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最后冲刺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9863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文言文最后冲刺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最后冲刺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最后冲刺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最后冲刺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最后冲刺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文言文最后冲刺含答案.docx

《中考语文文言文最后冲刺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文言文最后冲刺含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文言文最后冲刺含答案.docx

中考语文文言文最后冲刺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最后冲刺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中考练兵

基础积累层级

1.(2012·浙江温州)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不见曦月()

(2)沿溯阻绝()

(3)或王命急宣()

(4)每至晴初霜旦()

2.(2012·四川凉山)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

B.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上

C.其间千二百里间,相距

D.清荣峻茂荣,茂盛

3.(2010·湖南娄底)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已而之细柳营D.策之不以其道

4.(2010·湖南娄底)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夏水襄陵

B.绝献/多生怪柏

C.虽/乘奔御风

D.常有高/猿长啸

5.(2011·山东泰安)下面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D.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2012·浙江温州)翻译下面句子。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2012·四川凉山)把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理解运用层级

8.(2010·广东)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描写水势盛大,又用“□□□□,□□□□”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用原文的语句填空)

9.(2006·湖南郴州)选出最能概括本文段(“至于夏水襄陵……猿鸣三声泪沾裳”)内容的一项()

A.描绘了三峡夏季水流之急。

B.描绘了三峡四季的美丽景色。

C.描绘了三峡春冬之时的美丽景色。

D.描绘了打渔人的悲惨生活。

10.(2012·浙江温州)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

11.(2012·广东广州)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千二百里长的三峡两岸,高山对峙,怪石嶙峋,峭壁重叠,群山绵延不断。

B.夏天的三峡有许多险滩,过往的船只不论是顺行还是逆行,其航道大都被阻隔断绝。

C.每逢到了春冬之季,三峡江水变得缓慢安详,青翠群山静静倒映在碧绿清澈的潭面上。

D.在雨后初晴或秋霜初降的早晨,三峡的山林水涧又展现出清凉热闹的另外一番景象。

拓展探究层级

12.(2009·湖北枣阳)三峡以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修建水利工程的理想之地,如葛州坝、三峡水利枢纽。

请从文中找出适宜修建水利工程的理由(至少两条),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再写出文中印证的语句。

13.(2009·黑龙江绥化)下面是《小石潭记》选段,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14.(2010·山东枣庄)《早发白帝城》由《三峡》化出,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

新题演练

15.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字。

(1)夏水襄陵()

(2)不以疾也()

(3)素湍绿潭()(4)属引凄异()

16.

(1)本文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句子是:

(2)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句子是:

17.

(1)本文能否先写水情,再写山势?

为什么?

(2)作者按夏、春冬、秋三个时段描写三峡之美,请以简练的词语分别概括。

示例:

夏季:

水势迅急凶猛,可谓(奔放美)(或“迅疾美”)。

春冬:

景色秀丽奇绝,可谓()

秋季:

气氛萧瑟凄凉,可谓()

参考答案

中考练兵:

1.

(1)日光,这里指太阳

(2)逆流而上(3)有时(4)早晨2.B3.B4.D5.B6.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7.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8.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素湍绿潭回清倒影9.B10.渲染秋天萧瑟的氛围,表现三峡的凄婉美。

11.D12.第一:

由于两边是高山,蓄水量大,成为中国第一水库,能很好地防洪。

印证句见: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第二:

水流很急,有利于发电。

印证句见: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3.相同点:

都从侧面描写水。

不同点:

《三峡》写出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小石潭记》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14.《早发白帝城》用猿声衬托行船的快和作者的心情;《三峡》用猿声哀转久绝表现峡谷幽长的特点,渲染了秋天三峡的萧瑟气氛。

新题演练:

15.

(1)漫上

(2)不如(3)急流(4)连续16.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17.

(1)不能。

因为水情是由山势决定的,先写山的特点,为下面写水作铺垫,山势高峻,水流自然急速。

(2)清幽美(清丽美)凄婉美

中考最后冲刺: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有删节)

中考练兵

基础积累层级

1.(2012·天津)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尤清冽  冽:

B.卷石底以出卷:

翻卷

C.潭中鱼可百许头可:

可以

D.乃记之而去去:

离开

2.(2011·湖北孝感)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托。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潭西南望过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源头在哪里。

理解运用层级

3.(2012·山东菏泽)文中“潭中鱼……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表现了。

4.(2011·新疆乌鲁木齐)全文两次写到“乐”,这与文章忧伤凄苦的感情基调矛盾吗?

为什么?

5.(2010·山东枣庄)下面句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2011·湖北孝感)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

B.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

如鸣珮环的水声、参差披拂的枝蔓、空游无依的鱼儿、斗折蛇行的小溪、竹树环合的四周,把小石潭绘就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C.首段文字,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D.本文语言凝练。

写卷石的形态各异,仅用了“坻”“屿”“嵁”“岩”四字刻画;写小溪的曲折蜿蜒,也只用了“斗折蛇行”四字描述;写环境的清新和心绪的烦躁,仅用了“过清”二字加以揭示。

7.(2012·天津)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隔竹林,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

B.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

C.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拓展探究层级

8.(2012·陕西)甲、乙(《小石潭记》第一段)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概括。

附:

【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

民桥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

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注释:

①渴(hè):

地名,指袁家渴。

②箭:

小竹。

③庥(xiū):

同“休”,休息。

9.(2011·湖北孝感)同为山水游记,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提到“乐”,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多次提到“乐”。

两文中的“乐”,乐在何处,不同点是什么?

新题演练

10.下面没有名词作状语现象的句子是()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B.皆若空游无所依

C.斗折蛇行D.似与游者相乐

11.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B.卷石底以出

C.以塞忠谏之路也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2.本文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生动刻画了潭水、游鱼各自的情态,请任选一例略作赏析。

13.本文既写了作者的“乐”,也写了作者的“悄怆幽邃”,因此有人认为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喜忧参半”,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参考答案

中考练兵:

1.C2.C3.潭水的清澈4.不矛盾。

作者被贬,心中自然忧伤凄苦,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忧伤的心情;但这种从自然美景中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凄苦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5.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压抑、忧伤的思想感情。

6.D7.D8.甲文:

清澈幽深,鸣声多变。

乙文:

潭水清冽,水声悦耳。

9.柳宗元的“乐”是发现小石潭后暂时的自乐;欧阳修的“乐”既有山水之乐、太守自乐,更有与民同乐的情怀。

(能说出不同点在“与民同乐”即可)

新题演练:

10.D11.D12.示例:

(1)运用比喻,将潭水触石的声音比喻成“鸣珮环”,生动地描写了潭水流动时的清脆悦耳。

(2)运用拟人,将游鱼往来穿梭的情境写成“似与游者相乐”,形象地刻画了游鱼自由自在的情状,也写出了作者内心短暂的喜悦。

13.不同意。

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

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可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又会流露出来。

所以不能说成“喜忧参半”。

中考最后冲刺: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中考练兵

基础积累层级

1.(2011·江苏盐城)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环滁皆山也环:

(2)林壑尤美尤:

(3)山行六七里山:

(4)饮少辄醉辄:

2.(2012·四川成都)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名之者谁名:

命名

B.得之心而寓之酒寓:

寄托

C.佳木秀而繁阴秀:

繁茂

D.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乐:

快乐

3.(2012·四川巴中)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醉翁之意不在酒()

(2)杂然而前陈者()

(3)颓然乎其间者()

4.(2011·广东佛山)选出下列句中“而”字与“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中的“而”意思相同的一项()

A.一鼓作气,再而衰

B.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C.广起,夺而杀尉

D.云归而岩穴暝

5.(2012·四川成都)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四时之景不同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行者休于树其一犬坐于前

C.而不知人之乐温故而知新

D.醉能同其乐安陵君其许寡人

6.(2011·江苏宿迁)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负/者歌于途B.已而夕阳/在山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D.庐陵/欧阳修也

7.(2012·四川巴中)请用“/”为下面两个句子划分停顿节奏。

(每句只划分一处)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8.(2011·湖北十堰)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9.(2012·湖北恩施)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10.(2012·四川成都)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理解运用层级

11.(2012·广东湛江)请在前两段中分别找出一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们来表达什么意思。

12.(2010·安徽芜湖)依据选文,填写下表。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第二段)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第四段)

13.(2011·云南玉溪)文章第二段描写山间的美景,先写变化之美,再写

变化之美,给人以不同的美感。

14.(2012·湖南岳阳)结合全文,说说太守到底在“乐”些什么。

15.(2012·四川成都)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纸上。

B.文章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D.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16.(2011·广东佛山)选出对文章写作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采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B.本文每句话都用“也”字作结,起判断和舒缓语气的作用。

C.本文语句凝练,言简意深,片语传神。

D.本文写太守之乐是为了突出游人之乐。

17.(2012·湖南岳阳)从写景的角度,对下面语句进行赏析。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拓展探究层级

18.(2012·湖北恩施)这两个语段围绕一个“乐”字,描绘了两幅不同的图景,你怎么看待这两段文字中的“乐”?

(注:

【A段】为《醉翁亭记》第三段,略)

附:

【B段】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

“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

“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9.(2012·四川巴中)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链接材料】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文与链接材料的作者在当时均是被贬之人,却都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乐”,试比较两人之“乐”的相同点。

新题演练

20.下面语句中句式与其他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环滁皆山也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1.仿照示例,依次概括第三段描绘的四幅画面。

示例:

滁人游———

22.细读第四段,然后填空。

本段紧扣一个“乐”字,以衬托,又以衬托,曲折地表达作者内心的感情。

23.请结合具体内容品析本文的音韵之美。

参考答案

中考练兵:

1.

(1)环绕

(2)特别,尤其(3)名词作状语,在山上(4)就2.D(“乐”应解释为“以……为乐”)3.

(1)情趣

(2)摆放(3)醉醺醺的样子4.B5.B6.D7.

(1)望之蛐蔚然而深秀者

(2)太守归蛐而宾客从也8.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

9.到溪边钓鱼,溪水深而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甜而酒水清。

10.像那太阳出来后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后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是山中早晨和晚上(的景象)。

11.峰回路转:

比喻经历挫折失败后,事情出现新的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

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

事情真相大白。

12.写人的活动的语句:

《醉翁亭记》:

朝而往,暮而归。

《岳阳楼记》:

登斯楼也;把酒临风。

相同的内心感受:

快乐(或“高兴”)。

13.朝暮四季14.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与民同乐)。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15.C(应为“虽仕途不得意却仍有兼济天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16.D17.作者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糅在一起,静的山景和动的酿泉,相映成趣。

(答出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这个写景的角度即可)18.示例:

把别人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由自己的快乐去发现生活中的快乐。

(说明:

围绕两段文字的“乐”,发表自己的看法,内容正确即可)19.都是与百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不受个人得失的影响。

新题演练:

20.C21.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22.禽鸟之乐游人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23.一是21个“也”字,25个“而”字,使句子结构摇曳多姿,整齐而错落。

同时在句法上交错地采用对句,增加了语言的音韵美。

中考最后冲刺: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中考练兵

基础积累层级

1.(2011·福建泉州)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2012·北京)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

(2)未果,寻病终寻:

3.(2012·江苏淮安)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落英缤纷:

(2)欲穷其林:

(3)便要还家:

(4)后遂无问津者:

4.(2012·福建三明)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如土石何

B.具答之   投诸渤海之尾

C.屋舍俨然  杂然相许

D.不复出焉  且焉置土石

5.(2011·山东菏泽)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只标一处)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6.(2012·北京)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7.(2012·福建南平)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理解运用层级

8.(2011·云南大理)选段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源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的一个成语是。

9.(2010·浙江嘉兴)“老有所终”“幼有所养”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

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

10.(2010·湖北襄樊)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11.(2012·福建南平)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1)

(2)

12.(2012·江苏镇江)文中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13.(2012·北京)作者笔下桃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概括)

14.(2012·江苏淮安)文末写刘子骥“欣然规往。

未果”一事,目的是什么?

15.(2012·福建三明)作者虚构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愿望?

拓展探究层级

16.(2010·湖北襄樊)“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17.(2011·浙江义乌)【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新题演练

18.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