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13581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案.docx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案.docx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案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海水为什么是蓝

的》教案

篇一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儿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表现了拉曼不断探索,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4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印度科学家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教学难点:

理解拉曼的发现给予人们的警示,体会课文中给人以启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及拉曼的介绍。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4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2.初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脉络,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4.学习第一部分。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拉曼简介。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导语:

苹果熟了会从树上落下来这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而牛顿小时候却想“为什么它向下落而不是向上?

”长天后,他发现了“地球引力”;水壶里的水开了,壶盖会不停地跳起来,这引起了瓦特的注意,他长大后发明了蒸汽机……凡是有所作为的科学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从而不断有了科学的发现与发明,有了科技的进步,有了人类的现代文明。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印度的物理学家拉曼的故事。

2.简介人物。

拉曼(1888——1970)。

因光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拉曼效应的发现,获得了1930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拉曼是印度人,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亚洲科学家。

拉曼还是一位教育家,他从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并将其中很多优秀人才输送到印度的许多重要岗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词语,自学生字。

2.想一想: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找出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4.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⑴出示生字,检查认读。

字音:

讳、疚

字形:

惰、疚

⑵理解词语

语塞:

由于激动、气愤或理亏等原因而一时说不出话来。

饶有兴味:

饶:

丰富,多。

非常有兴趣。

愧疚:

因自己错误而自责,惭愧不安。

颇有作为:

颇:

很;作为:

作出成绩。

指作出很多成绩。

闭目塞听:

塞:

堵塞。

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

夸张形容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脱离实际。

散射:

光线通过有尘埃的空气等介质时,部分光线向多方面改变方向。

殊荣:

特殊的荣誉。

5.弄清故事的六要素

⑴时间:

1921年。

⑵地点:

取道地中海的一艘轮船上。

⑶人物:

拉曼与一对印度母子。

⑷起因:

男孩提出“海水为什么是蓝的”这一问题,使拉曼对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原来的解释产生疑惑,而男孩强烈的好奇心给了他启发与警醒。

⑸经过:

拉曼回国后,针对男孩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发现了光散射效应,成为亚洲历第一位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

⑹结果:

即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

要对“已知”心存好奇,善于从“已知”的“未知”中获得新的发现。

6.根据故事的六要素,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儿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7.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在地中海的轮船上拉曼向一个小男孩儿解释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第二部分(第9—13自然段)写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儿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后来研究出海水对阳光进行散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第三部分(第l4自然段)写男孩儿的故事提醒人们:

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末知”之中。

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第l—8自然段,说说地中海得名的原因?

2.“饶有兴味”是什么意思?

3.拉曼认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是什么?

4.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深人理解。

四、课堂小结

从男孩儿与妈妈的谈话中可以看到,他知道这个大海叫地中海后,还要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进而还想知道海水为什么是蓝的。

他总能从已经知道的知识里产生新的问题,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这对母子的对话引起发拉曼的兴趣,并给孩子做出解释。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质疑。

2.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为什么说是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

⑴自读第9自然段,了解瑞利的观点。

⑵拉曼是怎样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①男孩儿的源源不断的“为什么”引起了拉曼的思考,他对自己向孩了的解释产生了怀疑(第10、11自然段)。

理解句子:

“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

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儿那种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理解句子:

“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忌讳,即使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科学家,也会因此而变得闭目塞听,止步不前。

②拉曼研究的经过和结果(第12自然段)。

这一段是分三层来叙述的。

第一层:

写拉曼否定了瑞利的解释,认为他的解释证据不足。

第二层:

他经过深入研究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呈蓝色的原理。

第三层:

后来拉曼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

③教师小结:

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儿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后来研究出海水对阳光进行散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并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第一个”“殊荣”充分表明了拉曼这一研究成果的分量(第13自然段)。

⑶你认为拉曼能取得这样的研究成果,最关建的是什么?

(品读第三部分)

永远不要放弃你对“已知”的好奇心,也许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末知”之中(第l4自然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二、总结全文

“那个有着无穷问题的男孩了的故事”实际上是男孩儿的问题唤起了拉曼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是拉曼追求“未知”从而获得新的“已知”的故事,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个科学家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自觉性与探索精神。

三、拓展延伸

老师:

同学们还想了解有关科学家拉曼的更多情况吗?

(由老师和同学介绍一些课前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四、作业设计

1.采集词语句子。

2.完成自测练习。

篇二

课文讲述了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表现了拉曼不断探索,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

课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在地中海的轮船上拉曼向一个小男孩解释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第二部分(第9—13自然段)写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后来研究出海水对阳光进行散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写男孩的故事提醒人们:

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未知”之中。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根据议论性散文的特点,紧扣“好奇心”来展开教学。

引导学生读中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研读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感受拉曼的心路,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帮助学生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疚、液”3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了解“好奇心”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树立学生勤学好问的求学观念。

情感与价值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思考“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让好奇心成为学生求知的不竭动力。

教学难点:

理解拉曼的发现给人的警示,体会课文中给人启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学准备:

1、查找印度科学家拉曼的资料。

2、预习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提问引入,揭示课题

1、海水是蓝色的,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然而大家有没有想过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板书课题:

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2、印度的物理学家拉曼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明了“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的原因,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简介拉曼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哪些字词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如,讳(huì)疚(jiù)等。

3、指名轮流朗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先写在地中海的轮船上拉曼向一个小男孩解释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再写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后来研究出海水对阳光进行散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最后写男孩的故事提醒人们:

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未知”之中。

三、默读课文,感受男孩的“好奇心”

1、指名朗读1—8自然段,思考:

从男孩与母亲的谈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1)抓住男孩的问题,感受他总能从已经知道的知识里产生新的问题,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2)这对母子的对话引起拉曼的兴趣,他给孩子做出解释:

海水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2、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说说男孩留给自己的印象。

3、男孩源源不断的“为什么”引起了拉曼的思考,唤醒他的“好奇心”,使他对自己向孩子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并着手进行科学探索,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

这一发现被英国皇家学会称为“20年代实验物理学中最卓越的发现之一”。

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好奇心“的看法。

我们每个人都应保持一颗好奇心,让好奇心成为我们求知的不竭动力。

四、布置作业

1、教师范写“惰、疚”字,提醒学生注意字形,学生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感受男孩和拉曼的好奇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拉曼受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男孩的触动,唤醒了科学的好奇心,经过科学的探索,终于探明了“海水为什么是蓝的”原因,由此拉曼登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

二、研读课文,感悟好奇心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

为什么说“地中海轮船上的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

2、小组讨论。

交流汇报;

探究“男孩的问号”,了解拉曼的心路。

导言:

男孩的问号与拉曼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什么关系?

指读课文9—11自然段,理解句子;

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

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儿那种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学生读句

师:

拉曼回答了男孩的问题为什么会“愧疚”?

“他的心不禁一震”说明了什么?

学生联系上下文谈感受。

拉曼愧疚是因为“海水的蓝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颜色”这一解释是英国大科学家瑞利提出的,而且几乎所有的人也包括拉曼都认可这一解释。

拉曼为自己没有像男孩儿那样提出“为什么”而感到愧疚。

男孩儿那些源源不断的问号使拉曼敏感地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丧失了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

因此“他的心不禁一震”。

这“一震”使他警醒,他意识到作为一个科学家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是多么重要。

C、小结:

正是由于他从男孩的问号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才使他在科学研究中有新的作为,从而获得诺贝尔奖这一殊荣。

研读“拉曼效应”,体会拉曼的科学研究精神。

A、读12自然段,说说拉曼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的经过和结果。

首先,拉曼否定了瑞利的解释,认为他的解释证据不足。

接着,他经过深入研究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呈蓝色的原理。

海水看上去呈蓝色的原因是海水对阳光进行了散射。

后来,拉曼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

B、拉曼发现了“拉曼效应”,为人类科学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登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科学家。

你认为拉曼能取得这样的研究成果,最关键的是什么?

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关键是:

拉曼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和不断追求、积极进取的自觉性和探索精神。

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4、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如果在科学研究中失去好奇心会怎么样?

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忌讳,会带来闭目塞听、止步不前的可怕后果。

教师简介约里奥·居里和李比希两位科学家因失去好奇心而错失良机的事例,让学生进行对比,领悟好奇心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读一读课文中对自己有所启迪和教益的句子,再结合生活实例,谈谈好奇心对学习的重要性。

2、介绍科学家拉曼的相关资料。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给人以启迪或教益的句子。

板书设计: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

男孩的问号→诺贝尔物理学奖

“已知”中追求“未知”好奇心

篇三

1、帮助学生学会“惰、忌、讳、液”四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四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印度科学家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教学难点:

理解拉曼的发现给予人们的警示,体会课文中给人以启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激趣法、启发引导法、

学生学法:

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欣赏多媒体课件:

浩瀚的大海、蔚蓝的海水

2、谈感受。

3、启发提问,引起思考。

海水是蓝色的,这已是一个常识问题。

大家有没有想过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自学生字、词语。

(1)读准下列字音:

惰、忌、讳、液、稚、疚

(2)谈识字方法:

惰、稚、疚、液

(3)根据学生实际理解疑难词语:

万顷、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忌讳、饶有兴味、源源不断

3、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理清课文思路。

第一部分:

(1——8自然段)在地中海的轮船上拉曼向一个小男孩儿解释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他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第二部分:

(9——13自然段)拉曼对自己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回国后立即着手研究,研究出海水呈现蓝色是因为海水对阳光进行了散射,从而发现了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第三部分:

(14自然段)男孩儿的故事给人们的提醒。

5、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预设问题

(1)地中海、亚欧大陆、非洲大陆。

(2)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3)为什么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

作业

1、读准字音,会写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资料,了解中外科学家因好奇心而获成功的例子。

3、思考:

为什么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学习第一部分

1、自读课文。

2、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地中海、亚欧大陆、非洲大陆的大概位置。

4、从对话中初步感知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儿?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思考:

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找出相关句子。

2、小组讨论:

为什么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

(引导学生分两步理解)

(1)科学家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①齐读第10、11、12自然段。

②引导学生学习重点句体会拉曼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a、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

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男孩儿那种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疑惑——愧疚——研究)

b、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忌讳,即使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科学家,也会因此而变得闭目塞听,止步不前。

(指导品读,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你认为拉曼能取得这样的研究成果,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①“好奇心”的作用。

②严谨的科学态度、细致的工作方法,不迷信、不自以为是,不断探索的精神品质。

(三)学习第三部分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在文中找出来,反复品读。

2、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理解“已知”的“未知”。

(好奇心;不迷信、不断探索的精神)

(2)交流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列举中外科学家因好奇心而获成功的例子,进一步体会科学发明需要好奇心的道理。

(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产生好奇心,进而创立万有引力定理。

瓦特看到壶水沸腾,产生好奇,进而发明蒸汽机。

2、用日常生活实例,说明好奇心的培养对学习的重要意义。

3、谈学习本文后的感受。

学习资料补充

拉曼效应:

当单色光定向地通过透明物质时,会有一些光受到散射。

散射光的光谱,除了含有原来波长的一些光以外,还含有一些弱的光,其波长与原来光的波长相差一个恒定的数量。

这种单色光被介质分子散射后频率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并合散射效应,又称为拉曼效应。

这一发现,很快就得到了公认。

英国皇家学会正式称之为“20年代实验物理学中最卓越的三四个发现之一”。

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人眼看到的海水的颜色,是海水对太阳反射光的颜色。

海水的颜色主要是由海水的光学性质,即海水对太阳光线的吸收、反射和散射造成的。

我们知道: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复合而成,七色光波长长短不一,从红光到紫光,波长由长渐短,其中红光、橙光、黄光穿透能力强,最易被水分子所吸收。

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穿透能力弱,遇到纯净海水时,最易被散射和反射。

又由于人们眼睛对紫光很不敏感,往往视而不见,而对蓝光比较敏感。

于是,我们所见到的海洋就呈现出一片蔚蓝色或深蓝色了。

如果打一桶海水放在碗中,则海水和普通水一样,是无色透明的。

其实海水看上去也不全是蓝色的,而是有红、黄、白、黑等等,五彩缤纷。

因为海水颜色除了受以上因素影响外,还会受到海水中的悬浮物质、海水的深度、云层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如我国的黄海,看上去一片黄绿,这是因为古代黄河夹带的大量泥沙将海水“染黄”了。

虽然现在黄河改道流入渤海,但黄海北部有宽阔的渤海海峡与之相通,加之它还有淮河等河水注入,故海面仍呈浅黄色。

亚非两洲之间的红海,因其水温很高,海里生长着一种水藻,大批死亡后呈红褐色,将海水染成红色。

红海由此而得名。

而黑海,由于多瑙河、顿河、第聂伯河等河水的注入,表层密度很小,深层受地中海高盐度海水影响,密度很大。

这样,上层密度小,下层密度大,且差异很大,上下层水体难以交换。

黑海与地中海之间也仅有一又窄又浅的土耳其海峡相通,使得它们之间海水也难以大量交换。

这样,黑海下层海水长期处于缺氧环境,上层海水中生物分泌的秽物和各种动植物死亡后沉到深处腐烂发臭,大量污泥浊水,使海水变黑了。

北冰洋深入俄罗斯北部的白海,则是因为它的纬度较高,终年寒冷,冰雪茫茫,加之有机物含量少,海水呈现出一片白色,故名白海。

作业

1、搜集相关格言、警句及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到采集本上。

2、阅读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从他们的事迹中受到教育。

3、阅读本文后,写一篇读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