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真题专题七 诗词鉴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3923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中考真题专题七 诗词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语文中考真题专题七 诗词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语文中考真题专题七 诗词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语文中考真题专题七 诗词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语文中考真题专题七 诗词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中考真题专题七 诗词鉴赏.docx

《语文中考真题专题七 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中考真题专题七 诗词鉴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中考真题专题七 诗词鉴赏.docx

语文中考真题专题七诗词鉴赏

专题七诗词鉴赏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1、(11杭州)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

(2)两小题。

(5分)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

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

点拨: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春山月下美景,“欲去”——将要离开,“惜”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2)赏析要从修辞、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入手,“掬”“弄”表现了诗人的童心和喜欢玩赏的兴致。

附《春山夜月》赏析:

唐代诗人于良史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风格清淡闲雅,描摹物态历历如绘、极富神韵,读来令人唇齿留香、畅快不已。

诗开篇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既写出了“多胜事”是“赏玩忘归”之因,又巧妙地交代了全篇诗情产生的由头,可谓一箭双雕。

接下来的六句则是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具体描述。

诗人紧接着写道: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可以说,此情此景,再没有比这两句更为恰到好处的描写了:

首先,从结构上看,“月”字紧承“赏玩夜忘归”中的“夜”,“花”则紧承首句“春山多胜事”中的“春”,运笔如环,自然圆合。

其次,这两句诗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物情态,栩栩如生。

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未泯与逸兴悠长。

所写“胜事”虽只两件,却是点到为止、以一当十。

再次,“掬水月在手”,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香满衣”写山花馥郁之气染上衣襟,将花香一分为二。

一合一分,上下对举,从字句到意境无不使人倍觉诗意盎然、妙趣横生。

最后,精于炼字。

“掬”、“弄”二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可谓是神来之笔。

  诗人完全沉浸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于是,唯兴所适,不计路程远近;离开时,面对眼前芳菲的花草又不免怀有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即是诗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

这两句诗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则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留下伏笔。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

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镶嵌在一片青翠山色的深处。

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现的虽是远景,但仍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景致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遥相呼应。

  纵观全诗,“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乃诗之精髓所在,令人叹为观止。

综上所述,可见三、四两句是全诗精神所在的地方。

这两句在篇中,如石韫玉,似水怀珠,照亮四周。

全诗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

2、(11义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4分)

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①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

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释】①社肉:

祭土地神的肉。

(1)“一路稻花谁是主?

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

(2分)

“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蜻蛉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

和美融洽的氛围里。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热爱农村自然风光,追求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

点拨:

(1)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伴”是互相作伴,在这里用在小生物身上是拟人的手法。

(2)诗歌描写了秋日农村的自然风光,表现了田园生活的和谐,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

附《秋日行村路》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淳朴、自由、优美的农村田园风光。

其诗清新可爱,含蓄隽永。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蜓伴绿螳螂。

”成为千古名句。

清朝纪晓岚评价其诗无俗韵。

陆游《水亭》有“一路风光谁画得?

红蜻蜓点绿荷心”之句。

当代钱钟书先生评价乐雷发之句“比陆游的新鲜具体,主诗也就愈有精彩”。

3、(11台州)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

(1)

(2)题。

(4分)

田园乐(其四)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

松高貌。

②衣冠:

士大夫的穿戴。

 

(1).你是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的?

(2分)

这里的“夏寒”应该理解成松树葱郁、茂盛(1分),给人以阴凉之意(1分)。

评分标准:

意对即可。

共2分。

点拨: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词语的鉴赏能力。

“夏寒”意为夏天感到寒气袭人,说明松树茂盛,给人以阴凉之感。

(2).三、四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

(2分)

描绘了一种闲适、平和、质朴的田园生活。

评分标准:

点出“恬淡、悠然、平和、闲适”等其中一个,得1分,指出质朴或“淳朴”等,得1分。

共2分。

点拨: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抓住“自归”、“不识衣冠”可以看出田园生活的安宁和平闲适。

附《田园乐(其四)》赏析:

  《田园乐》是王维的一组六言绝句。

该组诗为作者退隐辋川时所作,故一题作“辋川六言”。

这是第四首。

本诗以清新淳朴的笔调,描写了田园的景象和农村的风光,感情真挚朴素,生活气息浓郁。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给人以返朴归真的感受。

在这世外桃源般的山村中任何追名逐利的世俗观念,都会被这里的自然率真涤荡无遗。

全诗声色并貌,动静结合,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4、(11衢州)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4分)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地白(白)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凄清(或:

寂静、凄凉”)的特点。

(2分)

点拨: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鉴赏能力。

“地白”是因为“十五夜”月的皎洁所致,“冷”“无

声”表现了景物的“凄凉冷清”。

(2)、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答出思念家乡、亲人即可)

点拨: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

后两句诗“人尽望”表现人人在此夜望月,“秋

思”表明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附《十五夜望月》赏析: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

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

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

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

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

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

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在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

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

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

徐竹心认为,“落”,将秋思拟人化了,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

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

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殷璠《河岳英灵集》

卷上赞王维诗“著壁成绘”,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

这一评语也可移之于评一

切有意境的唐诗。

正因为如此,所以历代画家喜作唐人诗意画。

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

首诗为题材的版画。

它的背景为曲岸远山,长空明月。

画面中心是一处临水的胜游之地,曲

栏围着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叶梧桐树上有几只栖鸦,树旁生长着枝叶婆娑的秋桂。

下五人,两人望月而语,谈兴正浓。

旁一戴幞头挥扇的官员和一带方巾倚童而立的老者正全

神贯注地聆听他们谈天。

整个画面远近主从。

层次井然,有动有静,和谐统一,颇为传神。

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

达,实是美中不足。

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的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

5、(11金华、丽水)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4分)

访城西友人别墅

雍陶

澧水①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②。

【注释】①澧(lǐ)水:

指唐代的澧州城(今湖南北部的澧县)。

②枳(zhǐ)壳花:

枳树的花。

(1).诗中“犹未”二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分)

写出了诗人会友急切的心情

点拨: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鉴赏能力。

“犹未到君家”表达诗人急切的心情。

(2).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

为什么?

(2分)

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烘托手法,通过对自然而优美的村野风光的描写,让读者想象到友人别墅的幽雅和友人的风采。

点拨: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烘托手法的理解。

写自然环境的优美烘托了友人情趣的高雅。

附《访城西友人别墅》赏析:

“澧水桥西小路斜”,扣紧诗题,展开情节。

“澧水桥西”交代诗题中的“城”,是指唐代的澧州城(今湖南北部的澧县),“澧水”就从城旁流过。

句中省略了主人公的动作,通过对“桥西小路”的描绘,告诉读者,诗人已经出城,过了桥,缓步走在向西曲折延伸的乡间小道上。

  “日高犹未到君家”,紧承上句,表现他访友途中的心情。

“日高”两个字,写出了旅人的体会,表现了诗人的奔逐和焦急。

诗人赶路时间之长、行程之远,连同他不辞劳顿地行在乡间小路上的情形,都浓缩在“日高”二字中,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