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病句复习需要掌握的技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28011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病句复习需要掌握的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病句复习需要掌握的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病句复习需要掌握的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病句复习需要掌握的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病句复习需要掌握的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病句复习需要掌握的技巧.docx

《高考语文病句复习需要掌握的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病句复习需要掌握的技巧.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病句复习需要掌握的技巧.docx

高考语文病句复习需要掌握的技巧

高考语文病句复习需要掌握的技巧

教学园地

05-111642

                  

一、关注句中的介词

介词的使用本身就是很难的,这是因为介词大都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它和动词一样可以带宾语,和动词的界限非常模糊,它常常把全句的主语纳入自己的“囊中”,造成主语的缺失。

这类介词主要有:

“由、由于”、“经、经过”、“通过”、“对、对于”、“当……”、“在……”、“正……”。

考试时一定的关注这些词语,这些词在病句考题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出错的频率也非常高。

例如:

1、草,对于庄稼人是厌恶的。

(颠倒了主客体。

2、改革公费医疗制度、实施医疗保障的问题,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愉快接受的。

(病因同上,应把“对于”放在句首。

3、三年前,电脑“上网”对人们可能是陌生的。

(病因同上)

4、英国原本有可能大规模种植一种抗除草剂的油菜,但由于抗议团体的干预,使这项计划最终泡汤。

(“由于”把“使”的主语“抗议团体”纳入的自己的“囊中”。

去掉“由于”或“使”即可。

5、剧组全体人员经过八十多天的苦战,一部情节新、演员新、技术新的十六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终于与观众见面了。

(“经过”这个介词把它自己的主语“剧组全体人员”给漏在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外,二者应颠倒一下位置。

6、通过百部爱国主义影片的展播及其主题演唱会,使观众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

(“通过”把全句的主语“展播及其主题演唱会”纳入自己的“囊中”。

7、当1633年伽利略被迫在判决书上签字以后,又庄重宣布:

“地球仍然在动!

”(“当”把全句主语“伽利略”纳入的自己的“囊中”。

8、当前全国各地的电视频道日益趋向专业化,节目寻求新突破,一场荧屏大战正方兴未艾。

(“方”即“正在”。

二、关注程度副词

副词一般是用来修饰形容词的,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出错,但在考题中出现时我们就必须留意。

一定要细心分析一下后面的形容词是不是本身就包含了这个副词的含义,是不是语义的重复。

这类副词主要有“十分”、“非常”、“很”、”过分“等。

或者这个副词会造成歧义。

最常见的短语是“不适当地……”。

例如:

1、近几年,常有报纸对明星大肆吹捧,过分的溢美之词,助长了某些明星的骄傲情绪。

(“溢美”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就是“过分地赞美”。

再加上“过分”就造成了语意的重复。

2、元月1日,14名非常酷爱冬泳的人参加了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第四届“北极熊”冬泳活动。

(“酷”含有“非常”的意思。

3、加强对全民环保意识的教育,是当前非常至关重要的问题。

(“至关”含有“非常”的意思。

4、这是非常奇缺的药品,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动用的。

另外有“十分(很)溺爱”“很过分地……”等短语搭配。

三、关注本身具有两面性的词语

两面性的词,即词语本身表达两个相反的语意。

如“成败(成功和失败)”、“得失(得到和失去)”、“好坏”、“高低”、“能不能”、“能否”、“是不是”、“是否”等等。

因为它们表达的是不确定的两个方面的意思,所以它要求语句的上下文必须有与之相照应的词语或者语意。

否则就会造成语意上的不对称。

如:

1、我市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中能否抓住机会,迅速发展,关键在于加速培养一批各行各业的人才。

(后半句只谈了一个方面的问题,应在“加速”前面也加上一个“能否”。

2、越来越的农村干部认识到,交通是否方便,是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条件。

(“是……”这个分句只谈了一个方面。

3、选择最可靠、最恰当的材料,对一篇文章的成败,常常有很重要的作用。

(“最可靠、最恰当”是单面的,而“成败”是双面的。

4、能否将群众的呼声记在本子上不十分重要,最重要的是要看他把群众的事情记在心头,落实在了行动上。

(在第二个分句的“把”字前加上“能否”即可。

5、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的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

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呢?

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不恰当的。

(“是否”和“要不要”都是双面的、不确定的,而“这样做”是单面的、确定的,前后无法照应。

6、为了发展国民经济,难道我们共产党人还有什么个人得失不能抛弃吗?

(“得”可以抛弃,“失”则不能。

应该把“得失”改为“利益”。

四、关注并列短语

并列短作句子成分和句间的并列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往往造成顾此失彼的错误,当然出错的情况也有很多种,所以,在做题时,只要见到并列短语,就应予以特别的关注。

并列短语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用表示并列的连词“和”、“与”、“跟”、“同”、“以及”、“及其”等等。

②用顿号表示的并列。

这类并列最容易被忽视,因为许多同学不知道顿号是表示并列的。

从众多的试题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顿号表示的并列关系出错率很高,且情况最为复杂。

③用逗号表示的分句之间的并列。

这类并列也是容易被忽视的。

因为是句子或句子成分之间并列,它的错误也就更隐蔽,所以要格外留心。

例如:

1、西部开发一定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把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决不能走以牺牲环境求得发展的老路。

(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例子,三个并列短语都无法和动词“提升”相搭配。

2、四年的下海经历,使她尝尽了酸甜苦辣,也使她开阔了眼界,培养准确的观察力和敏锐的判断力显得非常重要。

(这个例子本身并不是并列短语做句子成分出现错误的,是限制不当的错误,但也出在并列短语中,同样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准确”和“敏锐”应当互换位置。

3、十分成功地、同时又有意识地借鉴了电影艺术所特有的“蒙太奇”和“画外音”的手法,画面组合相当成功。

(这是用顿号表示的并列短语,犯的是逻辑错误,语序排列不当,两个短语应该互换位置。

4、新华书店派出的流动售书车和大批农业科技方面的书籍,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加点部分是一个名词性并列短语,而只有“售书车”可以与“派出”相搭配。

应该在“大批”前加上一个“携带的”或“销售的”之类的词语。

这属于一种“顾此失彼”的错误。

5、李局长在新学期工作动员会上特别强调,思想政治课要改革,要结合实际,讲求实效,应该把政治常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结合起来。

(这个并列短语不符合并列短语并列的规则,并列短语要求并列的两项或多项,词性或短语结构必须一致。

但这个“并列”短语前面的“政治常识”是偏正结构的短语,而后面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却是一个动宾短语。

应该在第一个短语前加上“教授”或“学习”之类的动词。

6、文章对环境污染问题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同时也概括地介绍了关于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引起了人们对环境科学的重视。

(这是个用“同时也”表示的分句间的并列,这样的并列形式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分析一下这两个句子的的主干成分,我们不难发现“作……具体分析”在层次上和深度上都要比“介绍了……基本知识”要高一些和深一些,所以要把二者的位置换一下。

7、你可以在因特网上阅读到以前无缘见到的珍贵文件、书籍、录音和影像资料。

(这是用顿号和连词“和”表示的并列短语,但“录音”和前面的“阅读”是不能搭配的。

8、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其实并不在于别人对自己如何膜拜、崇敬、羡慕,而在于自己对社会,对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何种贡献。

(这种情况是相当棘手的,因为它不是一般意义上搭配问题,而是词序问题。

这三个词有词义上轻重之分,就一般陈述句而言,它应该按由轻到重进行排列,此句正好相反,所以“膜拜”和“羡慕”必须互换位置。

9、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从内容方面来说,一般有叙事诗、抒情诗、史诗、英雄赞歌、故事诗等,还有一种用诗体对话构成的剧本,叫做诗剧。

(这一句比第8句更难识别,但我们在遇到这种并列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格外留意,一定要认真辨别。

这一句属于逻辑混乱,标准不一致的一种情况。

其中的“叙事诗”’“抒情诗”和“故事诗”不是从内容方面来分的,而是从形式方面来分。

10、作为一名股票投资者,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股票投资的风险和收益情况,尽量避免投资风险,以便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

(这句中使用了两个并列短语,第一个为动词性并列短语,作全句的谓语;第二个为名词性并列短语,作前一个短语的宾语,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不难发现,“了解”和后面的搭配没有问题,而“掌握”却只能和“情况”搭配,而不能和“风险”搭配。

11、印度军方负责人近日称,印度已向印巴边境地区派遣了数百辆坦克、装甲车和军用车辆。

(坦克和装甲车属于军用车辆,属种概念的并列不当。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五、关注判断句

判断句是容易出错的句型之一,因为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是主语和宾语一致且宾语不能缺失。

但在实际运用中,因为句子太长或结构复杂,经常造成宾语的缺失或者主语和宾语的不一致。

这类病句在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所以遇到判断句一定要检查一下宾语是否缺失。

例如:

1、修建青藏铁路是加快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举措,是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

(这个句子由两个判断句组成,第一句子没有问题,而第二个句子趁第一个句子的主语“修建青藏铁路”是不恰当的,因为“修建青藏铁路”是一种行为,一种举措,它和“纽带”不属于同一种事物,构不成判断句。

应该在第二分句前加上“这条铁路”一类的词语。

2、纵观20世纪世界各国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取决于多方面因素,良好的国民素质,无疑是最重要和最具潜力的。

(看最后的一个判断句,主语是“国民素质”,它是一种“因素”这个可以从“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看出,而“是”后面的宾语是“最重要和最具潜力的”吗?

显然不是,因为它们是形容词性的,不能做宾语,所以句子最后缺少了名词性的中心语“因素”。

3、巍巍长城逶迤万里,雄伟壮观。

她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祖国的天然屏障。

(“长城”是“天然屏障”搭配不当。

六、关注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和否定句

在考题中,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和否定句也是考查的重点。

出现的频率也是相当高的,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主要有以下一些:

“以防”、“防止”、“劝阻”、“阻止”、“避免”、“忘记”。

否定句主要应该关注双重否定句和疑问句中钳套否定形式的句子。

这些词语和句子经常出现的错误是表意相反或造成三重否定。

特别是第一种情况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很容易被考生忽视,从而造成误判。

而三重否定又常常被考生当成是正确的句子,因为它很拗口,很费周折,让人难以判别它的正误。

下面举例分析。

1、电门一关,就可以阻止电流不再通过。

(“阻止”含有否定意义,而后面又紧跟了一个否定“不再”,使得语意费解,含义模糊。

应去掉“不再”。

2、许多有识之士认为,不安全、侵权、不诚信以及防止文化不受污染等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

(此句滥用否定,造成表意相反。

应把“防止”和“不”都去掉。

3、正因如此,所以庄子说:

当你做好事的时候,不要以追求荣誉为目的;当你做坏事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触犯法律。

(把意思表达反了。

4、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部书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这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滥用否定,构成三重否定,把意思表达反了。

应去掉“没有”并做适当调整。

5、专家认为,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有重要意义。

(“劝阻”和“戒烟”都有否定的意义,这样使用反而把意思表达反了。

6、为了您的人身安全,请勿用左手启动家电,以防万无一失。

(“以防”和“万无一失”都具有否定意义,如此使用就把意思表达反了。

七、关注几种复句

复句在表意方面比单句更复杂,逻辑性更强,所以人们在使用复句时特别容易出错。

而经常出错的复句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因果复句。

因果复句按说是出错率最低的复句,但恰恰是这一点,使考生判断起来更困难。

判错的可能性更大。

因果复句,标志不用说主要是“所以”、“因此”、“因而”等。

遇到这类词,我们首先应该考虑前后句是否构成必须的因果联系,也就是说,后面的“果”是不是前面的“因”造成的,前面的“因”是不是一定能推出后面的“果”。

如:

1、由于这些证书的获得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因此备爱广大干部职工的喜欢。

(这个句子毛病很明显,一是“因此”中的“因”和前面的“由于”重复,二是前后句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前面的“因”无论如何也推不出后面的“果”来。

2、我写这本小说,并不是要讲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所以我选择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让人们认识骨子里的北京人。

(强加因果)

(二)递进复句。

这种复句,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顺递,也就是意思由轻到重,事物由小到大,认识由浅入深等,另一种是逆递,与顺递刚好相反。

而用得最多的是顺递,逆递只有在比较特殊的情况下才用。

出现问题的主要是顺递。

如:

1、对认知奥秘的新认识,不但可能带来教育科学的革命,而且将开启信息技术新的变革。

(“带来……革命”的语意显然比“开启……变革”重,所以二者应当互换位置。

2、他不但能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而且能够领会这些理论的精神实质。

(“领会”在先且轻,“指导”在后且重。

(三)“尽管”与“不管”的区别

两个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它们所用于表达的关系却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尽管”略等于“虽然”,表达的是折关系,后面用“但”或“但是”来照应;“不管”略等于“无论”,表达的条件关系,后面一般用“都”一类的表示全范围的词语来照应。

如果句中出现了这两个词中的任意一个,我们都要注意后面与之照应的词语是不是所需要的。

另外,这两个词还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

“尽管”后面跟的副词经常是“如此”“那样(么)”“这样(么)”等表示比较确定的词语,而“不管”后面跟的却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多么”“何其”“怎么(样)”“如何”等。

这些词语都是判断句子有没有问题的重要依据,不可掉以轻心。

例:

1、“9•11”事件后,美国、印度、巴基斯坦三国关系进入微妙阶段,尽管美、印、巴关系何其暧昧,但美国与印度走向军事合作的态势已相当明朗。

(应当把“何其”改为具有确定性的词语,如“这么”等)

2、在经贸方面,不管中美关系将因中国入世而变得更加密切,但同时也应看到,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纠纷不但不会减少,很可能还会增多。

(这种现象在考题中是比较普遍的,成套使用的关联词,必须是搭配的,不能随意更换。

这个句子中的“不管”应换成“尽管”以和后面的“但”搭配。

八、关注代词

代词是文章表达中的一种省简方式,使用它的目的是使行文简洁。

但如果使用不当,则会使文意变得模糊,让读者无法理解或引起读者的误解。

而在病句题中,考查代词的使用也是一种常见的题型。

所以,只要句中出现了代词,都要认真分析,弄清它所指代的对象是否明确,或者说是否是唯一的。

例如:

1、忠王李秀成临刑前是不是很英勇呢?

从一些记载上看,不是这样的。

(前文说的是两个意思:

很英勇或不英勇。

“这样”这个代词倒底指代哪一个意思,句子表述相当模糊。

所以,应当改成:

不是很英勇或确实很英勇。

2、王健和哥哥去外地看望姑妈,却在这时丢失了心爱的钢笔。

(“这时”到底是什么时候?

是“正要去的时候”,还是“见到了姑妈的时候”?

3、中国原书法协会主席启功先生看过她的作品后,称赞其“深得神韵,独有所长”。

(这句话中的“其”在此既可以解释为“她”,也可以解释为“她的作品”。

所以“其”在这里指代是不明确的。

4、张主任和技术员小李正在谈话,他告诉他说:

“攻下这道关,就可以试制了。

”(谁告诉谁?

这里的表述很模糊,把两个“他”中的任意一个具体为某一个人,意思就明确了。

5、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整理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

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的功力用在这方面。

(前面有两个“不容易”,“这”到底指哪一个呢?

不明确。

6、今天下午,张董事长、王总经理和其他公司领导一起参加了市里举办的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洽谈会。

(这是一种特殊情况,即代词在使用时,由于限制不明,而造成歧义。

“其他”在这里可以限制“公司”,也可以限制“领导”,应改为“公司其他领导”。

九、关注数量短语

数量短语分为两大类:

名量短语(修饰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和动量短语(修饰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一般说来,动量短语的使用,出现问题较少,大部分都是在使用名量短语时出现的。

而且一般是产生了歧义。

其主要特点是名量短语后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并且这些名词都可以受这个名量短语的限制。

当然,还有像名量短语和动量短语不分,确数数量短语限制集合概念(如一匹布匹,三十辆车辆,五十朵花朵,三十多名干警们等)。

如:

1、这次曲坛盛会,全国共有20多个省市的代表队表演了1000多个节目。

(这个句子中“20多个”这个数量短语既可以限制“省市”,也可以限制“代表队”,因而造成了歧义。

2、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几个”可以限制“学校”,也可以限制“领导”,从而造成了歧义。

可改为“学校的几位领导”。

这类情况出现的频率最高,需要特别注意。

3、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的景象反映到他们的头脑中去,一个又一个地形成富有吸引力的问号。

(“一个又一个”是个名量短语,却被当成动量短语来限制动词“形成”。

这是典型的名量和动量的不分。

这里应该把这个名量短语放在“形成”的后面,让它充当“问号”的定语。

十、关注特殊短语

有些短语在我们平时的口语中经常用到,而且使用的频率相当高,人们已经习已为常,觉得也没有什么错,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没有造成费解或误解,但是书面语是要求用语的绝对准确的,不可能允许出现模棱两可的理解。

特别是在一些公文中,更是不允许出现那些不规范的用法。

我们也不可能用不规范的口语来要求或限制规范化的书面语。

这正如我们不能用人们的日常行为来规范法律一样,我们只能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所以。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剔除“我们平时就是这样说的”的想法,而有意识地用规范的汉语语法来检查那些不规范的用法。

1、“目的是为了”。

这个短语中“目的”和“为了”都表示“目的”,从而造成用语的重复,必须删掉其中的任意一个。

如:

美国进行军事打击的目的,是为了摧毁伊拉克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基地,还希望通过军事打击除掉萨达姆。

2、“大多以……为主”。

“以……为主”中隐含了“大多的”意思,也是用语上的重复。

也应当删除其中的任意一个。

如:

这届全运会会徽、吉祥物设计的应征者大多是以大学里的青年师生为主的,企业里的设计者也有。

3、“减少了……倍”。

汉语里“倍”是“多于……”的意思,所以“减少”是不能用“倍”的。

“减少”只能用分数(百分数或“成”),但我们平时的电视里、报纸上、广播中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这种说法,但这是不科学的。

应该予以纠正的。

如:

该站平时的日客运量都在两三万人,但今年由于受“甲流”等因素的影响,日客运量只有六七千人,比往年减少了三倍。

(应改为“减少了70%”或“减少了七成”)

4、“约……左右”、“近……左右”;“×余……左右”

这三种形式,前两个中“约”和“近”都是“接近”的意思,“接近”就是“不足……”的意思,也就是不超过某个数量,而“左右”则有“接近或超出”两个意思,因而造成语意的矛盾。

“×余”是“多出”某个数量的意思,和“左右”表达的意思也是矛盾的。

所以这类情况都是不规范的用法,都应当予以纠正。

5、“达……多(以上)”、“达……以下”、“超过……以上”

在这两个短语中“达”是指向上或向数量多的到达某点,其本身含有“多于……”之意,所以第一个短语中的“多(以上)”是多余的,而第二短语中的“以下”则是和“达”矛盾的。

第三个短语所犯的“重复多余”和毛病。

不能这样使用。

例如:

据北京市体检中心的统计,去年北京市参加高招体检的考生共84362人,专业受限的占18%,多达6900多人以上。

十一、关注时态词语 

  “已经、立刻、正在、刚刚、将要”等副词常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着、了、过”等助词常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状态,混用这些副词、助词,就会造成语病。

   1、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中。

("日前"即"前几天",指的是过去,它不能与表现在的"正"连用,应将"日前"改为"目前"。

   2、该店青年服务员正努力保持和发扬了传统特色。

(表现在的"正"与表过去的"了"混用在一句子中,造成时态的混乱,应将其中的一个删除。

   3、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我国煤炭出口,同时也将对国内正在实施的煤炭走向市场的战略举措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

(将。

了,时态矛盾)

   4、“不抛弃,不放弃!

”“有意义就是好好活!

”一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中的经典台词,将引发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共鸣,成了他们的人生坐标。

(“将”与“了”时态矛盾) 

   十二、关注文言词、书面语

   句子中如果出现了文言词语、书面语,可能是重复,需要认真思考。

   1.在交通干线上设卡收费的方案必须经地方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并公诸于社会。

(“诸”即“之于”,“于”与它重复)

   2.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精彩绝伦,可以堪称一流,受到世界舆论的普遍赞誉。

(“堪”即“可以”,“可以”与它重复)

   3.听了他对事实真相的陈述,我在心里由衷地感谢他。

(“由衷”即有“在心里”的意思,重复)

   4.《语文大辞典》编委会,为了使辞典有较高的质量,在躬耕修典三个春秋的编纂过程中,着重控制了关键程序。

(“躬耕修典”即“编纂”,重复)

   类似的错误用法还有“过早夭折”、“过分溺爱”、“卫冕桂冠”、“令寒舍蓬荜生辉”等。

 

   十三、关注带“的”字的短语

   出现了“的”字的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搭配不当(偷换主语)、语序不当。

   1.天渐渐地黑了下来,外面又刮了风,街上的行人也渐渐稀少了,修伞的心里非常着急。

(语意不明,“修伞的”可能是“修伞的顾客”也可能是“修伞的师傅”)

   2.2003年8月3日晚,在北京天坛举行了第29届奥运会会徽发布仪式,当晚祈年殿的灯火辉煌,更显得雄伟壮丽。

(搭配不当,误用“的”字,偷换主语,造成“灯火”与“雄伟壮丽”不搭配,应删去“的”字)

   3.湖南省历史博物馆近日展出了数以万计的八千年前新出土的栽培稻。

(语序不当,应将“祈出土的”调至“八千年前”)

   十四、关注多义词、多义短语

   出现了“前去”、“新生”、“保管”、“没有”、“走”、“和”等多义词或多义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

   1.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目前去汇报。

(是“15日之前去”还是“15日这一天去”,意思不明)

   2.在喧天的锣鼓声中,这所有名的老校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新生。

(是“新同学”还是“新生命”,意思不明)

   3.此次选举村民委员会主任,他们谁也没有干涉王尔德的权利。

(“没有”兼有副词和动词的性质,造成语意不明)

   4.独联体国家的人民看不上2002届世界杯足球赛。

(是“看不到”还是“瞧不起”,意思不明)

   5.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和”有介词和连词的性质,造成语意不明)

   6.教育部就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范围发出通知,指出物理学科初中教学内容部分不作要求。

(是“整个初中教学内容部分”还是“其中的一部分”,含混不清)

   十五、关注使令性词语。

   出现了使、让、令、把、被等词,可能是主语残缺、主客体颠倒、语序不当。

   1.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主语残缺,使动词的主语是“老主任”,应去掉“经过”,或者去掉“使”,将“才”调至“他”后)

   2.今年年初美英两国曾集结了令人威慑的军事力量,使海湾地区一度战云密布。

(主客体颠倒,“威慑”本身有“吓唬”别人的意思,再用“令”字造成了主客体颠倒,应改成“震慑”)

   3.为了争取高速度,我们必须狠抓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它走在生产建设的前边,把国民经济用先进科学技术搞上去。

(语序不当,应为“用科学技术”“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