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从众心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8177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青少年从众心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关于青少年从众心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关于青少年从众心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关于青少年从众心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关于青少年从众心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青少年从众心理.docx

《关于青少年从众心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青少年从众心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青少年从众心理.docx

关于青少年从众心理

关于青少年从众心理

目录    …………………………………………………………………………      1

抛砖引玉…………………………………………………………………………      2

活动计划表   ………………………………………………………………………… 2

开题报告表 …………………………………………………………………………  2

大观从众

——《关于青少年从众

心理结题报告》  ……………………………………………………………………  3 

实践出真知      …………………………………………………………………… 7             

画龙点睛       ………………………………………………………………………10                                      

众说纷纭       ……………………………………………………………………… 10    

煮酒论英雄      ………………………………………………………………………13                               

问卷调查     …………………………………………………………………………15                                             

心理测试问答  …………………………………………………………………………16

 导师评价     ………………………………………………………………………… 16                                   

                              

关于青少年从众心理

群英荟萃

课题组组长:

陈攀洁

课题组成员:

谢淑芬   王丽颖 王茵 宋骅 黄佳垒

指导老师:

王欢欢

 

抛砖引玉

在本学期的研究性学习中,同学们研究领域实在是五花八门:

手机、校服、针灸等等,我们也不甘落后,我们绞尽脑汁地想研究一门新颖的课题,我们的组员提出了研究“从众心理”的建议,几经讨论后,我们一致通过此案,要研究“从众心理”——在生活中普遍的现象,又是一门科学性的领域。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虽说是普遍现象,但大家了解其表面,特别是青少年,只识浅浅皮毛,如果不加以提醒及有效纠正,那么这种心理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所以,我们要研究门课题。

很快,我们交了开题报告,便开始着手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组全体成员先是开了一次会,分配好各自的工作任务,讨论决定好活动时间、地点及内容,之后,我们逛书店、上网、问卷调查,甚至是走入商场街道亲自做实验。

最后,通过我们一系列的各式各样的调查和实践,我们总结出了我们的调查报告。

 

 

关于青少年从众心理开题报告表

研究形式:

小组研究

成员:

陈攀洁 谢淑芬   王丽颖 王茵 宋骅 黄佳垒

研究课题:

《关于青少年从众心理》

研究目的:

(1) 为了了解青少年的从众心理

         

(2) 为了可以正确看待从众心理,理性从众

         (3) 要走出校园,学习一些新的知识

         (4) 学会团结合作,努力进取

课题所涉及的学科和领域:

心理学

课题研究所需资源及辅助设施的罗列:

互联网 书籍

指导老师:

王欢欢

                                                               2007.11.10

                             活动计划表

时间                       主要任务                     实施方式

2007年10月2日下午     调查人们的从众心理                实地调查

2007年11月6日下午     调查人们的从众心理                实地调查

2008年1月7日下午       调查人们的从众心理                实地调查

2008年3月16日下午       调查人们对从众心理的认识          发调查问卷

2008年5月21日下午       调查同学的从众心理                实验调查

2008年9月5日下午        调查同学的从众心理                实验调查

大观从众

——《关于青少年从众心理结题报告》

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

“地狱里发现石油了!

”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了。

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

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 这就是【从众心理】

【什么是从众心理】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

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

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

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

可见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

  生活中有不少从众的人,也有一些专门利用人们从众心理来达到某种目的的人,某些商业广告就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热,从而达到目的。

生活中也确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会引起轰动效应,群众竞相传播、议论、参与。

但也有许多情况是人为的宣传、渲染[而引起大众关注的。

常常是舆论一“炒”,人们就易跟着“热”。

广告宣传、新闻媒介报道本属平常之事,但有从众心理的人常就会跟着“凑热闹”。

  不加分析地“顺从”某种宣传效应,到随大流跟着众人走的“从众”行为,以至发展到“盲从”,这已经是不健康的心态了。

多一些独立思考的精神,少一些盲目从众,以免上当受骗,方为健康的心理。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

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

  一位名叫福尔顿的物理学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测量出固体氦的热传导度。

他运用的是新的测量方法,测出的结果比按传统理论计算的数字高出500倍。

福尔顿感到这个差距太大了,如果公布了它,难免会被人视为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所以他就没有声张。

没过多久,美国的一位年轻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也测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测出的结果同福尔顿测出的完全一样。

这位年轻科学家公布了自己的测量结果以后,很快在科技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福尔顿听说后以追悔莫及的心情写道:

如果当时我摘掉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就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

福尔顿的所谓“习惯的帽子”就是一种“从众心理”。

  当初“101章光毛发再生剂”问世时,有人曾听一位老中医说起,其实这配方古来有之,他也一直在给病人用,可是他就没想到把配方转变为一种“商品”。

也许,这也正是企业家与手工艺人的区别所在。

  有的人对“从众”持否定态度。

其实它具有有两重性:

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如误会等。

  不仅如此,在客现存在的公理与事实面前,有时我们也不得不“从众”。

如“母鸡会下蛋,公鸡不会下蛋”——这个众人承认的常识,谁能不从呢?

在日常交往中,点头意味着肯定,摇头意味着否定,而这种肯定与否定的表示法在印度某地恰恰相反。

当你到该地时,若不“入乡随俗”,往往寸步难行。

因此,对“从众”这一社会心理和行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认为“从众”就是无主见,“墙上一棵草,风吹一边倒”。

  自然,生活中,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凡事或都“从众”或都“反从众”都是要不得的。

【从众现象表现形式】

  对从众行为也要具体分析。

一般有这样几种表现形式:

一是表面服从,内心也接受,所谓口服心服。

二是口服心不服,出于无奈只得表面服从,违心从众。

三是完全随大流,谈不上服不服的问题。

就从众心理的客观影响来看,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主要看从众行为的具体内容。

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都不足,自制能力又不强,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从众行为不同程度地带有盲目性。

中学生中既有口服心服的"真从众"。

也有口服心不服的"假从众"。

"真从众"往往是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正合本人心意,或者自己原无固定意向,或者是"跟多数人在一起不会错"的随大流思想。

"假从众"则往往是碍于情面或者免受群体的指责和惩罚。

例如有的同学不吸烟,也不想吸烟,但伙伴中许多人都抽烟,为使自己与大家协调一致也只得抽上了。

这种违心的从众现象,在学生中还是比较多的。

【青少年的从众心理】

    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中学生中极其常见。

由于知识和阅历的限制,中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也最易从众。

因此,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并克服和避免在多数情况下可能出现的从众副作用,对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培养意义重大。

  人的心理发展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社会制约性,二是自觉能动性。

人的心理发展要受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离开了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教育,我们就难以形成正常人的心态。

于是,在社会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下,我们个体的认知或行为总趋于与多数人取得一致。

比如本文开头所举案例:

有的中学生本来不喜欢吸烟,但别人说吸烟很酷,于是也盲目地走进了吸烟的行列。

  从众现象的产生与群体特点、个体特点都有关系。

从群体特点看,群体的一致性越强、规模越大、群体成员的威信越高,个体就越容易产生从众心理。

从个体来看,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愿意与多数人保持一致,不愿被视为越规者,因为与多数人一直不显得孤立,在心理上容易取得平衡。

为了避免偏离群体而失去安全感,遭人讨厌、嫌弃,就参照周围的情况行事,遵从群体的意愿。

从个体特点看,与每个人的个性特点、知识经验等因素都有关系。

越对自己的判断缺乏信心越容易从众。

比如,学习成绩较差或活动能力较低的同学,往往会觉得别人的能力强、自叹不如,就只好跟着大家。

而思维独立性强的人,不容易盲目从众,因为他不愿意人云亦云,而要按照自己的是非标准和知识经验对事物作出独立判断。

  我国青少年从众现象的广泛存在有其主观原因:

特殊的传统文化的熏陶、特殊的社会转型、特殊的群体生活环境、以及特殊的心理发展起等原因。

 

  一、特殊的传统文化的熏陶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自然现象、社会行为都有过分、不及、适度三种状态,只有那些符合常理,为大多数人接受的行为规范才是最适宜的。

儒家文化倡导的“中庸之道”,反映了一种保守性,只热心于守常,不敢冒险、冒尖。

强调为人要自容于世,要与世俗融合,不可孤高傲世。

我国青少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必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出头的椽子先烂”等观念潜移默化的是他们形成群体为先的观念。

 

  二、特殊的社会大环境对青少年的从众影响

 

  我国正处在一个深刻的经济、文化和道德转型的现实进程中,加上全球化浪潮的涌动,各种文化流派呈现,多元的价值文化冲击着传统伦理道德的支点,复杂的社会现实侵蚀的价值体系的底线。

新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尚在再明确化的过程中,出现许多新问题是父母和家庭所解决不了和应付不了的。

此时,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观念,特别是自己群体中流行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就成为青少年模仿的标准。

在信息化浪潮下,从众有利于青少年获取更多的信息,满足成才的需要。

 

  三、青少年特殊群体生活对其从众的影响

 

  青少年阶段属于求学期,基本上生活在学校这一群体中。

青少年群体对个体的从众压力要比其他群体大。

这一群体属于同辈群体,在个体的社会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显著特点是共性强。

相同的年龄、人生阅历、文化层次、生活和学习模式,使其相对于其他群体来说,彼此的人生发展、人生困惑和人生需求基本一致,心里共容性强以及共同的思维模式,容易产生心理共振。

青少年长期生活在相似性极强的相对封闭的同辈群体中,在无所不在的群体压力和群体互动情境下,个人往往会放弃自己的某些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表现,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

 

  四、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对其从众的影响

 

  家长作为过来人,常常总结自身的经验和教训,对青少年提出比较高的要求,目的是希望青少年少走弯路。

但是,年轻人在受到成人和同龄伙伴的矛盾影响时,往往选择同龄伙伴的标准,这主要是由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引起的。

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成长的“断乳期”,由于社会阅历的缺乏,理论知识、思维水平还有待于提高,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在认知上存在模糊性,认识问题简单片面,往往只凭直觉的心理体验,不去仔细考虑自己言行的动机和可能产生的后果。

这种心理特点,容易使青少年在社会认知和道德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盲目的从众行为。

从众是人类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客观的社会心理现象,由于特殊的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从众心理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众心理具有双重属性。

积极因素在于,它可以使个人的认知和行为合乎群体的、社会的规范,有利于活动效率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

但从众也有许多消极因素,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想、使人变得无主见、盲从。

由此,我们应该在肯定青少年群体的主流都是追求进步、热爱真理的前提下,扬长避短的开发利用它,使其最大限度的为教育目标服务。

    从众心理的,危害主要就是盲目从众。

   【盲目从众的危害】

青年盲目从众的行为,容易造成他们沾染不良嗜好,抵制不住不良诱惑,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生活情趣低级、庸俗,不利于自身成长。

 

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行为的心理现象。

从众心理具有两面性:

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等。

因此,我们应该避免盲目从众 ,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如何有效避免盲目从众】

 

 1、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环境

 

  青少年从众中的“众”主要指青少年自己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它的形成和变化,既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又受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

社会大环境发展变化尤其宏观性和客观性,不是学校教育工作者所能调控的。

但是对校园文化的调控是教育工作者所能及的。

校园文化以其独具的感染作用、体验作用、导向作用、熏陶作用和潜移默化作用,发挥着课堂教学不能起到的作用,无论是对群体还是对个体的影响力都是巨大的。

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环境,对青少年主流思想起到的积极作用不可低估。

 

  2、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求新、求异,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各种热点问题倍加关注,对现实的思考具有独到的见解。

但是,有些青少年喜好把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见解建立在反感现实的一年和偏激的论调上,以炫耀自己的标新立异,从而以讹传讹,导致群体的盲动。

因此,一定要及时预测和了解青少年群体的思想动态,及时组织专题讨论会、专题报告会、主题班会等活动,或用板报、墙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不能听之任之。

对于一时有影响力的错误舆论,也不能简单的压服,最好请有威望的专家、学者给予讲解,或者通过学生干部、有威望的学生去教育和影响周围同学。

 

  3、加强青少年群体思想教育

 

  群体的一致性、凝聚力越强,个体所感到的从众压力就越大。

利用从众心理开展德育工作,必须加强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

首先要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对先进学生、先进事例进行表扬,使个体有正确的参照物,明确努力的方向。

其次增强集体活动,促进群体健康向上、团结友爱的群体精神氛围的形成。

 

  综上,青少年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有主客观原因形成的。

我们不能因为有消极影响,就轻视群体生活中个体的从众心理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

事实上,从众心理有利于促进个体道德社会化。

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在无形中感到道德行为要求,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自觉地按照这种道德要求去约束、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陈攀洁王丽颖谢淑芬王茵宋骅黄佳磊

 

实践出真知

第一次

活动时间:

2007年10月2日下午

活动地点:

明珠广场

参与人员:

全体成员

形式:

实地调查

纪录(陈攀洁):

今天是自我们成立课题组以来第一次集体外出做调查。

我们将要进行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是组员从书上学来的,我们要亲自实践。

我们一行6人来到明珠广场的观光电梯处,先是随人群上到明珠8楼。

接着,待电梯中的人走光后,我们按“1”楼,然后全体向后转,背对着电梯门。

我们既兴奋又忐忑不安地等待将要进入电梯的人们,猜想着他们看到我们6个背影时的反应是如何。

终于,到了第五层,有四名青年进来了,我们马上停止了说笑,绷紧着站着并悄悄地斜着眼睛观察他们。

一名男生刚进入电梯中,本能使他习惯性的转身面向电梯门,但他疑惑地朝我们瞟了瞟,接着,他竟然也跟着我们转身背向电梯门,而且其他的三人也照做了!

其中的一位女生还奇怪地自问:

“这些人怎么都背对着门呀?

”虽然感到很奇怪,但见到大家都这么做,她也就糊里糊涂地跟着转身。

此时此刻,我们暗自得意,同时还使劲地忍着笑

结束实验后,我们大呼“过瘾”。

在被实验的16个人中就有13个人是受了我们的影响。

才刚开始的第一次活动,我们就进展得如此顺利,可谓是“开门红”啊!

 

 

第二次

活动时间:

2007年11月6日下午

活动地点:

明珠广场

形式:

实地调查

参与人员:

全体组员

纪录(谢淑芬):

我们一行6人来到明珠广场门口,商量着下一步应怎样进行活动。

就在这时,一块很大的广告展板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那展板上是减价电器的广告,但却无人伫足浏览。

那鲜红诱人的低价格显得苍白无力。

于是,我们决定借这一块展板来做实验。

经简单的分工后,我们开始行动。

我、王茵、王丽颖三个人假装先走到那块展板下,然后仔仔细细地“欣赏”诱人的商品。

接着,我们故意大声地讨论那些商品的质量等方面的情况。

就在这时,一些行人被我们吸引过来了,他们也停下来开始留意那展板。

这时,有一人说:

“好像也没什么好看的,那么多人聚在这里做什么?

”我听了差点儿就要笑出声来,但我还是强忍住了。

实验进行了一会儿后,我们决定要走了,此时,仍有许多人在看展板。

我们一起统计了数据,结果是:

在我们去当“诱饵”时,在一分钟内吸引过来的人数为13人,而在正常情况下相同时间内自主地看展板的人数为5人。

实验证明:

许多人存在着很强的从众心理。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稍微了解了从众心理的表现等知识,看来实地调查还真能收获不少啊。

 

 

第三次

时间:

2008.1.7

地点:

乐普生商场

成员:

全组

形式:

实地调查

纪录(宋骅)

今天,我们一行人来到乐普生电梯中,开始对人们进行我们的实验。

首先,我们所有人走进电梯,接着都抬头,目光都会聚到电梯楼层的数字显示器上,等待着其他人的反应。

大约过了半分钟,进来一个学生,看到我们先是一愣,接着也随我们盯着数字显示器上看,直到走出电梯。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大约进来了23位,有18位也一直盯着显示器看。

这次活动,真实收获不少,看来从众心理在青少年中扎根还是挺深的。

 

 

第四次

活动记录:

记录员(王丽颖)

课题题目

中学生从众心理研究

活动时间

2008.3.16

活动地点

海南华侨中学

参加活动成员

陈攀洁(组长)王茵王丽颖谢淑芬宋骅黄佳垒

   

活动内容

对海南华侨中学同学对于从众心理看法及影响的调查

活动目的

了解海南华侨中学同学对于从众心理的看法及从众心理对他们的影响

活动方式

问卷调查

活动过程

首先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分组,两人一组,一组负责10个班,我与王茵同学一组。

接着准备好调查问卷,我们负责11-20班,然后走进各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其他的小组也和我们一样进行问卷调查,有好多同学人手几份,为了不将问卷混淆,我们二人就在调查的班级等着,直到问卷收回来为止,在同学们填写问卷的过程中,经常是你问我选哪个,我问你选哪个,弄的和对答案差不多了,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从众心理为大部分人索共有的。

问卷收完后就马上去下一个班,因为时间较紧,下课了就完不成今天的任务了。

一段时间后调查问卷就都收回来了,组员也都聚集在一起,调查完成后,进行统计整理。

整理时,才发现,大多数的同学所选择的答案都是相同的,这也就更加的确定了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人所共有的。

活动结果

1、大多数同学都能积极配合我们的调查,认真填写问卷调查表,通过调查,我们回收了278份(共290份,一班10份)有效调查表。

2、部分被调查同学态度不够认真,未能很好配合我们的调查。

3、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该注意和同学们进行必要的沟通,从而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第五次

时间:

2008.5.21下午

地点:

海南华侨中学校园内

成员:

全组

形式:

实验调查

纪录(宋骅)

首先,我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

判断共进行了10人/次。

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给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的组员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

于是许多真被试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

结果是:

所有人都答错。

看来同学们的从众心理还是挺大的。

宁愿相信别人,也不信任自己的眼睛,就好像《皇帝的新衣》中……

       第六次

时间:

2008.9.5下午

地点:

海南华侨中学校门口

成员:

全组

形式:

实验调查

纪录(宋骅)

今天放学后,我们组做了个从所周知的实验。

首先,我们组除我外五个人同时抬头看天空,并不停地讨论着什么,不一会儿,就有好多好奇的同学像我们一样,抬头看天,虽然他们并没有看到什么!

当然看完后还是不解的走了。

在这期间,走过的人基本都抬头看天空了,但有的人只是好奇的看了看,有的人却好象也在寻找些什么。

大约有百分之30的人看得较久,其余的只是略微看了看。

好奇与从众,其实并不矛盾,无论是否正确,众人的目光还是值得好奇者的注意的。

  

画龙点睛

   时间过的真快,一转眼就过了一年。

当时的许多事情现在还历历在目。

回想起一年前的种种努力也不由得感慨万分。

在整个过程中有欢笑也有忧愁有成功也有失败。

在这一年中我向们付出了努力同时也收获的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在此,我向帮助过我们的人表示感谢。

 

众说纷纭

苦过,累过,也笑过

——《关于青少年从众心理》研究学习体会

时间过的真快,已进入2008年的秋季了,我们的研究性学习也进入了尾声,通过这一回的社会实践学习,我获益匪浅。

我们的课题是从高一第一个学期开始的,直到高二临近呈交结果之时才匆忙做结题报告,这是我们准备的不足,时间安排的不合理,这一点教训我们谨记在心。

刚开始赞同这个课题是因为它的新颖,同时又具有科学性。

但随着我们在探讨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所研究的课题的范围是非常广大的,我们没有找到针对这一课题的正确渠道。

于是,我萌生了畏缩的念头。

但当我看到伙伴们勇往直前的劲头,我就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