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第12讲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3080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单元第12讲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第五单元第12讲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第五单元第12讲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第五单元第12讲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第五单元第12讲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第12讲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ocx

《第五单元第12讲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单元第12讲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单元第12讲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ocx

第五单元第12讲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第12讲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基础题

自查基础

1.(2017·全国Ⅱ卷)若某哺乳动物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独立分配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a、b、d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

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的数量比,则杂交亲本的组合是(  )。

                    

A.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B.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C.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D.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解析】判断方法一:

由题可以直接看出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的数量比,F2共52+3+9=64份,可以推出F1产生雌雄配子各8种,即F1的基因型为AaBbDd,只有D选项符合。

判断方法二:

由黑色个体的基因组成为A_B_dd,在F2中占9/64=(3/4)×(3/4)×(1/4),可推出F1的基因组成为AaBbDd;或者由褐色个体的基因组成为A_bbdd,占3/64=(3/4)×(1/4)×(1/4),也可推出F1的基因组成为AaBbDd,进而推出D选项正确。

【答案】D

2.(2016·全国Ⅲ卷)用某种高等植物的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花。

若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272株,白花为212株;若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

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2中白花植株都是纯合体

B.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

C.控制红花与白花的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D.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种类比红花植株的多

【解析】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即红花∶白花≈1∶3,符合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杂合子测交子代比例为1∶1∶1∶1的变式,由此可推知该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设为A、a和B、b),故C错误;F1的基因型为AaBb,F1自交得到的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A_bb、aaB_和aabb,故A错误;F2中红花植株(A_B_)的基因型有4种,B错误、D正确。

【答案】D

3.(2018·全国Ⅲ卷)某小组利用某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进行两组杂交实验,杂交涉及的四对相对性状分别是:

红果(红)与黄果(黄)、子房二室

(二)与多室(多)、圆形果(圆)与长形果(长)、单一花序(单)与复状花序(复)。

实验数据如下表。

组别

杂交组合

F1表现型

F2表现型及个体数

红二×黄多

红二

450红二、160红多、

150黄二、50黄多

红多×黄二

红二

460红二、150红多、

160黄二、50黄多

圆单×长复

圆单

660圆单、90圆复、

90长单、160长复

圆复×长单

圆单

510圆单、240圆复、

240长单、10长复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控制甲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    上,依据是                           ;控制乙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    (填“一对”或“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依据是                        。

 

(2)某同学若用“长复”分别与乙组的两个F1进行杂交,结合表中数据分析,其子代的统计结果不符合     的比例。

 

【解析】

(1)由于表中数据显示甲组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二∶红多∶黄二∶黄多≈9∶3∶3∶1,该比例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性状分离比,因此控制甲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乙组F2的表现型中,每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比例都符合3∶1,即圆形果∶长形果=3∶1,单一花序∶复状花序=3∶1。

而圆单∶圆复∶长单∶长复不符合9∶3∶3∶1的性状分离比,因此控制乙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根据乙组的相对性状表现型分离比可知,控制乙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用“长复”(隐性纯合子)分别与乙组的两个F1进行杂交,不会出现测交结果为1∶1∶1∶1的比例。

【答案】

(1)非同源染色体 F2中两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符合9∶3∶3∶1 一对 F2中每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都符合3∶1,而两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不符合9∶3∶3∶1 

(2)1∶1∶1∶1

4.(2016·全国Ⅱ卷)某种植物的果皮有毛和无毛、果肉黄色和白色为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前者用D、d表示,后者用F、f表示),且独立遗传。

利用该种植物三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无毛黄肉C)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果皮有毛和无毛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    ,果肉黄色和白色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    。

 

(2)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和无毛黄肉C的基因型依次为                    。

 

(3)若无毛黄肉B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

 

(4)若实验3中的子代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

 

(5)实验2中得到的子代无毛黄肉的基因型有     。

 

【解析】

(1)由实验1:

有毛A与无毛B杂交,子一代均为有毛,说明有毛为显性性状,双亲关于果皮毛色的基因均为纯合的;由实验3:

白肉A与黄肉C杂交,子一代均为黄肉,据此可判断黄肉为显性性状,双亲关于果肉颜色的基因均为纯合的;在此基础上,依据“实验1中的白肉A与黄肉B杂交,子一代黄肉与白肉的比例为1∶1”可判断黄肉B为杂合的。

(2)结合对

(1)的分析可推知:

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无毛黄肉C的基因型依次为DDff、ddFf、ddFF。

(3)无毛黄肉B的基因型为ddFf,理论上,其自交下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FF∶ddFf∶ddff=1∶2∶1,所以表现型及比例为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

(4)综上分析可推知:

实验3中的子代的基因型均为DdFf,理论上其自交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有毛黄肉(D_F_)∶有毛白肉(D_ff)∶无毛黄肉(ddF_)∶无毛白肉(ddff)=9∶3∶3∶1。

(5)实验2中的无毛黄肉B(ddFf)和无毛黄肉C(ddFF)杂交,子代的基因型有ddFf和ddFF两种,均表现为无毛黄肉。

【答案】

(1)有毛 黄肉 

(2)DDff、ddFf、ddFF (3)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 (4)有毛黄肉∶有毛白肉∶无毛黄肉∶无毛白肉=9∶3∶3∶1 (5)ddFF、ddFf

5.(2014·广西卷)现有4个小麦纯合品种,即抗锈病无芒、抗锈病有芒、感锈病无芒和感锈病有芒。

已知抗锈病对感锈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且这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若用上述4个品种组成两个杂交组合,使其F1均为抗锈病无芒,且这两个杂交组合的F2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完全一致。

回答问题:

(1)为实现上述目的,理论上,必须满足的条件有:

在亲本中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必须位于        上,在形成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要    ,在受精时雌雄配子要    ,而且每种合子(受精卵)的存活率也要    。

那么,这两个杂交组合分别是     和       。

 

(2)上述两个杂交组合的全部F2植株自交得到F3种子,1个F2植株上所结的全部F3种子种在一起,长成的植株称为1个F3株系。

理论上,在所有F3株系中,只表现出一对性状分离的株系有4种,那么,在这4种株系中,每种株系植株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分别是      、      、      和      。

 

【解析】

(1)若抗锈病与感锈病、无芒与有芒分别受A/a、B/b这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再根据题干信息可知,4个纯合亲本的基因型可分别表示为AABB、AAbb、aaBB、aabb,若要使两个杂交组合产生的F1与F2均相同,则两个亲本组合只能是AABB(抗锈病无芒)×aabb(感锈病有芒)、AAbb(抗锈病有芒)×aaBB(感锈病无芒),得到的F1均为AaBb,这两对等位基因必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才能使两组杂交的F2完全一致,同时受精时雌雄配子要随机结合,形成的受精卵的存活率也要相同。

(2)由上面的分析可知,F1为AaBb,F2植株将出现9种基因型:

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可见F2自交最终可得到9个F3株系,其中基因型AaBB、AABb、Aabb、aaBb中有一对基因为杂合子,自交后该对基因决定的性状会发生性状分离,依次是抗锈病无芒∶感锈病无芒=3∶1、抗锈病无芒∶抗锈病有芒=3∶1、抗锈病有芒∶感锈病有芒=3∶1、感锈病无芒∶感锈病有芒=3∶1。

【答案】

(1)非同源染色体 自由组合 随机结合 相等 抗锈病无芒×感锈病有芒 抗锈病有芒×感锈病无芒 

(2)抗锈病无芒∶抗锈病有芒=3∶1 抗锈病无芒∶感锈病无芒=3∶1 感锈病无芒∶感锈病有芒=3∶1 抗锈病有芒∶感锈病有芒=3∶1

综合题

挑战综合

1.(2018·全国Ⅰ卷)果蝇体细胞有4对染色体,其中2、3、4号为常染色体。

已知控制长翅/残翅性状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控制灰体/黑檀体性状的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

某小组用一只无眼灰体长翅雌蝇与一只有眼灰体长翅雄蝇杂交,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

性别

灰体长翅∶灰体残翅∶黑檀体长翅∶黑檀体残翅

1/2

有眼

1/2雌

9∶3∶3∶1

1/2雄

9∶3∶3∶1

1/2

无眼

1/2雌

9∶3∶3∶1

1/2雄

9∶3∶3∶1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杂交结果,    (填“能”或“不能”)判断控制果蝇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

若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上述亲本杂交组合和杂交结果判断,显性性状是    ,判断依据是  

 。

 

(2)若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请用上表中杂交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来确定无眼性状的显隐性(要求:

写出杂交组合和预期结果)。

(3)若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用灰体长翅有眼纯合体和黑檀体残翅无眼纯合体果蝇杂交,F1相互交配后,F2中雌雄均有    种表现型,其中黑檀体长翅无眼所占比例为3/64时,则说明无眼性状为    (填“显性”或“隐性”)。

 

【解析】

(1)由于无眼和有眼性状的显隐性无法判断,所以无论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无眼雌性个体和有眼雄性个体杂交,后代都有可能出现有眼雌性∶有眼雄性∶无眼雌性∶无眼雄性=1∶1∶1∶1。

那么通过子代的性状分离比就无法判断出控制果蝇无眼/有眼性状的基因的位置。

若控制果蝇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于子代雄性个体中同时出现了无眼和有眼两种性状,说明亲代雌性果蝇为杂合体,杂合体表现出的无眼性状为显性性状。

(2)若控制无眼/有眼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杂交子代无眼∶有眼=1∶1,则说明亲本为显性杂合体和隐性纯合体测交,根据测交结果,子代两种性状中,一种为显性杂合体,一种为隐性纯合体,所以可选择均为无眼的雌雄个体进行杂交,观察子代的性状表现,若子代中无眼∶有眼=3∶1,则无眼为显性性状;若子代全部为无眼,则无眼为隐性性状。

(3)由题目知,控制长翅/残翅性状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控制灰体/黑檀体性状的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现将具有三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1为杂合体(假设基因型为AaBbDd),F1相互交配后,F2有2×2×2=8种表现型。

根据表格中的性状分离比9∶3∶3∶1可知,黑檀体性状为隐性,长翅性状为显性,若子代黑檀体(占1/4)长翅(占3/4)无眼(?

)的概率为3/64,则无眼的概率为1/4,可推出无眼性状为隐性。

【答案】

(1)不能 无眼 只有当无眼为显性时,子代雌雄个体中才会都出现有眼与无眼性状的分离 

(2)杂交组合:

无眼×无眼 预期结果:

若子代中无眼∶有眼=3∶1,则无眼为显性性状;若子代全部为无眼,则可推出无眼为隐性性状。

 (3)8 隐性

2.(2018·北京卷)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Mp)侵染水稻引起的病害,严重危害我国粮食生产安全。

与使用农药相比,抗稻瘟病基因的利用是控制稻瘟病更加有效、安全和经济的措施。

(1)水稻对Mp表现出的抗病与感病为一对相对     。

为判断某抗病水稻是否为纯合子,可通过观察自交子代      来确定。

 

(2)现有甲(R1R1r2r2r3r3)、乙(r1r1R2R2r3r3)、丙(r1r1r2r2R3R3)三个水稻抗病品种,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三对抗病基因位于不同染色体上。

根据基因的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用PCR方法可将样本中的R1、r1、R2、r2、R3、r3区分开。

这种方法可用于抗病品种选育中基因型的鉴定。

①甲品种与感病品种杂交后,对F2不同植株的R1、r1进行PCR扩增。

已知R1比r1片段短。

从扩增结果(下图)推测可抗病的植株有      。

 

②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将甲、乙、丙三个品种中的抗病基因整合,选育新的纯合抗病植株,下列育种步骤的正确排序是    。

 

a.甲×乙,得到F1

b.用PCR方法选出R1R1R2R2R3R3植株

c.R1r1R2r2r3r3植株×丙,得到不同基因型的子代

d.用PCR方法选出R1r1R2r2R3r3植株,然后自交得到不同基因型的子代

(3)研究发现,水稻的抗病表现不仅需要自身抗病基因(R1、R2、R3等)编码的蛋白,也需要Mp基因(A1、A2、A3等)编码的蛋白。

只有R蛋白与相应的A蛋白结合,抗病反应才能被激活。

若基因型为R1R1r2r2R3R3和r1r1R2R2R3R3的水稻,被基因型为a1a1A2A2a3a3的Mp侵染,推测这两种水稻的抗病性表现依次为     。

 

(4)研究人员每年用Mp(A1A1a2a2a3a3)人工接种水稻品种甲(R1R1r2r2r3r3),几年后甲品种丧失了抗病性,检测水稻的基因未发现变异。

推测甲品种抗病性丧失的原因是       。

 

(5)水稻种植区的Mp是由不同基因型组成的群体。

大面积连续种植某个含单一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将会引起Mp种群     ,使该品种抗病性逐渐减弱直至丧失,无法在生产中继续使用。

 

(6)根据本题所述水稻与Mp的关系,为避免水稻品种抗病性丧失过快,请从种植和育种两个方面给出建议 

 。

 

【解析】

(1)水稻的抗病与感病是同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是一对相对性状。

通过观察自交子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可确定亲本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2)①甲品种与感病品种杂交后,对F2不同植株的R1、r1进行PCR扩增。

已知R1比r1片段短。

从扩增结果分析,植株1只有和M的200bp的基因相同的基因,基因型为R1R1;植株3有和M相同的基因,基因型为R1r1;植株2只有和M的400bp的基因相同的基因,基因型为r1r1,所以1和3为抗病植株,2为感病植株。

②为了在较短时间内选育新的纯合抗病植株,可先让甲、乙杂交得到子一代(R1r1R2r2r3r3),再用子一代(R1r1R2r2r3r3)植株与丙(r1r1r2r2R3R3)杂交,得到四种不同基因型的子代,然后用PCR方法选出R1r1R2r2R3r3植株,然后自交得到9种不同基因型的子代,最后用PCR方法选出R1R1R2R2R3R3植株。

(3)基因型为R1R1r2r2R3R3和r1r1R2R2R3R3的水稻被基因型为a1a1A2A2a3a3的Mp侵染,因只有R蛋白与相应的A蛋白结合,抗病反应才能被激活,基因型为R1R1r2r2R3R3的水稻没有R2蛋白与Mp的A2蛋白结合,抗病反应不能被激活;基因型为r1r1R2R2R3R3的水稻中有与A2蛋白结合的相应的R2蛋白,抗病反应能被激活,因此这两种水稻的抗病性表现依次为感病、抗病。

(4)每年用Mp(A1A1a2a2a3a3)人工接种水稻品种甲(R1R1r2r2r3r3),几年后甲品种丧失了抗病性,检测水稻的基因未发现变异。

推测甲品种抗病性丧失的原因是Mp的A1基因发生了突变。

(5)由于Mp有多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而单一抗病类型的水稻只对其中一种Mp有抗性,长期种植这一种类型水稻将会引起Mp种群中其他类型的个体大量繁殖,其A基因频率升高,该水稻品种对其他类型的Mp没有抗性,导致其抗病性逐渐减弱直至丧失,无法在生产中继续使用。

(6)为避免单一抗病类型的水稻品种抗病性丧失过快,可以将不同水稻抗病品种(甲、乙、丙)混种;育种时培养同时含有多对抗性基因的纯合子品种(如R1R1R2R2R3R3)。

【答案】

(1)性状 性状是否分离 

(2)①1和3 ②a、c、d、b (3)感病、抗病 (4)Mp的A1基因发生了突变 (5)(A类)基因(型)频率改变 (6)将含有不同抗病基因的品种轮换/间隔种植;将多个不同抗病基因通过杂交整合到一个品种中

3.(2016·浙江卷)若某研究小组用普通绵羊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了转基因绵羊甲和乙各1头,具体见下表。

绵羊

性别

转入的基因

基因整合位置

表现型

普通绵羊

♀、♂

-

-

白色粗毛

绵羊甲

1个A+

1号常染色体

黑色粗毛

绵羊乙

1个B+

5号常染色体

白色细毛

注:

普通绵羊不含A+、B+基因,基因型用A-A-B-B-表示。

请回答:

(1)A+基因转录时,在     的催化下,将游离核苷酸通过     键聚合成RNA分子。

翻译时,核糖体移动到mRNA的     ,多肽合成结束。

 

(2)为选育黑色细毛的绵羊,以绵羊甲、绵羊乙和普通绵羊为亲本杂交获得F1,选择F1中表现型为     的绵羊和     的绵羊杂交获得F2。

用遗传图解表示由F1杂交获得F2的过程。

 

(3)为获得稳定遗传的黑色细毛绵羊,从F2中选出合适的1对个体杂交得到F3,再从F3中选出2头黑色细毛绵羊(丙、丁)并分析A+和B+基因的表达产物,结果如下图所示。

不考虑其他基因对A+和B+基因表达产物量的影响,推测绵羊丙的基因型是     ,理论上绵羊丁在F3中占的比例是     。

 

【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转入相应的基因后,该个体为杂合子,且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解析】

(1)基因转录时是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将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单链的RNA分子。

核糖体移动到终止密码子位置时翻译结束。

(2)根据表格信息可知,A+控制的是黑色性状,B+控制的是细毛性状。

绵羊甲的基因型为A+A-B-B-,绵羊乙的基因型为A-A-B+B-,普通绵羊的基因型为A-A-B-B-。

由于绵羊甲和乙都是雄性,所以应选择绵羊甲、绵羊乙分别与普通绵羊杂交,再选择F1中的黑色粗毛(A+A-B-B-)绵羊与白色细毛(A-A-B+B-)绵羊杂交获得基因型为A+A-B+B-的黑色细毛绵羊。

(3)绵羊甲和绵羊乙都是分别只有一个A+或B+基因,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基因的表达量和A+或B+基因的数量呈正相关,所以绵羊丙的基因型为A+A+B+B-,绵羊丁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理论上绵羊丁在F3中占的比例是1/16(9∶3∶3∶1中显性纯合子应占1/16)。

【答案】

(1)RNA聚合酶 磷酸二酯 终止密码子 

(2)黑色粗毛 白色细毛

(3)A+A+B+B- 1/16

4.(2015·安徽卷)已知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鸡的羽毛颜色,BB为黑羽,bb为白羽,Bb为蓝羽;另一对等位基因CL和C控制鸡的小腿长度,CLC为短腿,CC为正常,但CLCL胚胎致死。

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

一只黑羽短腿鸡与一只白羽短腿鸡交配,获得F1。

(1)F1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

若让F1中两只蓝羽短腿鸡交配,F2中出现    种不同表现型,其中蓝羽短腿鸡所占比例为    。

 

(2)从交配结果可判断CL和C的显隐性关系,在决定小腿长度性状上,CL是    ;在控制致死效应上,CL是    。

 

(3)B基因控制色素合成酶的合成,后者催化无色前体物质形成黑色素。

科研人员对B和b基因进行测序并比较,发现b基因的编码序列缺失一个碱基对。

据此推测,b基因翻译时,可能出现       或      ,导致无法形成功能正常的色素合成酶。

 

(4)在火鸡(ZW型性别决定)中,有人发现少数雌鸡的卵细胞不与精子结合,而与某一极体结合形成二倍体,并能发育成正常个体(注:

WW胚胎致死)。

这种情况下,后代总是雄性,其原因是                    。

 

【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要明确鸡羽毛颜色的遗传属于不完全显性遗传,鸡小腿长度的遗传有纯合致死现象,再根据遗传规律的相关知识综合分析。

【解析】

(1)由题意可知,亲本的一只黑羽短腿鸡的基因型为BBCLC,一只白羽短腿鸡的基因型为bbCLC,得到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CC∶BbCLC∶BbCLCL=1∶2∶1,其中BbCLCL胚胎致死,所以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蓝羽正常∶蓝羽短腿=1∶2;若让F1中两只蓝羽短腿鸡交配,F2的表现型的种类数为3×2=6种,其中蓝羽短腿鸡BbCLC所占比例为(1/2)×(2/3)=1/3。

(2)由于CLC为短腿,CC为正常,所以在决定小腿长度性状上,CL是显性基因;由于CLC没有死亡,而CLCL胚胎致死,所以在控制死亡效应上,CL是隐性基因。

(3)根据题意,b基因的编码序列缺失一个碱基对,为基因突变,从而引起mRNA相应位置可能出现终止密码,进而使肽链合成提前终止,或从缺失部位以后翻译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导致无法形成功能正常的色素合成酶。

(4)雌鸡的染色体组成为ZW,形成的雌配子的染色体组成为Z或W,卵细胞只与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极体结合,可能会产生ZZ或WW型染色体组成的后代,其中WW胚胎致死,只剩下ZZ型的后代,所以后代都为雄性。

【答案】

(1)蓝羽短腿∶蓝羽正常=2∶1 6 1/3 

(2)显性 隐性 (3)提前终止 从缺失部位以后翻译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4)卵细胞只与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极体结合,产生的ZZ为雄性,WW胚胎致死

5.(2014·安徽卷)香味性状是优质水稻品种的重要特性之一。

(1)香稻品种甲的香味性状受隐性基因(a)控制,其香味性状的表现是因为 , 

导致香味物质累积。

(2)水稻香味性状与抗病性状独立遗传。

抗病(B)对感病(b)为显性。

为选育抗病香稻新品种,进行了一系列杂交实验。

其中,无香味感病与无香味抗病植株杂交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则两个亲代的基因型是      。

上述杂交的子代自交,后代群体中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所占比例为    。

 

(3)用纯合无香味植株作母本与香稻品种甲进行杂交,在F1中偶尔发现某一植株具有香味性状。

请对此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

①                  ;②                  。

 

(4)单倍体育种可缩短育种年限。

离体培养的花粉经脱分化形成    ,最终发育成单倍体植株,这表明花粉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所需的        。

若要获得二倍体植株,应在    时期用秋水仙素进行诱导处理。

 

【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子代表现型及比例逆推出亲本的基因型,再根据题意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

【解析】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