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案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31824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自然辩证法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自然辩证法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自然辩证法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自然辩证法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案例.docx

《自然辩证法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案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案例.docx

自然辩证法案例

自然辩证法案例(全)

案例一、DDT案例

20世纪40年代之前,当大面积虫害困扰农业生产时,人们曾经几乎束手无策,蝗虫、螟虫等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大敌。

瑞士化学家米勒

(P.H.Muller,1899-1965)于1939年首次将DDTfiJ成用以防治棉铃虫、蚊、蝇等的杀虫剂,并申请了专利。

1942年正式投放市场。

这种杀虫剂能够独死活者扑灭危害作物、果树、树木、仓储和环境中的昆虫等。

从40年代以来,全世界都广泛使用DDT首先,这项发明贝立即用于战争,为预防昆虫传播的虫媒传染疾病尤其是用于控制疟疾和伤寒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千万参战的军人免受了疾病的侵扰。

接着,DDK广泛用于农业,因为消除了病虫害,农业大幅度增收,50年代末全世界大约有500万人因此免于饿死。

米勒因为第一个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并广泛用于农业、畜牧业、林业和卫生保健事业,获得了194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令米勒始料未及的是,DDT勺危害也逐渐显露出来。

首先,昆虫体内产生了强大的耐药性,导致用量大幅度增加;第二,稳定高效曾被认为是优秀杀虫剂的一个特征,而正是这种特征导致农药残留,残留的农药进入生物体内逐渐富集后浓度增加产生毒性,结果是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动植物又受到了污染,大量动植物以及人类本身因此而死亡。

1973年1月1日,美国正式禁止使用DDT中国也于1983年正式禁止使用。

一.自然观的涵义:

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自然科学和哲

学发展的需要,科学地概括和总结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阐明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1.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着统一的客观辨证法德规律,用彻底的唯物主义原则把它们作为统一的物质世界加以考察。

2.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不仅强调自然与人、社会的统一,把人和社会包含在自然地概念中,而且还从人与自然地对象性关系出发,在对自然的理解中加入人的主体性因素,阐发了“人化自然”的思想。

3.不断概况自然科学的成就,把自然观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

所以,在人类发展中,要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但历史证明,由于人类的盲目自大,破坏了生态平衡,屡屡招来毁灭人类自己的生态灾难。

“DDT”施用后的恶果,严重了破坏环境。

加之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与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环境问题的恶化,人类所直接面对的生态环境正在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化。

因此,协调人与自然与关系,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三、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途径:

1.树立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观念。

2.通过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3.调整社会关系,建立起合理的社会制度,在社会规模、国家规模乃至全球规模上合理地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

四、几点启示

纵观各国执政党近40年来在处理人与自然环境问题上的理论、政策和做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一些新思路、新举措,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第一,挨弃旧的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符合时代潮流。

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公正和环境和谐的片面的发展观已经在一些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展现了种种弊端。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以及人类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第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盲从。

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既要汲取国外的成功经验,但又不能在环保等问题上提出过高的要求,尤其不能被一些不符合国情的理念束缚住手脚。

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在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仍必须从国情出发,以控制人口过速增长、保障粮食安全和抵御自然灾害等为重点,不能盲目超前。

第三,必须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工作纳入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体中来,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其他环节紧密结合起来。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避免成为政府或企业单方面的行为;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不仅要注重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还要考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改善社会氛围和稳定社会秩序结合起来,在改善自然环境的同时实现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案例二、巴尔的摩事件

巴尔的摩(D.Baltimore,1938—)在美国科学界是一位风云人物。

他曾是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的校长,一位杰出的分子生物学家。

他因发现逆转录酶能将核糖核酸逆向转录为脱氧核糖核酸(RNA>DNA而获得1975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1981年,科学家们发现,小鼠的生殖细胞在导入外源的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后,能发育成为转基因小鼠,这种转基因小鼠比对照鼠要大上2

倍,被称为"超级鼠”。

转基因鼠的出现为基因表达研究开拓了新的天地。

正在从事抗体基因研究的巴尔的摩立即抓住了这一时机,他意识到如果将含恒定元件M的外源基因导入小鼠的生殖细胞,小鼠内源基因的重排是否会效仿外源基因,也产生含有元件串的基因?

为了证实这一点,必须做血清学的测试鉴别,即对转基因小鼠用放射测定的方法进行鉴别。

巴尔的摩决定与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特丽萨•今西加里(TherezaImanishi—Kari)携手合作,再加上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组成了强大的研究阵容。

1985年5月,今西加里进行了最为关键的实验,取得了预期成果:

小鼠的内源基因确实会效仿外来的重链基因。

1986年4月,巴尔的摩和今西加里在〈〈细胞》杂志上发表了长达13页、题目为“在含重排MU1链基因的转基因小鼠中内源免疫球蛋白基因表达程式的改变”的实验论文,论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在论文提供的大量数据、完整的程序和事实的记录面前,人们无法怀疑这一实验结果。

论文发表1个月后,在今西加里实验室的一位博士后M•欧图勒(MargotO'Toole)在仔细读了长达17页的实验记录后,发现与论文不符。

论文中提到的一些关键性的实验,在实验记录中根本找不到,论文有造假嫌疑。

于是她向塔夫茨大学当局(因为该校正要聘请今西加里)提出了对今西加里的指控。

学校调查组的调查结论是:

论文记录虽有小小的错误,但并没有造假。

欧图勒不服,请国家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调查。

国家卫生研究院虽然得出论文有造假的嫌疑,但权威的〈〈科学》、

〈〈自然》、〈〈细胞》等杂志都拒绝刊登批判文章。

最后,官司打到了国会。

1988年5月,国会调查分组委员召开了听证会。

而巴尔的摩在

〈〈致同事》的公开信中声称完全没必要进行调

查,他可以保证特里萨•今西加里的人品。

他以为,以他在科学界的声誉和权威,可以让调查中止。

他指责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调查人员费特尔、丁吉勒、斯图尔特等人,说他们毫无根据地干涉科学问题,他甚至以言语相要挟,声称这是一场

“悲剧性的调查”,认为“外行是不可能评价科学的”。

由于事态并没有像他预料的那样,他不得不刊登更正文章,但他指出,修正并不会减弱论文结论的可信度。

在骗局没有完全揭开之前,巴尔的摩仍然受人尊敬,并被聘为洛克菲勒大学校长。

可怜的欧图勒受尽折磨和冷落,而且被学校解雇了。

国会和联邦经济情报局的调查结果最终显

示:

实验的日期与今西加里的记录不一致,她是用截取日期转贴到日期记录纸带上的方法来造假,这一发现使今西加里名声扫地。

直到这时,巴尔的摩才不得不承认自己为今西加里辩护的错误,撤回了在《细胞》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并向欧图勒公开道歉。

在这个案例中,今西加里是真正的越轨者,巴尔的摩开始是被动越轨者,后来在越轨调查中成了真正的越轨者。

一、科学的本质:

科学还应该被理解为是形成和产生科学知

识、运用科学知识的实践活动。

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可以说是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性研究。

:

、科学精神的涵义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

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三、如何理解科学中的越轨?

科学越轨行为就是指学术界的不端行为,即违反科学家共同承认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行为。

(以下全是课件内容,可以参考一下)

1、科学行为受默顿规范支配吗?

普遍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是许多团体公开承认的规范,它们在科学中并不比在其他地方更普遍。

有什么证据证明科学比其他行为更理性?

对库恩来说,科学的认知规范比任何普遍的伦理规范更重要。

实际上,科学教育是权威主义的,它支持特定信念,抵制怀疑。

例如1950年2月人们对维里柯夫斯基“〈〈圣经》记载的历史灾难可以用地球与木星脱落的物体之间发生碰撞导致来解释”的大量批评,基于“力学规律”的规范作用,而实际上〈〈碰撞的世界》一书尚在印刷中。

也就是说,普遍主义和有条理怀疑规范可以被废除:

人们对其人而不是其书作出裁决。

科学家以更高的名义违背了默顿规范:

提出的主张应于既定真理一致。

2、科学实践中对规范的违背无处不在

保密、特殊主义、私利性和轻信。

规范的每个对立面都有积极的价值:

保密让自己处于有利的竞争位置;无私利

是个神话;教条使人站在别人肩膀上不用担心地基问题;

3、遵守规则与违反规范同时存在,如何解释规范存在的价值?

维特根斯坦:

“任何规则都不能决定行动的进程,因为任何行动进程都可以被搞得符合规则。

实际上,通过创造性地选择情境,任何科学家都可以为差不多所有行为辩护。

规范并不对科学家构成约束。

4、规范是一种修辞的资源。

如何解释爱因斯坦晚年拒不承认量子力学的真实性?

量子力学的支持者认为,晚年爱因斯坦年纪大了,变得保守了,违反无私利规范,因而可以解释20世纪一流科学天才犯错误这假定了

量子力学是正确的一一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违反了行为规范,所以我们没必要对他的主张较真。

量子力学的反对者则倾向认为,爱因斯坦保持了年轻时的怀疑精神。

科学并非是一种刻板的实践,科学行为规范受制于灵活的解释:

科学是科学家

(actor)的产物,他们的行动追求各自的目标。

4、科学气质

精神气质(ethos)本意是指一个人、一个群体、一种体制的突出的特征、情操、德性或指导信念。

奥地利著名的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马赫就有其鲜明的精神气质。

这种精神气质是内在的、无形的,它蓄积在马赫心灵幽处,蕴藉在马赫论著深层,隐现在马赫言行背后。

它也从一个角度体现了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

当代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从对科学家基本行为规范的概括中,总结出四种基本的规范,他称之为科学的精神气质:

普遍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公有性和无私利性。

这些基本规范大致规定了科学家的行为准则,提供了职业活动的基础。

普遍性。

这一规范要求在对任何科学家的成果,的评价中不应包含种族、性别、年龄、宗教、民族、国籍等等特征,这就是说,对科学成果的评价只能是成果本身的真理性、成效性、实用性等等,而不应涉及科学家本人的自然和社会属性。

这种普遍性是直接与科学的国际性相联系的规范。

如果因为国度的不同或意识形态的原因而拒绝接受别国的科学成果,那是非理性的;如果竟把科学发现打上阶级属性而拒不承认其科学性,那更是愚昧和偏见。

科学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要为证明和实现自己的普遍性而斗争。

人们认识到,科学发现,无论是思维性的还是实用性的,都应该由一切能利用它的人来支配,而不能作为私人、国家或特定团体的机密长久地不见天日,这种观念标志着现代科学的兴起。

因此,普遍性不仅是现代科学的一个基本规范,也是它的一个根本特征。

案例三、极端的爱国精神驱使的哈伯。

德国犹太科学家哈伯(F.Haber,1868一1934)一生从事化学研究,曾在1906年发明了氨的合成法,1908年又发明了合成氨的催化剂,为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使人类摆脱了农业肥料只能使用天然氮肥的困难局面。

哈伯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誉。

1906年哈伯成为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化学教授,1911年改任在柏林近郊的威廉物理化学及电化学研究所所长,同时兼任柏林大学教授。

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民族沙文主义所煽起的盲目的爱国热情将哈伯深深地卷入故争的漩涡。

他所领导的实验室成了为战争服务的重要军事机构:

哈伯承担了战争所需的材料的供应和研制工作,特别在研制战争毒气方面。

他曾错误地认为,毒气进攻乃是一种结束战争、缩短战争时间的好办法,从而担任了大战中德国施行毒气战的科学负责人。

哈伯明知他的研究结果已经被直接用于战争,但一种偏狭的爱国热情战胜了科学家的道德良知,在遭到妻子等多人的斥责后仍然不遗余力地潜心研究威力更大的新型毒气弹,他的妻子因为对丈夫行为的负罪感而自杀。

根据哈伯的建议,1915年1月德军把装有氯气的钢瓶放在阵地前沿施放,借助风力把氯气吹向敌阵。

第一次野外试验获得成功,该年4月22日在德军发动的伊普雷战役中,在6公里宽的前沿阵地上,在5分钟内德军施放了180吨氯气,约一人高的黄绿色毒气借着风势沿地面冲向英法阵地,进入战壕并滞留下来。

这股毒浪使英法军队感到鼻腔、咽喉的疼痛,随后有些人窒息而死。

这样英法士兵被吓得惊慌失措,四散奔逃。

据估计,英法军队约有1500。

人中毒。

这是军事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杀伤性毒剂的现代化学战的开始。

此后,交战的双方都使用毒气,而且毒气的品种有了新的发展。

毒气所造成的伤亡,连德国当局都没有估计到。

使用毒气进行化学战,在欧洲各国遭到人民的一致谴责,科学家们更是指责这种不人道的行径。

一战结束后,哈伯曾一度被列入战争罪犯的名单中,1918年哈伯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更是引起了英法等国的强烈抗议。

哈伯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很大的震动,战争结束不久,他害怕被当作战犯而逃到乡下约半年。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失败而告终。

战后的一段时间里,哈伯曾设计了一种从海水中提取黄金的方案,希望能借此来支付协约国要求的战争赔款。

此后,通过对战争的反省,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科学研究中。

1933年哈伯因为希特勒上台后的反对犹太科学家的纳粹政策而离开了德国,1934年在瑞士逝世。

(PPT上的内容)

J.D,贝尔纳

我们不能再无视这样的事实:

科学正在影响当代社会的变革而且也受到这些变革的影响,但是为了使这种认识多少具有实在的内容,我们需要比已往更仔细分析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科学的社会功能》,p.37)科学家即使过去是一种自由自在地力量,现在却再也不是了。

他现在几乎总是国家的、一家工业企业的、或者一所大学之类的,直接间接依赖国家或企业的半独立机构地拿薪金的雇员(〈〈科学的社会功能》,p.516)。

爱因斯坦

科学家不是生活在抽象的空I可中,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道德和政治的气候中,而这种气候是受他工作所在地那个国土所制约的(《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380)

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是不够的。

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在你们埋头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73)。

只有把科学技术当作一种社会建制才能全面理解科学技术。

只有把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的子系统才能全面理解科学技术。

一、科学家的责任:

_科学研究日益成为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事_业之一,科学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之一。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就提上议事日程了。

前苏联科学家谢苗诺夫曾指出:

科学的社会功能越大,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也就越大。

一个科学家不能是一个

纯粹的'数学家、纯粹的'生物学家或纯粹的社会学家,因为他不能对他工作的成果究竟对人类有用还是有害漠不关心,也不能对科学应用的后果究竟使人民境况变好还是变坏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

不然,他不是在犯罪,就是一种玩世不恭。

科学家有责任思考、预测、评估他们所生产的科学知识的可能的社会后果,因为他们比其他人掌握了更多的专业科学知识,对于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某些危害比其他人认识得更清楚。

一、科学家从事科学普及的责任

二、科学家正确认识和宣扬科学技术价值的责任

三、科学家弘扬科学精神的责任

四、科学家的社会伦理责任

五、科学家的社会政治责任

科学对人类的社会事务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使科学的应用有益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福利,科学家也应该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应对科学体制和社会政治承担责任。

对于重大工程进行科学的论证;对于滥用和误用、恶用科技成果的防范呼吁有关立法;对于确定社会发展战略方面,呼吁建立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大协调发展机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科技发展与人的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人、自然和社会的综合协调;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巨大的社会功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

材料4、折翼的翅膀

“运十飞机”

简介:

运-10(Y-10)是由上海飞机制造厂研制的四发动机喷气式运输机,是中国首次自行研制、自行制造的大型喷气式客机。

运-10只制成两架。

运-10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没有投产。

运十中体现出的自主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国

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是民族发展,壮大的必须。

1970年代初,由于对中国实行经济技术封锁的状况尚未改变,因而大量新材料、新成品、新标准均需自行研制。

在考察学习外国经验以后,中国独立完成了运十的设计方案,生产准备,制造装配。

运-10的机体开展新工艺、新标准、新技术的试验研究,全机选用新材料76项,占18%选用新标准164项,占17%选用新成品305项,占70%这些新材料、新标准和新成品为民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充分体现出了中国技术人员的自主创新精神。

运十流产的原因:

运-10飞机是在“文化大革命”政治形势下开始研制的,在运-10的研制不可避免的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

由于中央机关对运十的

研究横加干预,催促运十在研发中盲目提高效率。

在遭到科研人员反对后,为科研人员扣上政治帽子。

运-10实际上是在文革结束后才走上正常发展轨道。

造民航客机不能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指导思想去确定发展方向。

科技体制是指国家科技系统的组织制度。

1970年代,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依靠国家的力量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采用行政管理体制的办法,政府按照计划配置科技资源。

存在弊端,比如:

运行机制单一;科技与经济脱节;研究机构不活;科技力量分散,人事制度僵化。

这些都造成了运十飞机发展造成阻碍。

改革开放后,科技体制也得到改变。

在运行机制上,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在国家制定总规划的同时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运用市场机制配置科技资源的合理流动。

让科技机构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在组织结构方面,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和技术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促进科研机

构,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

人事制度:

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科技的发展要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

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科技进步,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还是产业和产业结构进步的基础。

通过科技体制的改革,实习了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材料5、氧气的发现

氧气的发现经历过一段曲折的历史。

18世

纪初,德国化学家施塔尔(StahlGE,1660-1734)等人提出“燃素理论”,随着欧洲工业

革命的发展,金属的冶炼和嘏烧在生产实践中给化学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冲击着燃素理论。

1771—1772年间,瑞典化学家舍勒通过蜡烛燃烧实验提出空气是由这两种彼此不同的成分组成的。

1774年8月,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里通过实验认为这种气体为“脱去燃素的空气”。

舍勒和普利斯特里虽然先后独立地发现了氧

气,但由于他们墨守陈旧的燃素学说,使他们不知道自己找到了什么。

1774年,法国著名的化学家拉瓦锡公布了氧的发现。

正是拉瓦锡的实验和结论,使当时的化学研究者们正确地认识了空气的组成成分和氧气对物质燃烧所起的作用,才击破了燃素学说,发现了氧。

拉瓦锡一生虽然没有发明过什么新化合物和新化学反应,但他是历史上最杰出的化学家之一,他杰出的天才表现在他能看到旧理论的主要弱点,并能把有用的事实和更正确、更全面的新理论结合起来。

1事物之间是存在普遍联系的。

由于蜡烛实验中氧和燃烧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才让科学家认识了氧的存在。

2诸多要素构成了整体,是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氧气是空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火焰燃烧以及生物的生存发挥着重要作用。

3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但同时也是逐步发展的。

在氧气发现的过程中,人们并没有一开始就发现了氧气。

而是科学家是通过不断的

实验和探索才发现了燃烧素,最后验证了氧气的存在。

虽然人的认识能力在一定时期内是有限的,但我们的认识也是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

4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但其总体趋势是不断向前推进的。

氧气的发现过程是曲折的,螺旋式的。

通过从燃烧素的谬误到氧气的正确认识,我们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许多科学家不断探索,但是其最终发展趋势是前进的,是能够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的。

材料6、德班会议

德班世界气候大会,是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大会在南韭东部港旦—城童德班开幕而称之。

德班会议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议程.一是落实2010年墨西哥〈〈坎昆协议》的成果,启动“绿色气候基金”,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二是关于续签《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谈判。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

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换句话

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涉及: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自然资源价值性,公众性,法制性,

各个区域之间的协调合作关系,重视全局,为人类的共同发展谋求福祉。

德班会议对缔约方做出了法制性的规范,同时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制定要求。

发达国家应率先采取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有关资金和技术;而发展中国家在得到发达国家技术和资金支持下,采取措施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

德班会议是发展中国国家和发达国家协调合作,从全局观出发,为了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而共同努力的结果。

是人类对抑制气候变暖问题做出的积极努力。

案例七、科学家,工程师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丁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丁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

中共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