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4788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docx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docx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体会虚词使用的妙处;学会运用提要钩玄、反复诵读及因声求气等方法体悟文章情感;体会文章在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过程与方法品味诵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痛惜和怀念之情;在拓展中,发掘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把握生活中值得珍惜的东西。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内容脉络;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叙述中抒情的艺术,体会复杂深沉的多样情感。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随情入境,入一篇落泪千古的至情美文

1.导入:

读书,就是明心见性;读书,就是要开悟自己的心,发现自己。

读一首诗:

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让你想起了什么?

引发你什么样的感触?

(落寞、惆怅、期待……)

读一支词: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又让你想起了什么?

又引发你什么样的感触?

(天人永隔,铭心悲痛;细节琐事,传达真情……)

读一篇文:

一篇祭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你又会引发你什么样的感触?

2.文学常识。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人,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杜牧把韩愈的散文与杜甫的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3.写作背景。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悼念侄儿,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悲伤情感,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由兄嫂抚养长大。

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4.文体知识。

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辞。

作为祭文,因为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被后人认为是“千古绝调”。

《古文观止》评论说:

“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苏轼说:

“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

古代祭文除了本文外,欧阳修的《祭尹师鲁文》、袁枚的《祭妹文》也很有名。

二、提要钩玄,看一回人生的沉浮跌宕

1.听多媒体朗读,注意正音、断句,并抓住表时间的关键词理清文章脉络,去看一回韩愈的人生沉浮跌宕。

2.读音检测。

闻汝丧及长不省所怙兄殁南方省坟墓

归取其孥丞相薨佐戎徐州汝遽去

万乘之公相殒其生窆不临其穴尚飨

3.再读课文,简单点拨,归纳每一段的内容。

明确:

第1自然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远奠的方式。

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说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第2自然段诉说自己的家世的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

第3自然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二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为此抱恨终身。

第4自然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

第5自然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

第6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

第7自然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

第8自然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

第9自然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知侄儿死期的悲哀。

第10自然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

第11自然段为侄几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俱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

第12自然段全文结束,“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而痛伤不已。

4.勾勒韩愈的人生沉浮跌宕。

“少”(幼时):

失双亲;失兄长;“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少年孤苦、人丁不兴)

“年十九”(成年):

三会三别,终不果来。

(仕途不顺)

“去年”(年未四十):

“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未老先衰)

“今年”:

叙述自己越来越差的身体状况。

“今”:

叙述让仆人祭奠侄儿、抚慰遗孤的情况。

(子女年幼)

“自今以往”:

讲述自己后半生的打算就是教养后辈。

全文1-3段回顾自己与老成的身世和往日的聚散情况;4-9段,表达自己在得到老成死讯后的痛苦心情;10-12段交代后事的安排,再次祭奠亡灵。

5.小结:

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29岁才开始入仕途。

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四处漂泊。

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

这也是为什么祭十二郎,作者却不写十二郎如何如何,总是写“吾”如何、如何的原因。

6.文言基础知识阅读检测(见课件)。

三、批文入情,寻一份凋零的人间至情

1.文章是以叙事为主还是抒情为主?

明确:

抒情为主,也就是说作者叙事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抒情服务。

2.那么韩愈在叙事中除了悲伤十二郎之死外还寄予了自己哪些其他的情感?

明确:

悲——少年孤苦;人丁不兴;仕途不顺;未老先衰;子女年幼

悔——聚少离多;求斗禄辍汝;病不知时;殁不知日;未抚尸尽哀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正因为悲痛,所以就产生了悔恨。

“悔”是“悲”的继续、延伸与深化,是对侄儿至真至切的爱,是作者至情至义的体现。

《古文观止》评论此文说:

“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至情之文,千古绝调,作者抒发的哀情:

思念之情;追悔之情;人生悲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宦海苦情。

3.文章是如何体现单元说明“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这一特点的?

“散而不乱”与“气脉中贯”是什么关系?

明确:

文章叙事的内容紧紧围绕叔侄二人生离死别的中心来写,虽然所写多生活琐事,但紧紧围绕悲悔之情,以情感的线将琐事串起,融抒情于叙事,叙事抒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体现了散文气脉中贯、散而不乱的特点。

而言之有事,以事显情,寓情于事,又体现了韩愈古文运动的主张。

四、因声求气,听一场穿越阴阳的倾诉

1.首尾呼应,哀起哀终显凄痛

文中哪一个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哀”。

结尾段与第一段是怎样照应的?

请同学们带着悲凄哀痛的感情和老师一起诵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2.寓情于事,寻常琐事出肺腑

作者将不可终的情感,融入平常的琐事中,只觉一片哀情出自肺腑,读来催人泪下,请从文章的的3、4、6、7段各找出一句你认为情感最强烈的句子读出来,并说出是何种情感?

示例1:

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情同手足的子侄十二郎的意外辞世使韩愈追悔莫及。

悔为求斗斛之禄辍汝而就,足见骨肉之情。

示例2: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写出了命运无情,人生无常,“孰谓”二字道尽韩愈内心的无限震惊和凄凉。

示例3: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失侄之悲,竟使韩愈不讳言死,“死而有知”则不再分离,尽显对十二郎的深切思念之情,“其无知”则不再长悲,仿佛只有死才是最好的解脱,真是痛不欲生,尽显对十二郎的痛悼之情。

示例4:

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抑别有疾而至斯极乎?

其然乎?

其不然乎?

我们感受到了“哀”“忧”“惑”。

3.语气贯通,邪乎也矣表深情

当作者感情不断积蓄到高潮时,则喷涌而出,直抒胸臆,下面我们就以第5自然段为例,合作探究文章中虚词使用在节奏、音韵上的特点说说虚词使用在表情达意上的的妙处。

环节一:

删除第5段的部分语气词,生齐读,师生共同揣读。

(生硬、不顺畅)

还原虚词,请一生读。

(流畅)

环节二:

体会文中虚词的作用。

三“邪”:

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步步深入,层层否定。

表现意外震惊,不愿相信——怀疑。

(疑)

三“乎”: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强烈质疑不能相信。

反问,责问,对人生无尽的感慨和疑问。

(问)

四“也”:

未可以为信也。

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

万般无奈不得不信。

分析现状,使语气得以暂时舒缓、使情感得以收敛。

(析)

五“矣”:

其信然矣!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肯定、无奈。

从“天”“神”“理”“寿”得出结论,寿命不可预知。

(断)

环节三:

再读,读出情感。

教师小结:

语气词在情感的表达上可谓妙不可言,所以古代民间流传着“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文章好秀才”的谚语来盛赞虚词的作用。

4.吾汝相称,对谈面泣悲不已

提问:

十二郎远殁他乡,文章却以“汝”“吾”相称,如对谈面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之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

开篇一个“告”字,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质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

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叔侄情深,感受到作者的悲戚。

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

五、细思慢想,悟一段刻骨铭心的体验

1.人遭遇到的空前的孤独和无助,正是基于对亲情与功名的两难选择——选择功名,就可能会失去亲情;选择亲情,便不能创建事业家园。

正是对人类遭遇的这种无法把握的命运悲剧的深刻思考和对死亡这种巨大的人生苦难的咀嚼中,韩愈获得了生命的顿悟,获得了人生的觉醒。

这些情感体验,行为经历是人类共通的。

说一说历史上有哪些伟大的灵魂也如韩愈一样,在困境在痛楚中依然选择了担当。

示例:

那些孤独而伟大的灵魂——李密、苏轼、归有光……

2.阅读下面的材料,请同学们说一说学习这篇文章的收获,写一句话给韩愈,也给自己。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有一千条理由让你早走,只有一条理由把你挽留,这条理由胜过那一千条理由,它就是我对你的爱。

你在时,我抱你不够,因而觉得时间太少,你走了,我的怀里空了,突然发现时间毫无用处,我不知道拿那么多时间做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