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初中语文7下说课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13439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52 大小:19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初中语文7下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2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7下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2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7下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2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7下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2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7下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初中语文7下说课稿.docx

《语文版初中语文7下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初中语文7下说课稿.docx(1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版初中语文7下说课稿.docx

语文版初中语文7下说课稿

语文版初中语文

七年级下册

说课稿

第一单元

《石榴》说课稿

一、说教材:

  《石榴》这篇文章是在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这一单元所选的四篇文章均属于状物类散文。

其单元说明要求,阅读这类文章,要把握作者笔下的事物的特征,并由此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学习作者观察,描摹事物的方法和优美生动的语言。

根据这一要求及状物类散文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由于这单元的文章是学生进入初中首次接触到状物类散文,《石榴》这篇课文又放本单元的第一课,所以,对本课文的学习方法的把握,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本单元后三篇文章《海燕》《白鹅》《鹤群翔空》的学习及今后对状物类散文的学习。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的及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

  教学目的:

  1、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①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

②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特色。

  2、难点:

①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

②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二、说教法: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已不再是起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作用,而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引导,同时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方法。

  根据状物散文的特点及《石榴》这篇课文自身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引导法。

通过课件、实物摆设等手段,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在上课之前,我要准备的东西有如下这些:

  1、多媒体课件,内容以有关石榴的图像为主;

  2、在教室前边摆上几盆石榴;

  3、班级出一期以石榴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板报。

  三、说学法:

  新课改倡导学生的学习应是自主、合作、探究。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课堂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默读或小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选择独立思考或与人讨论,解决问题。

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由他们质疑,提出自己的疑问,与同学或老师共同探讨。

总之,在学习方法上,主要是引导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培养自学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的及教学重难点,这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几个程序:

①引入②预习检查③作者简介④课文学习⑤学生质疑⑥小结⑦布置作业

  1、引入:

(3分钟)

  因为课前已对课文进行预习,班级出了一期有关石榴的板报,教室内又摆了几盆石榴,所以学生对石榴已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

所以,引入就由一位学生谈谈自己对石榴的印象。

  2、预习检查:

(4分钟)

  课文有无预习,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

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所以在课文学习之前,我常安排预习检查这一环节。

主要是通过开明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课课通练习册中的“自测关”来检查。

  3、作者简介:

(3分钟)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要对部分名作家要有所了解。

郭沫若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这篇文章,又是我们首次学到的郭沫若先生的文章,所以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他的相关情况。

对作者的介绍,不是由老师完成,而是由学生来完成。

相信已有部分学生在上课前已找到了这方面的材料。

  4、课文学习:

(27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7分钟)

  对文章结构层次的理清,可能有点难度,这有必要向学生作提示,通过幻灯片提出:

在横线上填入一个动词

  石榴→石榴→石榴。

  

(2)分析、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结合文后练习题进行)。

(10分钟)

  先找出课文中描写石榴的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语句,然后说说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在这里,有必要点出描写、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

  在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后,幻灯片放出相关的图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以上内容分析完之后,就引导学生探讨整篇文章作者所要寄寓的思想感情。

这有必要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同样也由学生来介绍。

  最后简要归纳托物言志这种写法。

  (3)品味语言特色。

(10分钟)

  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自己所认为写得比较优美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于优美句子,学生可能会找那些拟人句,所以,在学生交流中,有必要引到文后练习题三。

  5、学生质疑。

(6分钟)

  由学生提出自己还存在的疑问,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共同解疑。

这边值得一提的是,肯定会有学生提到文后练习题二,即为什么作者说石榴花是“的心脏”。

这样一来,也就可以把课文的另一个难点解决了。

  6、小结:

(2分钟含布置作业)

  综述本节课的内容,再次引申到课文所寄寓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说是主题。

  7、作业:

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花草树木,写一两段话加以描写,并抒发自己的感情。

 

《海燕》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海燕》是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

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接触和学习过叙事、记人和写景等三种类型的记叙文,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的四篇文章均属于状物类记叙文,与七年级(上)学习过的另三种类型的记叙文共同构成比较完整的记叙文体系。

《海燕》在本单元中被安排在第2课。

我个人认为,《海燕》在描写上比《石榴》更细致,在情感表达上比《白鹅》更深刻,在写法上比《鹤群》更“典范”,因此可以说,《海燕》是本单元意蕴最丰富的一篇文章,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是一篇值得仔细阅读、品味和借鉴的精品文章。

2、教材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海燕》写于1927年。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

作者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

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乡思,写成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

文章就是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

3、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因此,结合课文内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

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状物)的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

品味语言,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

需要说明的是,依据“三个维度”设计的这三个目标,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三个目标是互相融合的,只是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根据七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散文阅读的基础,结合本文的特点,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

难点:

感受本文的语言美,理解作者深刻的情感。

二、说学情

本人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后,师生双方的配合较为融洽,学生们已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学习时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

但大部分学生已养成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深入思考的习惯。

因此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阅读,重视引导学生多运用探究的方法去理解本文的内涵。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新课标指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课堂教学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可采用问答法;对作者深刻感情的把握,可采用讨论法、分析法;对本文语言的品味,可采用点拨法和讨论法。

(2)学法: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还是要落到学生身上,因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要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

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

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要反复朗读和默读,理清作品的思路,领会文章的内涵,并对其表现手法有意识地加以学习和运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仿写法等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教材第一单元的“单元说明”中指出,在学习状物类记叙文时,“要把握作者笔下的事物的特征,并由此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学习作者观察、描摹事物的方法和优美生动的语言。

”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的是“整体感知——品味赏析——拓展延伸”的教学思路,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

(一)第一步——整体感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可以说,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几乎是所有的课文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个重要前提。

本课的“整体感知”环节侧重于理清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主要感情。

主要教学步骤如下:

1、课前安排预习,通读全文,疏通字词。

(设计意图:

在课堂学习之前,初步感知文本,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而字词的掌握和积累则为文本的学习扫除基本障碍。

2、简介写作背景和作者。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推测作者的写作意图。

3、听读课文,明确文中描写的对象,找出表现其活动背景以及表现它们各自的外形、飞翔和憩息状态的词句。

(设计意图:

这是“整体感知”部分的重要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特征,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4、讨论概括两种小燕子的异同点,理解作者把海上小燕子“误认”是故乡小燕子的原因。

(设计意图:

让学生认识到联想的基础是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深入理解文中小燕子的形象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乡愁”——完成教学目标一并突破重点。

(二)第二步——品味赏析。

《海燕》是一篇散文,对于这类文学作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只有整体的感知,还不足以体味文章所特有的内涵和意蕴。

本课的“品味赏析”环节侧重于文章中对小燕子的生动、细腻、传神的刻画,并简单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

主要教学步骤如下:

1、分别默读前后两部分,深入探讨这两部分在描写对象的特征、活动背景以及作者情感的抒发等方面的具体写法。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理解状物应该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写,并把所写事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为以后的写作实践打好基础。

2、讨论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写法特点。

(设计意图:

这一内容重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弄清故乡的小燕子、海上的小燕子与作者的“乡愁”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掌握解读这类文章的一般方法——完成教学目标二。

3、品读第1段和第8段的语句,并以此带动对全文优美生动语句的品析。

(课外背诵第1段和第8段)

(设计意图:

本文的语言极有特色,不仅描写生动、传神,而且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品味其中的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鉴赏文学语言的能力,积累文学语言,得到审美的乐趣——完成教学目标三并突破难点。

4、教师从内容和写法上对全文进行简要小结。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小结,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总体印象和理解。

(三)第三步——拓展延伸。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标准》)。

这种“实践能力”,不仅应该包括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还应该包括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本课的“拓展延伸”环节侧重于同题文章的比较阅读,并将咏物抒情这种表现手法的知识理解转化为状物类记叙文的写作实践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如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