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17711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实验小学数学教案

课题

众数

序号

61

教学目标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

重点

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

招聘启示:

因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聘若干名员工。

本公司待遇优厚,月平均工资4000元,机不可失,欢迎应聘。

师:

小王工作一个月后,发现实际领到的工资只有2000元,他觉得自己被骗了,于是去找人事部门理论,人事部门向他出示了这个月工资单。

   某公司全体员工工资情况如下表。

员工

总经理

副总经理

部门经理

普通职员

人数

1

2

3

14

月工资/元

14000

10000

6000

2000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观察讨论交流并汇报出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4000+10000×2+6000×3+2000×14)÷20=4000(元)问:

①这家公司的招聘启示是骗人的吗②大部分员工工资都是2000多,为什么平均工资会是4000元呢?

③用平均工资4000元来代表该公司大部分员工的工资水平合适吗?

 总结:

平均数虽然是最常用的反应整体集中情况的数,但易受极端值的影响,当数据中有极端值时,平均数的代表性较差。

④用多少元能代表该公司大部分员工的工资水平呢?

师:

2000元在这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在数学上叫做这一组数据的众数。

2.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众数呢?

师板书: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3.2000元能代表谁的工资?

 

交流:

没骗人。

交流:

受一个很大数的影响,即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学生交流:

不能反应公司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情况。

 

交流:

用2000元表示比较合适。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学生交流:

多数水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师:

看了刚才的招聘启示,老师总觉得有些迷惑。

那你能不能重新设计一个,能够反映大多数员工工资水平的一则招聘启示呢?

三、拓宽应用。

1.找找这两组数据中的众数是(   )。

①35 37 36 37  38  41  37 34 35 37 

②38 37 42 39 40 37 3639 40

③9796959493301510师:

在一组数据中,众数有时有一个或几个,有时没有。

2.敏敏对处于青春期的15名女生身高年增长情况作了调查,数据如下。

年增长高度(厘米)

5

6

7

8

9

10

人数

1

1

4

6

2

1

师:

观察统计表,你认为用什么数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比较合适?

得出:

众数在这里能很好地反映身高年增长的集中趋势。

学生独立设计,集体交流。

 

学生独立判断,集体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师:

为何不用平均数?

师:

你认为平均数与众数有什么不同。

板书:

平均数与所有数据都有关,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众数与部分数据有关,具有不唯一性。

3.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各种尺码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尺码/厘米

22

22.5

23

2.5

24

24.5

25

销售量/双

1

2

5

11

7

3

1

如果你是经理,请问你关注的是什么?

你打算怎样进货呢?

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教师适当板书。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学生交流。

 

板书设计

众数

众数: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区别:

平均数与所有数据都有关,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众数与部分数据有关,具有不唯一性。

阳谷县实验小学数学教案

课题

众数练习

序号

62

 教学

目标

1.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

2.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

重点

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回顾复习。

师: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众数,说说什么是众数?

众数与平均数有什么区别?

二、练习设计。

(一)基本练习。

1.在一次英语口试中,1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80、70、90、100、80、60、80、70、90、100,则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是几?

2.若一组数据6、7、5、6、x、1的平均数是5,则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

3.对于数据组2、4、4、5、3、9、4、5、1、8,其众数与平均数分别是多少?

 

学生回答,全班补充。

 

学生观察,指名回答,集体交流。

 

独立计算,集体交流。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提高练习。

1.五

(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

下面是15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

米)

1.41 1.41 1.41 1.44 1.45 1.47 1.48 1.491.51 1.51 1.51 1.51 1.52 1.54 1.54师:

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2.某市举行一次少年滑冰比赛,各年龄组的参赛人数如下表所示:

年龄组 13岁 14岁 15岁 16岁

参赛人数 5 19 12 14

1)求全体参赛选手年龄的众数。

2)小明说,他所在年龄组的参赛人数占全体参赛人数的

.你认为小明是哪个年龄组的选手?

请说明理由。

 

学生同桌合作选择10名队员,然后回报交流:

以众数1.51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独立思考,集体交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综合练习。

生活中的数学:

同学们调查一下我们班男生运动鞋的号码,并统计在表内。

鞋的尺码

(单位:

厘米)

22

22.5

23

23.5

24

24.5

25

人数

如果你是鞋厂部门经理,怎样确定各种鞋号的生产数量?

 

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学生先统计男生运动鞋的号码,再回答问题。

 

学生交流。

  

众数练习

 

教  学  反  思

 

 

 

 

 

 

 

 

 

 

 

 

阳谷县实验小学数学教案

课题

中位数

序号

63

 教学

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2.体验中位数在数据描述中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分析问题。

3.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

重点

掌握中位数的意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

同学们,你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

随着我们进入青春期,我们的体重也进入突增阶段。

下面是丽丽对处于青春期的11名女同学体重的年增长情况作的调查。

出示:

(单位:

千克)12  10.5 3.5  4.5  5.5 4  

4.5 94 3.5 5师:

通过阅读信息,你认为青春期女生体重的年增长情况怎样?

 

学生回报。

 

4人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平均数或学过众数来描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验证发现:

平均数是6,可是大多数同学体重年增长的千克数比6小,还有3名同学体重年增长数比6大的多。

且没有众数,不能描述。

从而引出新的统计量——中位数。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师:

猜猜看,什么是中位数?

你能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吗?

小结:

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师:

你能求出下面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吗?

出示第二个红点数据。

师提示:

刚才那组数据的个数为奇数,处在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就是中位数,现在这组数据的个数为偶数,它的中位数也是只有一个,那么到底是多少呢?

3.师: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怎样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中位数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尝试,小组探讨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

交流时可能有同学说中位数有两个。

学生继续深入思考解决得出:

中位数就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交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4.说说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区别。

板书:

平均数:

数据总数÷数据个数与所有数据有关。

中位数:

按顺序排列中间的一个与数据排列顺序有关。

众数:

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与部分数据有关(不唯一、可能没有)

三、拓宽应用。

1.完成自主练习第1、2题。

2.一组学生1分钟跳绳次数如下:

23413312892113

11618212592。

(1)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你认为平均数、中位数哪一个能更好的表示这组同学的跳绳水平?

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学生独立解决,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求中位数的方法。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

中位数

平均数:

数据总数÷数据个数与所有数据有关。

中位数:

按顺序排列中间的一个与数据排列顺序有关。

众数:

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与部分数据有关(不唯一、可能没有) 

教  学  反  思

 

 

 

 

 

 

 

 

 

 

 

 

阳谷县实验小学数学教案

课题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练习

序号

64

 教学

目标

1.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2.使学生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教学

重点

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概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回顾复习。

师:

说说什么是众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