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茶叶产销现状与居民消费水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8553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茶叶产销现状与居民消费水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国茶叶产销现状与居民消费水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国茶叶产销现状与居民消费水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国茶叶产销现状与居民消费水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国茶叶产销现状与居民消费水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茶叶产销现状与居民消费水平.docx

《我国茶叶产销现状与居民消费水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茶叶产销现状与居民消费水平.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茶叶产销现状与居民消费水平.docx

我国茶叶产销现状与居民消费水平

我国茶叶产销现状与居民消费水平

我国茶叶产销现状与

游费与流通■一

居民消费水卒

江用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杭,kl’I310008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茶叶的国家.在l9世

纪以前,我国茶业生产技术水平一直居于领先地位,茶

叶对外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居垄断地位.自20世纪初叶,

我国茶业走向衰落,印度,斯里兰卡等国超过我国.新

中国成立后,茶叶生产,贸易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现

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茶叶生产国,第二大茶叶出IZl国,

同时也是茶叶消费大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茶叶生产发展历程

我国茶叶生产在过去53年里发展迅速.1966年茶

树种植面积赶上印度,成为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国

家.1976年茶叶产量超过斯里兰卡,成为继印度之后的

第二大产茶国.2001年茶树种植面积为ll4.3万hm

(1715万亩),茶叶产量为69万t,分别比1950年增长

5.7倍,l0.1倍.

分析我国茶叶生产53年的发展历程,茶叶生产可

分为二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增加产量阶段(新中国

成立至1989年);第二阶段是提高质量阶段(1990年以

后).在增加产量阶段,又经历了以扩大茶树种植面积

为主的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过程(1950—1978年),发展

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茶园单产的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过

程(1979—1989年).

(一)增加产量阶段

1.通过扩大茶树种植面积,增加茶叶总产量自新

中国成立至1978年,茶叶一直是严重短缺的产品.这

时期发展茶业的途径主要是依靠扩大种植面积,增加

茶叶总产量,满足茶叶出口和内销的需要.茶园面积成

倍增长,1978年茶树种植面积为104.7万hm(1571万

亩),比1950年的16.9万hm(254万亩)增长5.2倍;

同期茶叶产量增长3.3倍,低于茶树种植面积增长速度.

2.提高茶园单产l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

大茶农生产积极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茶业步人依靠

科技促进发展的新阶段.这一阶段,茶园面积虽增长缓

慢,但茶叶产量增长迅速.1989年茶园面积,产量分别

为106.5万hm2(1597.5万亩),53.5万t.茶园面积仅

比1978年增长1.7%,但产量比1978年增长l倍.这说

明了茶叶产量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提高单产实现的,80年

代茶园单产达到645kg/hm(43kg/亩).

(二)提高茶叶质量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

水平明显提高.人们对茶叶的消费需求开始向优质化,

多样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茶叶生产开始由产品短缺

步人供过于求,茶业发展越来越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

靠增加茶叶产量来提高茶业效益已失效,产品结构不合

理的矛盾非常突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茶叶

产品结构,提高茶叶质量成为此阶段茶业增效的主要

任务.在市场需求拉动下,各地大力发展名优茶,名

优茶产量,产值分别从1990年的2.7万t,6.5亿元增

加到2001年l3.5万t,55亿元以上,分别增长4倍,

7.5倍.l990年以来茶园面积基本稳定,总产量缓慢

增长,2001年茶叶产量仅比1990年增加l5万t,增长

27.8%.但在名优茶带动下,茶叶总产值成倍增长,2001

年茶叶产值比1990年增长约2.5倍,年均增长率为9%,

高于农业产值的增长率.

这一阶段,茶叶新产品开发明显加快,袋泡茶,茶

饮料,保健茶等新产品不断推向市场,越来越受到消费

者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约有2.5%的茶叶

被进一步加工成深加工产品,销售额达到茶叶总销售额

一游费与流通

的15%.

二,我国茶叶生产的现状

(一)茶树种植面积

2001年我国茶树种植面积为ll4.3万hm(1715万

亩),占全球茶树总面积的42.5%,是世界上茶树种植面

积最大的国家.目前有19个省,市,自治区产茶(不包

括台湾省),其中茶树种植面积在6.7万hm2(100万亩)

以上的有7个省,分别为:

云南省,福建省,浙江省,湖

北省,安徽省,四川省和湖南省,上述7省的茶树种植面

积占全国总面积的74.5%;在10万hm2(150万亩)以上

的有云南省,福建省,浙江省,湖北省,安徽省等5个省,

上述5省的茶树种植面积占全国茶树总面积的60.1%.

(二)茶叶产量

2001年我国生产茶叶69万t,占全球总产量的23.2%,

是世界上第二大茶叶生产国.在19个产茶省中,2000

年茶叶总产量超过10万t的有福建省(12.6万t),浙

江省(11.6万t);总产量在5万t~10万t之间的有云

南省(7.9万t),湖北省(6.4万t),湖南省(5.7万

t),四川省(5.5万t).上述6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

72.8%.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绿茶生产地区,绿茶产量

为10.6万t,占全国绿茶总产量的21.3%.绿茶产量在

5万t以上的依次还有福建省(7.2万t),云南省(6.4

万t),湖北省(5.1万t).乌龙茶生产集中在福建,广

东2省,其中福建省乌龙茶产量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

75%.红茶生产主要集中在云南,湖南2省,2省红茶产

量占全国红茶总量的54.4%.

(三)茶叶产品结构

茶叶按其加工工艺和品质特点分为绿茶,红茶,青

茶,黄茶,黑茶和白茶6大茶类.我国茶叶产品结构具

有明显特点:

第一,是世界上生产茶类最丰富的国家.6

大茶类的茶叶均生产,其中青茶,黄茶,黑茶和白茶是

我国特有的茶类,而其它产茶国只生产红茶,绿茶.第

二,我国茶叶产品结构以绿茶为主,而全球茶叶产品结

构是以红茶为主体.在2000年总产量68.3万t中,绿茶

生产量为49.8万t,占总产量的72.9%;乌龙茶6.8万t,

占10%;红茶4.7万t,占6.9%.2000年世界茶叶总产

量为294万t,其中,红茶2l1.4万t,占世界茶叶总量

的72%;绿茶67.6万t,占世界茶叶总量的23%.

(四)近几年我国茶叶生产的特点

第1期

.—一.

1.我国茶叶生产布局发生变化

同1990年相比,2000年全国茶树种植面积增加

2.6%,但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茶树种植面积增加的有

江苏,福建,山东,河南,湖北,广西,贵外I,云南,陕

西和甘肃等10个省(自治区),上述10省茶树种植面积

共增加10.5万hm(157万亩),其中湖北省茶树种植面

积增加最多,达4.46万hm(66.9万亩);山东省增加

最快,增长6.3倍.茶树种植面积减少的有浙江,安徽,

江西,湖南和海南等5个省,上述5省茶树种植面积减

少7.8万hm(1l7万亩),其中浙江省减少最多,达

3.4万hm(51万亩);海南省减少最快,达56.6%.四

川,重庆,广东,西藏等4省(市,自治区)的茶树种

植面积趋于稳定.

2000年全国茶叶产量比1990年增长26.5%.在

19个产茶省中,茶叶产量增加最多的是福建省(增加

6.8万t),其它增加量超过1万t以上的依次有湖北省

(3.5万t),云南省(3.5万t),广东省(1.6万t);增

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山东,河南,福建,湖北,

甘肃,云南,广东,贵卅I和陕西等9个省,其中增长速

度最快的是山东省(2.4倍),其它增长速度在一倍以上

的还有河南,福建,湖北.茶叶产量下降的有湖南,安

徽,海南,江西,江苏等5个省,其中减少量最大的是

湖南(减少1.7万t),依次是安徽,海南;下降最快的

是海南.

2.茶叶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近10年来,适应国内外茶叶市场需求的变化,茶叶

生产企业积极调整茶叶产品结构,努力扩大有资源比较

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生产.第一,扩大绿茶生产规

模,大力发展名优绿茶.绿茶产量从1990年的33.3万

t增加到2000年的49.8万t,增加49.8%.在茶叶产品

结构调整中,对我国茶业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是名优绿茶

的快速发展.2000年名优茶的产量达到13.2万t,比1990

年增长3.9倍;名优茶产量占茶叶总产量的比重从1990

年的5.0%提高到19.3%.第二,适度发展乌龙茶生产.

1990年乌龙茶产量为3.3万t,到2000年乌龙茶产量达

到6.8万t,增加1倍以上.第三,压缩红碎茶生产.红

碎茶是国际茶叶贸易的主导产品.我国红碎茶由于品质

低,在国际茶叶市场缺乏竞争力,卖价低.1991年取消

出口补贴后,红碎茶出口严重受挫.红茶产量从1990年

的ll万t,下降到2000年的4.7万t.通过调整,茶叶

产品结构发生了显着的变化,1990年绿茶,红茶,乌龙

茶的比例为70:

23:

7,到2000年变化为81:

8:

ll.

3.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深加工产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

对茶叶的消费向多样,优质,方便方向发展.近年来,

符合饮料发展潮流的新兴茶叶饮料品种如袋泡茶,即溶

茶,速溶茶,保健茶等,开始推向市场.第一,茶饮料

快速发展.1997年全国茶饮料产量不足20万t,2000年

茶饮料产量达到l85万t,2001年超过300万t.第二,

袋泡茶市场看好.全国现有袋泡茶生产企业300多家,

袋泡茶年销售量超过l万t.第三,速溶茶市场开始启

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膜技术,冷冻干燥技术

应用于速溶茶制备,速溶茶生产技术趋向成熟,速溶茶

逐渐复苏,目前全国速溶茶生产量有lO00t.

三.茶叶贸易与国内消费

新中国成立以来,茶叶出口量占茶叶总产量的比例

基本上在1/3左右,最高年份达到44%,这表明我国茶

叶贸易面对国内,国外两大市场.

(一)茶叶出口

1.茶叶出口的概况53年来,我国茶叶出口取得

了巨大成绩.1950年我国茶叶出口为1.87万t,至2001

年茶叶出口增加到24.96万t,增长l2.3倍,成为世界

第二大茶叶出口国.茶叶出口在世界总出口量中所占的

比重从1950年的4.7%增加到17.2%.

2.出口茶类的变化自1950年以来的53年中,红

茶出口量大于绿茶的有33年,1988年红茶出口量超过

l0万t.1990年以来,出口茶类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我国红碎茶由于品质低,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弱,取消

茶叶出口补贴后,出口量锐减.红茶出口从1991年的

7.5万t下降到2001年的4.1万t.绿茶是我国具有竞

争优势的产品,其出口量近年来出现大幅增长,从1991

年8.4万t增长到2001年的l6.3万t.特种茶出口有一

定增长,从1991年1.8万t增长到4.6万t.

3.茶叶出口的地区变化我国茶叶出口的增长与出

口地区不断扩大密切相关.从20世纪50年代的l0余个

国家和地区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

进口我国茶叶前5位的国家是13本,摩洛哥,乌兹别克

斯坦,美国和巴基斯坦,上述5国进口我国茶叶总量及

总金额占我国2001年茶叶总量,总金额的一半以上,其

中进口我国绿茶量排前5位的是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

游费与流通—一

13本,马里和阿尔及利亚;进口我国红茶量排前5位的

是美国,俄罗斯,英国,波兰和巴基斯坦;进口中国特

种茶排前5位的是13本,香港特区,美国,德国和马来

西亚.

(二)国内茶叶消费与居民消费水平

1.国内茶叶消费概况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间,茶

叶一直是短缺产品.为了增加茶叶出口创汇,政府对茶

业确定了”保证边销,适当增加内销,积极扩大外销”

的方针政策,国内茶叶消费受到压抑.1978年以后,茶

叶产量增长较快,内销市场逐步放开.到1984年茶叶

内,外销市场完全放开,实行议购议销.茶叶内销量迅

速增加,1978年茶叶内销量为l8万t,1990年提高到

34.5万t,2000年提高到45.6万t.

2.国内消费的茶类结构我国茶叶消费以绿茶为

主,2000年绿茶消费量为25万t,占国内茶叶总消费

量的54.8%;花茶消费量为l0.5万t,占国内茶叶总

消费量的23.0%;乌龙茶消费量为2.5万t,占国内茶

叶总消费量的5.5%;红茶消费量为1.5万t,占国内

茶叶总消费量的3.3%;其它茶类(如紧压茶)消费量

为6.1万t,占国内茶叶总消费量的l3.4%.

3.我国居民茶叶消费水平1978年我国人均茶叶

消费量接近0.2kg,1990年提高到0.34kg,2000年为

0.36kg.我国人均消费量离世界平均水平(0.49kg/人)

有一定的差距,与消费水平高的国家相比存在非常大的

差距,如爱尔兰,土耳其,科威特,英国,伊拉克等国

的人均消费量在2kg以上.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

产国,其国内茶叶消费水平达0.64kg/人.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国内茶叶消费还有很大的发

展潜力.近l0多年来,虽然我国人均茶叶消费量增长不

快,但产品的档次有较大提高,带来茶叶单价提高.国

内茶叶销售额从1990年约l5亿元增加到目前的85.7亿

元.说明了内销市场对拉动我国茶业的发展,增加茶农

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