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5章护理安全与防护授课时数3学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7447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第5章护理安全与防护授课时数3学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课题第5章护理安全与防护授课时数3学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课题第5章护理安全与防护授课时数3学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课题第5章护理安全与防护授课时数3学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课题第5章护理安全与防护授课时数3学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第5章护理安全与防护授课时数3学时.docx

《课题第5章护理安全与防护授课时数3学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第5章护理安全与防护授课时数3学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第5章护理安全与防护授课时数3学时.docx

课题第5章护理安全与防护授课时数3学时

【课题】第5章护理安全与防护【授课时数】3学时

【授课类型】理论【教学方法】多媒体(PPT、视频)

【教学目标】1.深刻理解并认识护理安全的重要性,树立安全意识,科学规避护理职业风险。

2.识别护理工作中的各种危险因素,排除环境中的安全隐患,增强职业防护意识。

【教学重点】1.掌握护理安全、标准预防的概念。

2.护理安全的控制措施;锐器伤、化疗药物损害、运动功能性损害的职业防护。

【教学难点】1.熟悉职业损伤危险因素。

2.职业疲溃感防护措施。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2分钟)师生问好、班长报告出勤

.复习提问(5分钟)曾某,女性,73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

喉头有痰鸣音,无力咳出。

该患者住家离医院较远,家人探视及陪伴较少,因而产生焦虑,无人时常哭泣。

(1)请提出该患者应优先解决的护理诊断。

(2)根据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还应满足患者哪个层次的需要?

.讲授新课(105分钟)

第5章护理安全与防护

第1节护理安全防范

一、概述

护士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对各种危及护理安全的因素进行有效地防范和控制,以保证患者身心健康、保障生命安全,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1.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服务的全过程,患者不发生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

2.护理安全管理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安全管理和护理人员的自身职业防护。

3.护理差错是指在护理过程中,由于责任心不强、工作疏忽、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或违反技术操作规程等原因,给患者造成精神及肉体上的痛苦或影响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但未造成严重后果或构成事故。

4.护理事故是指在护理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的过失,直接造成患者死亡、残疾、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或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

5.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工作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和危险,是一种职业风险。

构成护理风险的因素主要来自于护理人员自身因素、患者因素、医源性因素、药源性因素、医疗设备因素等。

二、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

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主观因素主要指护理人员疏忽大意、过于自信,不认真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操作常规,给患者带来的安全隐患。

2.技术因素主要指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或技术不熟练,导致操作失误或操作错误,对患者的安全构成了威胁。

3.管理因素是指医院在护理安全的管理上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得力,对护士的业务培训、业务考核执行不严,造成管理失职,影响护理安全。

4.设备因素是指医院的医疗设备及器械不完善、不配套对患者造成损伤,如摔倒、坠床、烫伤、冻伤等。

5.环境因素是指医院内的感染、环境的污染(如废弃物、剧毒药品、消毒制剂、化学试剂、放射线)等导致患者的损伤。

6.患者因素护理工作是一项依赖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

护理工作的正确执行有赖于患者的配合和支持。

如果患者有不良的遵医行为,如不按医嘱服药、不按医嘱进食等都会给患者的疾病和护理的安全带来不利的后果。

患者的疾病和护理的安全带来不利的后果。

三、护理安全的防范原则

1.加强护理职业安全教育教育护理人员,提高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增强护理安全工作的自觉性,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则。

2.强化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护理人员要加强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充分认识到护理出现安全的问题常依据法律法规解决,护理人员要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办事,每项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做到知法、懂法、执法,并且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3.加强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护理行为的规范性,是护理安全的重要环节。

临床上发生的护理差错或事故,多是由于护理人员工作不认真、工作经验不足、技术操作不达标引起的。

护理管理上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考核培训,不断提高护理员的业务素质,以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

4.提高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在护理管理工作中,要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保证人员配置有效,减少由于管理不力造成的安全隐患。

5.建立连续监测的安全网络医院要实行“护理部一科护士长一病区护士长”三级目标责任制,护理部设立安全领导小组,科室成立安全监控小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第2节护理职业防护

一、概述

(一)相关概念

1.护理职业防护是指在护理工作中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护护士免受职业损伤因素的侵袭,或将其所受伤害降到最低程度。

2.护理职业暴露是指护理人员工作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中,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过程中,经常暴露于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中,如接触污染的注射器、针头,各种导管等,还有各种理化损伤因子,如光、热、电磁辐射及工作压力的影响,有感染各种疾病的危险。

3.危害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

4.普及性预防是指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时,无论是患者还是医务人员的血液和深层体液,也不论是阳性还是阴性,都应当视为具有潜在的传染性,均应加以防护。

5.标准预防是指假定所有人的血液等体内物质都有潜在的传染性,接触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防止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二)护理职业防护的基本原则

1.职业防护总的原则是安全、有效。

2.具体要求

(1)方便、经济、科学、灵活。

(2)标准预防。

(3)按需要配备,分级防护。

(4)人人受训,建立公众意识。

(5)使用安全产品。

(6)违规必究。

(三)护理职业防护的意义

1.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生命质量护理职业防护措施的有效实施,不仅可以避免由职业危害对护士造成的机体损害,而且还可以控制由环境和行为引发的不安全因素。

通过职业防护维护护士的身体健康,减轻工作中的心理压力,提高护土职业生命质量。

2.科学规避护理职业风险通过对职业防护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强化,可以提高护理人质职业防护的安全意识,能更加自觉地履行职业规范要求,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有效控制职业危险因素,科学规避护理职业风险,增加护理工作的安全感和成就感。

3.营造科学和谐的工作氛围良好安全的职业环境,可以增加护土执业的满意度,促进健康的人际交流,使之获得对职业选择的积极认同。

同时,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可以缓解护士的工作压力,故善护理人员的精神卫生状况,产生愉悦的身心效应,提高护士的职业适应能力。

二、职业损伤危险因素

护理人员在职业工作中经常器露在各种危害之中,直接成胁着安全和健康。

这些危险因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理因素

1.锐器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损伤因素之一,而感染的锐器伤是导致血源性疾病传播的最主要因素。

目前已经证明有20余种病原体可经过锐器伤直接传播,其中最常见的、危害性最大的是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同时,锐器伤还会对受伤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影响,产生焦虑、恐惧、悲观情绪,甚至有的护理人员放弃了护理工作。

2.机械性损伤是指护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容易发生体力劳动造成的损伤。

如职业所需搬运患者、为患者翻身、患者床高固定必须弯腰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等,尤其是ICU、骨科、精神科、急诊科,搬运患者的机会较多,另外还有取药、送物等,如果用力不当或过度疲劳,易造成跌倒、扭伤、撞伤,长时间的弯腰和站立也会造成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静脉曲张等。

3.温度损伤如使用热水袋、热水瓶造成的烫伤,使用氧气、乙醇造成的烧伤,使用烤灯、高频电刀造成的灼伤。

4.放射损伤如常用紫外线灯消毒造成的皮肤红斑、紫外线眼炎;为肿瘤患者进行放疗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自我保护不当,造成白细胞降低、放射性皮炎、皮肤溃疡坏死,严重者可引起皮肤癌变。

5.噪音损伤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最适于患者休养的声音强度应在35~45分贝,超过45分贝就对人体产生不良刺激,即为噪音。

医院的噪音主要来源于监护仪、净化设备、呼吸机的机械声、电话铃声、床头呼叫器、消毒机、物品及其移动的声音、患者的呻吟声等。

这些噪音会引起护理人员的疲劳、烦躁、头痛、头晕等,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会引发多器官的功能改变,严重时可导致听力和神经系统的损害。

(二)化学因素

护土职业中的化学危害主要来自化学消毒制剂和抗肿瘤药。

护士在护理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大量化学药物,对护士的身体造成损害。

如接触到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各种含氯消毒剂等,接触到这些化学药物很小的剂量,即可通过人体的皮肤、眼睛、呼吸道进入人体,引起皮肤瘙痒、红斑、破损、流泪、恶心、呕吐、咳嗽、气喘等症状;经常接触的护理人员还会出现结膜灼伤、上呼吸道感染、喉头水肿和痉挛、化学性气管炎和肺炎等;长期接触还可能造成肝脏、神经系统的损害,出现记忆力下降、头痛;甚至可能导致肺的纤维化病变。

此外,护士还会接触到化疗药物,也给护士带来潜在的危害。

化疗药物的作用为非选择性,在破坏患者异常细胞的同时,也破坏人体的正常细胞。

可导致畸形、肿瘤及脏器损伤、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和红细胞减少、脱发等,并影响生殖系统的功能,导致生殖能力降低、胎儿畸形等。

(三)生物因素

护理工作的环境处于人类共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中,又具有医务场所的特殊性,大量存在的生物因素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病毒是最常见的生物性危险因素,临床上以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为主,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临床护士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各种分泌物,被污染的概率相当高。

护理工作中常见的致病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埃希菌等,这些致病菌广泛存在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使用过的器具和衣物中,可通过呼吸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护土。

(四)心理社会因素

在护理工作领城中存在着一些负性因素,有时会直接影响到护土心理和工作行为,严重时会导致护士出现职业倦息。

如护士长期面对疾病、死亡、意外伤害等不良刺激,导致护士容易处于忧郁状态,给护士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社会对护理工作者的要求不断提高、公共突发事件、酗酒、医疗纠纷等社会问题使护理风险增加;长期的倒班造成护士生物钟和社会角色的紊乱;紧张的护患关系、持续超负荷的工作、紧张的工作状态都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难度和心理压力。

其次工作中来自患者和家属的暴力,也直接威胁护理人员的安全健康。

(五)自身因素

少数护士的自身防护行为也存在着一些危险因素,对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比较淡薄。

如操作后不洗手或洗手时不按“七步洗手法”洗手;抽血和配制化学药物时不带手套;被传染病患者使用过的利器刺伤后不做任何处理;未注射过任何疫苗;经常接触细胞毒物的护士不定期查血。

不注重自我防护,对护理人员的健康是一种极大的潜在危险。

三、常见护理职业损伤的防护

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意识的教育,加强护士防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护士职业防护意识和技能,是减少职业损伤的关键。

医院应把职业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制订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对各类人员进行培训,并将防护知识纳入考核内容,使护士充分认识到职业损伤的危害性,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掌握自我防护知识,可减少职业损伤的发生。

(一)锐器伤的职业防护

1.概念锐器伤是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碎玻璃、安瓿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

2.原因引起锐器伤的原因常见的有:

(1)准备物品的过程中被误伤。

(2)掰安瓶时被玻璃碎屑划伤。

(3)抽吸药物、各种注射、拔针时被针头刺伤。

(4)用手回套护针套时被针头刺伤。

(5)被治疗盘、操作台上的针头、利器或玻璃碎屑误伤。

(6)手术过程中的锐器传递时造成的误伤。

(7)处理医疗污物时不慎误伤,在注射器、输液器毁型过程中被刺伤。

3.防护措施

(1)熟练掌握锐利器械的操作技术和操作要求,加强工作责任心,注意力集中,防止误伤发生。

(2)药液抽吸后注射前,将注射器放入无菌巾内保存,不必套护针帽。

(3)护理人员如需取放针头时,以钳、镊取放为宜,禁止针头等锐器物重新套上护针帽,如必须重新套上护针帽应在药物抽吸后立即单手操作套上护针帽。

禁止将使用过的针头从针栓上徒手分离,禁止用手直接弄弯、弄直针头,使用安瓿时可先用砂轮划痕,消毒后再用无菌纱布包垫掰开。

(4)如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操作时,护士要戴手套,如手部皮肤有破损,必须戴双层手套。

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必要时应进行手的消毒。

严密防护时需要穿防护鞋、戴工作帽、穿防护衣、戴防护镜。

(5)医院要对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采取毁型措施,用过的针头要在专用利器盒上分离,医疗废弃物要集中分类处理,运输废弃物的人员必须戴厚质乳胶手套,处理废弃物时必须戴防护眼镜。

(6)一旦发生皮肤被刺伤,同时伴有出血时,要掌握“挤压出血一清洗一消毒”的程序。

即在伤口旁轻轻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忌来回挤压,避免因虹吸现象而将污染血液回吸入血管增加感染),尽可能地挤压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清洗损伤处,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5分钟,禁止在伤口局部挤压,用0.5%碘伏或2%碘酊、75%乙醇消毒伤口后敷料包扎,以防止血液或体液传播疾病。

还要向主管部门报告、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7)建立护士健康档案,定期为护士体检,并接种相应的疫苗。

建立损伤后登记上报主管部门的制度、建立医疗锐器处理流程、建立受伤员工监控体系,并给予及时的治疗和关怀。

(二)化学药物损害及职业防护

1.概念在肿瘤科工作的护士,因职业需要频繁接触各种化疗药物,以及化疗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这些因素对护士产生了一定的职业性危害,严重成胁着护士的身心健康。

2.原因护士在工作中接触化疗药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物理性接触:

玻璃瓶、安瓿等在运输过程中或使用容器破裂后药物溢出;打开安瓿时药液、玻璃碎片向外飞溅;溶解瓶中药物时未减压,拔针时造成部分药物喷出,直接接触皮肤和黏膜;注射过程中针头脱落,药液溢出。

(2)意外性接触:

由于废弃的玻璃瓶、安瓶、静脉输液管、患者的尿液等废弃物都含有少量药物,护士在注射过程中意外损伤自己,或者将废弃物意外溅落在皮肤上。

(3)消化道摄入:

护士配置化疗药物后,未能彻底洗手或在被化疗物污染的环境中进食、饮水,而致药物经口摄入。

3.防护措施

(1)设置配制化疗药物的专用治疗室:

应有安全配制化疗药物的专用操作台,确保通风良好。

在药物配置中,如果少量药物溢出,应用纱布吸附药液,大量溢出时要用吸附力强的纱布垫清除,操作区域用清洁剂和清水擦洗污染表面3次,再用75%乙醇溶液擦拭。

(2)护理人员在配药及注射过程中的自我防护:

①护士配药前一定要戴一次性帽子,盖住全部头发;戴一次性口罩,口罩里面要垫几层纱布;戴乳胶手套和防护镜。

在操作过程中,如果手套破损要立即更换,如果配药时间长,每30分钟要更换1次。

②割锯安瓿前轻弹安瓿颈部,使药液全部留在安瓿瓶底部;掰安瓶时用纱布包垫安瓿瓶颈部,以防药物飞溅;溶解干粉药物,如顺铂等化疗药物时,应顺安瓶壁缓慢注入溶剂,等药物被全部浸没后摇匀,以防药粉溢出,同时针头应固定牢靠,以防脱落溅出药液,抽取药液时以不超过注射器容量的3/4为宜。

若药粉溢出则用湿纱布轻轻擦拭,以防药物粉尘飞扬污染空气,污染的纱布置于专用袋中封闭处理。

③配药完毕后按正规脱手套法脱去手套,用肥皂和流动水洗净双手。

如果药物飞溅到台面,用消毒液冲洗或反复擦拭损伤柜内部和台面、地面。

如果不慎将药物溅到皮肤和眼睛里,应立即用肥皂水刷洗和大量清水或0.9%氯化钠溶液局部冲洗。

④专门配制化疗药物的医务人员和肿瘤科护士应定期体检(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根据需要酌情增加检验项目,至少每半年1次,身体有不适应及时轮岗并追踪健康状况。

怀孕护士应避免接触化疗药物。

⑥在配制操作室内禁止进餐、饮水、吸烟和化妆,以减少药物对人体的损害,护土应仔细操作,严格按操作流程完成每一次配药,真正做到自我防护。

(3)配制后废弃物的处理:

应立即标明污染范围,避免其他人员接触,全部污染物品用后放在专用袋中密封处理,标上明显的警示标记,所有污染物包括用过的防护衣、帽、手套、口罩等需高温焚烧处理,在处理过程中,要特别提醒操作人员不要被针头、玻璃碎片等利器刺伤。

(4)妥善处理污染物:

接受化疗患者48小时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中含药成分比较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处理这些污物时要戴帽子、口罩和手套,患者排便后的水池、马桶等要用水反复冲洗,化疗患者的床单要单独处理。

(三)负重伤及职业防护

1.概念负重伤是指由于工作的需要,护土搬动或移动重物,使身体负重过度,或不合理用力等,导致肌肉、骨骼、关节的损伤。

2.原因

(1)较大的工作强度:

临床护理工作节奏快、工作量大、护理岗位人员不足、应激事件较多等原因,使护士工作中多处于紧张状态,身体承受力下降,用力不均衡或不当,使腰部很容易受损。

(2)温差的刺激:

护士工作环境会随时出现变化,室内室外的温差较大,阻碍腰部血液循环,影响推间盘及腰部肌肉的新陈代谢,减少了营养的供给,加速腰间盘的退化速度,引发腰肌劳损,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

(3)长期的积累损伤:

损伤是护士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见原因,积累损伤是重要的诱因。

临床护士执行相关护理操作,如加药、观察引流管等,腰部扭转动作较多,对腰部损伤较大。

3.防护措施

(1)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护士可多进行一些身体锻炼,如健美操、太极拳、广播操、慢跑、游泳、瑜伽等,以增强身体素质。

(2)保持正确的劳动姿势:

良好的身体姿势不仅可以预防腰肌劳损的发生,还可延缓椎间盘退变的进程,预防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

在站立或坐位时应尽可能保持腰椎伸直,使脊柱支撑力增大,避免过度屈曲引起腰部劳损,减少身体重力对腰椎的损伤。

在半弯腰和弯腰时,要两足分开使重力落在髋关节和两足处,降低腰部负荷。

(3)避免长时间保持一种体位:

护士在工作中应定期更换体位,缓解肌肉、关节、骨骼疲劳,减轻脊柱负荷。

应避免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增加腰部负荷,引起腰肌劳损或腰椎间盘突出。

避免过劳负重,引起腰都肌肉拉伤,增加腰间盘突出发生的概率。

(4)科学使用劳动保护用具:

对已患腰椎间盘突出的护士,在工作时可以戴腰围以增加腰部的稳定性,由于腰围久戴会导致腰背痛、腰肌委缩,所以休息时要解下。

(5)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护士长时间站立会导致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静脉持久扩张,易发生下肢静脉曲张。

为了预防,护士在工作中应尽量避免长时间站立,适当的活动、改变体位,有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加快,减轻下肢静脉瓣承受的压力。

站立时可让双腿轮流支撑身

体的重量,适当做踮脚动作,促进小腿肌肉收缩,减少下肢静脉血液淤积。

体息时可以做下肢运动操,抬高双腿,促进血液循环。

(6)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

护士在日常的生活中,提倡睡硬板床,家务劳动时也应有意识地减少弯腰的次数和时间,减少腰部负荷。

饮食注意营养合理搭配,多食含蛋白质、维生素B和维生素E的食物。

(四)职业疲惫感及职业防护

1.概念职业疲惫感指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使护土产生疲惫感,它是由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工作压力所造成的一种无助、无望的心理体验。

表现为工作热情明显下降,出现身心不适症状,如头痛、疲乏、心情不好、神经衰弱等。

2.原因不良的工作环境、紧急的工作性质、沉重的工作负荷、复杂的人际关系、高风险的工作是护士产生工作疲惫感的主要原因。

3.防护措施

(1)加强对护理人才的教育和培训:

鼓励护理人员不断学习新技术、新业务,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护理人才。

护理人员也应与时俱进,正视挑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职业竞争力和对风险的承受力。

(2)注重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

学习、宣传职业防护的知识和技能,减少职业危害。

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减轻工作风险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增强法律观念,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的发生。

对身体较差的护理人员要及时调整岗位,从而维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3)减轻和缓解护理人员的压力:

合理调配人员,改善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保证护士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培养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自我心理调节,正确对待工作中的挫折和失败,学会自我减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4)积极疏导护理人员的不良情绪:

选择正确的宣泄方式,积极参加适度的体育锻炼,以释放和调节情绪。

管理者应经常倾听护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精神放松、团结协助,提高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5)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提高护士社会地位:

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让社会更多的了解、关心、尊重护士。

.巩固新课(5分钟)

小结回顾

.布置作业(3分钟)

1.患儿,男,5岁,因支气管炎到某医院门诊雾化吸入治疗。

护理人员接过其母亲递过来的药,没有认真查对医嘱,错把静脉用药氨茶碱用于雾化给药。

事件发生后该护理人员立即报告医生,经检查,该药物未对患儿造成不良影响,院方随即向家属解释并道歉。

(1)根据所学知识,应如何界定上述错误事件的性质?

(2)上述错误事件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

2.周某,女,36岁,某医院注册护士,在外科综合病房工作,分管6位危重病人,其中一位病人为艾滋病晚期。

某天夜班,发现这位病人静脉输液管里有回血,液体不滴。

为了避免病人重新静脉穿刺,该护士用装有3ml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对留置针输液管进行冲洗,并试着抽出输液管中的血块。

此时病人突然下意识的抽回手臂,使得针头脱出,针尖刺进护士左侧手掌。

(1)该护士发生了何种职业损伤?

(2)该护士应如何进行紧急处理?

【教学反思】

 

【参考书】《基础护理技术》主编:

李晓松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2015年5月

《2017护士职业资格考试轻松过》人民卫生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