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哲学与生活练习6.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102003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哲学与生活练习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政治哲学与生活练习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政治哲学与生活练习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政治哲学与生活练习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政治哲学与生活练习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哲学与生活练习6.docx

《高考政治哲学与生活练习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哲学与生活练习6.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政治哲学与生活练习6.docx

高考政治哲学与生活练习6

高考政治哲学与生活练习6

刘洪芜

【高考考点】

7、实践

(1)实践的概念

(2)实践的特点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

(2)真理的具体性

(3)真理的条件性

(4)真理与谬误

10、认识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

(2)认识的无限性。

【知识梳理】

7、实践

(1)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运动。

●两层基本含义: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①客观物质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或精神活动。

②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③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而是人与人结成一定关系的活动。

每一时代,人的实践对象、范围、规模和方式,都受着当时的历史条件的制约。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工具等手段,同客观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改变,从中获得对于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推进认识和技术的不断发展。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进来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说明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应该为实践服务,回到实践中去运用,认识才具有实际的意义。

●注意:

认识的来源是实践。

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

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

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9、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3)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4)真理与谬误

说明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要在具体的历史范畴、条件来判别某个观点是真理还是谬误。

二者是相对的。

10、认识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1)认识的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

认识的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注意:

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分析点拨]

①认识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再到实践的反复和提高的过程,认识无止境,所以要不断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②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认识的成果也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和发展,需要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才具有生命力。

【课堂练习】

一、思考:

判断下列观点的对错。

A、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

B、实践活动是人们的认识活动。

()

C、教育活动、艺术活动属于实践活动。

()

D、实践是“三观”统一的基础。

()

E、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

F、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

二、选择题:

1、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

①医生治病 ②法官办案③文艺演出 ④调节分配结构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2、(06政治江苏卷)28.江苏华西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

华西村发展的重要经验是“吃透两头”、“两头一致”。

“吃透两头”就是“吃透”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吃透”本地工作实际。

“两头一致”就是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与老百姓保持一致。

这体现了(多项)

A.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B.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C.综合与分析的辩证统一

D.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

3、(06文综重庆卷)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回答2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

4、科学家经过不断的科学实验,初步获得了室温下水可以变成冰的科学认识。

这说明()

A.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B.科学实验是人们认识的一个重要来源

C.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D.科学实验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5、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

“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这句话说明

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实践标准并不可靠

C.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

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6、现代著名学者赫伯特•A•西蒙说:

“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人造或人为世界。

”“人造或人为世界”的事实说明

A、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能被认识的事物

B、自然物人工化的基础与前提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

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改造世界.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7、地球外存在着智慧生命是人类很早就提出的一个假说,可直至今天也没有被证实。

美国科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发射了携带着地球人多种信息的宇宙飞船,期望有朝一日能被太阳系之外可能存在的智慧生命收到并发回音讯.可据专家们估计,飞船要飞到距太阳系最近的恒星体系,需要八万年的时间。

这说明

A.世界上还是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B.有些认识不能依靠实践检验

C.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总是被动的

D.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

8、.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④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⑤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⑤

9、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挫折教育是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课。

“TCL”总裁将其总结为“木头理论”,即木头放在水里,加上压力,一旦冲破压力,反弹会更高。

相反,如果没有压力,却只能轻浮在水面,不会有高度。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是因为  

  A.失败的实践更能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B.成功和失败是相反相成的

  C.失败的实践在形成并推动认识发展的过程中有特殊的作用

  D.在挫折中形成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更为正确和深刻

三、主观题:

1、(32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继续加强‘三农’工作。

28个省(区、市)全部免征了农业税,全国取消了牧业税。

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和对产粮大县及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

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75亿元,比上年增加349亿元。

粮食总产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又增产1454万吨,达到48401万吨。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

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

材料二

据业内人士分析,按照当前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价格平均上涨幅度粗略计算,农资涨价至少使全国农民增加生产性物质投入390多亿元,粮食平均每亩物质投入比2003年增加20多元。

--《半月谈》2005年第1期

回答:

运用认识论原理,说明我国现阶段加大中央财政支农这一决策的合理性。

(10分)

①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随着实践不断深化和发展。

②这一决策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我国农业实践形成的正确认识。

③这一决策已经对当前农业问题的解决和农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④这一决策在农业实践中逐渐形成,将随农业发展的实践不断完善。

2、(06政治江苏卷)辨析:

37.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比劳动更重要。

(1)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

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作用日益突出。

(2)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因此,我们既要尊重知识,又要尊重劳动。

1B,2ABD,3C,4B,5D,6D,7D,8A,9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