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34610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docx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环境状况公报.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docx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0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综述

中国网|时间:

2006年1月19日|文章来源:

国家环保总局网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200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已经2004年5月28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

二○○四年五月二十九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调研

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全国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

2003年,中央连续第七次在“两会”期间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明确指出:

“环境保护工作,要着眼于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本年度全国环境质量与上年比较变化不大。

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占41.7%,较上年度增加7.9个百分点,但城市空气污染依然严重。

酸雨区范围基本稳定,湖南、浙江和江西的部分区域污染进一步加重。

主要水系水质与上年持平,其中海河、辽河和淮河污染程度略有减轻,松花江、珠江污染加重。

黄海近岸海域污染加重;渤海和东海近岸海域水质有所改善,但污染仍重;南海近岸海域水质与上年持平。

城市噪声基本得到控制,一半以上的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好,近80%的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较好,但噪声污染仍是城市居民反映最为强烈的环境问题之一。

200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淡水环境

中国网|时间:

2006年1月19日|文章来源:

国家环保总局网站

状况

2003年度七大水系407个重点监测断面中,38.1%的断面满足Ⅰ~Ⅲ类水质要求,32.2%的断面属Ⅳ、Ⅴ类水质,29.7%的断面属劣Ⅴ类水质。

其中七大水系干流的118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53.4%,Ⅳ、Ⅴ类水质断面占37.3%,劣Ⅴ类水质断面占9.3%。

各水系干流水质好于支流水质。

七大水系水质类别比例

海河水系污染严重,劣Ⅴ类水质断面占50%以上;辽河水系总体水质较差,劣Ⅴ类水质断面占40.6%;黄河水系总体水质较差,支流污染普遍严重;淮河干流以Ⅳ类水体为主,支流及省界河段水质仍然较差;松花江水系以Ⅳ类水体为主;珠江水系、长江干流及主要一级支流水质良好,以Ⅱ类水体为主。

按照综合污染指数比较,2003年度七大水系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

海河、辽河、黄河、淮河、松花江、长江、珠江。

与上年相比,海河、辽河和淮河污染程度略有减轻,松花江、珠江和黄河支流污染加重。

七大水系主要呈现为有机污染,主要污染指标是石油类、生化需氧量、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等。

长江水系国控监测断面103个,其中Ⅰ~Ⅲ水质比例占71.8%,Ⅳ~Ⅴ类占17.5%,劣Ⅴ类占10.7%。

长江水系的主要污染指标是石油类、氨氮。

长江水系水质类别比例

黄河水系黄河水系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44个国控监测断面中,劣Ⅴ类水体占38.7%。

干流22个断面中Ⅱ~Ⅲ类水质占31.8%、Ⅳ~Ⅴ类占54.6%、劣Ⅴ类占13.6%,干流水质好于支流。

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

黄河水系水质类别比例

珠江水系珠江水系水质总体良好。

33个国控监测断面中,81.8%的断面为Ⅰ~Ⅲ类水质,12.1%的断面属Ⅳ类水质,6.1%的断面属劣Ⅴ类水质。

主要污染指标是挥发酚、氨氮和石油类。

珠江水系水质类别比例

松花江水系41个国控监测断面中,Ⅲ~劣Ⅴ类水质比例分别为:

7.7%、64.1%、10.3%和17.9%。

嫩江和松花江干流以Ⅳ类水质为主。

主要污染指标是石油类、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

松花江水系水质类别比例

淮河水系86个国控监测断面中,Ⅱ~Ⅲ类水质断面占18.6%,Ⅳ、Ⅴ类水质断面占41.9%,劣Ⅴ类水质断面占39.5%。

淮河干流14个断面中,Ⅱ、Ⅲ、Ⅳ、Ⅴ类水质比例分别为14.3%、21.4%、57.1%和7.1%。

56.8%的省界河段水质为劣Ⅴ类。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石油类和生化需氧量。

淮河水系水质类别比例

海河水系65个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的断面占21.5%,Ⅳ、Ⅴ类水质的断面占24.6%,53.9%的断面为劣Ⅴ类水质。

海河水系污染仍严重,但与去年相比水质有所改善。

海河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生化需氧量和石油类。

海河水系水质类别比例

辽河水系37个国控监测断面中,满足Ⅲ类水质要求的断面占29.7%,Ⅳ、Ⅴ类水质的断面占29.7%,劣Ⅴ类水质断面为40.6%。

辽河水系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

主要污染指标为生化需氧量、石油类和挥发酚。

辽河水系水质类别比例

浙闽片河流18条河流的30个断面中,Ⅱ类水质的断面占33.3%,Ⅲ类水质断面占30.0%,Ⅳ类水质断面占36.7%。

主要污染指标是挥发酚、石油类和氨氮。

西南诸河总体水质属轻度污染。

10条河流的17个断面中,Ⅰ、Ⅱ类水质的断面占58.8%,Ⅳ、Ⅴ类水质断面占29.4%,劣Ⅴ类水占11.8%。

红河河口县河段的2个断面水质污染严重,主要污染指标是铅和高锰酸盐指数。

内陆河流总体水质良好。

7条河流的19个断面中,满足Ⅰ、Ⅱ、Ⅲ、Ⅳ类水质的断面分别占21.1%、42.1%、21.0%和15.8%。

主要污染指标是石油类。

三峡库区水质三峡库区6个断面中,1个断面为Ⅲ类,其余5个断面均为Ⅱ类水质。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沿线水质监测12个断面,Ⅱ类水质断面1个,占8.3%;Ⅳ类水质断面3个,占25.0%;Ⅴ类水质断面有2个,占16.7%;劣Ⅴ类水质断面有6个,占50.0%。

主要污染指标是氨氮、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湖泊水库

2003年度监测的28个重点湖库中,满足Ⅱ类水质的湖库有1个,占3.6%;Ⅲ类水质湖库有6个,占21.4%;Ⅳ类水质湖库有7个,占25.0%;Ⅴ类水质湖库有4个,占14.3%;劣Ⅴ类水质湖库有10个,占35.7%。

2003年度重点湖库水质类别统计

个数

个数

Ⅰ~Ⅲ类

Ⅳ、Ⅴ类

劣Ⅴ类

主要污染指标

水系

三湖

3

0

0

3

总氮、总磷

大型淡水湖

10

3

4

3

总磷、总氮

城市湖

5

0

3

2

总磷、总氮

大型水库

10

4

4

2

总氮、总磷

总计

28

7

11

10

总磷、总氮

太湖太湖湖体污染较重,监测的21个点位中,无Ⅰ~Ⅲ类水体,属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点位比例分别为14.3%、14.3%和71.4%。

但与上年相比,太湖湖体水质有明显改善。

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

湖体营养状态指数为57.8,仍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

太湖湖体水质类别比例 

太湖湖体水质类别年际比较

2003年太湖湖体主要污染指标值

湖区

高锰酸盐指数

总磷

总氮

营养状态指数

(mg/L)

(mg/L)

(mg/L)

五里湖

6.11

0.132

7.09

66.2

梅梁湖

5.38

0.109

4.79

63

西部沿岸区

4.88

0.104

3.34

61.3

东部沿岸区

3.76

0.039

1.75

49.8

湖心区

3.73

0.049

2.05

54.1

全湖平均

4.28

0.071

2.86

57.8

太湖环湖河流水质与上年相比有所改善,但主要河流仍污染严重。

89个监测断面中,高锰酸盐指数符合Ⅰ~Ⅲ类水质要求的断面占58.4%。

水质综合评价,Ⅱ~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9.0%、48.3%和42.7%。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和生化需氧量。

太湖环湖河流水质类别比例

 

太湖环湖河流水质类别年际比较

滇池污染严重,与上年相比,滇池湖体水质略有下降。

草海和外海水质均为劣Ⅴ类,草海污染重于外海。

外海高锰酸盐指数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总磷达Ⅴ类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

草海和外海的营养状态指数分别为76.4和62.7,全湖平均达72.0,属重度富营养。

滇池环湖河流水质较差,8个监测断面中,4个断面为劣Ⅴ类水质,占监测断面总数的50.0%。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生化需氧量。

滇池环湖河流水质类别比例

2003年滇池湖体主要污染指标值

 

湖区

高锰酸盐指数

总磷

总氮

营养状态指数

(mg/L)

(mg/L)

(mg/L)

草海

7.07

1.176

12.05

76.4

外海

5.45

0.163

2.07

62.7

全湖平均

6.26

0.669

7.06

72

巢湖巢湖西半湖水质为劣Ⅴ类,东半湖水质为Ⅴ类,全湖平均为劣Ⅴ类。

与上年相比,水质基本持平。

湖体高锰酸盐指数达到Ⅲ类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是总氮和总磷。

富营养化评价表明,西半湖为中度富营养,东半湖为轻度富营养,全湖平均为中度富营养。

巢湖环湖河流水质类别比例

2003年巢湖湖体主要污染指标值

湖区

高锰酸盐指数

总磷

总氮

营养状态指数

(mg/L)

(mg/L)

(mg/L)

东半湖

4.19

0.103

1.52

54.2

西半湖

5.84

0.358

4.16

67.3

全湖平均

5.02

0.231

2.84

62.7

巢湖12个环湖河流监测断面中(包括两个纳污控制断面),4个断面水质为Ⅲ类,2个断面水质为Ⅳ类,6个断面水质为劣Ⅴ类。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

其它大型湖泊监测的其它10个重点大型淡水湖泊中,兴凯湖水质为Ⅱ类,洱海和博斯腾湖水质为Ⅲ类,洪泽湖和鄱阳湖水质为Ⅳ类,洞庭湖水质为Ⅴ类,南四湖、白洋淀、达赉湖和镜泊湖水质为劣Ⅴ类。

湖泊的主要污染指标是总氮、总磷和生化需氧量等。

洱海、洞庭湖和鄱阳湖为中营养,洪泽湖、达赉湖和南四湖为轻度富营养。

2003年大型淡水湖泊水质

湖泊

营养状态指数

营养状态级别

水质状况

主要污染指标

兴凯湖

Ⅱ类

 

洱海

46.6

中营养

Ⅲ类

总氮

洪泽湖

55

轻度富营养

Ⅳ类

总磷

鄱阳湖

43.3

中营养

Ⅳ类

总磷、总氮

洞庭湖

44.1

中营养

Ⅴ类

总磷

白洋淀

劣Ⅴ类

总氮、生化需氧量

达赉湖

56.4

轻度富营养

劣Ⅴ类

总氮、总磷

镜泊湖

47.8

中营养

劣Ⅴ类

总汞

博斯腾湖

Ⅲ类

总氮

南四湖

53.5

轻度富营养

劣Ⅴ类

总氮、总磷

城市内湖城市内湖水质较差,北京昆明湖和杭州西湖水质为Ⅳ类,南京玄武湖水质为Ⅴ类,武汉东湖和济南大明湖水质为劣Ⅴ类。

主要污染指标是总氮和总磷。

富营养化评价表明,昆明湖为中营养,大明湖为重度富营养,其他3个城市内湖均为中度富营养。

  

2003年度城市内湖水质

湖泊

营养状态指数

营养状态级别

水质状况

主要污染指标

昆明湖

47.2

中营养

Ⅳ类

总氮、石油类

西湖

63

中度富营养

Ⅳ类

总磷、总氮

玄武湖

62.2

中度富营养

Ⅴ类

总氮、总磷

东湖

66.4

中度富营养

劣Ⅴ类

总磷、总氮

大明湖

73.4

重度富营养

劣Ⅴ类

总氮、总磷

大型水库监测的10个大型水库中,密云水库、千岛湖、石门水库和董铺水库水质为Ⅲ类,于桥水库和丹江口水库水质为Ⅳ类,大伙房水库和松花湖水质为Ⅴ类,崂山水库和门楼水库水质为劣Ⅴ类。

大型水库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总磷。

大型水库富营养化程度较轻。

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2003年,全国47个环保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总体良好。

31个城市全年水质达标率大于80%,水质状况良好,其中22个城市水质达标率为100%,水质状况优;8个城市水质达标率在50%~79.9%之间,水质一般;8个城市水质达标率小于50%,水质较差。

与上年相比,全国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基本稳定。

地表水源主要超标项目为总氮、粪大肠菌群、生化需氧量等;地下水源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硬度、硫酸盐等。

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年度比较

地下水

全国194个主要地下水水位监测城市和地区中,有61个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位呈上升趋势,占监测总数的31.4%;60个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位呈下降趋势,占31.0%,比上年减少19个百分点;73个城市和地区水位基本保持平衡,所占比例为37.6%。

2003年地下水水质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有恶化趋势。

大部分城市和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点状或面状污染。

污染区仍然以人口密集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中心区为主,超标指标有矿化度、总硬度、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铁、锰、氯化物、硫酸盐、pH值、氟化物、酚等。

铁、锰和“三氮”污染在全国各地区均比较突出,矿化度、总硬度、硝酸盐超标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和西北地区。

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3年,全国工业和城镇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460.0亿吨,比上年增加4.7%。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12.4亿吨,比上年增加2.5%;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247.6亿吨,比上年增加6.6%。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1333.6万吨,比上年减少2.4%。

其中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511.9万吨,比上年减少12.3%;城镇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821.7万吨,比上年增加5.0%。

废水中氨氮排放总量129.7万吨,比上年增加0.7%。

其中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40.4万吨,比上年减少4.0%;城镇生活污水中氨氮排放量89.3万吨,比上年增加3.0%。

全国废水及COD排放量年际对比

项目

废水排放量(亿吨)

COD排放量(万吨)

氨氮排放量(万吨)

年度

合计

工业

生活

合计

工业

生活

合计

工业

生活

1999年

401.1

197.3

203.8

1388.9

691.7

697.2

-

-

-

2000年

415.2

194.2

220.9

1445

704.5

740.5

-

-

-

2001年

433

202.6

230.3

1404.8

607.5

797.3

125.2

41.3

83.9

2002年

439.5

207.2

232.3

1366.9

584

782.9

128.8

42.1

86.7

2003年

460

212.4

247.6

1333.6

511.9

821.7

129.7

40.4

89.3

年度增减率(%)

4.7

2.5

6.6

-2.4

-12.3

5

0.7

-4

3

2003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9.2%,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其中重点企业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0.5%,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非重点企业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77.7%,比上年下降2.6个百分点。

措施与行动

《〈“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实施计划》

国家环保总局编制完成了《〈“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实施计划》和三峡、南水北调水污染防治技术指南。

建立了重大环境问题预警机制国家环保总局实行了全国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状况季报制度;建立了重大环境问题预警机制;并与水利部建立水量水质信息通报制度和重大水事会商制度。

重点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设取得一定进展“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中共安排1534个治污项目,总投资1036.3亿元。

截止2003年底已完成项目472个,占应建项目总数的30.8%;在建项目310个,占20.2%;未动工项目752个,占49.0%。

其中进展最快的是太湖流域,255个项目中,有137项已经完成,占53.6%;93项在建,占36.5%;25项未动工,占9.8%,江苏、浙江和上海项目开工率均在75%以上。

200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耕地/土地

中国网|时间:

2006年1月18日|文章来源:

国家环保总局网站

状况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种的耕地面积为12339.22万公顷,人均耕地已由上年的0.098公顷降为0.09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另有园地1108.16万公顷,林地23396.76万公顷,牧草地26311.18万公顷,其它农用地2550.83万公顷,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535.42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14.52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56.53万公顷,其余为未利用地。

2003年,全国净减少耕地253.74万公顷,生态退耕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

生态退耕223.73万公顷,包括退耕还林211.7万公顷,退耕还草11.95万公顷,退田还湖0.09万公顷。

农业结构调整净减少耕地33.13万公顷,比上年多6.27万公顷。

灾毁耕地面积5.04万公顷,低于往年平均水平。

化肥、农药使用情况2003年全国农药使用量131.2万吨,化肥使用量4339.5万吨,其中氮肥2157.3万吨,磷肥712.2万吨,钾肥422.5万吨,复合肥1046.2万吨。

水土流失状况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1%,其中水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7.2%;风蚀19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9.9%。

按流失强度分,全国轻度水土流失面积为162万平方公里,中度为80万平方公里,强度为43万平方公里,极强度为33万平方公里,剧烈为38万平方公里。

措施与行动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逐步完善24个省(区、市)建立不同形式的省级耕地占补平衡目标责任制;26个省(区、市)实行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挂钩制度;27个省(区、市)建立耕地储备库;21个省(区、市)建立耕地占补平衡统计台帐;城市建设用地补充耕地基本实现“先补后占”;逐步开展按建设用地项目考核耕地占补平衡工作。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1.08万公顷,其中整理增加耕地6.44万公顷,复垦废弃地增加耕地3.25万公顷,开发增加耕地21.39万公顷。

补充的耕地比建设占用和灾毁耕地多3.13万公顷,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补充耕地大于建设占用耕地。

基本农田实行“五不准”不准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法律规定的除外);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不准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

非农建设用地实行“六不报批”对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验收不合格的不报批;未按规定执行建设用地备案制度的不报批;城市规模已经达到或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年度建设用地指标已用完的不报批;已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仍有闲置的不报批;未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建设用地预审的不报批;建设项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报批。

采取严厉措施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各地停止审批设立新的开发区和开发区扩区;全国原有各类开发区6015个,已撤消3763个;各地发现土地违法行为17.8万件,立案查处12.7万件,结案12.4万件,罚没款12.2亿元,收回土地5878.4公顷。

有925人被依法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32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排查出违规出让经营性土地使用权2822宗,有效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行为。

水土流失治理2003年,全国共完成水土流失防治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其中综合治理5.6万平方公里,新增封育保护面积11万平方公里。

修建基本农田57.3万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经果林和水源涵养林281.3万公顷,种草43.3万公顷,建设淤地坝1560座,水窖、坡面水系等小型水利保持工程31.9万座(处),20多万公顷坡耕地退耕还林。

截止2003年底,全国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1万平方公里。

封育保护北京、河北、陕西、青海、宁夏等省区(区、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实施封山禁牧的决定,全国有25个省(区、市)的894个县实施了封山禁牧,封禁区范围达52万平方公里。

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2003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0个县开展了以免、少耕和农作物秸秆、残茬覆盖为主要内容的旱区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推广,新增保护性耕作面积8万公顷。

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2003年,全国有2.2万个开发建设项目按照水土保护方案组织实施了水土流失防治工作,防治面积1.9万平方公里,拦护弃土弃渣9亿吨,工程沿线和周边地区实现了大面积的绿化和美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