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第六单元提纲答案.docx
《九年级上第六单元提纲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第六单元提纲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上第六单元提纲答案
泉州实验中学2009届语文九年级(上)第六单元提纲答案
姓名班级号数
一、生字注音
灌(guàn)泾流(jīng)涘(sì)渚(zhǔ)殆(dài)
且夫(fú)万仞(rèn)冀州(jì)惩(chéng)迂(yū)
汝(rǔ)荷担者(hè)叩石(kòu)孀妻(shuāng)始龀(chèn)
智叟(sǒu)箕畚(jīběn)穷匮(kuì)雍南(yōng)陇断(lǒng)朔东(shuò)亡以应(wú)蔡桓公(huán)立有间(jiàn)腠理(còu)汤熨(tàngwèi)骨髓(suǐ)还走(xuán)火齐(jì)啮人(niè)
腊之(xī)以为饵(ěr)挛(luán)嗣(sì)曩(nǎng)
殚(dān)转徙(xǐ)顿踣(bó)相藉(jiè)谨食之(sì)
叫嚣(xiāo)隳突(huī)恂恂(xún)视其缶(fǒu)熙熙(xī)孰知(shú)又安敢毒邪(yé)赋敛(liǎn)几(jī)死者数(shuò)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sì)
二、文学常识
1.庄子,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名周,宋国蒙人。
与老子合称为“老庄”。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
它是一部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后世常用的不少成语出自此书,比较有名的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庖丁解牛”等。
2.<<秋水>>的体裁是寓言,故事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们不能囿于见闻而骄傲自大。
3.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主张清静无为。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该书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和神话故事。
4.《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文中塑造了愚公的形象,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5.韩非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6.《韩非子》是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
书中保存了不少寓言故事,如:
“守株待兔”、
“滥竽充数”、“买椟还珠”、“自相矛盾”、“老马识途”、“郑人买履”等。
7.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后被贬柳州,世亦称柳柳州。
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有《黔之驴》、《小石潭记》等
8.说,古代的一种文体,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
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形式上为叙议结合,
以议为主。
我们学过的有《爱莲说》、《马说》。
9.《使至塞上》作者是王维,字摩诘,唐朝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苏轼称赞他的诗“诗中有画”。
10.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宋代豪放词派代表人物。
三、填出“诸子百家”相关内容
派别
代表人物
著作
学过篇目
主要思想
相关故事
相关名言
儒家
孔子、
孟子
《论语》、
《孟子》
《论语》六则、《论语十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
“仁”、“王道”
孔子周游列国
孟母三迁
孟母断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道家
老子、庄子、列子
《道德经》、《庄子》、《列子》
《秋水》、《愚公移山》、《列子》二则
清静无为
老子骑青牛出关
庄子梦中化蝶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墨家
墨子
《墨子》
《公输》
兼爱
非攻
墨子救宋
节俭则昌,淫佚则亡
法家
韩非
《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
主张法治
被秦丞相李斯陷害入狱
欲速则不达
四、默写
(1)写黄河水流之大的句子是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2)《秋水》中写河伯骄傲自大的句子是:
“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
(3)河伯见到海神若后自我反省的句子是:
“野语有之曰:
‘闻道百,以为莫已若’,我之谓也。
”
(4)《使至塞上》中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两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泊秦淮》中揭示全诗主旨的句子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无题》中以凄凉景象衬托分别时的凄苦心情的诗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
残。
运用双关表达至死不渝情感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运用神话
传说表示希望有人传递信息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7)《浣溪沙》中表现词人对世事迷茫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体现诗人豁达胸襟(或含有哲理)的诗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表达诗人对生活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五、写出成语的含义
望洋兴叹:
比喻力量不够或条件不具备而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
给行家留下笑柄。
大方之家:
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愚公移山: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讳疾忌医:
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
六、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不辩牛马:
“辩”通假“辨”,分辨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
3、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4、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5、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6、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通“直”,一直
7、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大的山
8、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
9、汤熨之所及也:
“汤”通“烫”,用热水焐
10、火齐之所及也:
“齐”通“剂”,药剂
11、非死则徙尔:
“尔”通“耳”,罢了
12、谨食之:
“食”通“饲”,喂养
七、古今异义
1、百川灌河古义:
黄河今义:
泛指所有河流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义:
大道今义:
举止自然不拘束,或指不吝啬
3、河伯始旋其面目古义:
脸今义:
相貌
4、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古义:
方圆今义:
方向,方面
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古义:
即使今义:
虽然
6、曾不能损魁文之丘古义:
竟,却今义:
曾经
7、何苦而不平古义:
愁今义:
跟“甜”“甘”相反
8、河阳之北古义:
山之南,水之北今义:
太阳
9、汉之阴古义:
山之北,水之南今义:
阴天
10、投诸渤海之尾古义:
兼词,“之于”今义:
各个,许多
1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
草今义:
毛发
12、北山愚公长息古义:
叹气今义:
休息
13、惧其不已古义:
止今义:
已经
14、居十日古义:
止、停今义:
居住
15、扁鹊复见古义:
再一次今义:
重复
16、不治将益深古义:
更加今义:
有益的
17、是以无请也古义:
询问今义:
邀请
18、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古义:
跑今义:
行走
19、使人索扁鹊古义:
寻找今义:
线索
20、君有疾在腠理古义:
小病今义:
疾病
21、桓侯故使人问之古义:
特地今义:
事故
22、汪然出涕曰古义:
眼泪今义:
鼻涕
23、虽鸡狗不得宁焉古义:
即使今义:
虽然
24、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古义:
可以用来今义:
表示许可
25、则久已病矣古义:
生病,这里指困苦不堪今义:
疾病
26、以尽吾齿古义:
年龄今义:
牙齿
27吾祖死于是古义:
在这件事上今义:
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
八、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秋水时至(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2、顺流而东行(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3、东面而视(东面,名词作状语,面向东)
4、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少)
5、而轻伯夷之义者(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轻)
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美,形容词作名词,盛美的东西、
7、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8、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
9、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
10、面山而居(.面,名词作状语,面向着)
11、汤熨之所及也(汤熨,名词作动词,用热水焐,用药热敷)
12、针石之所及也(针石,名词作动词,用针灸治)
13、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竭,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尽;出,入,动词活用为名
词,生产的东西,收入)
14、而乡邻之生日蹙(生,动词作名词,生活;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的)
15、以尽吾齿(尽,形容词作动词,指过完)
16、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腊,名词作动词,把蛇晾干)
17、君将哀而生之乎(生,使动用法,使……生存)
18、时而献焉(时,名词作状语,到时候)
九、一词多义
若1、望洋向若而叹曰(传说中的海神名)2、以为莫己若者(赶得上,比得上)
见1、不见水端(看见)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
闻1、闻道百(听)2、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学识)
始1、河伯始旋其面目(才)2、始吾弗信(起初)
于1、于是焉(介词,在)2、至于北海(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
之1、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2、野语有之曰(代后边所说的俗语)
3、我之谓也(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4、今我睹子之难穷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少仲尼之闻(的)
且1、年且九十(副词,将要)2、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
已1、惧其不已也(停止)2、可以已大风(治愈)
其1其妻献疑曰(他的)2、其如土石何(加强语气)
焉1、始一反焉(语气助词,呢)2、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而1、何苦而不平(表顺接)2、而山不加增(表转折)
3、面山而居(表修饰)
之1、河阳之北(的)2、跳往助之(他,指愚公)
3、汝之不惠(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1、以残年余力(介词,凭,靠)2、河曲智叟亡以应(连词,来,用来)
居1、居五日(止,停)2、面山而居(居住):
故1、桓侯故使人问之(特地)2、公问其故(原因)
之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君之病在肌肤(的)
3、桓侯故使人问之(代词,指代扁鹊还走的原因)
间1.、立有间(一会儿)2、又何间焉(参与)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其1、当其租入(他们的)2、专其利三世矣(代词,指捕蛇不纳税)
3、视其缶(代词,那)4、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代词,自己的)
若1、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像)2、貌若甚戚者(好像)
3更若役,复若赋(你的)4、若毒之乎(你)
5、以为莫己若(比得上)6、望洋向若而叹曰(海神名)
已1、可以已大风(治愈)2、则久已病矣(已经)
病1、则久已病矣(困苦不堪)2、君之病在肌肤(疾病)
赋1、岁赋其二(征收)2、复若赋(赋税)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我国古代的文体)
毒1、又安敢毒耶(怨恨)2、郭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毒害)
得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得)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了解、知道)
是1、自吾氏三世居是乡(这个)2、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指冒死亡的危险)
3、吾尝疑乎是(指孔子说的这句话)4、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
食1、谨食之(通假“饲”,喂养)2、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吃)
生1、乡邻之生日蹙(生活)2、君将哀而生之乎(使……生存)
焉1、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于此,从这里)2、永之争奔走焉(这件事)
3、虽鸡狗不得宁焉(语气词,不译)4、今其室十无四五焉(语气词,了)
而1、黑质而白章(表并列)2、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表顺接)
3、而吾以捕蛇独存(表转折)4、吾恂恂而起(表修饰)
以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用来)2、太医以王命聚之(用)
3、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来)4、而吾以捕蛇独存(可是)
于1、余将告于莅事者(对)2、积于今六十岁矣(到)
3、吾祖死于是(在)4、苛政猛于虎(比)
之1永州之野产异蛇(的)2、无御之者(它)
3、君将哀而生之乎(我)4、悍吏之来吾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乎1、若毒之乎(吗)2、叫嚣乎东西(相当于“于”)
十、判断特殊句式并翻译句子
1、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以为莫若己)翻译:
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
2、我之谓也(宾语前置,谓我也)翻译:
说的就是我啊.
3、闻道百(定语后置,闻百道)翻译:
听到了上百条道理.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翻译:
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5、“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汝之不惠,甚矣)翻译:
你太不聪明了.
6、何苦而不平(反问句,宾语前置,苦何而不平)翻译:
担心什么铲不平?
7、告之于帝(状语后置,于帝告之)翻译:
(山神)向天帝报告。
8、帝感其诚(被动句)翻译: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
翻译:
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9、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省略句,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10、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翻译: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11、医之好治不病以(之)为功(省略句)
翻译:
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捞取功劳。
12、使人索扁鹊,(扁鹊)已逃秦矣(省略句)
翻译:
(桓侯)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
13、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翻译:
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致理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
14、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
啮人,(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之)为饵(省略句)
翻译:
但把它捉了来,风干后,制成药饵。
15、苛政猛于虎也(倒装句,苛政于虎猛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翻译:
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
十一、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秋水时至(按时)
(2)百川灌河(注入黄河)
(3)两涘诸崖(水边)(4)不辩牛马(分辨)
(5)欣然自喜(高兴的样子)(6)东面而视(面向)
(7)不见水端(尽头)(8)旋其面目(掉转)
(9)望洋向若(抬头仰望的样子)(10)大方之家(道)
(11)少仲尼之闻(认为……少)(12)轻伯夷之义(认为……轻)
(13)方七百里(见方,译为方圆)(14)面山而居(向着,这里用作动词)
(15)年且九十(将近)(16)惩山北之塞(苦于)
(17)聚室而谋曰(家,这里指全家人)(18)指通豫南(直)
(19)始龀(换牙)(20)无穷匮(尽,不足)
(21)固不可彻(通,达)(22)毕力平险(险阻,这里作名词指险峻的大山)
(23)山之一毛(草木)(24)陇断(高大的山阻绝)
(25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远远地看)(26)汤熨之所及也(达到,这里指治好)
(27)臣是以无请也(因此)(28)使人索扁鹊(寻找)
(29)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喜欢)(30)司命之所属(掌管)
(31)岁赋其二(征收、敛取)(32)当其租入(抵)
(33)几死者数矣(几乎;多次)(34)貌若甚戚(悲伤)
(35)若毒之乎(痛恨、怨恨)(36)汪然出涕(泪)
(37)久已病矣(困苦不堪)(38)乡邻之生日蹙(困窘、窘迫)
(39)殚其地之出(拿完)(40)竭其庐之入(拿完)
(41)曩与吾祖居(从前)(42)驰然而卧(放心的样子)
(43)谨食之(喂养.).(44)尽吾齿(年龄)
(45)吾恂恂而起(小心的样子).(46)今吾嗣为之十二年(继承.)
(47)青鸟殷勤为探看(热情而周到)(48)不应有恨(遗憾)
十二、阅读
(一)秋水
1、给加点字注意并解释
始旋(xuán)旋转,掉转则殆矣(dài)危险
3、写出本文的通假字,并解释。
(“辩”通假“辨”)释义:
分辨原句:
不辩牛马
4、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用法,并释义。
(1)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东面:
面向东
(2)少仲尼之闻
少: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少闻:
学识
(3)而轻伯夷之义者
轻:
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轻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写出河伯见到海神后自我反省的句子是: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描写黄河伯壮阔的句子是: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6、本文河伯的认识有一个变化过程,你认为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请另外举出一个和河伯开始认识相似的例子。
(1).他看到了北海的壮阔;
(2).他能够在比较中认识自己的不足;(3).他具有勇于自
评的精神。
相似例子:
夜郎自大。
7、请给课文划分层次:
课文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写黄河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8、“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在结构上起何作用?
承上启下的作用。
9、你是怎么理解这篇寓言的?
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10、.有哪些成语出自《秋水》这篇文章?
并写出这些成语的含义
望洋兴叹:
比喻力量不够或条件不具备而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
给行家留下笑柄。
大方之家:
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11、本文通篇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说说这种手法的作用。
(1)用了对比的手法,一是写景对比:
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后者是“不见水端”。
(2)是将河伯前后的认识作了对比(“欣然自喜”——“望洋向若而叹”)。
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更能突出河伯过而能改的性格,从而突出主题。
(二)愚公移山
1、给加点字注意
惩山北之塞(chéng)(sè)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hè)无穷匮也(kuì)
2、解释加点字
(1)年且九十(将近)
(2)杂然相许(纷纷)
(3)且焉置土石(代词,哪里)
(4)汝心之固(固执,顽固)
(5)固不可彻(通,这里指思想的改变)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1)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2)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4、翻译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由于山北交通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凭你的力气,竟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5、这篇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
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6、愚公多大年纪了?
智叟是哪个年龄阶段的人?
那个“遗男”多大了?
愚公将近九十了、智叟是个老年人、遗男七八岁
7、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山移走了有何好处?
移山的劳动工具是什么?
运送土石路途遥远,动艰辛体现在哪些句子?
移山的结果如何?
(用原文回答)
愚公移山的原因: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移山的目的: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的方法: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的结果: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在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与共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由此可见他们各自持怎样的态度?
(1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是关心,担心。
(2)(子孙)“杂然相许”,(遗男)“跳往助之”是支持,参与。
(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是轻视,嘲笑。
9、愚公认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
汝心这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0、智叟和愚公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智叟的话,句句嘲讽,愚公先斥后驳;愚公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智叟则以静止不变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有着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毅力,智叟则相反。
二者形成对比,有力地烘托了愚公的形象。
11、愚公驳斥智叟的话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增强了语言的力量,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1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现了智叟的“不智”或“自作聪明”;
“北愚公长息”中的“长息”表现了愚公的“不愚”或“胸有成竹”;
“笑”和“长息”属于人物的神态描写。
13、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可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提示:
愚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把想到毅力,有奉献
自己的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所以对移山充满信心。
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畏惧困难,怀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获利,从而断定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14、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人愚笨呢?
愚公不“愚”,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着“大智若愚”;智叟不“智”,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
15、作者为什么在这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呢?
有何用意?
作者在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16、故事结尾,两座山还是靠了神仙的相助才搬走的,有人说,愚公到底还是无能的人。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不同意。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可见愚公的决心行动,使山神都害怕了;“帝感其诚”,表明与共的精神连天神都感动了。
所以,故