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1104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广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广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广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广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docx

《广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docx

广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广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广州市农业局

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一一年九月

目录

一、“十一五”回顾3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3

(二)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确立4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4

(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成效显著5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5

(六)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明显改善6

(七)农民收入实现持续快速增长6

(八)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良好开局7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7

(一)发展机遇7

(二)重大挑战8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9

(一)指导思想9

(二)基本原则9

(三)发展目标10

四、区域布局和产业发展12

(一)区域布局12

(二)产业发展13

五、主要任务和建设重点15

(一)夯实产业基础,完善公共服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供给保障能力15

(二)转变发展方式,打造精品农业,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18

(三)整合产业资源,扩大开放合作,提高广州农业的影响力和辐射示范能力19

(四)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开创和谐城乡、幸福广州新局面21

六、主要保障措施22

(一)加强组织领导22

(二)强化政策支持23

(三)深化改革创新24

(四)加强法制建设25

“十二五”时期是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提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攻坚阶段。

为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根据《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广州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严峻考验的五年,也是改革创新取得丰硕成果的五年。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这一主线,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积极推进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取得成效显著。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十一五”时期标准化改造农田60万亩、鱼塘10万亩,农业抗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在耕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完成省下达的粮食考评任务,蔬菜等主要菜篮子产品保持较高的自给水平,2010年生猪、水产品产量分别比2005年增长8.7%、13.7%。

通过种苗增殖放流、沃土工程等措施推进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建成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个,2010年全市农药、化肥使用量分别比2005年减少约35%和25%。

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322.1亿元、农业增加值188.6亿元、农产品出口6.2亿美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2.0%、11.0%和15.9%。

农业经济规模、土地产出率、蔬菜、生猪、水产品产量等主要指标居全省前列。

(二)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确立

蔬菜、岭南特色水果、花卉、畜牧、水产等传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优质水产品产量比重由2005年的35.6%上升至2010年的49.5%,畜牧规模化健康养殖比重、名特优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比重稳步提高。

农林牧渔服务业、种子种苗、观光休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产业长足发展。

累计共建成农业乡村旅游景点(区)106个,年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

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四大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蔬菜、水产、观赏植物、生猪价格成为全国指示性价格。

2010年,全市都市型农业总产值1076.7亿元,其中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产值达754.6亿元。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

初步构建了涵盖财政补贴、金融、用地等多方面的产业化扶持政策体系。

龙头企业实力再上新台阶,2010年市级、省级、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发展到80家、26家和9家,比2005年增加了30家、17家和5家,并实现了农业上市公司的零突破。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到30个,其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省部共建”的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9个,农业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9个,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发展到405家,其中市级、省级、部级示范社分别达12家、9家和1家。

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61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土地的38%。

(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成效显著

推进重大农业科技项目攻关和先进适用技术普及,香蕉枯萎病抗病品种选育等100多项农业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培育“彩霞”红掌、“广源占5号”水稻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新品种85个,蔬菜安全生产、环保控释肥施用、果蔬减压保鲜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万多名,培训农业技术骨干6万多名。

2010年,全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良种覆盖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77%、95%、58%,分别比2005年提高7个、5个和6个百分点。

2010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07.3万千瓦,劳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84千瓦,比2005年增长1%。

温室面积5.84万亩,喷淋设施达到6.72万亩。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

初步建立了市、区(县级市)、企业(基地)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全市产地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较好水平。

“十一五”时期制定(修订)农业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140多项,农业标准化体系初步完善。

建立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共82个,其中省级13个,国家级11个。

截至2010年底,全市无公害认证农产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有机食品标志产品分别达350个、73个、232个,省名牌产品(农业类)79个,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圆满完成亚运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制定实施《广州市农药管理规定》、《广州市生猪养殖办法》等地方行政法规,开展普法教育和“农资打假”整治,“十一五”时期共销毁假冒伪劣农资产品221.7吨。

(六)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明显改善

初步建立市、区(县级市)、镇、村四级动物防疫体系和以市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中心站为核心的疫病防控体系。

配合广州亚运建成全国首个取得国际认证的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

加强植物疫情监测,强化产地防疫检疫,香蕉花叶心腐病等植物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植物疫情和外来有害生物防控能力得到明显改善。

(七)农民收入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积极落实种粮直补、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渔用柴油补贴、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等农业补贴,创新土地流转补贴政策,探索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结合实际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和低保补贴标准。

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渠道。

推进渔民转产转业。

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落实留用地政策,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676元,比上年增长14.5%,“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达12.4%,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5年的2.58:

1下降到2010年的2.42:

1。

(八)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良好开局

城乡一体化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制定《关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实施意见》及12个配套文件,初步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体系。

大力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体系、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一体化发展。

开展自然村通水泥路、农村通信网络、自来水普及、污水处理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10年,全市累计有960条行政村进行了村容村貌整治建设,农村集中的地区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统一收运和无害化处理。

中心镇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成为我市城乡统筹发展重要节点。

加大对北部山区镇的扶持力度,北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广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一)发展机遇

一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调结构、上水平的重要战略转型期。

国家强调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从中央到地方,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密集出台,三农工作受到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环境非常有利。

二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广州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城市实力显著增强。

在成功举办第16届亚运会后,广州正朝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全省首善之区的方向迈进,有能力又迫切需要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三是从广州农业农村的发展阶段来看,都市型现代农业框架已经基本建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良好开局,扶持北部山区发展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为广州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二)重大挑战

一是资源与环境约束加剧,城市发展与农业用地矛盾日益突出,农业面临的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大,农业“用工难”形势日趋严峻;灾害和疫病防控压力大,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更加突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

二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仍然较弱,与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市场消费需求升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发事件对城市农产品应急保障能力提出了考验,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更加艰巨。

三是城乡一体化改革刚刚开局,农业农村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仍然较大。

制约农民增收的许多因素尚未消除,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压力越来越大。

北部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仍然落后,农民收入仍然偏低,区域发展仍然不平衡。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总目标,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农业特色化、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化、品牌化、产业化为重点,强化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基础支撑,推进农业向科技型、生态型、服务型和效益型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与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具有广州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新格局。

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北部山区建设,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城乡统筹原则。

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原则。

注重资源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多功能综合开发,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改革创新原则。

深化改革,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加强宏观管理,促进依法治农。

市场导向原则。

坚持以市场为基础,发挥广州综合优势,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稳定和提高鲜活农产品的自给率。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大力发展品牌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深加工和现代流通农业、种子种苗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实现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态保障能力、辐射示范能力明显增强;深入推进广州特色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和农民收入快速持续增长。

2.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广州市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

——农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促进农产品供给由数量增长为主向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转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条件由主要“靠天吃饭”向提高现代设施装备转变,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0万亩;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粗放向规模集约转变,土地流转面积达到80万亩,产业化带动农户比重达到50%左右;农业资源利用由粗放开发向循环节约环境友好转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比“十一五”期末提高5个百分点,乡村旅游主要发展指标实现翻一番;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20%。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高标准规划建设重点菜篮子基地、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优势产业板块,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主要鲜活农产品自给能力稳定提高,与特大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农产品供应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农业经济平稳增长,农业总产值、增加值年均增长1.5%和1.0%。

——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初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到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年均增长10.0%以上。

农村扶贫工作取得突破,到2012年底,被帮扶的贫困村年集体收入基本达到10万元以上,被帮扶的贫困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基本达到5000元以上。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统筹城乡规划、基础建设、市场体系、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取得显著成效。

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分区合理、特色鲜明、和谐依存的规划建设体系。

镇域经济较快发展,产业聚集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功能显著增强。

农村交通、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在城市中的绿色生态屏障作用进一步加强。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有序发展,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推进。

四、区域布局和产业发展

(一)区域布局

依据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条件,结合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进优势产业向现代农业园区、重点“菜篮子”基地和特色产业板块集中,构建“组团式多板块”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布局。

1.北部山区生态农业组团:

主要是从化及增城、花都、萝岗北部,白云东北部。

重点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特色水果、绿色有机蔬菜、“高山”花卉、鲜切花、生态畜牧业、特种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绿色生态产业。

2.中部平原农业组团:

主要是花都西部、白云西北部、增城中南部,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丝苗米生产与加工、花卉园艺、出口原料鱼养殖加工等无公害高效产业。

3.南部滨海沿江农业组团:

主要是番禺、南沙和巴江河、流溪河、增江的下游流域。

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亚热带特色水果、观叶植物及绿化苗木、优质水产养殖、饲料加工、观光休闲农业等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绿色高效产业。

4.城郊农业组团:

主要是白云南部、番禺北部、荔湾西部、萝岗九龙南部、海珠南部、花都东部等近郊,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特色花卉、岭南水果、观赏鱼等特种养殖,发展体验型旅游农业、农产品流通、种子种苗、饲料等涉农科技产业和现代农业服务业。

(二)产业发展

——粮食:

种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优化粮食结构,适度发展甜玉米、马铃薯、番薯等高效粮食作物。

扶持增城、从化发展优质稻米生产和加工。

推进粮食品种差异化、优质化和耕作机械化。

——蔬菜:

加强蔬菜生产基地、蔬菜标准园区和蔬菜专业村建设,推进标准化、设施化生产,推进近郊菜地环境改造。

加强标准化技术和产品标签标识示范推广,提高蔬菜生产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绿色和有机蔬菜比重。

培育发展蔬菜速冻、保鲜、储藏、物流配送和深加工产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水果:

加强果园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水果专业村。

优化品种结构,加快大宗水果品种改良,适度发展加工型水果,加强岭南特色水果品种选育,促进品种多样化和特色化。

扶持发展果品保鲜加工和观光休闲农业。

——花卉:

以标准化、设施化、生态化为核心,推进花卉产业升级,重点发展观叶植物、高档盆花、出口盆景、冬、春季鲜切花等四大类优势特色花卉及花卉种苗。

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出口竞争力的新品种,发展花卉种苗及技术服务,发展花卉流通和包装储运等相关产业,完善产业链,形成花卉产业优势。

——畜牧:

推进畜牧养殖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重点支持大型骨干畜禽养殖项目,扶持大型畜牧企业发展养殖、购销、屠宰加工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

稳定畜牧生产,保障禽畜产品供给,扶持广州的大型畜牧企业在外地建设基地并稳定供应广州市场。

扶持种畜禽产业发展壮大。

——渔业:

加强渔业设施建设,改善养殖基础条件。

大力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模式,推进水产标准化、设施化、专业化养殖。

加快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观赏渔业、水产苗种、水产加工出口等高附加值产业。

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打造全国海洋水产总部经济园区,建设最具规模的国际海洋水产交易中和和国家级现代化渔港。

——现代种业:

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禽、水产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扶持重点科研单位或优势企业建设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畜禽扩繁场和水产良种场,扶持种子种苗产业化发展。

——现代农业服务业:

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现代物流、农业会展、农业标准化、检测检验等高端产业,适度支持生物农药、兽药疫苗、饲料、配方基质、农业机械及设施装备等涉农产业,提升广州农业的科技含量、影响力和辐射示范能力。

五、主要任务和建设重点

围绕“十二五”规划目标,着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态保障能力、辐射示范能力建设,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

(一)夯实产业基础,完善公共服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供给保障能力

1.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继续推进连片农田和鱼塘标准化改造,结合都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基本农田保护,提高重点农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园区的整治标准。

加强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推广连片温室大棚、节水灌溉、生态健康养殖、生物防治、冷链保鲜等先进适用农机具和农业设施,推进农业机械化、设施化建设。

2.开展新一轮菜篮子基地建设,稳定和提高“菜篮子”产品自给水平。

保持常年菜地不低于50万亩、鱼塘不低于30万亩。

建设和提升30个蔬菜专业村、20个水果专业村,建设15个重点蔬菜基地、10个现代渔业基地,20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场),改造和建设30个万头以上现代化养猪场。

建设设施菜田5万亩、设施渔业4万亩,对近郊2万亩菜地生产环境进行改造。

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采后分级、加工、包装、保鲜、冷藏能力。

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和标准化养殖技术、设施,扶持养殖产业发展规模经营。

3.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长效机制。

以农业品牌化带动标准化生产,加大品牌培育和认证力度,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名牌农产品。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能力和行政执法能力建设。

高标准建设广州市农业标准与监测中心、农业部花卉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广州),完善区(县级市)级农产品质检机构,扶持重点农产品产地检测站建设,完善市、区(县级市)、农产品生产企业(基地)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健全供穗农产品基地质量监管机制。

加强种子、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督抽查,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

强化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完善农产品生产档案记录制度,推进农产品溯源系统建设。

4.完善动物卫生和作物病虫害防控体系。

完善市、区(县级市)两级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健全以市、区(县级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导、以镇站和村级防疫员为补充、专业科研机构为辅助的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

加强市、区(县级市)兽医实验室建设。

积极开展常年免疫,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

全面提升屠宰检疫规范化水平,基本完成检疫申报点建设,规模生产场产地检疫率达100%。

完善动物疫病和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应急演练和培训,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建立健全重大水生动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建立职业渔医制度,建设鱼病远程诊断防治网络。

完善无马疫病区维护管理。

5.深入推进农业市场化、信息化建设。

升级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进“订单农业”、“产销对接”。

大力扶持北部山区建立农超对接生产基地,减少农产品流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培育农村流通中介组织,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协会,推进农产品营销网络和冷链体系建设,支持发展农产品配送直销、电子商务、名优农产品会展等新型流通模式。

加强市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数据库建设,推进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的运用。

结合国家“三网合一”重大信息服务工程建设,开设农业技术实用信息服务,提供农业通、热线电话等信息服务,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向农村基层,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延伸。

6.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

加强农业(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继续实施休渔禁渔制度,积极开展增殖放流。

加大各类种质资源保护区、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力度,完善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网络。

建立外来生物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体系,防治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以节地、节肥、节药、节能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大力推广节约型生产技术。

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实施沃土工程,推广农药化肥减量使用技术。

发展循环农业,搞好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广农村沼气利用,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

(二)转变发展方式,打造精品农业,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推进优势产业基地和“一村一品”建设,引导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

稳定粮食生产,调整优化园艺产业和养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生态的精品农业和特色农业,推进农业品牌化。

发展种子种苗、特种种养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产业,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现代物流、农业会展等高端产业,适度支持生物农药、兽药疫苗、配方有机肥、饲料、配方基质、农业机械及设施装备等涉农产业,提升广州农业的科技含量、影响力和辐射示范能力。

2.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

完善市、区(县级市)、镇(街)三级农业技术公共服务机制,加快构建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服务到位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推进良种良法等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引进、示范和推广。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设施化,逐步把农业设施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

3.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减少农业从业人员。

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和奖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上市融资。

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市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达到50家。

完善产业化利益联接机制,提高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带动农户增收。

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大力发展鲜活农产品采后处理、深加工、会展农业、现代农业物流等农业相关产业。

4.积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完善观光休闲农业基础设施,推进观光休闲农业示范村建设。

对全市范围内农家乐进行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规范经营行为,提升服务档次。

完善用地、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有实力、有潜力的农业科研基地、农业企业、“一村一品”专业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渔业)。

重点抓好滨海农业乡村游、岭南水乡特色游、千年花乡观光游、北部生态农业乡村游、农业科技观光游等精品线路和重点景区建设。

(三)整合产业资源,扩大开放合作,提高广州农业的影响力和辐射示范能力

1.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影响力。

整合广州地区农业科技资源,围绕优势和特色产业,对农业新品种创新、农业机械化设施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农产品精深加工、高效环保安全的新型饲料和饲料原料等重点领域进行研发,提升广州农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创新能力。

进一步加大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的扶持力度,继续开展关键性共性技术攻关。

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扶持壮大种子种苗等农业科技产业。

2.大力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按照“布局合理、功能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备、产业优势突出、生态环境优良、科技应用领先、服务体系健全、管理科学高效、高度组织化”的要求,高标准规划建设万花园等国家级和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