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月考试题2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4451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9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2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2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2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2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2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21.docx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月考试题2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21.docx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21

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

注: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在每小题所给

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

2.周初分封而建的鲁国,曾诞生过大思想家孔子。

观察下图,鲁国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3.图1为“西周宗法制结构图”,它体现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是(  )

①权力高度集中②王权与神权相结合③严格的等级差别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王国维曾说:

“古人非不知官天下之名美于家天下,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敝将不可胜穷,而民将无时或息也。

故衡利而取重,掣害而取轻,而定为立子立嫡之法,以利天下后世。

”这说明(  )

A.任人唯亲不如任人唯贤                        B.宗法制易导致政局动荡

C.立嫡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D.宗法制强调嫡长子继承

5.电视剧《芈月传》开播以来,屡创收视新高。

它讲述了战国时期,楚国公主芈月作为滕妾远嫁秦国,历经艰险,最后扶持儿子登基为王的故事。

下列剧情明显有违历史史实的是(  )

A.楚威后因占卜龟甲上出现“否”字而放弃让芈月陪葬

B.嫡长子芈槐即位,是为楚怀王,佩戴12垂旒冕冠(注:

礼制规定天子垂12旒)

C.秦惠王任命张仪为相,位居百官之首

D.芈月请求秦王分封其儿子赢稷到巴蜀之地

6.“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

……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得非诸侯之盛强,尾大不掉之咎欤?

”秦朝为此采取的政治措施是(  )

A.郡县制           B.丞相制                 C.朝议制度                 D.行省制

7.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

“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甚大之绩效”指郡县制(  )

A.导致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标志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8.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

A.皇帝制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

9.据《汉官六种·汉官旧仪》记载:

“其帅意尽心,以补朕缺,使九卿、群大夫,百官慎哉!

有郡国茂才不显者言上,残民贪污烦扰之吏,百姓所苦,务勿任用。

方察不称者也。

”在当时,以此为主要职责的官员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尚书令

10.诗人章碣的《焚书坑》云: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对诗意理解准确的是(  )

A.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源                        B.文化专制未达到预期目的

C.焚书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D.焚书坑儒引发了农民起义

11.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表1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高层政区

行省

布政使司

统县政区

路、府、州

府、直隶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D.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12.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

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

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

此事发生在(  )

A.汉长安B.唐长安C.宋汴梁D.元大都

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14.“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

……无论行政

、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对材料中元代行省制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集体议事的原则制约了皇权                B.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

C.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            D.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15.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度、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度,两者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推动文化的普及                                    B.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C.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促进统一国家的出现

16.寻找历史地图中的关键词是阅读历史地图重要方法。

所谓“关键词”就是能够识别地图的关键信息点。

某同学在查阅地图时找出了“匈奴”“北海郡”“胶东国”等关键词。

他查阅的地图应该是(  )

A.秦汉时期            B.蒙元帝国             C.北朝初期            D.西汉初期

17.宋初曾设谏官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

宋真宗时期,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折言事的责任;仁宗

时期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建炎三年下诏谏院不再隶属门下、中书两省而另立官署同与两省官在朝中相见议论政事。

北宋时期谏官和谏院的变化意味着(  )

A.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B.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C.君主专制走向没落                                D.三省六部名存实亡

18.“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执掌,终以取祸。

臣备员六年,百儿皆奉吊断,分毫不敢欺负。

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

”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D.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19.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

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

A.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B.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20.

光绪《大清会典》载:

“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

”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21.材料一:

“斯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

中统、至元,始分立行中书省,……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材料二: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泄露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

后名军机处,地近内廷,……。

”依据以上两则材料,可以获悉材料所述两个对应机构(  )

A.最初均因征伐用兵之事而设                B.起初都是中央临时的派出机构

C.后来皆为中央常设行政机构                D.都有防止泄露军事机密的特点

22.图4到图5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中央集权加强    B.中央官制简化     C.君主专制强化    D.行政效率提高

23.根据下面示意图判断,它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B.元朝的行政制度改革

C.清朝的国家机构设置                    D.明朝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

24.“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

”这一规定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古代希腊B.古代印度C.古代埃及D.古代中国

25.摘录知识要点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在制作学习卡片中出现以下知识要点:

“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轮值主席、黄金时代”,据此可以判断,该同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

A.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B.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C.雅典民主政治的巅峰                            D.罗马帝国取代共和国

26.“投票者在陶片上写上他所希望放逐的公民的名字,然后将写好的选票正面朝下,投入本部落的投票箱。

”材料反映的事件最早出现在(  )

A.梭伦改革时期                                        B.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

C.伯利克里改革时期                                D.马其顿王国统治时期

27.古代雅典法律规定:

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28.有学者评价雅典民主政治时指出:

“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

”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

A.实质是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B.容易产生多数人的暴政

C.调动了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D.大大削弱了贵族的权力

29.推动罗马国家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共同原因是(  )

A.民主政治发展的推动                            B.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C.帝国疆域扩大的需要                            D.平民或自由民的斗争

30.下列关于万民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