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9039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5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docx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docx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课,分别是《病毒》《细菌》《食用菌》。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生命世界中常见的动植物,了解了常见动植物共同特征的基础上编写的。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丰富了学生对生命世界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生命世界的相关内容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

2.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3.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微生物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4.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们交换意见。

5.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6.能对实验现象做出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

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在探究中意识到科学要尊重证据。

4.愿意合作与交流。

5.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6.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7.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科学知识:

1.了解病毒是生物中的一类。

2.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3.能通过观察知道蘑菇的结构特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病毒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能积极地参与小组评议,直到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

2、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讨论与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教学重点: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教学难点:

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教学录像、有关病毒的资料等

学生准备:

搜集病毒性疾病的相关资料和有关病毒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件创设情境,激发提问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非典”和“禽流感”等病毒对人类影响的录像片,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1、教师谈话:

看过刚才的录像,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将学生的问题简单的记录在黑板上。

)整理有价值的问题(个别简单问题随时进行解决)进行归类,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2、教师谈话:

学习了本课,你或许就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板书课题:

病毒。

(二)对病毒性疾病初步探究(搜集分析现象)

1、谈话:

课前同学们都对各种病毒性疾病进行了调查了解。

你了解了哪些病毒引起的疾病:

你了解了有关这些疾病的什么知识?

根据老师为你们提供的表格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整理,过一会儿,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2、学生分组交流、整理病毒性疾病的有关内容。

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适时指导。

3、汇报、评价:

各组选派一名代表对本组的整理纪录进行汇报,各组间进行交流,互相评价、取长补短。

4、补充、扩展:

这一活动的最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适当补充一些有关病毒性疾病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如:

可借助图片向学生展示患各种疾病的人或动物、植物,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

5. 引导学生概况出预防各种病毒性疾病的措施。

小组交流、汇报。

总结:

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病毒一般通过空气、饮食、体液或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

因此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对病毒进行深入科学探究(搜集分析科学知识)

1、谈话:

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这么多,对人类的影响很大,那么到底病毒是什么样的东西呢?

2、交流:

各小组交流搜集的有关病毒的知识。

3、补充、扩展: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适时补充学生没搜集到的或不全面的知识。

(1)介绍病毒的几种基本形态。

课件展示图片:

电子显微镜下病毒的几种基本形态:

杆形、球形、蝌蚪形等。

介绍病毒的活动特点。

(2) 问题:

这么小的病毒在生物体内是怎样活动的呢?

课件展示病毒的生活、繁殖:

着附——注入遗传物质——复制——释放。

利用课件展示给学生一个动态、形象的知识。

总结: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其结构非常简单,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

病毒个体极其微小,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4、认识病毒的两面性(出示多媒体课件)

①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病毒给人类带来了一些疾病。

②有益方面:

例如我们打的疫苗,有人就是用人工处理的病毒做的,可以防治疾病。

还有病毒可以作为特效杀虫剂等。

5、病毒种类

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卡”,并总结是哪三类。

①动物病毒(例:

乙肝)

②植物病毒(例:

番茄花叶病毒)

③细菌病毒(例:

大肠杆菌噬菌体病毒)

(四)制作剪贴报:

1、谈话:

同学们课前搜集到这么多有关病毒的知识,对我们认识病毒,预防病毒引起疾病有很大的用处,我们想个办法把它们保存起来,好不好?

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2、制作:

根据学生的“献计”情况制成剪贴报或用其他方式保存搜集的知识。

(五)拓展活动:

1、查阅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组织一次以预防病毒性传染病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板书:

病毒

                   特点:

没有细胞结构寄生性

                  种类:

①动物病毒(例:

乙肝)

②植物病毒(例:

番茄花叶病毒)

③细菌病毒

细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有关细菌资料的搜集,学会整理资料和辩证的分析事物的能力,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描述。

2.学生能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观点,关心生活中的科学,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

3.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活特点

教学难点:

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准备:

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醋、细菌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细菌的资料。

哪位同学给大家描述一下呢?

2、学生交流。

细菌是什么样子呢?

学生进行猜想。

怎样才能观察到细菌呢?

二、探究体验 解决问题

活动一:

1、认识细菌的形态结构。

(1)下面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玻片标本。

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

(由演示实验入手,发挥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巡视并注意指导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对显微镜使用方法不熟练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2)材料充分的可让学生进行观察,记录现象。

不充分的可让学生进行观察图片,认知细菌的形状。

(3)学生汇报。

细菌的形状不一,有圆球状的,有杆(棒)状的、螺旋(弯曲)状的。

它们都是单细胞的生物。

结论: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个体微小。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都知道细菌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危害,但是,它对我们人类仅仅危害吗?

学生讨论。

活动二:

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1、通过课前搜集、了解,你从哪个方面给大家汇报一下细菌与我们人类的关系?

2、有害细菌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使人患病,伤口发炎,肠胃炎等。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的实际生活交流。

对有害细菌我们要怎样做呢?

3、细菌为人类所利用,服务于人类。

结合课本插图和手中的资料进行交流。

食品发酵,我们生活中的味精、醋、酒、酸奶等。

农村中使的沼气,主要是地里的生产的植物秸杆、人畜粪便经过甲烷菌的分解从而产生了沼气。

沼气的主要成分是:

甲烷和二氧化碳。

沼气能燃烧、取暖,是环保而又无污染的能源。

我们在农业方面,工业等其他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4、总结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细菌是结构简单、身体微小的生物,广泛存在于我们的周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人们可以利用细菌来生产酱油、味精、酸奶等食品加工;细菌还可用于生物制药,制造沼气等燃料。

许多植物还利用细菌自己制造养料,如大豆根瘤的固氮作用;人体内也存在着大量的细菌,帮助人体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抗击有害细菌;细菌还会促使动植物的遗体不断的腐烂、分解,最终消失掉,对大自然的生态循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这是细菌服务于人类,对人类有利的方面。

细菌也有不利的方面。

有些细菌可以使人患病;有些细菌能使食物腐败变质,误食后引起食物中毒。

5、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学生阅读资料卡内容。

(2)解释问题:

自然界中每天都有一些动植物死去,为什么它们的尸体没有推挤如山呢?

三、拓展延伸:

了解细菌怎样繁殖的

1、提出问题:

在夏天,我们的食物通常容易腐烂、变质。

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讨论:

夏天,气温高适合细菌的生长繁殖,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细菌繁殖非常快。

它们是怎样繁殖的呢?

细菌的细胞也可以进行细胞分裂,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2、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菌的横向分裂过程,如果环境条件适宜,细菌20多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

按照这样的速度来推算,一个细菌一昼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0多万亿亿个细菌,折合重量达4000吨。

3、我们对有害的细菌如何控制它的繁殖速度?

四、课后实践

在一个广口瓶中放一些土,把鸡或鱼的内脏埋入其中,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思考:

这说明了什么?

板书设计:

细菌

单细胞个体微小

球菌、杆菌、螺旋菌

有利有害

食用菌

教学目标:

1.能用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所观察的事物形态特征,能亲身经历观察、探究等科学探究过程。

2.体会与人合作的愉快,学会分享、欣赏他人的研究成果。

3.了解食用菌的种类,通过观察知道蘑菇的种类。

教学重点:

了解蘑菇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食用菌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

放大镜、镊子、水盆,食用菌的相关图片、资料,新鲜蘑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师展示准备好的蘑菇、银耳、木耳、金针菇等。

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分别是什么。

教师问大家你喜欢吃这些菜吗?

教师引导,要想吃它们是有条件的,根据课前让同学们搜集关于食用菌的资料说一下对它们的了解。

2、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有关知识。

3、教师小结:

这些食物都属于食用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共同研究一下它们吧。

(板书课题:

食用菌)

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

蘑菇分为哪几部分?

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

认识蘑菇

1、小组内观察各小组在课前采摘的蘑菇。

你发现了什么?

(用放大镜观察小伞下面的部分)

学生汇报

2、小结:

(出示图片)蘑菇的身体分为菌盖、菌柄两部分,菌盖下面有菌褶,菌柄里有菌丝。

活动二:

认识蘑菇的种子

师:

选一个较成熟的蘑菇,并在白纸的上方轻轻地敲菌盖,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

【学生带来的大多是家长在菜市场买来的蘑菇,较嫩,又经过运输,大多数的蘑菇“敲”不下来孢子,但这个过程必须让学生经历,并引导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

小结:

蘑菇的菌褶里究竟有什么?

我们可以通过大屏幕来观看。

课件展示。

小结。

活动三:

探究蘑菇的生长环境

1、你们采摘到的这些蘑菇,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

(在潮湿的墙角边,在腐烂的树桩边等。

2、交流汇报:

蘑菇的生长环境

喜欢阴凉潮湿环境,比如树林深处,人工的阴凉潮湿的环境。

3.师小结:

视频播放蘑菇的养殖

三、自由活动:

1.各种各样的食用菌。

先汇总学生带来的各种蘑菇,在利用课件展示搜集到的各种蘑菇的图片

2.如何区分有毒的蘑菇?

讲述:

在众多的蘑菇中,有一些是不能食用的,也就是毒蘑菇,你知道毒蘑菇有什么特征吗?

学生交流。

师:

看来,大家对有毒蘑菇的特点已有所了解,究竟怎样来识别有毒的蘑菇呢?

请大家仔细阅读资料卡。

学生阅读后交流。

(师播放视频)

小结:

识别有毒蘑菇的方法:

一看颜色,二看形状,三看分泌物,四闻气味。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回家之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