了什么手法?

生比喻。

生通感。

师对!

近现代文学作品大量涌现通感的运用,缘于语言文化的不断丰富,通感已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

如人们常用“甜美”来形容歌声,“甜”本属于味觉印象,“美”属于视觉印象,“歌声”那么属于听觉感受。

钱钟书先生在《旧文四篇·通感》中分析道: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能够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能够不分界限。

颜色大概会有温度,声音大概会有形象,冷暖大概会有重量,气味大概会有体质。

……”他进一步举例说“响亮”一词,是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喧闹”“冷静”二词,把表示温度〔触觉〕的“热”与“冷”同表示听觉的“闹”与“静”结合起来,通同一气。

这些例子都说明通感在现代语言文学中,既是提升文学审美表现力的重要方式,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通常体验。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能够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知觉,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

从而使因文章而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

因此,近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通感现象,较多地表现在对现实生活的描写上。

师关于通感,我们在《荷塘月色》中学过的,其中有两句历来被奉为现代文学应用通感的典范。

哪位同学有印象?

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中,荷香为气味,只能以嗅觉感知,歌声为乐音,凭听觉方可获得。

但作者在描写时却打破常规,把“声”“香”加以联系,使嗅觉与听觉沟通。

让读者积极调动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

以对“远处高楼上”飘来的“渺茫的歌声”这种体验来品味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不由得产生如此的理解:

歌声从远处高楼上飘来,自然不能听得十分真切,只能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但却更具吸引力,使人不由自主地凝神倾听;荷香是淡淡的,可不能浓郁扑鼻,只能时有时无,如丝如缕,然而愈是如此愈能唤起人内心微妙的情感,不由自主地去捕捉这种令人喜悦的清香。

因此,“声”与“香”这两种作用于不同感官的知觉,由于在人的心理反应上存有相似点,得到了自然而然的沟通。

生此外,“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本句中的“光与影”是由月色而生,以目可见,属于视觉形象;而“旋律”是音乐的特质,与“梵婀岭上奏着的名曲”基本上以耳方可感知的听觉印象。

以“旋律”“名曲”喻指光和影疏密起伏和轻重浓淡的色调,作者的艺术感受已不满足于单纯的视觉勾画而诉之于听觉,因为小提琴有着高低起伏的音律和轻重缓急的节奏,它的和谐与光影的和谐有其相通之处。

师讲得特别好!

《荷塘月色》成功的通感运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范例,同时也是对心理学、美学理论的一个有力佐证。

心理学家认为:

人的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官都能产生美感,它们虽有分工,却又能相通。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间接造型的语言艺术,它塑造的艺术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官,所以也能够彼此相通。

朱自清在感受荷塘中的美景时,调动了自己的诸多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独处”,当他直觉一种感官不够用时,就自然会借助于其他感官的关心和补充。

作者把本应嗅觉感受的“清香”和视觉感受的“和谐的光与影”都移之于听觉,可见作者有着对生活与艺术的独特的体验和见解,但这并不表示他要把个人的观点、趣味强加于读者身上。

相反,《荷塘月色》及其神妙的通感手法,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早已成为永久的文学存在,也确实是说,作者能调动读者长期积存起来的各个生活方面的经验,让我们去揣度、体会那难于直截了当描述的事物,达成一种更高层次的共鸣,让我们在观赏过程中产生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闻其香、如聆其声的真切、深刻的艺术感受。

师联系课文,大伙能够想象一下,宫女们用甜美的嗓音唱歌,歌声软软的,让人感到一种温暖,仿佛春光明媚。

那么下句呢?

“舞殿冷袖”,“舞殿”与“歌台”相同,是舞于殿的意思,在殿上跳舞,然而如何会冷袖呢?

生〔坐在座位上大声说〕因为袖子扇起了风。

师不对呀!

袖子扇起的风如何可能与风雨凄凄联系起来?

生形容舞女特别多,许多人在舞袖,就给人这种感受。

师这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齐〕夸张!

师对啊,形容当时跳舞的场面,真是“舞低杨柳楼心月,歌罢桃花扇底风”。

事实上这两句能够理解为互文,在一宫之内时而唱歌,时而跳舞,唱歌时吴侬软语,跳舞时长袖翻飞,就给人一种感受,仿佛天气在不断地变化,这所以也是夸张了。

什么原因不能说形容阿房宫大呢?

因为作者明明讲是“一日之内,一宫之间”嘛!

还有没有问题?

生“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如何理解?

师是啊,复道是如何回事?

生两层通道,上下层的。

师对,上面那层自然是横在空中的。

“霁”是什么意思?

生雨停了。

师不对。

雨停了,可能依旧阴天,乌云满天。

生雨后天气转晴。

师对。

只有雨后转晴才可能出现虹。

雪后天气转晴也称霁。

我们高二将要学的一首词前小序中就有“夜雪初霁”,意思是冬天的第一场雪刚刚结束,天气刚刚转晴。

在那个地方,作者把上层的通道比作彩虹,与上面的未云何龙相照应。

还有没有问题?

师看来大伙预习得特别到位。

如此吧,我再来考大伙几个问题。

你说一说“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是什么用法?

注意,我问的是用法,不是意义。

生名词用作动词。

师严格地说是数词用作动词,往常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师你先别坐下,我再问第二个问题,“骊山北构而西折”这句话,分析一下它的语法结构,注意,不是翻译。

生“骊山”是主语,“北构而西折”是谓语。

师那个地方的“北”和“西”是什么用法?

生名词作状语。

师对,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因为后面差不多有动词了,假如后面没有动词,有时候方位名词也会活用作动词。

然而你刚才有一个地方说错了,哪位同学能够指出来?

生“骊山”不是主语。

师对呀!

我有意要看你们理解了没有,那个地方的主语是——

生阿房宫。

师然而主语省略掉了,有的同学误把“骊山”看作主语,实际上这句话是说阿房宫从骊山的北面建起,向西折,然后通向咸阳。

下面还有一个“钩心斗角”,大伙明白是什么意思吗?

〔有同学比划〕对,这是一种建筑格局。

前面说“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是特别形象的,连接楼阁之间的走廊仿佛人腰一样,所以这腰不是纤纤细腰,“缦”有宽缓的意思,那个地方着重指宽,后文还有“缦立远视”,“缦”着重缓意,“缦立”就成了久立的意思了。

翘起的屋檐就像牙齿一样高高地啄向天空,苏轼有一句诗,“乱石穿空”,与此类似,把静态的东西写出了动感。

接下来讲整体布局,每一个建筑群落是向心而建的,檐角相互对峙。

现在所说的“钩心斗角”是什么意思?

生相互算计。

师是个贬义词了。

古人用“钩心斗角”有时候也形容写文章构思精巧。

对了,现在“钩”字如何写?

生没有金字旁。

师不对,两种写法都能够,这点要注意。

好了,现在大伙考虑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个句子写得最好?

所以那个问题本来是见仁见智的,然而在第一段中,有一句是公认的名句,我想考考大伙的眼力。

【学生议论纷纷,有说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有说是“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有的说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师“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几句所以特别好,用了夸张手法,想象瑰丽,但其他几句也大致差不多呀?

生〔确信地〕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其他同学纷纷应和,意见渐趋一致。

师这一句好在哪里?

生短小精悍。

师但是“盘盘焉,囷囷焉”也短小精悍呀!

生这几句极具概括性。

师有道理。

还有呢?

我把这句改成现代汉语,大伙看一看如何样?

能够说成:

秦统一了天下,砍光四川山上的树,建成了阿房宫。

生不行,太平淡了!

师那原文的好处在哪里?

生高度概括,同时短促有力,特别有气势。

师对。

我们明白,长句往往比较舒缓,短句比较有力,一开始用四个有力的短句,极具概括力,笼罩全篇。

然而大伙还要注意,事实上这四句写了两件大事,中间的跳跃性特别大,留下了许多空白,而且让读者一开始就有想法。

“六王毕,四海一”,写得多容易呀,但事实上秦统一六国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那他什么原因要写得这么容易?

给人一种感受,六国一下子就被灭亡了,在佩服秦的强大气势之后,人们禁不住要想,什么原因六国灭亡得这么迅速?

实际上文中就有答案,但不是第一段,那个地方只是埋下了伏笔。

后两句也特别惊奇,“蜀山兀,阿房出”。

阿房宫是不是一次建成的?

生不是。

师事实上秦始皇死的时候并没有建成,甚至项羽一把火烧掉它的时候还没有建完,多浩大的工程呀!

但作者说得特别容易,仿佛四川的山一下子就光秃了,阿房宫就建起来了。

那个地方留下的空白让我们去想象,中间多少征夫泪呀!

为建成阿房宫,百姓不明白要付出多少艰辛!

好,现在我们把第一段集体读一遍。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阿房宫赋》一文的写作目的,作者的有关知识及“赋”这种文体的特点。

同时研读了课文的第一段。

课文的其余部分我们将在下节课学习,请同学们课后预习课文的其余部分。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课前,有同学差不多把诗〔词〕抄在黑板上了:

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愁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那么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讲这首词,从作者到内容。

师讲得相当不错,有板有眼,差不多上把这首诗的内容交代清晰了。

到现在为止,我们差不多学了许多诗词了吧?

然而大伙有没有有意识地把这些诗词联系起来考虑?

比如,有些东西可能反复出现?

生没有。

师古典诗词的观赏,只弄懂字面意思是不行的,还有许多微妙的地方。

不仅如此,古人写诗比较喜爱用典,有许多意象或场景基本上前人用过的,熟悉古典诗词的人都会会心。

因此,观赏古典诗词,具备相当的诗歌修养相当重要,而且,要慢慢地体会比较微妙的地方。

比如第一句“被翻红浪”,只解释为没叠被子是不行的。

古人写景写物的时候往往把心情投射其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被子没叠,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的心绪,仿佛红浪一样翻卷起伏。

下面的“慵自梳头”也引起我们的一些联想,李清照还有一首诗中有如此的诗:

“日晚倦梳头。

”而早在《诗经》中就有“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的句子,〔简单解释这几句诗〕说白了,女为悦己者容,在那个地方,作者不梳头,自然是因为丈夫不在了。

后面提到“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也不是首创,有出处。

诗人不直截了当说瘦的缘故,却说不是因为沉溺于酒或者悲秋,用排除法。

“病酒”取自一首词中的一句“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而“悲秋”自然取自老杜的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都有来历。

“千万遍《阳关》”里的“阳关”,应该是语意双关,事实上古诗里常提的就那么几首曲子,一说杨柳,指杨柳枝,也指杨柳,一说阳关,指阳关曲,也指地方,大约是中原与西域的交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大伙能够想象它里面包含的文化意义。

武陵人也是用典,来自《桃花源记》,而所谓秦楼之类的,在古代也是闺房的泛称,不明白是不是取自《罗敷曲》?

包括一提到美女,也无非罗敷绿珠之类的,不可不注意。

古人写诗词的这些特点,与古代生活的节律是分不开的,古诗的背景是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有一种自然的节律,表现为缓慢以及规律性的重复,因此有些意象反复使用,在不同的情境之下进行变化,熟悉这种情境的人自然特别容易明白是什么意思。

因此大伙要观赏古典诗词,首先要大量地积存,然后慢慢就明白了其中的奥妙了。

好了,我们今天接着来学习《阿房宫赋》。

上节课我就发明大伙的预习特别好,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几个极富挑战性的问题,大伙有没有信心?

生有!

推进新课

师好,我们先把第二段与第三段大声地读一遍。

师依旧先给大伙一点时间,考虑一下什么地方不太懂。

生“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如何理解?

还有后面的“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师那个问题我找一个同学,哪位能答出来?

生是说秦始皇在位三十六年……幸是宠幸的意思。

师哪一课中学过的?

生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师对。

那个地方是说那些宫女盼望被宠幸,然而有人三十六年没有见过秦始皇,事实上确实是说有人从来没有见过秦始皇。

还有没有?

生“绿云扰扰”是什么意思?

师是啊,“扰扰”容易理解,确实是纷纷扰扰的意思,“绿云”呢?

师那个地方的“绿云”是形容什么的?

生头发。

师头发如何可能是绿色的?

难道染了发不成?

〔学生笑〕这句话大概应该改成“乌云扰扰”或者“黑云扰扰”。

〔大伙笑〕事实上的把头发不写成黑的而写成其他颜色的还有例子,想一想?

生朝如青丝暮成雪。

师对。

青丝确实是乌丝。

年轻的时候头发是乌黑的,老了以后就变白了,说的是那个意思。

我们有时候会发明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古人使用颜色时有时候让我们感到难以理解,比如我们经常说青天白日,天明明是蓝色的呀!

同时,我们既说青草,也说绿草。

《劝学》中有一句话: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我们的印象中,青与蓝大概是截然不同的颜色。

事实上大伙明白,最差不多的颜色只有几种?

几原色?

生三原色。

师对。

颜色与颜色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限,经常在电脑中绘画的同学就特别清晰这一点。

因此青、绿、黑之间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在古文中经常辗转相训。

确实是有时候相互替代。

绿极了我们也称墨绿,听过没有?

生听过。

师因此那个地方的绿云也是指乌云,但什么原因用绿云不用乌云?

生绿云比较美。

师对,特别聪明。

还有没有其他问题?

没有了我问几个问题。

请你分析一下“杳不知其所之也”这句话的结构,注意,是分析结构,不是翻译。

生我可不能。

师呵呵,我刚才问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你们说没有,我一问,如何又不懂了?

谁帮帮他?

〔连续两个学生都答错了,我把那个句子写在黑板上〕“所之”如何理解?

生所字结构,所到的地方,名词性的。

师对,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的,那么前面的“其”确实是定语,修饰“所之”,构成偏正结构,做“不知”的宾语。

师好!

承“为秦宫人”的“明星荧荧……”一段是脍炙人口的。

突然间,天际群星闪耀;不是群星,而是美人开了妆镜!

突然间,空中绿云飘动;不是绿云,而是美人梳理头发!

渭河暴涨,泛起红腻,原来是美人泼了脂水!

烟雾乍起,散出浓香,原来是美人点燃兰麝!

不直说美人众多,却用明星、绿云、渭涨、雾横比喻“妆镜”“晓鬟”“弃脂”“焚椒”,间接地写出美人之多,其手法已特别高明。

但还不止于此。

通过形象而又贴切的比喻,既写了美人,又写了阿房宫。

下临渭水,高插青霄的楼阁,像蜂房似的布满空际的窗户,以及当窗晓妆的美人,都历历如见。

而写美人,又正是为了写秦始皇。

因此,接着便写“宫车”之过。

“宫车”日日行幸,而宫人尚“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那么秦始皇荒淫到何种程度,也就用不着说穿了。

好,第二个问题,“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是什么用法?

生意动用法。

师不错。

意动用法经常翻译为认什么原因什么如何样,或者把什么什么当成什么什么。

我再问一个问题,某某某〔名字忘了〕,你翻译一下那个句子: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悲伤焦土。

生陈胜吴广起义,推翻了秦朝统治,项羽放了一把火,惋惜一切成了焦土。

师翻译的时候不要看注释,许多注释里翻译得并不好,不如我们直截了当翻译更痛快,比如能够翻译成,戍守的士卒一声大叫,函谷关就被攻下了,楚国人放一把火,惋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就成了一片焦土!

如此更好,是不是?

〔学生点头〕我问那个问题事实上是想考大伙如何理解那个地方的“悲伤”。

生惋惜。

师还有什么意思?

生值得怜悯。

师对,这是现代汉语用法。

有一句诗是“悲伤九月初三夜,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