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学史简编考研串讲笔记A.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3034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心理学史简编考研串讲笔记A.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西方心理学史简编考研串讲笔记A.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西方心理学史简编考研串讲笔记A.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西方心理学史简编考研串讲笔记A.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西方心理学史简编考研串讲笔记A.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心理学史简编考研串讲笔记A.docx

《西方心理学史简编考研串讲笔记A.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心理学史简编考研串讲笔记A.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心理学史简编考研串讲笔记A.docx

西方心理学史简编考研串讲笔记A

一、绪论

一、简述心理学史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1.前人关于心理现象的哲学观点和具体见解;2.前人对心理学科研究的重要发现与重大成就;3.前人对心理学理论的各种争论;4.关于心理学与基础学科、临近学科在发展上的联系;5.关于各国心理学在发展上的相互影响与各自的传统特点。

二、简述心理学史的学习意义是什么?

1.提高学习心理学的理论水平;2.充实心理学知识的学习;3.增加对心理学各种学派的了解;4.明确心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5.总结各国心理学的历史经验。

三、心理学史的学习方法

在总结与评价中提高分析水平:

学习心理学史根本目的在于借鉴历史经验,得到思想启发,有助于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为今后从事心理学专业工作打好认识基础。

二、古代前期的心理学观念

填空、判断及选择

古希腊人信奉万物有灵论。

秘教相信人死后可以得到快乐的永生。

阿尔阜斯秘教的影响最大。

泰勒士(米利都学派):

认为水是万物的根源,万物由水生成,消灭后复归为水。

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学派):

认为自然现象的基础不是物质的始源,而是数及其关系。

数构成了宇宙的“秩序”――社会“秩序”的原型。

毕达哥拉斯认为灵魂分三部分,即理性、智慧和情欲。

理性在脑,智慧也在脑,情欲在心脏。

动物只有后二者而没有理性。

只有人三者齐备,三者中只有理性是不死的。

毕达哥拉斯由实验发现了乐器的弦长与音高的关系是整数。

爱弗斯学派与埃利亚学派是对立的。

前者是古代西方辩证法思想的代表;后者是古代西方形而上学思想的代表。

赫拉克利特(爱弗斯学派)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他认为变化是世界万物的本质:

以火代表万物的根源;万物由火生成。

并认为人的身体是土,而人的灵魂是纯净的火。

巴门尼德(埃利亚学派)认为只有思维、逻辑才能达到真理。

恩培多克勒(四根说):

四根是土、水、火、空气。

他认为土、水、火、空气是不能自动的,必须另有物使之运动。

他称这种物为爱、憎。

爱使四根结合,憎使四根分离。

恩培多克勒认为,人的身体由四根构成。

恩培多克勒认为,人的心理特性依赖身体的构造;演说家是舌头的四根配合最好的人,艺术家是手的四根配合最好的人。

德谟克利特继承并发挥留基伯的原子论,认为世界只是原子和虚空。

灵魂是物质的,是细小圆滑如火那样的原子构成的。

灵魂原子遍布全身,但特别集中于感官、脑、心脏和肝脏。

脑是思想的器官,心脏是意气的器官,肝脏是欲望的器官。

阿尔克美恩是西方第一个从事动物解剖的人。

认为脑是感觉和思维的器官。

希波克拉底长于外科手术,善于诊断和治疗,被称为西方医学之父。

他认为,一切病都是由于自然的原因,与神无关。

著作《论圣病》是一本专论羊痫疯的书,认为此病是由自然的原因造成的。

他认为,脑是心理的器官。

他将四液说系统化。

人体内有四种液体,粘液生于脑,黄胆汁生于肝,黑胆汁生于胃,血液出于心脏。

并认为羊痫疯是由于脑失去了粘液。

他在《论水、空气和地域》一书中,论述了地理环境,气候等决定人的体质和民族的心理特性。

普罗泰哥拉第一个“智者”,错误的相对主义的结论: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是普罗泰哥拉的后辈。

他的论辩方法是先给对方提出关于某一事物的定义,然后层层追问,使对方陷入矛盾,这样讨论下去,可能得到关于这个事物的明确定义。

这个最后定义,苏格拉底自己称这个方法为“产婆术”。

是将人内部已有的知识引出来。

亚里士多德称苏格拉底的这个方法为“归纳的论证”。

柏拉图把人的灵魂分等并与他的“理想国”的等级相应。

灵魂分为理性,意气和欲望,理性位于头部,意气位于胸部,欲望位于腹部横膜与脐之间。

柏拉图认为事物的普遍性是在个别事物之外的,并且先于这些事物存在。

他将这些普遍性称为伊迭耶。

只有对伊迭耶的认识才是真实的知识,所以真正的知识都是回忆,这就是他的知识即回忆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他著《畀思黑》,有人译为《灵魂论》。

他把灵魂分为三等:

植物只有滋长的灵魂,动物有感性的灵魂,人则有理性的灵魂。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不仅有特殊感官如眼、耳、鼻、舌等,还有执行特殊感官的感觉以上,抽象思维以下的中间功能的“共同感官”。

亚里士多德区分心理功能为认识和动求两大类功能。

三、古代后期中世纪西方的心理学观念

皮浪是怀疑学派的创始人。

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达到心神恬静。

伊壁鸠鲁学派:

伊壁鸠鲁卢克莱修。

卢克莱修长诗《物性论》以宣传伊壁鸠鲁主义。

格林是一个自然神论者,并有目的论的思想。

世界除了开始与神有关外,其后与神没有什么关系。

世界的一切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格林认为,脑是心理的器官;格林对医学有很大的功绩,从他开始,脑作为心理的器官的看法才逐渐被巩固下来。

最有影响的教父:

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信奉二元论的心理学。

认为,“心”是存在的,但不是物质的。

奥古斯丁认为灵魂的活动和心理的活动是统一的,灵魂有三种功能:

⑴自觉的记忆;⑵理智;⑶意志。

四、近代西方心理学

(一)文艺复兴时期

从十四世纪下半叶起,便产生了资产阶级反宗教、反神学的所谓“人文主义”运动,即是资产阶级所谓的文艺复兴运动。

当时资产阶级所谓的“文艺复兴”,决不是为了回到古代去,而是为了借用古代那些受崇敬的文化名人和他们的唯物主义科学思想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作舆论准备。

“文艺复兴运动”是一次文化运动。

其目的在于利用古代的文化以与中世纪的宗教文化相对抗。

波兰杰出的天文科学家尼古拉·哥白尼恢复了古代希腊人的太阳中心说,是冲破中世纪宗教封锁的开始。

发表了《天体运行》论证了行星系是以太阳为中心而不是以地球为中心。

这就是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日心说”,也称“地动说”)。

塞尔维特发现肺循环。

哈维以动物的实验证明了血液循环。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是西方最先进的国家。

达·芬奇的思想基本上是唯物主义并是个多方面的天才。

斐微斯《论灵魂与生命》《论科学》。

他是人文主义者,他曾极力提倡改革教育,反对经院式教育。

五、近代西方心理学

(二)17世纪的法国和荷兰

笛卡儿是法国杰出的思想家和卓越的数学家与自然科学家;他创立了解析几何,第一个将代数方法应用到几何学中去。

笛卡儿的认知论是唯理论,他相信人有固有观念亦称天赋观念。

他看重追求知识的方法,不重视实验方法,而偏重数学的演绎推理。

他认为只有象数学那样由明白无误的公理推导出来的知识才是可靠的,一切直接或间接由感觉经验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可靠的。

只有主观上的明白清晰才是真理的标准,笛卡儿的真理标准使他得出灵魂存在的结论。

“我思,故我在”。

笛卡儿认为主观上明白的观念,并非来源于人的实践经验,而是人的理性中所固有的,是人的“固有观念”,也称天赋观念。

笛卡儿的唯理论,其实质是唯心的。

因为真理不能凭主观感觉作为标准。

笛卡儿运用他的唯理论,进一步获得了心物二元论的结论:

认为世界上有上帝,有灵魂(心),有物质,三者都是不依赖他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

绝对独立存在的只有上帝,灵魂与物质只是相对的独立,它们须依靠上帝才能存在。

认为心与身是两种互相独立的实体。

心身交感论:

笛卡儿认为,心能影响身,但是他又说身对心有着更大的影响。

心身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他对心身间的关系的看法是心身交感论。

并选择脑中的松果腺作为灵魂的驻所。

在心理学史上笛卡儿被称为反射动作学说的创始人。

“反射”术语起用于笛卡儿,但其具体意思却与后来的“反射”概念有着一定的距离。

笛卡儿著《论情绪》认为有六种原始情绪:

惊奇、爱悦、憎恶、欲望、欢乐、悲哀。

其他情绪,虽然很多,但都是这六种情绪之中的某些种的组合。

逢会论:

格林克斯提出了逢会论(亦译偶因论)。

认为感觉的真正原因不是外物与人体;而是上帝。

当物与人体正发生作用时,是上帝使其灵魂产生感觉,外物与人体的作用只是适逢其会,是偶然的原因。

马勒伯朗士《对真理的追求》。

他受笛卡儿灵魂与肉体互相独立的思想的影响,认为不仅肉体不能作用于灵魂,使灵魂产生感觉或思想,灵魂也不能作用于肉体,使肉体产生动作。

马勒伯朗士认为人的经验的单位,不是独立的感觉而是复合感觉,是过去的经验与当前的感觉的结合。

马勒伯朗士称为“复合感觉”,又叫做“自然判断”意即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判断。

自然判断是人明知其不正确也无法不那样知觉的一种判断。

斯宾诺莎生于荷兰。

笛卡儿认为世界有三个实体:

上帝、灵魂和物质。

斯宾诺莎则认为只有一个,他称为上帝的实体。

他所谓的上帝实则指无限永恒的自然界。

自因说是由斯宾诺莎提出的,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处于错综复杂、无穷无尽的因果联系中,它们存在和变化的原因,都在自然界本身之中,故也称自因说。

斯宾诺莎认为唯一的实体是无限的自然界,它的属性的数目是无限的,人只能认识这无数属性中的两个,即心与物。

斯宾诺莎《伦理学》1675年,认为知识分三种:

第一种是感性的知识,第二种是理性的知识,第三种是直观的知识。

10.心身平行论:

在斯宾诺莎看来,思维和广延并不是两个互相独立的实体。

可是他将二者看成互相平行,却不能互相决定。

11.斯宾诺莎认为人有相似联想或同时联想。

12.斯宾诺莎认为情绪有两类,一类是心的主动状态,另一类是心的被动状态。

13.斯宾诺莎是一元的世界观,却又有泛心论的错误观念。

六、近代西方心理学(三)17世纪的英国和德国

1620年英国唯物主义的开山祖弗兰西斯·培根出版《新工具》,提倡求知识的新方法。

培根提出要认识自然、研究自然及控制自然。

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名言。

机械唯物论:

霍布斯认为,世界由具有广泛和各种形状的物体所构成。

物体的运动遵从着数学的规律,都是机械的运动。

霍布斯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私自利的,都要压迫他人,提高自己。

霍布斯反对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认为一切知识都由感觉开始。

他认为每一感觉过程发生以后,都留有残余的运动,这残余的运动就是想象。

平时想象的这种残余运动比较微弱,被当前感觉过程更强烈的运动所淹没,因此平时显现不出来。

只有人在睡眠时,感觉运动不存在了,残余运动才突显出来而形成梦境。

联想主义的萌芽是由霍布斯开始的。

认为联想是由于两种感觉的运动在发生时间上的接近。

洛克《人类悟性论》1690年出版。

反驳了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论,宣传了唯物主义的经验论。

洛克反驳当时传统的“固有观念”或“天赋观念”。

他认为人不存在未有经验之先就意识到所谓固有观念或固有原理。

洛克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

经验是指个人出生以后的阅历。

他认为人心在出生时象张白纸,最初没有字:

一切字都是由经验印上去的。

洛克把人所能意识到的心理现象统称为观念,又将一切观念分简单与复杂的两类。

洛克以为反省是观念的另一来源,称它为内感官,以别于耳、目等外感官。

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最彻底的唯物主义理论。

洛克把外物的性质区分为原始性与次起性。

广延、形状、体积、动静、不可入性、数目等是原始性;外物由于它的原始性的种类与程度的不同而产生色、声、香、味等感觉的能力是次起性。

洛克最先使用“联想”这一词语,在《人类悟性论》中,题作“联想”。

他认为,观念要靠经验而来,也要靠经验而发展。

简单观念,通过联想就会合成复杂观念,而使心理经验得到了发展。

洛克的联想主义思想,后来为英国的联想心理学派所继承,尤其后来的心理学的创始人冯德所继承。

冯德的实验心理学及其构造心理学就是建立在洛克联想主义基础之上的。

莱布尼茨《人类悟性新论》,他在认识论上,同笛卡儿一样,是唯理论者。

他相信人有固有观念,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但他与笛卡儿并不完全相同,他认为天赋观念并不是生来就是明白与清楚的。

它需要经过一段发展的过程,即需将人们心中潜在的普遍的知识,逐渐地展开,才能成为一种非常清晰的观念。

他认为人心既不是一张白纸也不是一座成形的雕像,而是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经过加工、琢磨才能渐次成为一座雕像。

莱布尼茨认为存在两种真理,一种是理性真理,一种是事实真理。

莱布尼茨认为单子是实体,是“物的元素”。

他认为,单子有无数等级,从最低到最高。

预定和谐说:

莱布尼茨认为神在创造单子的时候,就已经保证了它们的一致和谐。

每一个单子都是一个完整的宇宙。

他用“预定和谐说”来说明心与身的关系,使他去为当时的宗教政治、宗教制度辩护。

莱布尼茨将最不明白的观念,称为微觉。

最明白的叫做统觉。

七、近代西方心理学(四)18世纪的英国

巴克莱是近代西方主观唯心主义的鼻祖,蓍《视觉新论》。

名言是:

存在就是被感知。

巴克莱在他写的《视觉新论》中提出空间知觉的问题,人的视网膜如何感知对象的距离,他也是运用联想的原理来说明的。

总起来说,巴克莱用联想主义的分析方法分析空间知觉,没有太大的错误。

休谟是十八世纪英国近代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继承了巴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外在世界是否存在是不可知的,他把世界的一切归结为主观现象或经验,否认心理活动的客观来源和生理基础,提出不可知论。

联想主义的心理学是指休谟用联想主义的分析方法处理心理现象,他的联想主义来自洛克,但表现出唯心主义的特点。

休谟认为联想的条件包括:

⑴相似;⑵时地接近;⑶因果关系。

哈德烈强调心理对生理的依存性,被称为生理心理学的创始人。

《对人,其结构,其义务及其期望的观察》简称《对人的观察》。

哈德烈提出振动说。

他认为振动是神经的一种活动,神经不是空管而是实体组织,神经能传导是因为它能振动。

哈德烈认为微振是指神经的振动是由外物引起的,引起之后在脑中要保持一段时间,这时的振动就叫微振。

微振与振动基本一样,二者没有性质的区别而只有量上和程度上的不同。

哈德烈反对洛克的反省说,承认感觉是认识的源泉。

他还是一个平行论的二元身心论者。

哈德烈受洛克影响,对联想心理学加以系统化,是系统化的联想主义。

用联想来解释一切复杂心理现象,他认为联想的条件只是时间接近,联想包括同时联想和相继联想。

认为三大联想规律可以归结为一个规律即接近规律。

哈德烈用神经振动解释联想的生理基础。

哈德烈提出联想的三条次级律:

⑴复杂观念的性质不是简单观念性质的算术总和;而是具有新的性质;

⑵原来有意识的活动,由于多次重复,最后可能变成无意识的活动,他称之为“次起的自动化活动”。

⑶有些观念的强度和生动性会由于联想传染到与它相联的其他观念。

他认为人的同情心、怜悯心就是这样由联想发展起来的。

十八世纪中到十九世纪初,苏格兰大学的教授为维护宗教信条就出来反对休谟的不可知论,这些人就是所谓的苏格兰学派,又因为他们自称根据常识立论,又叫做常识学派。

苏格兰学派强调许多问题的认识可以凭常识。

他们反对联想心理学,认为联想心理学已经排斥掉了心的作用。

他强调心的主动性,认为习惯、经验都是外加的原因,是被动的。

黎德是苏格兰学派中比较重要的人物,他的《论人的理智材能》《论人的活动材能》这二部书列举许多活动材能和理智材能,所以他的心理学是材能心理学。

司徒亚特的理论大致与黎德相同。

苏格兰学派的基本观念为反对联想主义,强调心有主动性,相信材能心理学。

八、近代西方心理学(五)18世纪的法国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748年出版《论法的精神》,他认为社会生活服从自然规律,而不是服从什么天命。

孟德斯鸠是近代“地理学派”的首倡者,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体和法律受本国土壤和气候决定。

拉美特利认为思想是脑的机械作用,著有《人是机器》就是宣传这种机械唯物主义。

狄德罗提出意识是人脑的属性,人脑是思维的器官。

爱尔维修提出教育万能论。

《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论精神》。

爱尔维修受洛克和孔狄亚克的影响,认为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

爱尔维修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性格形成的决定作用。

他反对先天素质决定论,认为人生下来时根本没有任何倾向。

他认为人们的机体构造相同,所以人们受教育的能力相等,提出教育万能论。

卢梭主张进行自然教育,主张培养孩子走向自然。

《爱弥儿》假想的一个男孩的教育成长过程,包含了许多儿童心理学思想。

孔狄亚克著《人类知识起源论》《感觉论》,心理学思想的特点为感觉主义心理学。

孔狄亚克承认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他认为心理过程是感觉的变相。

感觉主义的认识论和感觉主义的心理学的区别:

感觉主义的认识论认为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感觉主义的心理学认为一切心理过程都只是感觉的变相。

孔狄亚克认为一切高级的心理作用只是感觉的变相,忽视感觉以外还有高级综合作用,这是不对的。

感官分工说是由波纳提出的,就是主张不同的感官适应不同的物质刺激,而每一感官又有不同的分工。

卡巴尼斯认为人的一切心理都是神经的机能。

他的心理学是唯物主义的心理学。

笛卡儿说的我思故我在,我是指灵魂,卡巴尼斯认为我是指脑,是指神经系统。

神经阶层说是由卡巴尼斯提出的,他认为神经分为高层和低层,神经系统的高层是脑,低层是脊髓。

高层具有意识,低层没有意识。

高层和低层之间还有一层,即中层,也就是说,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有半意识。

卡巴尼斯提出内感觉,内部感觉不是指洛克所说的反省的内感官,是在人的全部意识之中代表内脏、肌肉和膜等的状态的感觉,即后来说的机体感觉和本受感觉。

决定人的整个心理状态,人意识不到它们。

内感觉属于神经低级阶层的作用,这种作用和机能不被意识到。

九、近代西方心理学(六)18世纪的德国

伏尔夫是第一个用心理学这个名词写书的人。

著作:

1732《经验的心理学》、1734《理论的心理学》。

在《理论的心理学》中他讲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特别是身心关系问题。

伏尔夫的世界观是二元论的目的论的世界观。

主张二元论的身心平行论。

伏尔夫是材能心理学的创始者。

他把人的材能分为认识材能和动求材能两大类。

材能心理学并不特别受人欢迎,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并没有对心理现象做深入的分析,更没有找出心理活动的原因,而只是给某个心理现象标一个名称,就象贴标签一样,标上“某某材能”,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只是极表面地回答了问题。

提顿斯1777年《对于人性及其发展的哲学研究》。

对内省法的系统阐述是从提顿斯开始的。

贡献如下:

⑴提顿斯认为心理学应该用内省的方法。

他所说的内省法是指人对于自己的主观经验及其变化的观察,要在不同的情境中观察经验的变化,也要在同一情境中重复观察心理经验。

⑵提顿斯认为内省不是指在心理现象发生的此时此刻进行观察,而是指对心理现象所遗留的“最初记忆”的观察,所以这样的内省过程不会妨碍心理现象的进行。

提顿斯把心理过程分为理解、感情和意志三个部分。

康德的认识论为不可知论。

康德的空间超验论引起了心理学中空间知觉的天生说,认为空间知觉是生来就有的,不是从对外物的经验发展而来。

康德对心理学的影响:

康德的看法相当片面,而且给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极不好的影响。

⑴康德认为研究人的意识很困难。

他对心理学的这种评价使一些研究心理学的人看不到自己所从事的学科的前途,丧失了信心;

⑵康德认为心理学不能用数学。

使另一些研究心理学的人为了使用数学方法而使用数学方法,而不是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心理学科的特点和发展水平来考虑,勉强用数学方法解决不适合于数学处理或者还不能用数学处理的问题及研究结果,以至陷入玄虚。

使心理三分法流行的人是康德,他提出心理三分的理由是:

认识、感情和意志三者之中任何一种都不是由其他任何一种派生的。

康德的著作: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十、近代西方心理学(七)19世纪初期的苏格兰学派及联想主义

苏格兰学派强调许多问题的认识可以凭常识。

他们反对联想心理学,认为联想心理学已经排斥掉了心的作用。

他强调心的主动性,认为习惯、经验都是外加的原因,是被动的。

黎德是苏格兰学派中比较重要的人物,他的《论人的理智材能》《论人的活动材能》这二部书列举许多活动材能和理智材能,所以他的心理学是材能心理学。

司徒亚特的理论大致与黎德相同。

苏格兰学派的基本观念为反对联想主义,强调心有主动性,相信材能心理学。

八、近代西方心理学(五)18世纪的法国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748年出版《论法的精神》,他认为社会生活服从自然规律,而不是服从什么天命。

孟德斯鸠是近代“地理学派”的首倡者,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体和法律受本国土壤和气候决定。

拉美特利认为思想是脑的机械作用,著有《人是机器》就是宣传这种机械唯物主义。

狄德罗提出意识是人脑的属性,人脑是思维的器官。

爱尔维修提出教育万能论。

《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论精神》。

爱尔维修受洛克和孔狄亚克的影响,认为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

爱尔维修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性格形成的决定作用。

他反对先天素质决定论,认为人生下来时根本没有任何倾向。

他认为人们的机体构造相同,所以人们受教育的能力相等,提出教育万能论。

卢梭主张进行自然教育,主张培养孩子走向自然。

《爱弥儿》假想的一个男孩的教育成长过程,包含了许多儿童心理学思想。

孔狄亚克著《人类知识起源论》《感觉论》,心理学思想的特点为感觉主义心理学。

孔狄亚克承认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他认为心理过程是感觉的变相。

感觉主义的认识论和感觉主义的心理学的区别:

感觉主义的认识论认为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感觉主义的心理学认为一切心理过程都只是感觉的变相。

孔狄亚克认为一切高级的心理作用只是感觉的变相,忽视感觉以外还有高级综合作用,这是不对的。

感官分工说是由波纳提出的,就是主张不同的感官适应不同的物质刺激,而每一感官又有不同的分工。

卡巴尼斯认为人的一切心理都是神经的机能。

他的心理学是唯物主义的心理学。

笛卡儿说的我思故我在,我是指灵魂,卡巴尼斯认为我是指脑,是指神经系统。

神经阶层说是由卡巴尼斯提出的,他认为神经分为高层和低层,神经系统的高层是脑,低层是脊髓。

高层具有意识,低层没有意识。

高层和低层之间还有一层,即中层,也就是说,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有半意识。

卡巴尼斯提出内感觉,内部感觉不是指洛克所说的反省的内感官,是在人的全部意识之中代表内脏、肌肉和膜等的状态的感觉,即后来说的机体感觉和本受感觉。

决定人的整个心理状态,人意识不到它们。

内感觉属于神经低级阶层的作用,这种作用和机能不被意识到。

九、近代西方心理学(六)18世纪的德国

伏尔夫是第一个用心理学这个名词写书的人。

著作:

1732《经验的心理学》、1734《理论的心理学》。

在《理论的心理学》中他讲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特别是身心关系问题。

伏尔夫的世界观是二元论的目的论的世界观。

主张二元论的身心平行论。

伏尔夫是材能心理学的创始者。

他把人的材能分为认识材能和动求材能两大类。

材能心理学并不特别受人欢迎,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并没有对心理现象做深入的分析,更没有找出心理活动的原因,而只是给某个心理现象标一个名称,就象贴标签一样,标上“某某材能”,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只是极表面地回答了问题。

提顿斯1777年《对于人性及其发展的哲学研究》。

对内省法的系统阐述是从提顿斯开始的。

贡献如下:

⑴提顿斯认为心理学应该用内省的方法。

他所说的内省法是指人对于自己的主观经验及其变化的观察,要在不同的情境中观察经验的变化,也要在同一情境中重复观察心理经验。

⑵提顿斯认为内省不是指在心理现象发生的此时此刻进行观察,而是指对心理现象所遗留的“最初记忆”的观察,所以这样的内省过程不会妨碍心理现象的进行。

提顿斯把心理过程分为理解、感情和意志三个部分。

康德的认识论为不可知论。

康德的空间超验论引起了心理学中空间知觉的天生说,认为空间知觉是生来就有的,不是从对外物的经验发展而来。

康德对心理学的影响:

康德的看法相当片面,而且给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极不好的影响。

⑴康德认为研究人的意识很困难。

他对心理学的这种评价使一些研究心理学的人看不到自己所从事的学科的前途,丧失了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