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程标准演讲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29048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课程标准演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科学课程标准演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科学课程标准演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科学课程标准演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科学课程标准演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课程标准演讲稿.docx

《科学课程标准演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课程标准演讲稿.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课程标准演讲稿.docx

科学课程标准演讲稿

科学课程标准演讲稿

闵行区教育教学研究所许琼

21世纪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迅速变化,将对人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智能,还需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

针对目前世界科学的变化和发展,上海市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定位和阐述。

一、课程的定位

1.开设的年级:

6~7年级

2.定位目标(四个有助于):

(1)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体验科学,初步确立事物多样统一的观点、相互联系的观点和不断发展的观点,了解科学的本质和价值;

(2)有助于学生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迁移;

(3)有助于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4)有助于学生关注和分析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获得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初步认识,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课程的理念

(所谓理念:

就是指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

核心理念(总目标):

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

⑴美国学者认为应包含6个方面:

①概念性——构建科学的主要概念及其体系;②科学理智——科学研究的方法论;③科学的伦理——科学所具有的价值标准;④科学与人文——科学与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⑤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政治、经济、产业等社会侧面之间的关系;⑥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及差异。

⑵本次课程标准认为主要涵盖以下3个反面:

①态度与价值观;②知识与技能;③科学探究(过程能力与方法)。

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

主要包含四层意思:

1)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提高;2)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并获得成功;3)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上的个体差别,如果作“一刀切”,势必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4)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感觉、困惑、疑难等。

2)立足学生发展

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主要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其目标。

3)体现科学历史和本质

科学本质:

1)科学知识体系的实证;2)科学的解释;3)科学问题和科学进步。

科学历史:

1)科学知识的增长与“科学革命”;2)重大科学发现及其对社会的影响;3)影响科学发展的因素。

4)突出科学探究

(I)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和认识

(I—A)问题往往来自于仔细的观察、广泛的阅读和深人的思考,而问题的解决也往往依赖于仔细的观察、深人的思考和广泛的阅读。

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不仅有助于形成概念和构造问题的答案,还有助于发现新的问题。

合理的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对同伴的解释和对己有的科学知识提出质疑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也是问题的来源之一。

(I—B)不同性质的问题能够提示我们进行不同的科学探究。

例如有些问题要涉及对事物的观察和描述,有些问题要涉及收集标本和制作模型,有些问题则需要控制条件进行实验。

尽管科学探究不存在统一的模式,但它通常需要搜集有关的证据、运用逻辑推理和想象提出假设、通过分析数据对问题进行解释和判断。

控制变量的方法和数学的方法对科学探究的各方面,如科学探究方案的制定、实验设计、数据处理、问题解释等,都十分重要。

(I—C)各种仪器、设备、工具都是技术的产品,在科学探究中使用技术,不仅能延伸人体感官,丰富观察信息,而且能提高测量数据的精度,使人们能定量分析和解释问题。

有时,新技术的使用会对科学探究方案的制定和实验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同样科学探究本身也会对收集数据的技术提出新的要求,并引发新的探究。

(I—D)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问题解释的期望往往会影响对事物的观察和对数据的分析,在科学探究中,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消除这种干扰。

很多探究活动在分析数据、形成概念、构造问题解释时,需要运用"数字、图形及其关系",因此,数学知识和逻辑推理是科学探究的一个组成部分。

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往往是将确凿的证据、已有的知识、逻辑的推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I—E)很多经验表明,在科学探究中,个人的思考往往会有局限,而解决个人局限的有效方法是合作交流。

同样,为了消除个人主观意愿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千扰,往往采取先让不同的人员(或小组)对同样的问题做独立的研究,然后交流、争论,这是合作交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II)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II—A)提出问题六至七年级的学生应该从自然、生活、社会的特定情境中发现一些定义不清的问题,并通过思考来明确问题和探究对象。

例如,学生从生活中和实验室里都会发现灯泡发光时,有些比较亮,有些比较暗。

小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灯泡发光时,为什么有些比较亮,有些比较暗",而六至七年级的学生则应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思考,提出"电路的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发光有什么影响"之类的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科学知识的积累,学生的这种"明确问题和探究对象"的能力将逐步提高。

(II—B)制定计划六至七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拟定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计划,并且计划能够反映探究对象和问题、探究的步骤、采用的方法以及数据处理的设想。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探究经验的积累,学生可以尝试拟定一些涉及观察、分类、比较、实验、收集样本、制作模型等探究方法在内的简单综合项目的计划。

到了八至九年级,学生可以拟定涉及使用测量仪器、反映概念之间定量关系、需要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计划,并且计划能反映科学探究过程的关键环节,如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实验装置的图示、反映控制变量的实验步骤、数据记录的表格、处理数据的方法,等等。

(II—C)观察和实验技能六至七年级的学生可以比较规范地使用刻度尺、计时器、天平、弹簧秤、量筒(量杯)、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工具和其他实验设备,并通过使用仪器、工具、设备以搜集证据的过程,逐步形成较系统的观察、较精确的测定、较规范的操作等观察、实验技能。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学生能够使用的仪器、工具、设备将不断增加,观察、实验技能也将不断提高。

到了八至九年级,学生可以规范地使用基本测量仪器、基本观察工具、基本化学试剂和试纸等,并可以根据实验要求,选用实验器材,组装、调试实验设备和装置。

(II—D)处理数据和解释问题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搜集证据、分析和解释数据所使用的工具和技术往往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所设计的科学探究方法紧密相关。

六至七年级的学生应该根据科学探究方法的特点和解释问题的需要,对证据进行分类,或用数字、图形、图线、表格来整理数据,并通过数据处理,将证据、己有知识、逻辑推理联系起来,寻求间题的解释。

随着年龄增长和处理数据经验的积累,学生可以运用数学知识,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来整理两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并把间题解释建立在确凿的证据、已有的知识和逻辑推理的基础之上。

(II—E)合作与交流六至七年级学生在合作科学探究活动中,能够通过协商进行分工,并能就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些关键环节进行交流讨论,如:

"采用什么方法和使用什么工具来搜集证据";"如何处理和组织证据最有利于解决问题";"如何建立证据、己有知识、逻辑推理之间的联系,以构造问题的解释"等。

此外,六至七年级的学生可以从撰写实验报告和探究日记人手,逐步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丰富交流方式。

随着年龄增长和合作交流经验的积累,学生已把合作与交流看作探究工作的基本方法,体现在科学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5)反映科学技术与社会。

教学中要反映科学的进步;要把社会的热点问题补充到教学内容中。

以上的诠释:

学习科学是个能动过程;且学校的科学要反映作为当代科学实践的特点的理性传统和文化传统。

三、设计思路

初中科学课程结构图展示了围绕着自然界三基元——物质、能量与信息,以“科学探究”为学习核心,组织和展开初中科学课程的思路。

 

 

 

 

 

 

 

 

 

 

 

 

 

 

 

 

四、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1)获得基本的科学知识及概念;

2)形成对自然的好奇心及对科学的兴趣,并具有问题意识及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够初步运用科学语言及相关的表达技能,说明身边简单的现象和事实;

4)能够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进行调查,会用合理的办法收集证据;

5)能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及相互作用;

6)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的推动作用,了解技术的发展给环境和其他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

7)了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8)能初步了解科学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科学的发展不仅改变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影响到人们的道德、伦理、兴趣及文化等观念的改变。

(二)具体目标

1)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          对自然的好奇心和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具有创新的意识

◆          尊重客观的科学结论,养成尊重科学的态度

◆          明白确保自己和其他同学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注意安全的习惯

◆          愿意讨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与他人交流自己工作的内容、方法和意义,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尊重他人的见解;乐于与他人共享资源与成果

◆          关注科学的进步及其对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影响,形成运用科学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          积极促进个人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关注环境问题,并乐于参与保护环境

2)科学知识和技能

◆          知道一些科学现象、事实、概念和原理;知道一些科学词汇和术语;知道科学技术在社会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实例。

◆          会正确装置简单的实验仪器;会正确使用及规范操作基本仪器;会正确选用实验仪器、材料和化学药品,妥善处理化学药品和鲜活标本;仔细观察、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会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并记录实验结果;会用文字、图表等形式记录所进行的活动及观察到的现象,并选用合适的方式与他人交流。

3)科学探究(过程、方法和能力)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应能提出问题,运用所认识的事实和概念分析问题,作出建议和预测,进行口头交流,以确认探究活动方案。

在此基础上尝试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

从探究活动中分析现象和数据、作出结论、推测解决问题可能的方法并进行书面交流和比较。

这种科学探究过程涉及的主要方法与能力应包括如下几方面:

◆          观察会使用几种感觉器官注意观察对象的个性特征、事件发生的顺序;会

借助仪器深入了解有关的细节。

◆          分类根据观察对象相同和相异的特征或性质将它们分组。

◆          测量选择适当的仪器、测量的范围、测量的时间和次数;会考虑如何提高

测量的准确性及根据测量要求确定读数的精确性。

◆          预测运用已有经验去估计将会发生的事情;根据现有的证据或经验,提出

论据以支持自己对一些事件的预测。

◆          解释数据能初步对所有的数据进行整理、筛选和分析解释;利用新的数据去检

验解释的正确性,并根据已有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出明确的判断。

◆          表达能初步从不同信息来源中选取、处理适用的资料;用文字、图表等形

式清晰而有条理地组织和整理资料并进行解释。

◆          推论对观察或探究时获取的一些数据进行解释;并进行归纳、演绎或类比,

初步推测可能得出的结论。

◆          控制变量会研究由一个自变量引起的变化。

(三)学习水平分类

学习水平

常用的行为动词

认知

知道(A)

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

理解(B)

说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

掌握(C)

分析、解释、阐明

应用(D)

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

技能

技能

摸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扩展、缩写

实验

初步学会:

知道

学会:

理解

独立设计:

应用

迁移

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角类旁通

方法

感受(A)

注意、察觉、体验、经历、交流、合作、尝试、分享

认识(B)

说明、阐述、使用、寻找、访问、讨论

运用(C)

制定计划、分析、解决新问题

态度与价值观

 

反应:

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屏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

领悟:

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坚持、确立、追求

五、内容与要求

分为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两部分。

基础型课程:

本课程标准以十五个主题形式呈现。

主题一

科学探究

主题二

观察生物

主题三

细胞与生殖

主题四

物质的粒子模型

主题五

能与能源

主题六

水和人类

主题七

空气与生命

主题八

电力与电信

主题九

人体的健康

主题十

简单热现象

主题十一

感知与协调

主题十二

宇宙与空间探索

主题十三

地球、矿物与材料

主题十四

海洋与海洋开发

主题十五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例如:

主题一:

科学探究

本主题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范畴,引发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知道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学探究的,并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和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探究。

学习一些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实验室安全守则的重要性。

学生将体验到人的感官是有局限的和不完全可靠的,需要借助各种仪器进行测量。

内容

活动建议

说明

科学的范畴

什么是科学

科学对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学探究的

进行科学探究所需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科学上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有待人们去探索

SA.收集有关科学的资料,讨论“什么是科学”(CM)

TD.放映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录像(OB)

SA.收集著名科学家发明和发现的故事,讨论他们对社会的贡献(CM)

可结合某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认识科学对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

简单的

科学探究

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

提出探究的问题、找出涉及的变量、猜想可能的结果、设计探究方案、选择适当仪器、进行探究、收集和分析证据、作出结论、对结论进行评价、交流

*设计和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

SA.观看介绍科学方法的录像(OB)

SA.阅读侦探故事以了解科学家如何寻找证据及作出合理的猜测(IF)

SA.阅读一些有关发明和发现的故事(CM)

可以结合有关科学探究小故事(录像),学习和体会科学探究的各过程

基本的

实验技能

使用一些基本仪器:

试管、滴管、酒精灯、刻度尺、量筒、天平、温度计和停表

掌握一些基本技能:

移取溶液;混和溶液;测量长度、体积、温度和时间

使用适当的测量单位

SA.正确和安全地使用一些实验仪器(EA,MS)

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及记录的结果进行评价

实验室安全

认识学校的实验室

实验室安全守则

实验室内的安全措施

*处理实验意外事故的基本方法

SA.认识图片上某实验室中潜在的危险(OB)

SA.如何应付在实验室内可能发生的事故,例如发生火警或酸的意外倾泻(IF)

TD.如何使用灭火器(OB)

进行口头或书面测试评价学生对某实验室潜在危险的认识

本主题应达到的学习水平: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对科学产生兴趣和热情

认识正确地进行测量的重要性

如实地记录实验结果,尊重实验所得的原始数据

在讨论中乐于发表个人意见并尊重他人的见解

体现团队协作精神

养成在实验室注意安全的习惯

知识和技能  对科学家使用的一些技能和探究方法有所了解

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所认识

在实验中发生意外情况时,能采取正确的应变措施

操作简单的实验仪器,正确地进行测量

*在某个探究活动中,能找出涉及到的变量

过程、方法和能力收集有关科学的资料

使用适当的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

仔细并客观地进行观察

如实地记录和正确地处理数据

用文字、图表描述实验结果

安全地处理常用的化学药品

在交流、讨论中清楚准确地表达个人意见

*设计并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

各主题的内容、活动建议及说明以表格的形式列出。

内容分为二栏:

第一栏为二级主题;第二栏为三级主题。

其中标有“*”的为扩展内容。

学习水平分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探究(过程、方法和能力)三方面叙述,其中标有“*”的为扩展内容所对应的学习水平。

在活动建议中,前面注有“SA”或“TD”,分别表示是学生活动或教师示范,后面标有“OB”、“CS”等代码则说明所侧重的科学方法和能力,这一栏并没有列举所有的建议活动。

说明部分着重从内容如何体现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体现科学史、体现统一的概念和过程,以及对教学评价等方面所作的建议。

探究型课程部分:

6~7年级科学研究型课程以基础型课程规定的各主题内容为基础,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洞察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和交流合作的条件,提供发展与创新的广阔天地。

研究型课程同样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目标,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而不在于某一项具体知识内容的深化。

6~7年级科学研究型课程的内容大致可分为调查研究、实验探究、设计制作等类型。

在某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这几种类型可能存在着交叉与重叠。

完整的研究过程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提出研究问题、找出涉及的变量、猜想可能的结果、设计研究方案、选择适当仪器进行研究、收集和分析证据、作出结论、对结论进行评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的水平: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对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见所经历的各种事物能够提出、发现、回答因好奇心引发的一些问题

能如实记录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体现团队合作精神

养成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习惯

善于倾听和尊重他人见解,乐于交流

乐于与他人共享资料

能就提出的问题和解释提出合理的质疑

知识和技能能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

初步学会合理、恰当运用多种技能和探究方法于研究中

能进行系统观察、精确测定和测量

会找出涉及到的变量并控制变量

过程、方法和能力初步学会收集相关的科学资料

确定可以通过研究回答的问题并设计和进行研究

能用科学术语和概念预测、描述和解释研究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与结果

初步学会用多种形式展示和交流研究的结果

能镇定、安全地处理实验中发生的意外情况

例如:

Ⅱ、实验探究类

此类研究是科学研究中最常见的。

学生进行这类研究活动时,涉及到的有观察比较、实验探索和实验对比等方面。

课题主要来源于下列几个角度:

对某些概念、原理的进一步验证;对日常生活中观察的现象所产生的需验证的假设;对某些结论的怀疑或从指导教师推荐的课题中进行选择。

进行此类研究时,教师与学生需关注的是:

1)在实验、观察过程中的耐心与恒心;2)提出的观察方向的合理性;3)仪器选择、使用是否适当、规范;4)测量方法是否合理;5)记录的数据是否完整、如实、严谨;6)对数据的描述、解释和表达是否合理、生动、多样和简洁明了;7)利用数学、计算机等工具学科收集、组织、表达数据的能力;8)探究结论的社会价值;9)对于小组分配的工作是否热情、具有合作精神;10)能否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表达,并具有质疑的能力;1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后,能否提出可供进一步研究的新概念或新现象等。

内容(举例)

说明

1.饲养小白鼠和家兔,比较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

此类活动可以小组合作或个人的方式进行。

研究的过程一般是:

提出研究问题、找出涉及的变量、猜想可能的结果、设计研究方案、选择适当仪器进行研究、收集和分析数据、作出结论、对结论进行评价。

进行此类活动的着眼点是鼓励学生去发现他们感兴趣且适合研究的课题;知道有计划地进行观察、定时记录、及时整理记录和数据的重要性。

此外还需有切合具体课题的关注点,如内容举例1中还应关注学生在饲养小动物中的爱心等。

2.预测与探究常用饮料(或药物)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3.牙膏的杀菌作用

4.测定当地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案例:

牙膏的杀菌作用

课题提出

牙齿健康,身体才会健康。

我们一般通过坚持每天刷牙来保持牙齿健康。

市场上牙膏的种类很多,它们杀菌的能力是否都一样?

用某种牙膏需多少时间才能有效地杀菌?

本课题将通过实验测定牙膏对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

探究目标

通过实验测定牙膏对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

实施过程

1.准备阶段

(1)成立研究小组:

确定小组规模、组员及负责人;按组员的不同能力分工合作。

(2)选择研究对象:

考虑样本的大小与、代表性(如牙膏的品种等)

(3)设计实验:

考虑测量方法;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找出实验中涉及到的变量;确定观察的项目与记录的形式;确定实验方案的实施步骤与时间安排。

2.实施阶段

(1)实验、观察与记录

(2)整理数据,讨论利用什么数据可以回答课题提出的问题。

(3)如果收集的数据不能说明问题时,找出问题所在,调整实验方案并继续实验。

(4)观察数据、找出规律、得出初步结论。

3.表达与交流

(1)讨论表达形式(可通过口头报告或写作、图形、表格等形式报告结果)。

(2)在班上交流研究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评价依据

1.调查样本的选择是否合理;

2.测量方法是否合理;

3.仪器使用是否规范;

4.在实验、观察过程中有否耐心与恒心;

5.数据表达的形式是否简洁明了。

背景资料

1.培养基配制种类

(1)甘油琼脂培养基的制备:

(细菌)

称取甘油10克、酵母膏5克、蛋白胨20克、氯化钠l30克、琼脂20克、蒸馏水100毫升配制成甘油琼脂培养基。

调pH值为7.2。

(2)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配方:

(细菌)

牛肉膏3克、蛋白胨10克、氯化钠5克、琼脂15~20克、水1000毫升、pH值7.4-7.6。

(3)马铃薯培养基配方:

(霉菌)

马铃薯200克、蔗糖(或葡萄糖)20克、琼脂15~20克、水1000毫升、pH值自然。

马铃薯去皮,切成块煮沸半小时,然后用纱布过滤,再加糖和琼脂,融化后补足水到1000毫升。

2.牙膏是一种口腔卫生用品,用于去除牙齿表面的污垢和牙缝中残留的食物,以达到防治牙病,使牙齿洁白美观的目的。

人们为了防治牙病,常常把药物混在牙膏中,刷牙时,不知不觉地增强了人抵御、防治牙病的能力。

药物牙膏品种繁多,功效不一,最常见的有含氟牙膏(在牙膏中加了一定剂量的氟化钠、氟化锶、氟化亚铁等)。

这些氟化物能在牙齿表面形成一层稳定的惰性物质,抑制口腔内细菌的活动,阻止口腔中酸的生成,增加牙齿的抗酸能力,防止龋齿。

其他如加酶牙膏含有各种酶制剂,它能分解牙缝内残留的食物,对清洁口腔、防止蛀牙有一定功效。

而特效牙膏中常加有柠檬酸锌和氟化物等,可抑制菌斑、色素在牙齿表面沉积、减轻牙龈炎症和出血,并起到保持牙齿光洁的功效。

六、实施建议

1.首先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