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班级读书交流会.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26083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开展班级读书交流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开展班级读书交流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开展班级读书交流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开展班级读书交流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开展班级读书交流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开展班级读书交流会.docx

《关于开展班级读书交流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开展班级读书交流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开展班级读书交流会.docx

关于开展班级读书交流会

关于开展班级读书交流会

(一)专家辨析

(2011-10-1722:

08:

03)

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海拾贝

[前言]近日我校开展年组学术研讨活动,我承担评课任务,即将评课主题是红遍全球的日本作家黑柳彻子所著《窗边的小豆豆》;授课对象:

三年级学生;背景:

第一次接触读书交流会。

读书交流会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

怎样的读书交流会怎样交流才是能真正落到实处?

查阅相关资料:

我认为读书交流会的目的:

     1、交流阅读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以班级读书交流会的形式,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合作性阅读的融合;

     3、感受作品意蕴,体悟认识的道理,启迪学生的心灵。

     4、学会读书的方法:

感受人物个性,叙述故事情节,学会感悟。

  心中虽略有思考,但也未能坚定。

于是求助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如下:

                                        

(一)

开展班级读书交流会流程

——骆亚军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其精神史。

一个不爱阅读或者只知崇尚八卦阅读的人,不难想见其精神的贫乏与无聊。

一个忽视经典训练、只知以庸俗娱乐教导下一代的民族,必将与一流渐行渐远。

  读书交流会交流书目,尤其要选用以故事、小说为形式的儿童文学作品。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小说有冲突,故事情节能吸引学生一页页看下去。

小说更贴近人的心灵,更能清晰地向孩子展示人生的意义。

儿童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可以从他人的思想、情感、苦难、探险等经历中获得间接经验,从而提高认识,丰富情感,磨炼意志。

从某种程度上说,阅读这样的作品,就是在体验成长,或者叫生命的“预演”。

从四年级开始,我就和学生一起读书,从《爱的教育》《城南旧事》《青铜葵花》《三个火枪手》《上下五千年》到现在的《草房子》及报纸新闻阅读。

一步步走来,我感觉和学生的心贴的更紧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高了。

   现在我就用我班开展的《青铜葵花》读书交流会,来谈谈具体的操作。

  首先,要打好基础。

打好基础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选好书,选经典的书目。

这本书要好看,前提是老师最好先看过的,忌讳读校园小说。

如果老师没有读过,也没有关系,因为你可以和学生一起读。

读的书,要有情节,但关键是要有美感,最好是围绕课文的拓展类书目。

就如有些老师所讲的“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

   第二步,要有充分地时间让孩子阅读,可以是寒暑假,也可以是每天的规定的阅读时间。

读书时,要保持安静,不需要放轻音乐。

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每次读书时间要能够保证在25分钟以上,最好能达到半个小时。

充足的文字,才能让孩子充分地沉浸在文学的海洋中。

读书,并非只读一遍,对于好的章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而且,第一遍读时,只是读,不要过多要求孩子抄优美词句,写读后感。

  第三步,要有记录交流。

在孩子阅读第二遍或第三遍时,才可以让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可以在读完后写读后感,可以在全班读完后进行简单的阅读交流。

总之,要让这样的读书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不是只读而已。

(评: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用这样一句话来阐释阅读的重要意义:

“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是啊,阅读是幸福的发祥地。

缜密的逻辑,深奥的思想,崇高的境界,伟大的灵魂,都环拥着阅读者。

你可以视通四海,思接千古,与智者交谈,与伟人对话。

  打好基础后,最关键的就是开好读书交流会。

开展读书交流会的基础是老师的课堂设计。

读书交流会的课堂设计要灵活,在学生充分地说的基础上,进行巧妙点拨。

其课堂可分为这样几个部分:

书中内容回顾,主要内容概括,优美语段赏析与积累,读书后的发现与收获,读书的方法引导。

其中,重点在于展示学生的发现与收获,而非老师的固定设计,千万不能约束学生的思维。

                            

(二)

(转)王林博士关于班级读书会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近一两年以来,班级读书会开始登堂入室,进入了语文课堂中。

教师开始用正式的语文课时来指导整本书的阅读,而不是像以前一样,仅在下课前泛泛布置一句,“同学们在课外要读更多的书”。

在有的学校,班级读书会甚至形成了一股小小的热潮,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也很喜欢。

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们的理念认同度有提高。

很多教师越来越认识到,一个学期只教一本语文教材是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观点越来越被教师认同;第二,教师在儿童文学的阅读中得到了乐趣。

以前被视为“小儿科”的儿童文学,教师们在试着读了一些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特别是图画书之后,改变了原来的印象,他们在和学生一起读的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乐趣;第三,学生的进步明显。

在教师的调动和指导下,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越来越高,阅读习惯越来越好,由阅读能力提升带来的语文能力甚至学习能力的强化,已经逐步在学生身上反映出来。

 (这一段论述说明了教师行为改变源自教师对自身实践的反思,反思先于行动。

如果王博说的第三点确切的话,那么是再次证实了吉姆·崔利斯说的这句话:

“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

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的越多,你就越聪明。

”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

    不过,班级读书会毕竟新兴事物,目前还在很小的范围内开展,大部分教师还有“我连教材都教不完,哪有时间去指导整本书的阅读”的观念。

有部分准备施行的教师也碰到了很多实际困难,如,教学时间、购书经费、教学方法。

这些困难,有的属于教育大系统的问题,需要教师自己想法克服,“办法总比困难多”;有是属于教师指导经验不足,面对班级读书会这样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方法不多,效果不好,反过来自然也影响热情,并难免产生“还是教课文方便”的想法。

我以为,出现这些问题都是正常的,而且有的问题不会有最终答案,一切都只能在行进中解决。

就目前班级读书会的教学现场而言,我观察到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把班级读书会上成了“语文课”

   这种语文课还是旧理念下的语文课,例如,由教师把握课堂的主导权,由备好的教案一环节一环节往前走,不能做到和学生平等对话,共同讨论;在指导过程中试图面面俱到,总担心学生有不懂的字、词、句,总希望把描写优美的段落让学生反复地读,并进行大量的摘抄工作;把班级读书会变成过去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和好书推荐课,只让学生泛泛介绍读过的书;过度设计,自己提问的时间多、学生提问的时间少,自己讲话的时间多、学生讨论的时间少;用自己的阅读感受“覆盖”学生的阅读感受,对学生的回答做正确和错误的判断。

  班级读书会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若干理念是相通的。

例如,强调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强调让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强调同文本的对话,强调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如果说课文的教学对上述理念还应善加采用的话,班级读书会则应该多加采用。

因为班级读书会一般用的都是长篇的儿童文学作品,无法也没有必要像一篇课文那样细致地讲授。

(对于“班级读书会一般用的都是长篇的儿童文学作品,无法也没有必要像一篇课文那样细致地讲授”这个问题,我记得在马玲提供的资料中看到过“分章节阅读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化整为零,和学生一起亲历阅读的全过程,容易把书读深读透。

如吉姆·崔利斯说“孩子们每天阅读系列小说时,学会了推理或利用取舍法推断结局,以及明白在阅读到某些部分时,必须放慢速度仔细阅读,以便解读情节的发展,并且了解每个章节的标题或各个角色及故事背景的重要性。

《朗读手册》P223”。

但这种阅读缺点是比较耗时,如果全这样读,一学期这样读书一般只能1-2本。

而如果是用一个课时的“班级读书课”交流一本书,时间上又比较仓促。

我觉得如果要改进,还是用1-2个课时分人物,或情节,或语言,或生命等主题交流比较好。

当然最好是采用两种方式交叉进行。

教师主导课堂,必然变成单向的师生交流,学生缺少阅读乐趣和阅读感受的交流,久而久之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

所以,班级读书会实际上有助于教师整个语文教学观念的调整。

    二、教师的文学解读能力尚待提高

   班级读书会的材料一般是文学名著,它和课文相比,篇幅更长、线索更多,结构更复杂、题材更多元、语言更丰富灵活,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文学解读能力。

教师由于时间和兴趣的关系,一般阅读多偏重于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设计之类的书,因此,文学解读的能力相对不足,阅读策略相对偏旧。

例如,对文学中一些新的表现手法感到不习惯,对文学语言的敏感度的不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不够多元。

   在儿童文学方面,没有以“柔软”的童心去阅读,习惯在作品中挖掘“教育意义”,对儿童文学的各体裁缺少相应的知识。

(这些问题,倒真是语文教师应该补的功课,阅读相关的儿童文学著作,阅读现代及后现代文艺批评理论,可以弥补这一点,而关键是“现在就去找书读”。

)例如,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主要种类,它的最大特征是幻想性,它更多表现的是游戏精神,教育意义往往蕴涵在深层,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再如,图画书是老师们近两年用于班级读书会较多的儿童文学种类,但很多老师只是关注故事本身,对画面的解读不够,对画面和文字的互补关系不是很清楚,忽视了图画书对孩子读图能力的培养。

(学会系统的解读,分析一本童书,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这次在金华听彭懿介绍日本著名童话作家宫泽贤治的童话《银河铁道之夜》,从作品结构到意象象征,从人物性格到作家生平,从文字到影象,这种整体的介绍,确实值得学习。

只是这样的具体介绍,彭博士是用了一个上午左右的时间。

     三、缺乏引导学生讨论的技巧

   讨论是班级读书会的核心环节。

学生通过对书的讨论,不但厘清困惑、深化理解,还能分享快乐、分享经验,培养团体探索的习惯。

所以,加拿大的帕瑞?

诺德曼教授曾说,阅读儿童文学的最大乐趣就是“加入与他人沟通的行动,回应故事或图画就是在和表达不同人格或经验的文本交流;而和他人讨论我们体验过的文本,则是不同心灵的交流,我们靠阅读文学来体验自己以前不知道或不熟悉的想法和经验”。

   教师在进行班级读书会的讨论时,有时是担心课堂秩序,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有时是学生提不出很好的问题,讨论出现冷场;有时是争论激烈,场面有些失控;所以,引导学生在轻松热烈的的氛围中讨论,是教师还应该练就的基本功。

(我以为关键还不是怎么引导儿童讨论,而是教师对童书和课堂的理解和把握。

   四、延伸活动缺少创意

   延伸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把阅读与活动结合起来。

很多教师不分年级和具体图书,延伸活动始终只有写、演、画“三板斧”,学生刚开始还感兴趣,时间长了就倦了。

   带班级读书会的教师可以多借鉴一些游戏教学的一些思路。

例如,把阅读和手工书制作结合起来,把阅读和食品结合起来(有的学校奖励阅读好的学生麦当劳餐券),

(有可能的话,根据书的内容补充一些其他形式的活动,效果会更好。

比如,在朗读罗伯特·麦可克洛斯基(RobertMcCloskey)的《塞尔的青浆果》(BlueberriesforSal)时,准备一碗蓝莓在朗读时或朗读后与大家分享;或在读麦可克洛斯基的《扁豆》(Lentil)时,把口琴和柠檬带到班上。

把阅读和作家见面会结合起来。

(周益民上黄蓓佳《我要做好孩子》的班级读书课就运用过。

并且同时结合了和家长的共读共写。

)《朗读手册》介绍得很具体:

“·把作家还原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就像让他的故事活灵活现一样。

到图书馆去查作者的背景资料,并且阅读书中的作者介绍。

在朗读前或朗读中,向孩子介绍作者的情况。

让他们知道书是人写出来,不是机器制造的。

你还可以鼓励个别孩子写信给作者,分享阅读心得(但不是全班集体写——许多作家痛恨集体通信)。

《关于作者的一些事情》里(或者从网上)可以查到作者的通信地址,或者可以写信请出版社转交。

重要的是,要附上回邮信封,如果作者有时间回信的话,有信封会比较方便。

从一开始就应该让孩子了解,写信的目的不是收到回信。

)有的教师可能会困惑,这还是语文活动吗?

我以为这时就要用大语文的观念来看待,何况阅读的好处绝不仅限于语文。

   以上提出的一些问题,并非存在于每一位指导班级读书会的教师身上,有的问题也是整个语文教学观念的问题,也并非只存在于班级读书会中。

实际上,教师能够做起来已经很不容易,目前需要提升整个班级读书会的质量,让学生更有所收获。

具体来讲,有以下的一些解决策略:

    一、了解指导班级读书会的基本策略

   班级读书会的组织方式不同于一般的语文教学,它应该是粗线条的,不必-抠得太细;它不以解决语文的基本能力为目的,鼓励学生自己扫清文字障碍,也允许学生“不求甚解”。

班级读书会应遵循“兴趣第一,儿童本位”的原则,具体来说有以下策略:

     

(1)保持阅读过程的新鲜感和完整性;

     

(2)分析性阅读不一定适应于所有的文本;

     (3)将阅读过程处理为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4)鼓励学生提问题,而不是问问题和等待特定的答案;   

     (5)注意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鼓励猜测、想象和假定;(在开始朗读前,一定要提一下书名、作者与图画作者——不论你已经读过这本书多少次了。

·在第一次读一本书时,与孩子讨论一下封面上的图。

“你认为这张图在说些什么?

”·朗读时,经常问孩子:

“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以增强孩子的参与感。

·重复朗读可预测情节发展的书时,偶尔在关键的词或句子上停下来,让孩子自己说出关键的内容)

     (6)避免课堂教学过分干扰学生的欣赏乐趣;

     (7)提供更多可选择的阅读文本;

     (8)与学生分享自己个人的阅读体验;

(每天至少安排一段固定的读故事时间,尝试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9)关注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效率;

(清晰的网图对于概括故事梗概,理清故事结构,深入讨论很有帮助,要重视。

     (10)运用有实际效果的教学手段,设计不同深度的活动;

     (11)在实践中,调整并寻找新策略。

     

    二、把握好教师的角色定位

   班级读书会最担心的是教师的过度介入,因为这种读书形式实际上是在语文教学和自由阅读之间取一个中间点——既体现教师对阅读的指导,又体现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很多教师困惑班级读书会应该如何指导、指导到哪个“度”,这种困惑很大程度上还是来自于教师的知识自信,认为学生“不教不会”。

   事实上,就儿童文学阅读而言,教师未必一定比学生读得更深入,体会得更真切。

因为儿童文学作品是以描写孩子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见长,特别是一些描写他们生活的作品,可能学生读来更觉有趣。

另外,学生有时观察得更加仔细,例如,图画书中很多画面的细节都是孩子先发现的。

所以,教师最好把自己定位为组织者和参与者,是和孩子一起“聊”书“聊”文学。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向学生推荐好书,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组织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多提问并互相解决问题;

    (3)拟定一些讨论的问题,在冷场时让学生提问并引导讨论;

    (4)聆听和记录学生的话语,考虑自己任何回应。

     

   三、掌握讨论活动的技巧

    讨论的前提是提问,因为提问不仅能使新旧知识联结起来,还能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倾听的习惯。

就文学阅读而言,提问有时比获得答案更重要。

教师最好是鼓励学生提问,但有时学生的问题抓不住重点,或者离讨论的主题比较远,教师也不要随意否定,可以帮助学生区别好问题和差问题。

例如,文本性问题通常只涉及书本本身,要少提,而非文本性问题能引发学生运用思考、推论等技能,要多提;事实性问题只要求学生给出唯一答案,要少提,而判断性问题要求比较复杂的思考,没有固定答案,要多提。

   在学生不知道如何提问时,可以做示范或者给出提问的途径,如:

我有话题要和大家一起谈;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我有话对故事的某个角色说;我有话对作者说;用思维导图或概念网来记录故事。

    在讨论时,教师既要尊重每个人的发言,又应该避免成员无建设性的谈话或偏离主题的讨论。

如果是全班集体讨论,教师尽量多让学生说,在学生的陈述中,回应、归纳、整理各式观点,不时提问学生“你觉得呢?

”培养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再让学生之间的观点多向交流;如果班额较大,则可以分组讨论,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分组讨论时,教师让各组选出主持人,教师则在各组之间走动,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并适时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这种分组讨论不像语文课一样,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是班级读书会的主体。

   班级读书会应该如何进行,也没有一个固定模式,也不可能所有问题都解决后才进行。

教师需要首先做起来,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认识,增加心得,磨砺技艺。

(三)

《班级读书会与阅读教学的区别在哪里》蒋军晶

              发表于《小学教学》2008年10月,P16-17 

   班级读书会,顾名思义,就是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师指导的组织和指导下,在语文课堂上开展的阅读活动。

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外阅读,而是由老师指定(或师生共同确定)一本书,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共同阅读,然后在班上围绕“整本书”进行讨论。

要比较班级读书会与阅读课的异同,困难挺大。

为什么?

  第一,在我国,班级读书会的研究与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读书会的教学策略,都是一些“专家理念”的推理,缺少实践的反馈与支持。

第二,目前的阅读教学观点,大部分仍然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正因为是经验总结,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更新、变化的空间很大。

例如王林在《班级读书会的教学策略》一文中谈到儿童文学(更多是指整本书)的基本教学策略时,提了11条建议,例如保持阅读过程的新鲜感和完整性;将阅读过程处理为探索和发现的过程;鼓励学生提问题,而不是问问题和等待特定的答案……其实这些建议正是阅读教学目前所追求的并且在今后很可能会成为阅读教学的常态。

  就目前而言,我个人的私意,班级读书会与阅读课的区别表现在以下三点。

  1.教学内容上,读书会更开放一些

   客观上,教材外的文本比起专门经过选择、删改的“教材体”文章来说,篇幅更长,主题更多元,内涵更丰富,体裁更多样……因此对于教材外的文本的解读更开放些,可以涉及两性平等、生命教育、公民意识、战争与和平、民主启蒙等,而这些领域在阅读教学中很少涉及。

退一步讲,即使同一文学作品,是教材内的还是在教材外的,决定了教学解读的深度与宽度。

文学作品一旦进入教材,教学时更注重强调主流的价值取向,大众的解读方向,尝试多元解读的同时也谨守着解读的边界。

而读书会的教学解读应该是多面向的,经常通过延伸、拓展性的问题与活动鼓励学生表达有创意的甚至批判性的意见。

  完整的语文教学,不但要关注文章写了什么,还要关注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

因此儿童文学的教学和阅读教学都重视提升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

但是在这共同方向之下两者有着显著的不同:

阅读教学多从理解与语用的角度设计了语言训练活动,侧重基础的理解与表达训练,例如学习“总分总”语段表达结构,例如学习用归并段落大意和回答几个问题再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些训练点是在教材所建构的学科学习体系之内的,所以教师经常要学习课程标准,参考教参。

读书会上,儿童文学的教学则更多从文学感受与欣赏(儿童视角)的角度来选择学习话题,例如:

从人物态度和想法的改变谈情节的发展;找出故事的高潮,分析小说章节的标题,找出关键性的一句话;谈时间的描述所营造的气氛;讨论文化习俗对故事情节的影响;欣赏细腻的风景……当然,文学赏析是属于较高的阅读层次,要带领学生走到此一层次,则需要老师耐心、细心地引导。

   2.教学组织上,读书会更真实松散些

   无论如何,教材是学生完善学科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凭借,因此,在设计阅读教学时必须有很强的目标意识,该知道的知识就要让学生识记,该达到的能力就让学生练习,该掌握的方法让学生学习,该明确的态度该明晰的价值观就让学生体会……在规定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要达成多维的教学目标,就要追求效率,强调效率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主动“引”、“导”、“教”、“授”,就需要教师比较主动地提出问题、提供话题。

于是问题转换、环节切换就比较频繁,导语牵引就比较多,于是教学程序的设计相对来说就比较精心,课堂结构比较精细,经常追求“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起承转合、一唱三叹”。

而读书会相对就要松散、宽松一点,教与学的过程更多地被处理成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讨论是读书会主要的教学手段并成为其价值核心。

也就是说,读书会主要是提供机会让一群人共同讨论所读过的书,带动孩子去思考,去探索,去理清自己的想法,不是回答问题,而是邀请伙伴帮忙思索自己困惑的部分,或者透过引导过程,反省自己的生活经验。

教师要学会等待,学会停嘴,多听少说,多组织与观察,教师参与讨论但不主导讨论。

  3.在阅读策略上,班级读书会更重视实际阅读能力的培养

   我们所有的阅读能力都是要反馈到生活中的,但从教材中有的能力很难获得,例如,文学性的赏析阅读,批判性阅读,教材中提到的阅读技能多是“一边读,一边想”“读文章,想画面”,并不特别完整和实用。

  有的这一点我们从李玉贵老师的课中可以感觉到策略运用的巨大不同。

我最近在查阅IEA阅读测试的一些题目,他们把阅读能力分成四个层面:

第一层,关注并提取明确陈述的信息;

第二层,直接推论;

第三层,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

第四层,检视并评价内容、语言和文本的要点。

  在每一个层面上,还有一些分项的能力。

检视我们的教学,好象关注第一、二层面比较多,另两个层面很少,所以,我觉得班级读书会很大程度上也要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班级读书会可以“说来听听”,但不要“随便聊聊”,特别是用的课堂教学时间的话。

 

 

(四)

赵镜中对班级读书会的功能定位是:

1、通过读书会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2、扩充学生的阅读量及范围。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展阅读策略。

 

赵老师对班级读书会确定的目标是:

1、阅读和建构意义。

2、体会真正的阅读。

3、建立书与人的关系。

4、学习挑选阅读材料。

5、了解不同的作者和不同书籍。

6、与团体合作和分享。

最终目的是通过读书把更多的制造机会给学生。

 

王林博士提供的读书表格:

阅读记录表                            班级:

                   姓名:

                       日期:

书名及字数

       

最喜欢的人       

最深刻的事

       

令人感动的事       

本书的广告词

       

不懂的问题   

(五)同行声音

1.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类型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教研室的孔凡弁、刘世茂根据各地课外阅读的情况,将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类型归纳为:

(1)读物推荐课。

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

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可以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

(2)读书方法指导课。

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讲授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四种常用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等;教给学生运用“意群注视法”,提高阅读速度;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

(3)读后叙述课。

组织学生复述自己读过的书籍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内容,以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叙述前提出要求,叙述后做好评定。

(4)交流评论课。

这是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重要环节,也是兵教兵、兵学兵的重要环节。

可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或体会;也可组织学生对所读书刊的内容进行专题评论或综合评论。

(5)读书笔记辅导课。

主要向学生介绍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