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9445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美学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美学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美学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美学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概论.docx

《美学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概论.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学概论.docx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第一章

1.美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感受与理解

距离说

布洛——审美要保持超功利的心理距离

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的距离说——主张在艺术欣赏时绝不能陶醉在审美里面,钻进象牙塔,而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站在维护社会文明的立场采取一种文化批判的态度(强调的是必须与纯粹审美的欣赏保持一定的距离)

一个强调超社会功利性的审美心理特征,一个强调艺术的审美与社会功利的密切联系。

理解美:

美学是对美的现象,我们对于美的现象的判断,以及我们创造美的现象的行为动机等,把本来属于本能和感受领域的审美生活提高到理解水平。

2.独立美学P5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了第一部美学专著《美学》,他认为美学就是研究情感的学问,所以他的著作译成中文是感性学。

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美学》

3.美学的泛化

与其他学科的渗透

心理学: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格尤塔心理学美学

社会学:

丹纳《艺术哲学》,接受美学

人类学:

人类学美学

哲学,生命美学(叔本华,尼采),存在主义美学等

美学的构成(李泽厚《美学四讲》)

美学分为哲学美学、历史美学(审美意识史、艺术风格史美学史)、科学美学(基础美学、实用美学)

基础美学:

心理学美学,艺术学美学,分析美学等

实用美学:

文艺批评和欣赏的一般美学;各文艺部类美学(如音乐美学、电影美学等);装饰美学;社会美学(涉及社会生活、组织、文化、环保、生态平衡等);教育美学;科技生产美学(产品设计、生产流程、声光等)等。

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美学研究的对象

1.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

鲍姆加登最早提出了这种观点:

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2.美学是艺术哲学(黑格尔“只有艺术中才有真正的美”)

3.美学是关于美和艺术的科学(车尔尼雪夫斯基)

4.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与现实的上身美关系的科学(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指的是在长期的人类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主体(人)要求客体(对象)能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而客体也能够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的一种特殊关系。

特征:

1.外观形象性。

审美关系主要是与对象的外观形象发生关系,因此具有外观形象性。

2.超功利性。

3.始终饱含着情感。

周宪《美学是什么》

为什么美学必须以艺术为中心来研究?

1、艺术是人类创造出来专门满足人的审美需要,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

2.艺术作品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异时异地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从而可以做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研究审美关系。

3.艺术作品经过了一些媒介的舞台化过程,便于人们进行把握和研究

美学的研究范围

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

第一方面是审美的主体,即具有一定审美意识的人

第二方面是审美客体,即具有某种审美属性或价值的客观对象

第三方面则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即审美的创造

美学研究的范围:

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创造

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美学与哲学

联系

(1)首先,从古至今,尤其在19世纪以前,美学都是哲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到康德,黑格尔最为明显地表现出二者的这种关系。

(2)其次,美学观点一般来说都有一定的哲学观点作为基础。

区别:

(1)哲学与美学是一般与个别,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哲学可以包括美学,但是绝不能完全代替美学。

2.美学与伦理学

联系

(1)无论中外古今都有从伦理学角度来研究美学问题的流派和美学家。

(2)人们的美学观念深受伦理学观念的影响,甚至会出现伦理学观念左右美学观念的状况。

区别

(1)美学研究的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伦理学研究的是人对现实的伦理关系,因此是不同的。

这也是美与善的区别。

(2)二者有着完全不同的评判标准,不能相互代替。

3.美学与心理学

联系

(1)第一,自古至今都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学问题的美学家和美学流派,尤其是到19世纪末以后心理学美学成为一大主流。

(2)美学研究的审美主体方面和审美创造方面都离不开心理学的研究及其最新成果的促进。

区别

(1)心理学研究的是一般的,普遍的心理规律。

二者毕竟是两种现象和规律,不可相提并论。

(2)心理学对于美学的研究也不是全面的,审美客体的研究不能从心理学角度研究。

4.美学与文艺学

联系

(1)共同的研究对象——艺术

(2)历史上有些著作既是文艺学著作也是美学著作

(3)二者研究一些共同的问题

区别

(1)是两门不同的学科

(2)文艺学历史比美学历史悠久(3)美学的研究对象比文艺学广泛(4)美学主要研究抽象问题,被称为艺术哲学,更具哲学性质。

第二章

1.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1)从客观事物的本原讨论美:

柏拉图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理式”,事物分享了美的理式才有美。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从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探讨美

代表:

亚里士多德(美是依靠体积与安排,即体积要大小适中,材料安排要达到秩序,匀称与明确)毕达哥拉斯(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圆形波浪线)苏格拉底

(3)从主体——人的身上探讨美的根据

代表:

斯宾诺莎(第一次提出美的根据在人的观点)

克罗齐(美不是物理的事实,它不属于事物,而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量)

(4)从物质条件出发的考察

代表:

狄德罗(美在关系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在生活)

2.中国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探讨

(1)在道德评价中论美

代表:

伍举(无害者美)孔子评价韶乐“尽美矣,又尽善矣”五乐“尽美矣,未尽善也”

(2)在人物品藻中论美

孟子“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论语》质(内在质朴)胜文则野(粗野),文(外在文饰)胜质则史(虚假)。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在艺术的创造中与欣赏中论美

“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

君形者亡焉”《淮南子》

审美人生——人生境界

美学意义上的美和日常生活中的美不同。

审美的眼光是用无功利,无目的的最纯真的眼光来看世界,美是一种境界。

冯友兰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3.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方法:

恩格斯“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去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司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致康·施密特》

美的本质的三个层面:

(1)审美活动是一个社会现象

自然美的问题美必须依赖人类社会存在,美是客观的,是社会的,人类社会出现之前无所谓美丑。

动物、植物不能超越自身的局限

(2)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美是劳动工具从实用功利转向审美,劳动产品从实用功利转向审美,劳动伴随物从实用功利转向审美。

具体过程: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时代

(3)美与感性显现

人的本质是:

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的本质力量:

有感性,自由自觉,社会关系的总和。

简单地说,人的本质力量就是求真,向善和爱美的社会实践力量。

①人的本质力量事实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②是在人类遵循客观规律并且符合主观目的得条件下进行自由创造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③人的本质力量必须通过生动具体而鲜明的形象显现出来。

异化

(1)哲学上指出,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2)马克思的解释:

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3)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通知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

在异化中,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

4.美的特征(大题目)

形象性:

审美对象总是具体的,形象的,依凭欣赏者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

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都呈现为一定的感性具体形象

感染性:

美的对象不仅是具体的,形象的,而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它不是直接诉诸人的理智,而是诉诸人的情感

进步性:

积极向上的,顺应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的,代表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创造活动

创造性:

创造是艺术的生命。

任何美的创新,往往不是内容上有所创造,就是形式上有所革新。

萨尔瓦多·达利,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和版画家,以探索潜意识的意向著称。

与毕加索,马蒂斯一起呗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代表的三个画家。

毕加索是达利“精神上的父亲”,弗洛伊德则是给达利影响最深的人。

 

第三章

形式的意味

1.从日常用语看,形式是指事物的形状,结构和组织安排等

内形式和外形式。

内形式是指事物的内在结构和框架,而外形式则是指事物可见的外部形态和样式。

2.从美学角度看,形式主要是指艺术作品的结构,要素关系和外在形态

《美学百科词典》“形式作为美学的一个术语,意指一个艺术品的知觉要素,意指要素之间的诸关系”

3.形式感

从审美主体而言,激起的是形式感,指审美主体对外在对象把握上的某种心理机能。

简单地说,我们对各种形式美的体验就依赖于形式感。

从最简单的平衡,对称,到复杂的结构形态,色彩等。

形式美

1.形式美是指形式因素(色,形,声)及其规律的组合(整齐,比例,对称,均衡,反复,节奏,多样的统一)所具有的美。

2.特征:

1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概括了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具有抽象性

3形式美和自然的物质属性,规律有密切联系。

线条

线条可以引起运动神经的冲动,使人产生感情和梦想。

最纯粹的线的艺术:

书法(张旭草书,怀素草书,阿拉伯的书法)

曲线:

直线代表了果断、坚定,有力。

曲线代表踟躇,灵活,装饰效果。

柔和,肉感,柔软的感觉。

歪扭的线条能够表现精力和冲突。

螺旋线象征超然,摆脱世俗。

色彩

京剧中的脸谱的颜色:

白奸诈阴险;黄勇猛而残暴;黑憨直刚正;蓝刚强;红忠义;

绿草莽英雄;金脸银脸神怪的象征

有意味的形式(名词解释/填空)

英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中提出“有意味的形式”,这一命题指出了相对独立的形式美蕴含着深长的“意味”。

形式主义

“在艺术理论中,认为审美价值是自律的和自给自足的,并认为艺术的判断超然于其他考虑之外,比如伦理的考虑或社会的考虑”比如嵇康的“声无哀乐伦”

美的内容和形式

美的内容是在具体形态中显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美的形式就是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式。

(填空)

什么是美的内容和形式:

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和材料因

 

第四章

美的形态——社会美

社会美指社会生活及其现象的美。

它包括社会实践主体的美(即人的美),社会实践过程的美,社会实践成果的美;凡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人类主观目的需要,代表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社会生活及现象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

人的美,包括人体美,人格美和服饰美。

1.人体美是指人的外在自然形态得美,又叫形体美。

(1)身体相貌健康,比例协调:

所谓健康,一是指健全,二是指健康

(2)动作姿态自然大方(造型性因素)

(3)气质风度雅而不俗

2.人格美指人的内在精神品格的美,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判

(1)生命的活力(指人生态度的积极表现,积极进步的人生观是人格美的核心)

(2)情感的丰富(重要内容)(3)智慧的光芒(4)品德的高尚

情感是人格美的重要内容,丰富而健康的情感是人的精神生活得以高度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凡是具有丰富的健康的情感的人,其人格必定是美的。

形体美与人格美的关系P99

(1)形体美但是人格不美(外美内丑)王熙凤

(2)外丑内美加西莫多(3)内外皆美唐刘三姐(4)内外皆丑《死魂灵》梭巴开维支

3.服饰美指人的衣着打扮的美,主要是外在的服饰所显露出来的人体及其精神的美。

(1)形体结构

(2)面料(3)色彩

 

社会实践过程的美

1.生产实践过程的美。

劳动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美的,异化劳动所创造的就是丑。

2.科学实践过程的美。

当科学实践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而感性地显现出来时,这种科学实践过程也是美的。

3.日常生活实践过程的美。

日常生活审美化:

现实作为整体对于我们来说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审美的构造。

4.政治生活实践过程的美。

社会实践成果的美

1.社会实践成果:

(1)人类用来征服,改造自然的工具

(2)人类生产的供人使用的物质产品

2.社会实践成果的美:

(1)功能美——社会实践成果的的公用美

在原始社会,实用价值先于美学的价值产生,善与美不分。

(2)形式美——实践成果的外在形式美

社会美的特征

(1)与社会实践密切联系

马克思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因此,社会美的最大特点就是与社会实践的直接联系。

(2)与社会功利性密切联系。

(3)与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联(4)社会美以善为核心,以理想为旨归。

自然美

什么是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及其现象的美。

自然美产生的本质

美学各派:

美在客观——蔡仪美在主观——高尔泰

美在社会实践——李泽厚美是主客观的结合——朱光潜

自然美与自然的“人化”

“自然的人化”意味着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了支配、改造和为我所用的关系。

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到人之外的自然对象上,创造出一个既是人化了的又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对象,从而根本改变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

将自然美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

“自然的人化”是自然美产生的重要基础。

自然“人化”的形式

(1)自然物打上人类实践的印记(①自然被改造②自然被支配)

(2)自然物成为人类生活的环境。

(3)自然物作为人的生活的象征。

(自然物作为人和人类生活的象征,而获得“人化”的意义)

自然美产生于自然的人化

人服从、依赖于自然的状况下,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利。

自然物打上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烙印,具备了使人从中实现本质力量自我关照的审美特点。

自然美的根源同其他一切美一样,仍旧在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在于自然物同人及其生活的客观联系。

当自然社会化,人化,才谈得上自然的审美属性和审美价值。

自然美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自然美产生于“自然的人化”,就意味着自然的本质,存在于自然与人两种因素的矛盾关系之中。

正是立足于这种矛盾关系的两点论,我们便能引出这样的结论:

自然美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两种自然的“人化”

(1)“自然的人化”,从本质上讲,是指人类的社会实践,使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被人类征服。

“化”,就是指主体利用、改造客体、在客体中实现自身的本质力量的过程。

(2)“人化的自然”,也正是指人类社会实践的整体性成果。

庄子的“物化”:

从天人对立的角度,是指人的自然化;从天人一体的角度,是指自然生命间的互化。

生态美

所谓生态,一个简单的解释就是生命的样态;所谓生态没,即自然生命的样态之美。

这种判断立足于对“万物皆有生命”的坚定信念。

自然美的特征P109

①自然美的自然性②自然美侧重于形式性③自然美的多变性④自然美的易变性(因时因地而变化)

第五章

1.艺术美本质:

艺术根植于现实生活,艺术美必定来自于现实美。

同时艺术是审美意识的物化态,是艺术家运用某种物质媒介呈现给世人的一种形象世界。

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审美反映与审美创造的结晶,必然带有主观性,艺术美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2.艺术的定义

①艺术即技艺说

②艺术是自由的游戏

这是艺术逐渐从使用技艺中分离出来后的一个定义,体现了对艺术的自由创造的特征的重视但艺术并不是游戏。

③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传统。

这是一个持续时间最长影响的最广的一个定义。

反证:

一方面,存在许多毫无摹仿的艺术品,另一方面,许多摹仿的东西又不是艺术品

④艺术是情感的表现(适用于表现性的抒情的抽象的文艺现象)

⑤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贝尔:

“艺术作品是具有意味的形式的人工制品”,因为印象派立体派抽象派等涌现。

形式主义的背景)

⑥其他(艺术批评家丹托提出两个主张:

一.艺术作品是关于什么的;二:

艺术作品总是倾向于被理解的)

⑦艺术是人来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理论的方式是把客观世界作为科学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抽象的思维方式来把握世界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

一.艺术美具有客观性

①从审美反映角度看,艺术美必然具有一定的物态化形式

②从审美创造角度看,艺术美是从客观实在的物化形态和独立的精神品格存在的精神品格存在的精神产品

③艺术美的根源存在于客观现实之中

二.艺术美具有主观性

①艺术创作通过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这一心理中介而发生的。

充分而透彻地表现了艺术家的整个精神世界

②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评价

③艺术美的主观性是强烈的,又往往是隐蔽的。

三.现实美的缺陷使艺术美的出现成为必然

①社会美的缺陷:

分散性,芜杂性,易逝性;艺术美具有集中性,纯碎性,永久性

②自然美的缺陷:

受到自身物种的局限而不能超越。

同时受到一定时间、空间的影响

综上所述,艺术美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它受制于社会生活的经济基础,同时受到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它是对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进行整体反映。

这是问题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艺术美不是人的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并以艺术形象的形式呈现给接受者。

所以,艺术美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生活丑与艺术美

生活里可以成为艺术描写的对象,这是由艺术创作的特性决定的。

艺术丑的价值:

一是以丑衬美映衬突出,强化审美效果

二是化丑为美从美学效果来看,经过艺术家的审美创造,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价值转化为艺术美。

通过对丑恶形象的否定和批评,引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引起情感强烈的震荡和宣泄,从而得到审美满足。

艺术美的形态

并非所有的艺术形象都是美丽,具有艺术美特质的审美意象是艺术家对其所经历的特定人类生活的审美体验在改造与美化中的一种升华,超越。

达利对理想的人类活动模式,即人类活动的理想意象的寻觅和把握。

美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完善,是人类活动的大荟大萃。

艺术创作抓住并将其物态化,成为活生生的审美意象。

1.典型

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再现艺术中的形象,基本含义是一般和个别的统一,即一定范围的普遍性和鲜明的独创性的统一。

恩格斯:

“一切真实的,详尽无遗的人是都只在于:

我们在思想中把个体的东西从个体性提高到特殊性,然后再从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

有限中蕴无限。

典型形象是特殊性与普遍性,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

2.意境

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

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结合。

艺术美的价值

1.审美人是功能2.审美教育作用(真善美的)3.审美娱乐作用(精神上的满足,享受)

第六章

优美和崇高

1.美学范畴的含义

范畴一词系英文category的汉译。

《尚书·洪范》“天乃锡禹,洪范九畴”(范:

模子,畴:

类别。

洪:

大)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范畴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

美感的范畴群是围绕人的感受,偏主观,包括直觉、知觉、想象、情感觉

美的范畴群是以美为中心范畴,是客观的,包括崇高、优美等

艺术美的范畴群是以艺术形象为中心,包括典型、意境等

狭义的美学范畴,主要探讨:

崇高、优美与壮美、丑、喜剧性、悲剧性这几个最基本的概念。

优美的基本含义

在西方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是一定的数所构成的和谐,最美的图形是球形和圆形。

亚里斯多德也认为,美具有秩序,明确,匀称等特征。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则认为,美具有小,光泽,逐渐变化,不露棱角,娇弱及颜色鲜明等特征。

优美的定义

指在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中显现出来的令人心旷神怡的美。

指事物静态的,柔性的,内柔外秀之美,如小桥流水,杏花春雨江南

崇高P149

最早的是古罗马时代的朗吉纳斯的《论崇高》

优美和壮美的区别

1、从空间形体看

优美是一种柔性美,壮美是一种刚性美。

优美的事物一般都形态娇小,如一朵馨香不散的鲜花,一颗晶莹闪烁的宝石,一缕袅袅的炊烟,壮美的事物一般都具有巨大的形体,如宽阔的平原,无垠的大海,高耸的山峰。

2、从时间速度看

优美是一种舒缓的动作,壮美是一种剧烈的动作

3、从矛盾冲突的性质看

优美是指在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中显现出来的令人心旷神怡的美。

而壮美则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冲突中显现出来的惊心动魄之梅。

“努力向无限挣扎”优美是一种和谐美,壮美是一种冲突美。

4、从审美的效果看

优美的事物引起的是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壮美的事物引起的是复杂的强烈的兴奋感,既有惊惧感,突兀感,又有庄严感,自豪感

前者如“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愉悦,不堪持赠君”后者如“乱世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5.优美的总特点是:

美处于主客体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

它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

柔媚、和谐、安静和秀雅的美。

从美感上看,能给人一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壮美的总特点是:

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

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

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的特征,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