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图设计总说明.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0573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施工图设计总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施工图设计总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施工图设计总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施工图设计总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施工图设计总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施工图设计总说明.docx

《施工图设计总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工图设计总说明.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施工图设计总说明.docx

施工图设计总说明

偏关县新区拥军街

道路施工图设计总说明

1概述

1.1工程范围

偏关县地处黄河中上游黄土丘陵区,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地势东高西低。

本工程拥军街位于偏关县罗汉坪新区,规划为东西向城市次干路,沿线规划分布着商业、住宅等服务业设施,是偏关县罗汉坪区重点规划地段。

根据偏关县政府委托要求,本次设计拥军街西起G209,向东沿规划走向途经拥军街/迎宾路交叉口、拥军街/神河高速公路偏关连接线交叉口至拥军街/外环路交叉口,规划为城市次干路,设计范围内道路总长为887.11m,红线宽15m。

1.2设计依据

1)拥军街施工图设计任务委托单(偏关县建设局);

2)山西陆野测绘有限公司提供的1:

500地形图及拥军街道路纵断面及横断面测量资料;

3)偏关县政府核定的拥军街道路红线;

4)偏关县政府拟定的道路标准断面;

1.3主要规范

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2)《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4)《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5)《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6)《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7)《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

8)《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J114-2001

9)《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10)《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999

11)《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2004.03)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城市建设部分)(建标[2000]202号)

13)其他有关规范及标准

1.4主要技术标准

拥军街规划为城市次干路,按城市次干路标准设计,计算行车速度:

30km/h。

1.4.1平面设计线形指标

表1.4-1平面设计线形指标

计算行车速度(km/h)

30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

150

设超高推荐半径(m)

85

设超高最小半径(m)

40

不设缓和曲线最小半径(m)

-

平曲线最小长度(m)

50

圆曲线最小长度(m)

25

小转角平曲线最小长度(m)

350/α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

25

停车视距(m)

25

1.4.2纵断面设计线形指标

表1.4-2纵断面设计线形指标

计算行车速度(km/h)

30

凸形竖曲线

极限最小半径(m)

250

一般最小半径(m)

400

凹形竖曲线

极限最小半径(m)

250

一般最小半径(m)

400

竖曲线最小长度(m)

25

最大纵坡度推荐值(%)

7

最大纵坡度限制值(%)

9

纵坡坡段最小长度(m)

-

1.4.3荷载等级

路面计算荷载:

BZZ-100型标准车。

路面结构设计年限:

10年

1.4.4道路净空高度

机动车净高≥5.0m;行人净高≥2.5m。

2设计内容

2.1平面设计按照规划,本工程道路红线宽度为15m。

设计中心线按照罗汉坪区规划中心线为主,道路总长887.11m。

2.2纵断面设计

道路纵断面设计在满足设计规范中计算行车速度要求的前提下,需综合考虑平面、纵断面线形组合以及根据相交道路标高、周围地坪标高要求,尽量做到填挖平衡,减少土方量,降低工程造价。

本工程范围内拥军街道路最大纵坡4.68%,最小纵坡1.15%。

2.3道路横断面设计

拥军街道路实施宽度15m,断面布置为“双向两车道”,采用一幅路。

道路标准横断面布置如下:

2m(人行道)+1.5m(绿化分隔带)+4m(车行道)+4m(车行道)+1.5m(绿化分隔带)+2m(人行道)=15m(规划红线)。

车行道采用1.5%横坡,人行道采用2.0%直线坡。

路面排水主要靠道路纵坡和横坡及排水管网解决。

2.4路基设计

2.4.1路基设计原则

◆路基应稳定均匀,一般路段与构造物连接段的工后沉降应满足要求。

◆路基应密实坚固,路床上部应达到干燥或中湿状态,路床顶面回弹模量不小于30Mpa。

◆路基填筑材料要因地制宜,同时也应符合规范规定的填料要求。

◆路基设计应满足建设进度与技术经济合理的要求。

2.4.2路基填土高度

路基的强度与稳定性,同路基的干湿类型有密切关系,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路面结构及厚度的确定。

本次道路沿线地势总体呈东高西低,整体起伏较大,最大纵坡为4.68%。

2.4.3路基填料要求

路基填料宜选用有一定级配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特别是路床部分;粘性土等细粒土次之,当含水量超过最佳含水量较多时,应掺入石灰等固化材料处理后使用;粉性土和耕植土、淤泥、杂填土等不能用于填筑路基。

路基填料的强度要求应满足规范要求,详见下表。

表2.4-1路堤填料最小强度要求

项目分类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m)

填料最小强度(CBR)(%)

填方路基

0~0.3

6

0.3~0.8

4

0.8~1.5

3

1.5以下

2

零填及挖方路基

0~0.3

6

0.3~0.8

4

2.5.4路基压实度要求

路基压实度标准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的规定,按次干路标准进行压实,要求采用重型压实标准:

表2.4-2土路基压实度标准(次干路)

填挖类别

路槽底以下深度

压实度(次干路)

机动车道(重型压实标准)

填方

0~80cm

≥94%

80~150cm

≥92%

>150cm

≥91%

挖方

0~30cm

≥94%

2.5.5特殊路基处理

本工程施工时,工程范围内如遇浜塘,可提前抽干积水,清除淤泥后,用素土回填。

2.5路面结构设计

2.5.1路面结构设计参数

路面计算荷载:

BZZ-100型标准车。

路面结构设计年限:

10年

1)沥青混合料设计参数和技术要求

沥青混合料设计参数和技术要求见下表2.5-1~表2.5-2

表2.5-1沥青混合材料设计参数

材料名称

抗压模量(MPa)

15℃劈裂

强度(MPa)

备注

20℃

15℃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密级配)

1400

2000

1.4

AC-10,AC-13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1200

1800

1.0

AC-16,AC-20

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技术要求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设计参数见下表:

表2.5-2基层、底基层材料设计参数

材料名称

配合比或

规格要求

抗压模量E(MPa)

(弯沉计算用)

抗压模量E(MPa)

(拉应力计算用)

劈裂强度

σ(MPa)

水泥碎石

5%

1500

3600

0.5

2.5.2路面结构组合设计

●车行道路面结构

路面采用沥青砼路面,车行道路面结构为:

4cmAC-13C(采用SBS改性沥青,SBS含量为5%)

乳化沥青粘层油(PC-3,用量0.5L/m2)

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掺抗车辙剂

其中:

掺抗车辙剂是沥青混合料总重量(包括骨料、矿粉、沥青)的

0.2%-0.6%。

(具体由实验定)

乳化沥青透层油(PC-2,用量1.5L/m2)

20cm5%水泥稳定碎石

20cm4%水泥稳定砂砾

15cm天然砂砾

结构总厚度:

65cm。

土路基回弹模量不得小于30Mpa,相应验收弯沉为:

土路基顶面允许弯沉为292.5(1/100mm)。

水稳基层顶面允许弯沉为28.1(1/100mm)。

沥青砼面层允许弯沉为19.9(1/100mm)。

●人行道路面结构

6cm人行道砖

2cm1:

3水泥砂浆

10cmC15水泥混凝土

10cm天然砂砾

结构总厚度28cm。

2.5.3沥青混凝土面层技术要求

改性沥青采用SBS(I-C),AC-13C、AC-20C、AC-25C采用普通石油沥青采用90号A级。

具体质量技术指标如表2.5-3~表2.5-5。

(1)、沥青

表2.5-3SBS(I-C)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改性沥青指标要求

针入度(25℃,100g,5s)(0.1mm)

60~80

延度(5cm/min,5℃)(cm)

≮30

软化点(环球法)(℃)

≮55

溶解度(三氯乙烯)(%)

≮99

针入度指数PI

≮-0.4

闪点(℃)

≮230

TFOT(或RTFOT)试验后残留物

质量变换(%)

≯±1.0

针入度比(25℃)(%)

≮60

延度(5℃)(cm)

≮20

弹性恢复(25℃)(%)

≮65

离析,48h软化点差(℃)

≯2.5

运动粘度(135℃)(Pa.s)

≯3

表2.5-490号A级沥青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90#沥青指标要求

针入度(25℃,100g,5s)(0.1mm)

80~100

延度(15℃)(cm)

≮100

延度(10℃)(cm)

≮30

软化点(环球法)(℃)

≮44

溶解度(三氯乙烯)(%)

≮99.5

针入度指数PI

-1.5~+1.0

TFOT(或RTFOT)

质量变化(%)

≯±0.8

残留针入度比(%)

≮57

残留延度(10℃)(cm)

≮8

闪点(COC)(℃)

≮245

含蜡量(蒸馏法)(%)

≯2.2

动力粘度(60℃)(Pa.s)

≮140

密度(15℃)(kg/m3)

实测纪录

表2.5-5道路用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单位

品种及代号

试验

方法

阳离子

喷洒用

PC-1

PC-2

PC-3

破乳速度

快裂

慢裂

中裂

T0658

粒子电荷

阳离子(+)

T0653

筛上残留物(1.18mm筛),不大于

0.1

T0652

粘度

恩格拉粘度计E25

2~10

1~6

1~6

T0622

道路标准粘度计C25.3

s

10~25

8~20

8~20

T0621

蒸发

残留物

残留分含量,不小于

50

T0651

溶解度,不小于

97.5

T0607

针入度(25℃)

0.1mm

50~200

50~300

45~150

T0604

延度(15℃),不小于

cm

40

T0605

与粗集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积,不小于

2/3

T0654

与粗、细粒式集料伴和试验

-

T0659

水泥伴和试验的筛上剩余,不大于

-

T0657

常温贮存稳定性

1d,不大于

1

T0655

5d,不大于

5

(2)、面层粗集料要求

粗集料应采用石质坚硬、清洁、不含风化颗粒、近立方体颗粒的石灰岩等碱性石料,上面层10~15档的粗集料应采用辉绿岩、玄武岩等坚硬石料;并且要采用反击式破碎机轧制的碎石,严格控制细长扁平颗粒含量。

为使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合理,形成S型光滑曲线,建议粗集料采用2档料进行组配。

沥青面层粗集料技术要求见表2.5-6。

表2.5-6沥青面层粗集料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上面层

中、下面层

石料压碎值(%)

≯20

≯20

洛杉矶磨耗值损失

≯28

≯30

对沥青粘附性

5级

4级

坚固性(%)

≯12

≯12

针片状颗粒含量(%)

≯10

≯10

水洗法<0.075㎜颗粒含量(%)

≯1

≯1

软石含量(%)

≯3

≯5

石料磨光值(PSV)

≮42

≮42

吸水率(%)

≯1.5

≯1.5

表观相对密度(t/m3)

≮2.60

≮2.50

(3)、面层细集料要求

细集料应采用坚硬、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的石料,建议采用石灰岩的机制砂,不能采用山场的下脚料。

建议细集料采用2档料进行组配,对砂当量要加以严格控制,小于0.075质量百分比宜不大于12.5%。

沥青面层细集料技术要求见表2.5-7。

表2.5-7沥青面层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指标

表观相对密度(g/cm3)

≮2.5

坚固性(>0.3mm部分)

≮12

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

≯3

砂当量(%)

≮60

亚甲蓝值(g/kg)

≯25

棱角性(s)

≮30

(4)、填料

填料采用石灰岩等碱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矿粉必须干燥、清洁。

沥青面层填料技术要求见表2.5-8。

表2.5-8沥青面层矿粉质量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指标

表观密度(t/m3)

≮2.5

含水量(%)

≯1

外观

无团粒结块

亲水系数

<0.9

塑性指数

<4

粒度范围

<0.6mm(%)

100

<0.15mm(%)

90~100

<0.075mm(%)

85~100

(5)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

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要求见下表。

表2.5-9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

级配类型

通过下列筛孔的质量百分率(%)

31.5

26.5

19

16

13.2

9.5

4.75

中粒式

AC-20

100

90-100

78-92

62-80

50-72

26-56

细粒式

AC-13

100

90-100

68-85

38-68

级配类型

通过下列筛孔的质量百分率(%)

2.36

1.18

0.6

0.3

0.15

0.075

中粒式

AC-20

16-44

12-33

8-24

5-17

4-13

3-7

细粒式

AC-13

24-50

15-38

10-28

7-20

5-15

4-8

(6)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技术要求

表2.5-10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技术要求

气候条件和技术指标

相应于下列气候分区所要求的动稳定度(次/mm)

试验方法

七月平均最高气温℃

及气候分区

20~30

夏热区

2-2

普通沥青混合料,不小于

800

T0719

改性沥青混合料,不小于

2400

(7)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检验技术要求

表2.5-11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检验技术要求

气候条件和技术指标

相应于下列气候分区的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年降雨量(mm)及气候分区

250~500

半干区

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不小于

普通沥青混合料

75

T0790

改性沥青混合料

80

冻融劈裂试验的残留强度比(%),不小于

普通沥青混合料

70

T0729

改性沥青混合料

75

(8)沥青混合料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με)技术要求

表2.5-12沥青混合料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με)技术要求

气候条件和技术指标

相应于下列气候分区所要求的破坏应变(με)

试验方法

年极端最低气温℃

及气候分区

-21.5~-37.0

冬寒区

2-2

普通沥青混合料,不小于

2300

T0719

改性沥青混合料,不小于

2800

表2.5-13路面抗滑标准

道路类别

一般路段

摆式仪测定值

构造深度

TD(mm)

石料磨光值PSV

F0

F

计算行车速度≥50km/h的主干路

45~50

37~40

0.4~0.6

37~40

2.5.4沥青表面处治面层材料规格和用量(方孔筛):

沥青表面处治面层材料规格和用量(方孔筛):

表2.5-14沥青表面处治面层材料规格和用量(方孔筛)

沥青

种类

类型

厚度(mm)

集料(m3/1000m2)

乳化沥青用量(kg/m2)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一次

第二次

合计

用量

规格

用量

规格

用量

乳化沥青(PC-1)

双层

10

S12

9~11

S14

9~6

1.8~2.0

1.0~1.2

2.8~3.2

2.5.5水泥稳定基层技术要求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砂砾)施工按《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要求进行,水泥稳定级配碎石中水泥含量暂定为5%(重量比),最大量不超过5.5%,基层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不小于98%,施工前,要求用重锤击实法求出最大干密度与最佳含水量的配合,7天浸水抗压强度要求达到3.5MPa,水泥选用普通硅酸水泥,矿渣硅酸水泥或火山灰硅酸盐水泥,但应首选终凝时间较长(宜在6小时以上)水泥,同时采用标号较低(如32.5)的水泥。

碎石的抗压碎能力要求集料压碎值应不大于30%,碎石的颗粒组成符合级配范围要求,具体见下表

表2.5-15水泥稳定碎石(砂砾)颗粒组成范围

筛孔尺寸mm

31.5

26.5

19

9.5

4.75

2.36

0.6

0.075

通过百分率%

100

90-100

72-89

47-67

29-49

17-35

8-22

0-7

水泥稳定碎石的质量评定标准可参照《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第7.12条执行。

水泥稳定砂砾底基层中水泥含量暂定为4%(重量比),最大量不超过4.5%,底基层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不小于98%,施工前,要求用重锤击实法求出最大干密度与最佳含水量的配合,7天浸水抗压强度要求达到2.5Mpa。

砂砾的颗粒组成范围同表2.5-15。

2.5.6砂砾垫层技术要求

砂砾应具有一定粗细粒料级配,透水性良好,质地坚硬,不含杂质,最大粒径应小于75mm。

颗粒组成应符合表2.5-16要求。

表2.5-16砂砾颗粒组成要求

筛孔尺寸(mm)

75

63

4.75

0.075

通过质量百分率(%)

100

80~100

30~50

≤5

天然砂砾压实度不小于92%。

2.6交叉口设计

本工程范围内沿线分别与G209、规划迎宾路、神河高速公路偏关连接线以及外环路相交。

交叉口施工时,如相交道路为规划道路,预留规划道路交叉口,施工范围详见“道路平面施工图设计”,在工程范围内相交道路及小区出入口全部按照车行道路面结构层施工。

2.7路基边坡防护设计

本次设计中,低挖方路段采用1:

1放坡,低填方路段采用1:

1.5放坡,在高填方路段根据填方高度分级放坡,由于该地形的特殊性每6米为一级,边坡坡率从路面开始往下分别为1:

1.5、1:

1.75和1:

2;边坡平台宽度为2米。

由于该地块的特殊性。

同时,应业主要求,不考虑东西向的山体排水问题,高填方路段坡脚处不设边沟,以免影响后期周边地块的发展。

高填路基:

为了减少高路堤工后沉降,提高路堤的稳定性,对填土高度大于10m的路堤,分别采取600KN·m(填高≥10m)、1000KN·m(10m<填高<15m)、2000KN·m(填高≥20m)对路基范围内的原地面采用强夯进行处理。

除了上述措施外,还应控制分层压实工艺,即控制松铺厚度为20cm,控制填土含水量(最佳含水量+2%~3%)来确保路基稳定性,减少工后沉降。

深挖路基:

根据工程地质资料,对每段深挖路基采取单独设计,采用简化Bishop法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并结合已建工程的成功经验确定边坡坡率、合理选用防护形式对边坡进行防护,施工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核对边坡地层资料,动态施工,如有出入应及时反馈设计方,及时采取措施解决,确保工程安全。

2.8附属设施

2.8.1单位及小区出入口

道路沿线单位及小区出入口,均按牛腿式进口坡道方式处理。

本工程施工时,施工单位可根据建设方意见及现场实际情况适当增减调整出入口位置。

按相关规范及经验,本工程道路两侧小区预留出入口宽度为8m到10m,具体宽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8.2无障碍设施

为了方便残疾人行走,本工程道路按规范要求进行了无障碍设计。

沿线在人行道上铺设40cm宽的条形行进盲道砖,在盲道的起终点及拐弯处铺设圆点形的提示盲道砖。

人行道在交叉口位置设置缘石坡道,缘石坡道采用三面坡缘石坡道,缘石坡道的坡度为1:

12。

缘石坡道布置详见“无障碍及盲道施工图设计”。

2.8.3绿化种植要求

机动车到与人行道间隔的分隔带上设置1.5×1.5m树池,间隔6m,种植树冠较大,适合本地区气候的树种。

(树池尺寸及间距可根据建设方意见调整)

2.8.4交叉口交通信号设置

本工程平面交叉口均采用信号灯控制,平交口的四个方向安装机动红、绿、黄三色灯和行人过街信号灯。

本工程实施时,如相交的规划道路尚未实施,可根据设计预埋信号灯线圈。

3道路施工

道路施工应严格按照城市道路有关规范及《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的规定要求进行,主要施工技术要求简述如下:

3.1路基

(1).路基挖土应由边到中,以利于排水,分层循序进行。

当开挖至接近路基设计顶面时,应根据土质情况注意预留碾压沉落高度,其数值可通过试验确定。

挖土过程中应保持一定的纵、横坡度,以利于排水,不得挖成坑塘,严禁掏空挖土。

路基若有超挖,应用与挖方相同的土壤填补,并压实至规定要求的密实度。

若不能达到规定要求,应用合适的筑路材料填补压实。

(2).路基在开挖过程中,若遇软弱地层或障碍物,需采取特殊措施时,应会同设计部门与建设单位共同商议处理。

(3).路基填土前,原地面上杂草、树根、农作物残根、腐蚀土、垃圾等必须全部清除。

一般路段清除厚度不小于30cm。

(4).原地面若为斜坡或老路基拓宽,先将边坡挖成阶梯形,然后分层填筑压实,每级台阶高度一般为20cm,台阶高宽比宜为1:

1.5,台阶底面应稍向内倾斜。

(5).填土路基必须根据设计断面分层填筑压实,其分层填筑厚度必须与压实机具功能相适宜,一般每层松土填土厚度不应超过30cm(压实厚度约20cm),若采用薄铺轻碾的方法,每层松土厚度可为15~20cm。

路基填筑压实宽度不得小于设计宽度,以便最后削坡,严禁贴坡。

(6).填土地段的表层不得有积水,填筑应逐段分层进行,先填低洼地段,后填一般地段;先填路中,后填路边,保持有一定的路拱和纵坡。

若填土分几个作业段施工,则先填地段应分层留阶,台阶宽度≥1m。

(7).填方段原地面标高以下的各种地下管线及其它构筑物应先期做完。

管线周围及顶面以上的回填土应按路基沟槽压实度要求对称、均匀、薄铺轻夯分层回填夯实,浅埋管道必须加固处理。

(8).压路机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慢后快,先边后中,先高后低以及轮迹要重叠等原则,且碾压轮应超过两施工段的接缝。

碾压时应顺道路中心线方向进行,弯道及路口圆角处应边开边借。

碾压速度应均匀,轮迹重叠宽度,二轮压路机为30cm,三轮压路机为后轮宽度的一半。

(9).土路基压实后应平整、密实,无弹簧、翻浆、松散现象。

路基应分层测定压实度,符合要求后,方能进行上一层土方的填筑。

(10).当地质条件良好,边坡高度不大于20m时,土质路基的边坡坡率不得陡于下表:

填方路堤边坡坡率

填料类别

边坡坡率

上部高度(H≤8m)

下部高度(H≤12m)

细粒土

1:

1.5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