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二模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4372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学习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二模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推荐学习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二模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推荐学习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二模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推荐学习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二模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推荐学习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二模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学习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二模试题.docx

《推荐学习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二模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学习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二模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荐学习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二模试题.docx

推荐学习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二模试题

江苏省南通、徐州、扬州、泰州、淮安、宿迁六市2018届高三语文3月第二次调研(二模)试题

(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从南北朝到晚唐宋初,中国佛教雕塑艺术大放异彩,其规模、造诣足以和希腊雕塑艺术________。

在此期间涌现出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大型雕塑群,无一不让今天的艺术家们________。

可是,唐宋以来的文人画家对这些艺术作品却________。

                              

A.并肩  望洋兴叹  视而不见 B.并肩  赞不绝口  侧目而视

C.比肩  赞不绝口  视而不见 D.比肩  望洋兴叹  侧目而视

2.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人生的开始总是在摇篮中,摇篮就是一条船,它的首次航行目标必定是那座神秘的桥,慈祥的外婆就住在桥边。

B.天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

C.雅舍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

D.江南小镇有过升沉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为了方便请教,想惠存您的电话号码。

B.拍摄工作已经完成,感谢您的鼎力相助。

C.令郎天资聪颖,他日定成国家栋梁。

D.小店刚刚开业,欢迎各位大驾光临。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到了天池,有人脱口说了一句:

“春水碧于蓝。

”________这样的风景就像在明信片上看到过的一样。

①它们长得非常整齐,一棵一棵挨着,依山而上。

②天池的水,就是碧蓝碧蓝的。

③池水极平静,雪山和塔松倒映在池水当中。

④上面稍远处,是雪白的雪山。

⑤山上密密匝匝地布满了塔松,塔松即云杉。

A.②①③⑤④ B.②④⑤①③ 

C.③②④①⑤ D.③④⑤①②

5.某校文学社准备编写一本散文集,挑选了三组散文,要为每组散文拟一个专题名称。

所拟名称与各组散文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第一组:

《登临黄鹤楼》《雨中访滕王阁》《又到虎跑泉》《观壶口瀑布》

第二组:

《菜畦蝴蝶飞》《耕牛的背影》《袅袅炊烟升起》《麦苗青青》

第三组:

《传统团圆饭》《幸福在元宵节》《飘香的酥油茶》《洁白的哈达献给你》

A.亲近自然  儿时回忆  美好生活

B.行万里路  儿时回忆  潇洒人生

C.行万里路  田园风光  美好生活

D.亲近自然  田园风光  潇洒人生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汤海秋传

姚 莹

海秋汤氏名鹏,湖南益阳人,道光三年进士。

初为礼部主事,年甫二十,负气自喜。

为文章震烁奇特,诸公异其才,选入军机章京。

补户部主事,转贵州司员外,擢山东道监察御史。

君在军机,得见天下奏章,又历户曹,习吏事,慨然有肩荷一世之志。

每致书大吏,多所议论。

及为御史,再旬而章三上。

有宗室尚书叱辱满司官,其人讦之,上置尚书吏议。

君以为司官朝吏,过失当付有司,不可奴隶辱之;此臣作威福之渐也,吏议轻,不足以儆,援嘉庆中故事争之。

上以为不胜言官任,罢回户部员外。

而君方草奏,大有论建。

未及上而改官,君见其言不用,乃大著书,欲有所暴白于天下,为《浮邱子》九十一篇。

篇数千言,通论治道学术;《明林》十六卷,指陈前代得失;《七经补疏》,明经义;《止信笔初稿》,杂记见闻事实。

诸作皆出示人,惟《止信笔初稿》人多未见。

或问之,曰:

“此石室之藏也。

”英夷事起,沿海诸省大扰。

上再命将无功,卒议抚通市。

君愤甚,已黜,不得进言,犹条上三十事于尚书转奏焉。

大臣用事者曰:

“书生之见耳!

”上虽召见君,而无所询,报闻而已。

君是时已更为本部四川司郎中,京察亦竟不得上考。

君感慨郁抑,诗多悲愤沉痛之作。

二十四年七月卒,年四十四。

君少为文,有奇气。

初成进士,所为制艺,人争传其稿,市肆售之几遍。

君曰:

“是不足言文也。

”取汉魏六朝迄唐人诗歌追拟之,必求其似,务备其体,已梓者三十余卷。

又好为文,尝谓其友人曰:

“汉以后作者,或专工文辞,而义理、时务不足;或精义理、明时务,而辞陋弱;兼之者惟唐陆宣公、宋朱子耳。

吾欲奄有古人,而以二公为归。

”其持论如此。

姚莹曰:

以宗室尚书之亲贵,举朝所屏息者,而君倡言弹之,亦见骨鲠之风矣。

君又与宜黄黄树斋、歙徐廉峰及亨甫以诗相驰逐。

犹忆君探余狱中,及出狱后,与诸君置酒相贺,又同治亨甫之丧,依依送余出都门时也。

俯仰二十年间,升沉存殁若此,悲夫!

(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人讦之             讦:

揭发

B.吏议轻,不足以儆 儆:

敬重

C.取汉魏六朝迄唐人诗歌追拟之 拟:

模仿

D.已梓者三十余卷 梓:

刊刻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道光:

皇帝的年号。

古代除了用皇帝的年号纪年外,也有用干支等纪年的。

B.户部:

朝廷掌管户口、财赋的官署,与“礼、吏、兵、刑、工”合称“六部”。

C.进士:

古代科举制度中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朝廷殿试而录取的人。

D.朱子:

文中指朱柏庐。

他所著的《朱子家训》对后世影响深远。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君在军机,得见天下奏章,又历户曹,习吏事,慨然有肩荷一世之志。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及上而改官,君见其言不用,乃大著书,欲有所暴白于天下,为《浮邱子》九十一篇。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第二段,简要概括汤海秋在为官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注】

王 澜

凭高远望,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

镇日思归归未得,孤负殷勤杜宇。

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洒潇潇雨。

长江万里,难将此恨流去。

遥想江口依然,鸟啼花谢,今日谁为主。

燕子归来,雕梁何处,底事呢喃语。

最苦金沙,十万户尽,作血流漂杵。

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

【注】宋宁宗嘉定十四年,金兵围攻蕲州,城陷。

王澜因避薪州失陷之灾,移居溢江,在新亭上写了本词。

10.词的上阕运用“杜宇”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简要分析下阕中词人情绪的变化过程。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____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

(《诗经·卫风·氓》)

(2)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____________________,智也。

(《孟子·告子章句上》)

(3)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4)____________________,春与秋其代序。

(屈原《离骚》)

(5)陛下亦宜自谋,____________________,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诸葛亮《出师表》)

(6)__________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

(7)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8)读书切戒在慌忙,____________________。

(陆九渊《读书》)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失 乐 园

师 陀

①乡下人一年到头娱乐的时候很少,至少在我们乡下是如此:

端午不喝雄黄酒,仲秋不赏月,除却上坟照例烧化纸钱外,大抵与平日无异。

只有上元节,孩子们得到一只花纸糊的灯笼已喜出望外,间或有人肯破费买两筒小号“花子”放放,简直要动员全村上下了。

这村子小而穷,从不曾有大事件值得记述;它一年到头都被宁静的空气包围着,只好用寂寞去形容。

②然而孩子们正也和别处的毫无差别,总不肯让寂寞重重压到身上,让时光白白逝去。

孩子们有着自己的世界,那就是禾场。

每当秋后,场上已收拾得干干净净,月亮照着光光坦坦的场面,晚饭后就热闹起来了。

此刻,毫无什么虚实变幻的禾场,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禾场一被孩子们占领,就绝不会再是简单的了。

他们也会翻出许多花样。

其中有一种叫做“老鳖晒盖”,是要四个人前后左右四角站正,一个人上去,脚蹬住后两人的肩膀,手抓住前两人的肩膀,一气向前跑去的,有些类似叠罗汉。

还有多种是摆起阵势,双方一问一答,然后以力量的盛衰决胜负的。

这些游戏大都非常幼稚、简单,可是孩子们是真心地在玩,确给岑寂的乡村添上一抹生气。

③自然,孩子们之所以玩耍,并非为点缀村坊冷落的门面,他们还没学会遮掩丑恶,他们只知道娱乐。

乡野的各种玩法究竟有多大价值,我不曾作过估计,但和学校里规定的一比,也不逊色。

即便这野蛮的玩法也要失去,岂不是大可哀哉?

④我失去乐园是因为父亲送我进学校,随后他故去了,我也到了成年,便不得不按一般成年人那样去生活,所以是极其平常的。

倘若仍跑到那叫作乐园的禾场上,参进那小小的队伍中去,纵然是月下的夜间,恐怕也要引起不平常的反响的吧。

我已经不是孩子。

有时坐下来好久,明明对着纸壁,却看见一群孩子在捉捕,在逃避,在吵闹,而且连唿哨也听见了。

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哀伤便一一来了。

⑤前年偶尔因着变故回到家里,第一个想起的便是禾场上的乐园。

那是一个初冬的夜晚,天气还不很冷,一地好月光,连树木也都照得像童话中才应有的;想来场上一定大热闹,该藉以温一温旧梦。

可是禾场上一个人影也看不见,连吵闹声、唿哨声像一起被冷然的月光扫去了个干净。

街上呢,也看不见有人似的东西活动。

⑥那些“无有家教”的孩子呢?

当然不会绝种的,那么有事情?

也不至于都这般凑巧。

然而第二天事情却弄明白了。

在土谷庙前,我看见一个孩子,十一二岁光景,瘦小身量,面容枯槁。

他昂首眺望着原野,正悠然地吸着烟。

虽然他并不留神四近,然而任谁也会感动的吧:

模样是那样像一个流氓,一个盼望着故土的水手,可是不更像一个大人吗?

⑦暴力起初仅及于大人,孩子还只间接受到影响,渐渐的连大人也不够填满那贪婪的肠胃时,这恶毒的网也就捕罗起孩子。

本来还只是该嬉戏的孩童,已被残害去天真,被轧去一切快乐,逼着不得不负担起成年人的任务和忧愁。

我们的“天才”呢?

哪里去了!

⑧这话离我当孩时只不过八九年光景,似乎不算怎样长久,然而八九年间已有过这样一番大的变动,孩子们就连那样不大高明的乐园也一并失去了。

现在又是将近三年,孩子们怎样了呢,谁知道?

(选自1937年3月版《黄花苔》,有删改)

13.简要说明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为什么说“毫无什么虚实变幻的禾场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根据第④段文意,简要分析“哀伤”的内涵。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探究标题“失乐园”的深刻意蕴。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

“说破”的艺术

陈 益

①昆曲《烂柯山》,由朱买臣“马前泼水”的故事演绎而来。

耐人寻味的是,一开场,一脸颓相的朱买臣就来了个自嘲式自报家门:

穷儒。

至于其他剧目中公开称自己是贪官、庸医等,更比比皆是。

这,恰恰是昆曲的自报家门程式——“说破”。

②说破,在吴语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把话讲透彻,一是指把人讲破(讲坏)。

昆曲往往在演出前就将剧情与角色兜底向观众作交代,与追求悬念,追求情节的层层环扣、步步推进的西方戏剧体系截然不同。

观众在欣赏西方戏剧时始终是被蒙在鼓里的,秘密究竟要保持多久,什么时候才能揭开,秘钥全都掌握在编剧和导演手里。

且不论近代流行的悬疑剧、推理剧,即便是莎士比亚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理查二世》和《仲夏夜之梦》,也竭力将隐喻和象征转化为剧情发展的需要。

③昆曲演出最不容忽略的特征,是角色与观众近在咫尺,随时都可交流。

何况很多戏文是根据主人嗜好点的,点哪出演哪出。

听戏者烂熟于心,边看边听,随听随哼。

戏没秘密,干脆说破,反而能让观众接受。

④昆曲中也有自报家门却说而不破的剧目。

例如《长生殿·春睡》,杨贵妃自报家门,称自己:

“生有玉环,在于左臂,上隐‘太真’二字。

因名玉环,小字太真。

”她说出自己的名和字因何而来,却不去交代玉环与“太真”二字从何而来。

人怎么可能一出娘胎臂上就有玉环和“太真”二字呢?

洪昇正是用这种说而不破、点到为止的台词,神化杨贵妃,凸显她出身的非同一般与神秘,来迎合观众的口味。

这种说而不破的自报家门,也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传统戏曲由娱神到娱人的特征。

⑤《西厢记·游殿》一则,讲张珙与崔莺莺在普救寺一见钟情的故事。

开篇法聪出场,自报家门道:

“我做和尚不吃荤,大鱼大肉囫囵吞。

”不仅让自己底朝天,连方丈法本也凡心尽显。

再如“老虎也怕和尚的化缘簿”“‘周夫子’是‘周仓的爷’”等等,出自和尚法聪之口,对于假正经假道学的出丑、嘲弄,丝毫也不怜惜,尽情张扬了世俗的情趣。

令观众畅怀大笑以后思索:

什么才是生活的至美?

什么才是人性尊严?

在戏中,丑角法聪以调侃、幽默的方式“说破”,为小生张珙与崔莺莺约会这一情节作了铺垫,生动地塑造了一个被爱情冲昏头脑,既聪明又愚蠢,既果敢又胆怯的书生形象。

⑥明清传奇剧本的首出,往往是“家门大意”“副末开场”。

如果说,开场是整出戏的说破,自报家门则是某个角色的说破。

以昆曲为标志的中国传统戏曲,原本是为士大夫和有钱有闲者服务的,“观众至上”是根本的出发点。

一个角色在大庭广众下毫不吝啬地解剖自己,甚至以讽刺、调笑、挖苦的方法,将性格、品行、志向作一番自我暴露,显然是最直接地赢得观众的方式。

如今不少相声演员在表演时沿用了“说破”艺术,也颇见舞台效果。

(有删改)

17.文章第②段,作者用西方戏剧的例子对论述“‘说破’的艺术”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简要概述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结合文意,简要概括昆曲“说破”艺术的特征。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跟在别人后面,做不成自己。

也有人说,跟在别人后面,可以少走弯路。

语文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分)

2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5分)

建立门庭,自建安始。

曹子建铺排整饬立阶级以赚人升堂用此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毫雷同一律。

子桓精思逸韵,以绝人攀跻,故人不乐从,反为所掩。

子建以是压倒阿兄,夺其名誉。

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

故嗣是而兴者,如郭景纯、阮嗣宗、谢客、陶公,乃至左太冲、张景阳,皆不屑染指建安之羹鼎,视子建蔑如矣。

(节选自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

22.材料中的“子建”“子桓”分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人名)。

(2分)

23.作者对子建有哪些看法?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三国演义》中,张飞攻打巴郡,多次搦战未果,便用稻草人装扮成自己,诱使严颜前来抢夺车仗,乘机生擒严颜,攻占巴郡,这体现了其粗中有细的性格。

B.《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叙写阿Q政治上受迫害、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奴役,直至最后被杀的悲惨遭遇,痛击了国民性的种种弱点,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C.《茶馆》中,崔久峰拒绝秦仲义的邀请,只愿念经不愿出去做事,他认为秦仲义的事业会轻易被外国人推倒,这反映了他内心的悲观与消极。

D.《边城》中,老船夫进城去探听消息,却意外得知先前唱歌的不是天保而是傩送。

回去之后,他并不把进城的事告诉翠翠,也不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

E.《哈姆雷特》第五幕中,哈姆雷特后悔自己因为一时冲动而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于是在比剑之前向对手道歉,但并未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25.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写贾府中秋赏月,本应热闹高兴,为什么却有“凄清”“寂寞”之意?

请结合本回内容加以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家》第三章中,觉民和觉慧“第一次看见她这种表情,马上就明白了是什么东西在苦恼她。

觉得她的处境比他们的更困难……这时他们有了一种愿望,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只为着使这个少女的希望早日实现。

”这个少女指的是谁?

她当时有什么样的处境?

她的希望是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6~28题。

如今,也许不该再指控“文学脱离现实”了。

当下文学已将现实的石头狠狠砸在了自己的胸口。

翻阅近年国内的长篇小说,现实之砸痕深深浅浅,真真假假,时常令人窒息。

在某种现实自觉与道德焦虑开始回归,“文学不应自我边缘化”“作家应表现出明确的价值立场”的呼声鹊起之时,也有人开始呼吁作家应停止对“现实”矫枉过正的追逐,回归个人独语才是文学正道。

但文学是否只能摇摆于公共化的“现实”与个人化的“独语”之间?

文学的意义是否只在于给公共领域的认知结论提供一个个感性的注脚——比如腐败问题、司法问题、环保问题、全球化问题之类,并以此表明作家是正义的好人、社会的良心?

或者文学的价值只在于给一个个孤独的个体提供“个性秀”的舞台?

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把文学看作改造社会现实、表达价值观念的手段,是一种并无新意的“文学工具论”,带有一厢情愿的色彩。

它有存在的权利,但是并无“统一作家思想”的权力。

文学与政治相关,但绝不是政治;文学与道德相关,但也绝不是道德。

政治的价值尺度是利益,道德的价值尺度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