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理念.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16576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doc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管理理念.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doc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概念与原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有机系统,由劳动力的供给者(微观主体)、劳动力的使用者(用人单位)和劳动力的调节者(外部环境)所构成。

管理者所要面临的主要难题是什么?

一言以蔽之--有限的资源与相互竞争的多种目标的矛盾,这就是管理的基本矛盾。

人力资源管理者所要面临的主要难题是什么?

一言以蔽之--在已知的有效人力资源条件下如何在众多目标中达到整体效益最大化。

一、核心概念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概念就是管理的成本收益。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这对矛盾,反映在个人和家庭的微观层次就是个人人力资本的投资与收益的关系;反映在企业这个中观层面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与企业效益的关系;反映在国家或社会的宏观层面就是社会的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培训、迁徏和卫生保健等)与宏观效益之间的关系。

效率、效益与效果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效率通常是指某种活动功率的高低、速率的快慢,或在一固定时限内完成工作量的多少。

效率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所从事的工作的内涵和本质。

一个无用或有害的高效率只会导致更多资源的浪费,我们追求的是有效益的效率。

效益通常指的是某项活动的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即生产出的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之比。

在管理活动中,如果劳动成果大于劳动耗费,则具有正效益;如果劳动成果等于劳动耗费,则视为零效益;如果劳动成果小于劳动耗费,则产出负效益。

人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效益好坏其实是指正效益。

经济效益所体现的比较关系,可用4种表达式来描述:

E=B-C(1.1)式中:

E为经济效益;B为劳动成果或收益;C为劳动耗费或投资、成本和费用等。

式(1.1)是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之差,如净产值、利润等,反映了净收益的绝对量,简称效益型效益。

E=B-CC(1.2)式(1.2)是净收益与耗费之比,如资本利税率等,反映了单位消耗(投资)的收益,简称收益型效益。

E=BC(1.3)式(1.3)是收益与耗费或产出与投入之比,如劳动生产率等,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效率,简称效率型效益。

E=C1-C2(B1=B2)(1.4)或E=B1-B2(C1=C2)式(1.4)中:

C1、B1分别为原方案(设计)的耗费和收益,C2、B2分别为改进方案(设计)的耗费和收益。

式(1.4)为式(1.1)的特殊情况,反映了耗费的节约或收益的增加,常用于不同方案(设计)的比较。

一般来说,提高效率型效益,也即前面提到的提高效率,它本身不是目的,更多的是提高收益型和收益率型效益的途径和手段。

提高收益型或收益率型效益(即常说的效益)是一切企业经济和管理活动的目标、出发点和归宿。

效果其实更是一个经济伦理或管理伦理问题,它是人们对经济效益的一种主观评价。

它与效益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两者又有重要差别。

效果更多的是从宏观层面进行评价。

对一个经济单位来说,效益很可能会带来好的社会效果,如健康的新产品可增加社会福祉;效益好也可能不会产生明显的社会影响;效益好也可能会带来坏的社会效果,如用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企业高收益等。

一般来说,经济效益与社会效果是呈正方向变化的,一些特例可从制度安排、公共产品、法律禁例等方面得到解释。

西方经济学中的有关正、负外部性问题也可作出有力的解释。

人力资源管理效益就是在增加社会福祉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使人力资源的投入与产出比最大化,从而达到组织所期待的目标。

二、相关概念1?

人力资源伊凡·伯格(IvanBerg)认为人力资源是人类可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各种服务的活力、技能和知识。

雷西斯·列科(RensisLakere)认为人力资源是企业人力结构的生产力和顾客商誉的价值。

内贝尔·埃利斯(NabilElias)认为人力资源是企业内部成员及外部的人可提供潜在服务及有利于企业预期经营的总和。

也有人认为人力资源是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人们的总称。

从本源意义上说,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现实和潜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的总和。

从时间序列上看,包括现有劳动力和未来潜在劳动力;从空间范围上看可区分为某个国家(地区)、某区域、某产业或某企业乃至家庭和个人的劳动力,它既包括劳动力的数量,还包括劳动力的质量,更包括劳动力的结构。

人力资源的内涵至少包括劳动者的体质、智力、知识、经验和技能等方面的内容。

人力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自有性。

人力资源属于人自身所有,具有不可剥夺性。

虽然在从事雇佣劳动中,人力资源会阶段性地被雇主所使用,但劳动者仍拥有其终极所有权,这是区别于其他任何资源的根本特征。

(2)生物性。

人力资源存在于人体之中,是一种"活"的资源,与人的生命特征、基因遗传等紧密相关。

一般来说,从事劳动密集型岗位的劳动者对人力资源的体能要求较高,从事技术和智力密集型岗位的劳动者对其智力、情感和经验等要素要求较高。

此外,人力资源生物性还表现在从个人和社会角度的人力资源的再生性。

(3)时效性。

人力资源的形成、开发、配置、使用和培训均与人的生命周期有关。

首先,人的一生中都存在着人力资源的积累过程,但开发而被利用则仅是一生的中间阶段。

其次,在这一阶段中,由于劳动者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其发挥作用的最佳年龄段也不同。

即使同为高级人才,社科类人才与技术类人才发挥作用的最佳期也不同,更进一步即使同为技术型人才,IT产业人才与生物医学人才的最佳期也不尽一致。

再次,人力资源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发挥其作用,它不能像物质财富那样储存起来。

如果是体力型的人力资源,不能使用不仅会造成浪费还要消耗其他资源来维持它。

作为智力型的人力资源,如果长期得不到开发使用,不仅会造成浪费,还可能因跟不上时代步伐而贬值。

此外,一个人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其特点也不一样,因而要求我们合理使用,使人的不同阶段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最后,人力资源的时效性也与其他管理手段有关,有效的管理能够长期使人力资源发挥最佳功效,无效的管理则会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就是对于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不同的激励方式也可带来不同的效益。

(4)创造性。

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有意识的"。

通过其智力活动,具有巨大的创造力,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而且不断增强着人自身的能力。

人力资源的这种创造性特征,从社会角度,要求给予科学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有效地配置资源;从企业角度要求给予恰当的激励以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益;从个人角度要求增加智力投资,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以使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最大化。

(5)能动性。

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看,作为主体的人既是被开发、被管理的对象,又是自我开发、自我管理的主体。

作为被开发的对象,人力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一定社会的外部制度性环境条件。

劳动者的劳动力是被开发的对象,而开发的主体是社会、企业和单位。

作为自我开发的主体,劳动者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此,劳动者个人成为开发的主体,劳动者的能力成为开发对象。

在一定条件下,人力资源开发程度和效果,取决于个人的家庭影响和个人因素。

可见劳动者的自我开发与被开发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个人因素对人力资源能动性的影响,常从自我强化、选择专业和职业、劳动态度和敬业精神等3方面表现出来。

(6)连续性。

就物质资源而言,人们对其进行一次、二次开发后形成相对固定的产品,就此资源和产品而言开发到此结束。

但人力资源则不同,除了前述生物学意义上的生产再生产涵义外,人力资源还是个可连续开发的资源,尤其是智力型人力资源,其使用过程本身也就是开发过程。

在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社会经济日趋国际化的时代,人力资源管理者应把自己管理的对象视作需要不断开发的资源,不断地加以有效开发利用,才能使人力资源价值不断增值。

2?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现代管理措施和手段,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保持和运用等方面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从上可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任何形式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如个人家庭投资的预期收益最大化、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及社会人力资源配置最优化。

二是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充分有效地运用计划、规划、组织、指挥、监督、协调、激励和控制等现代管理手段才能达到人力资源管理目标。

三是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研究人与人关系的利益调整,个人的利益取舍、人与事的配合,人力资源潜力的开发、工作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以及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效益的相关理论、方法、工具和技术。

四是人力资源管理不是单一的管理行为,必须使相关管理手段的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例如,薪酬必须与绩效考核、晋升、流动等相配套。

可见,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力资源投资为主线,研究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事的相互关系,掌握其基本理念和管理的内在规律,为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和改善职业生活质量,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管理效益的提高和管理目标的实现。

3?

人力资本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以人力资本理论为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础部分和重要内容,两者都是在研究人力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和发展理论中的作用而产生的,因而常有人将两者相提并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原始形态"可追溯到西方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

他提出学习一种才能需要教育、需进学校。

虽然他未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概念,但从人的才能形成的实质上看,"人的才能"实际上就是指"人力资本"。

第一次正式提出"人力资本"这个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

他于1935年出版的《人力资本观》中从个人教育费用和收益相比较来计算教育的经济效益,从而明确地提出了人力资本概念。

人们普遍认为真正比较完善地提出人力资本概念的是20世纪50~60年代的明塞尔、舒尔茨、贝克尔和阿罗等人。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舒尔茨),是后天投资所形成的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等的总和,它反映了劳动力质的差别。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力资本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体现,与一定时空条件下的现实和潜在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总和的人力资源有明显的区别。

人力资本是由投资产生并由使用者在某种价值标准衡量,可在劳动力市场上按市场规则进行评估的能力和技能。

而人力资源是劳动者在劳动活动中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按照马克思经济理论,劳动力价值不具有直接社会性。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具有稀缺性与有用性,是经过一定时期而形成的体力、智力等生产要素资源形式,强调人力作为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创造能力。

人力资本首先是一种资本,是通过投资而形成的,强调某种代价与获得成本间关系,强调投资的代价可以在提高生产力的过程中以更大的收益收回。

人力资本总体而言具有以下特点:

(1)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是天然不可分的,是寄寓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生产能力。

(2)人力资本能够为其所有者带来持久性的收入。

(3)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并积累的,是投资的产物。

但花费相近的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可能存在差异。

(4)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相似,投资者也需承担投资风险,花费相近的投资所获得的回报可能存在差异。

(5)人力资本的价值信息难以测度并易于隐藏,如管理能力、知识等,因而人力资本定价问题始终是经济学和管理界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

(6)绝大多数人力资本是专用的,因而人力资本所有者运用人力资本时,通常经过协作方式进行。

组织的重要职能就是整合不同专用属性的人力资本以达到整体效能最大化。

4?

人力资本产权关于人力资本产权是目前经济学与管理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其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员配置和流动、员工培训、薪酬设计、人力资源会计及劳动关系处理等存在密切联系。

目前关于人力资本产权定义的分歧主要是角度不同,有的从所有权角度分析,有的从企业产权角度理解,有的从交易过程解释,有的从人力资本关系分析,还有的从企业经营者角度定义。

我们认为,人力资本产权是市场交易过程中人力资本所有权及其派生的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一系列权利的总称,本质上是对人们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可见,第一,人力资本产权必须与交易即雇佣行为相联系,并在劳动力市场交易过程中得以体现。

第二,人力资本产权是一种行为权。

第三,人力资本产权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社会经济关系的范畴,是对不同利益主体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